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科举考试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 颢
程
颐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佛道挑战,三教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儒学困境
魏晋 佛道民间传播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爱人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3
14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 道 " 是万物的本源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繁 学说 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 政治主 姓。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汉代讲学图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规模扩大,儒学地位提高, 统治者重视儒学教育。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1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荀子· 天论》
荀子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主要 思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论
12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4年

春秋 战国
韩非 (法治)
战国 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
等等。
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 1、儒学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2、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 术的结果; 3、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 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 传承; 4、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 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秦汉文化政策的实质及原因 1、实质:文化专制
2、原因:
(1)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
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 思想也走向专制即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
(二)“焚书坑儒”批判(什么现象结束的标志?)
“焚书坑儒”(百家争 鸣结束的标志) 原因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罢黜百家” 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尊崇 倡导、劝勉、教化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不 对儒学 排斥、打击 同 态度 点 手段 简单粗暴 作用 儒学发展陷入低潮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政治主张: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主 张社会倒退回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等---消极悲观
(2)庄子(战国;(代表?)与老子合称老 庄之学)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B.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的倾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世界就是我 的主观产物 即主观唯心 主义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2)、实质— 文化专制 (3)、影响 *对当时: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 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对后世: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关键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专题一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
![专题一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69b6a1f524ccbff121847c.png)
陆九渊
“理学”的概念:
三教合一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知识· 梳理
宋 明 理 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创立:北宋五子 学 的 三 成熟:南宋朱熹 发个 阶 展 段 发展:陆王心学
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 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 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 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顾炎武的观点。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 衰落。 •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 (根本) • 3.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西学东 渐,开阔了思想家的眼界。
1.明朝末年-----李贽
(1)主张: • 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 朱 理 学
——宇宙观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心学的开创者;
陆九渊: 核心命题:“心即理也”; “发明本心”,主张人生日 常处直接体悟“理”(内心反 陆王心学 省)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 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即人心是世界万物的 本源;修养在于“致良知” , 强 调“知行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③阶级关系上:“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背景:
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3、影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宋明理学
1、理学的创立: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二程”思想: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2、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1)主张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客观唯心主义)
②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③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
(2)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未要求)
(1)特点: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南宋人):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3)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明代人,世称阳明先生):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观唯心主义)(4)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挥了儒家学说,同属于宋明理学的这一范畴。
②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③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5、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等。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背景
①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思想:宋明理学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文化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僵化,科技停滞。
④外部:西方文化传入。
2、“离经叛道”的李贽
(1)生平:明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福建晋江人。
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思想主张:
①挑战正统思想:针对“存天理,灭人欲”,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如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4)评价: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正统,他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是明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点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强调“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①经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③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专题一总结(总结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