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
经济地理学论文2008081036

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秦亚洲甘肃农业大学 2008081036)摘要:本文分析了我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并提出了我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Main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our economic geography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ans and other aspects of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our economic geography curriculum reform direction.关键词: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经济地理学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经济地理学所固有的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使经济地理学研究十分活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学科地位不断加强,与此同时,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地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地位不断巩固。
一、我校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我校经济地理学课程主要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地理学》是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给学生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介绍经济地理学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态。
主要内容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交通和能源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产业的合理布局。
我校经济地理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而不断成熟,表现在教材多元化、师资队伍年轻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
我校所采用的主要教材是李小建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地理学》和美国乔治亚州大学托马斯主编的第三版《Economic Geography》.二、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的方向我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目前还存在:1、知识结构欠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2、专业教材建设滞后,目前我校经济地理学还没能出版符合我校实际需要的配套教材;3、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实践任务缺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尚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经济地理实践能力的实施方案;4、我校经济地理学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重大改革错误。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导言1.1 课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变化1.3 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目标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2.1 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气候和气象条件2.2 农业地理分布和农业区划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征2.3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3.1 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工业部门的分类和发展趋势工业布局的选择和优化3.2 工业地理分布和工业区划工业地理分布的模式和特点工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3.3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升级工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和阻力工业升级的策略和路径第四章: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4.1 服务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因素4.2 服务业地理分布和服务业区划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服务业区域的形成和演化4.3 服务业现代化与服务业发展战略服务业现代化的含义和趋势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和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5.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案例5.3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实施第六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6.1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理论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发展的主要理论6.2 城市地理分布与城市类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特征6.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七章:交通地理与物流7.1 交通地理的重要性交通系统的基本构成交通地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7.2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规划交通网络的类型与布局交通网络的规划与优化7.3 物流产业与物流地理物流产业的定义与功能物流地理的重要性与实践第八章: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1 人口地理与人口经济学人口增长的规律与影响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8.2 资源地理与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8.3 环境地理与环境经济学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第九章:国际贸易与地理9.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地理分布国际贸易的含义与重要性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特征9.2 贸易模式与贸易影响贸易模式的类型与变化贸易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9.3 国际贸易政策与贸易地理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与工具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地理的影响第十章:全球化与经济地理10.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与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10.2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策略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研究中的贡献与展望第十一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11.1 GIS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技术的基本原理GIS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11.2 GIS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空间数据的来源与类型GIS数据的处理与管理方法11.3 GIS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空间分析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在区域规划与决策支持中的作用第十二章: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12.1 物流系统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物流系统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2 物流中心与经济地理学物流中心的概念与类型物流中心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3 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与特点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1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核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目标13.2 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13.3 可持续发展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14.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与功能14.2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的应用14.3 区域创新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15.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的理论方向经济地理学实践应用的新领域15.2 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性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意义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15.3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经济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的十五个章节内容,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交通地理与物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地理、全球化与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
地理教学计划分析与优化

地理教学计划分析与优化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
因此,对地理教学计划进行分析与优化,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地理教学计划的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科内容广泛,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在地理教学计划中,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俱进。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地理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2. 教学方法分析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讲解,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适合地理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分析地理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手段。
在地理教学计划中,我们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评价方式。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进行评价。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包括地理意识、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等方面。
二、地理教学计划的优化1. 教学内容优化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地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地理科学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地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使学生能够了解地理学科的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地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形成扎实的地理知识结构。
《经济地理学》教学探讨

《经济地理学》教学探讨摘要: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在许多高校的地理科学中均有经济地理学课程的设置,在经济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均十分强调理论的基本运用。
本文根据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并结合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现状,探讨了在西藏高校中如何改进教学质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教学探讨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具有专业性的学科成型较晚,其理论研究主要着眼于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
自从我国在1978年进行改革和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愈来愈明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内容也在不断扩充。
这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也给当下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时代经济发展潮流,改进和完善经济地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方法,对提高学生对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经济地理学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正式出现只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过程渊源久远,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演化特点。
李小建在他的《经济地理学》中以20世纪为界,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三个阶段。
史志描述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种需要,对经济地理和人文现象的重要性进行各种可观察性的描述,内容包括描述自然的特征、居民的风俗习惯,并试图通过自然的特征来描述和解释其人文现象;商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与商业活动的相互关系,强调区域商业活动的地域结构和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M.F.Lomonosov)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浅谈《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

浅谈《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浅谈《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区域规划⼀直是经济地理学主要实践对象。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全⾯转型必然对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
本⽂在对我国区域规划转型内涵梳理基础上,解析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区域规划转型不相适应的诸多表现,并对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提出具体建议。
陆⼤道院⼠曾指出,经济地理学是“实践任务带动学科发展” ⼀门应⽤性学科,能否参与解决区域重⼤问题决定该学科的兴衰,关系该学科命运。
长期以来,区域规划⼀直是经济地理学主要实践对象。
进⼊新世纪,区域规划运⾏所植根社会、经济、体制等区域背景发⽣了巨⼤变迁,新的区域问题不断出现,并由此推动区域规划全⾯转型。
区域规划全⾯转型必然对经济地理学及其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观国内主流经济地理学本科教材,部分教材内容已难以适应区域规划转型的实践需求,甚⾄部分理论体系与区域规划转型内涵相抵触,如果不加选择地将这些理论直接应⽤到规划实践中,可能“误导”规划,并会给未来区域发展带来更⼤、更尖锐的⽭盾。
鉴于此,本⽂在解析区域规划转型内涵基础上,对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进⾏探讨。
1 区域规划转型内涵芒福德(L.Memford)认为,真正影响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变⾰。
改⾰开放30多年来,中国区域发展环境发⽣的巨⼤变化,客观上要求区域规划的理念、属性和⽬标随之变化,由此带来了区域规划的全⾯转型。
1.1 规划理念转向:由不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发展:从空间的⾓度,区域发展⼤致可以划分为不均衡和均衡两种发展模式。
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离不开历史的语境。
在资本、技术和⼈才极度匮乏的改⾰开放初期,为了尽快从贫穷、落后中突围出来,运⽤不均衡发展战略,给⼀部分地区“先⾏先试”的特殊政策让其先富起来的⽅针,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且符合改⾰开放初期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
⾄上世纪末,在中央政府⼤量⽀持下,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实现了率先发展。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某种程度上,沿海优先发展是建⽴在国家赋予其种种“特权”,并以牺牲中西部发展权为代价的基础上实现了。
农业院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思路探讨

农业院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思路探讨农业院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思路探讨摘要: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如何表达课程特色并且与专业相结合,符合专业需要,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文章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三点思路:结合专业特点,树立地理观念;反映学科进展,创新思维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农业院校经济地理学教学思路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必(选)修课。
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在经济活动和区域、资源、环境、地理空间的开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但如何表达课程特色并且与专业特征相结合,符合专业需要,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课程特色1.1研究内容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系统中重要的一门分支科学。
它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即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醒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开展规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理论和方法、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和组合规律、生产和经济部门的布局规律三方面。
1.2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样所研究的内容才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不同的地域都有各自的特征,因此相同的理论在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地域分异规律也是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二是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三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开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开展方向进行综合。
探讨《经济地理学》教学

重要 的意义 和作用 。 经济地 理学是介于 自 2. 2 不断更 新教 学 内容 . 优 化课程 结 构 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 启 然、 技术、 经济 三者之 间的边缘科学 , 其 地 经济 地理本 身具 有基础理 论性 、 边 缘 发 式 的 教 学 和 讨 论 使 得 教 学 占 主 导 , 让学 域 性 使 得 其 所 研究 的 对 象 必 须 落 实到 一 定 交 叉 性 、 典 型 区域 性 、 实践应用性等特 点。 生 充 分 发 挥 自身 的能 力 去 学 习 。 当然 , 要完
科之 一, 成 型较 晚 , 是 一 门 比较 年 轻 的现 代 等 , 特 别 是 对 于 地 理 专 业 的 学 生 地 图 的 利 量 。 理 论 讲 述 与 实践 教 学 相 结 合 , 国 际与 国 科学 。 对 于 研 究 人 类 经 济 活 动 地 域 体 系 的
形 成过程 、 结 构 特 点 和 发 展 规 律 具 有 十 分 的 学 习 兴 趣 和 综 合分 析 能 力 。
科 教 研 究
C h l n a E d u c a t l 。 n — I n n o v a …u~・ t i o — n H e r a ‘ l a d
探讨 经济 地理学 教学
措 加 旺 姆 ( 西藏 大学理 学 院地球 科学 与 资源学 系 西藏 拉萨 8 5 0 0 0 0 )
除 了 掌 握 课 本 中 的 理 论 和 经典 案 例 外 , 要 容 , 还 必 须 要 对 风 云 变 化 的 国 际 经 济 新 秩
然、 技 术、 经 济 等 条件 进 行 综 合 , 在 微 观 上 把 理 论 与 中 国 经 济 实 际 的 情 况 相 结 合 , 分 序 、 新 变化 , 以及 对 中 国 特 色 经 济 要 有 很 强 对特 定区 内的诸多条 件进行综 合。 并 且 在 析 我 国的 经 济 。 从 而 充 实经 济 地 理 的 内 容 。 分析总结能力。 同时 , 作 为 地 理 专 业 师范 教 我 国相关文献 较少 , 大 部 分 都 是 采 用 的 国 边 缘 交 叉性 要 求 我们 不断 借 鉴 历 史 、 文化、 学 内 容 教 师 要 不 断 加 强 对 经 济 地 理 新 课 外的 书籍著作 。 但 是 对 于 经 济 地 理 学 这 种 心 理 学 、 管理学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民俗 学 、 标、 新教材的研究 , 就 改进 教材 问题 提 出合
《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论文教学改革论文摘要:经济地理学以人类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具有理论指导与实践导向的双重意义,需要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综合有效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等方面,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引言經济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三大学科的边缘科学,也是大部分国家地理科学体系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既是地理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金融、财经、物流等相邻专业也将其设为必(选)修课程。
文章主要探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通过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一些思路。
一、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经济地理学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中理论层次最高的分支是通论经济地理学,此外,还包括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又可根据国民经济部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分为若干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一方面,由于理论视角的多元化,经济地理学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越来越重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地理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地理学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研究中起到较大作用,如运用相关知识开展国土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应用研究。
因此,该学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该课程可以起到完善知识体系框架、促进专业技能发展的作用。
目前高校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教材,脱离我国实际,或没有紧跟学科发展步伐,部分知识陈旧等;二是授课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有效互动;三是重结果轻过程,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灌输,忽略学生能力培养。
基于此,应从三个方面构建经济地理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第一,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取舍,同时根据学科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第二,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第三,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
区域规划一直是经济地理学主要实践对象。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全面转型必然对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
本文在对我国区域规划转型内涵梳理基础上,解析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区域规划转型不相适应的诸多表现,并对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提出具体建议。
陆大道院士曾指出,经济地理学是“实践任务带动学科发展” 一门应用性学科,能否参与解决区域重大问题决定该学科的兴衰,关系该学科命运。
长期以来,区域规划一直是经济地理学主要实践对象。
进入新世纪,区域规划运行所植根社会、经济、体制等区域背景发生了巨大变迁,新的区域问题不断出现,并由此推动区域规划全面转型。
区域规划全面转型必然对经济地理学及其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观国内主流经济地理学本科教材,部分教材内容已难以适应区域规划转型的实践需求,甚至部分理论体系与区域规划转型内涵相抵触,如果不加选择地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到规划实践中,可能“误导”规划,并会给未来区域发展带来更大、更尖锐的矛盾。
鉴于此,本文在解析区域规划转型内涵基础上,对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进行探讨。
1 区域规划转型内涵
芒福德(L.Memford)认为,真正影响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变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区域发展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区域规划的理念、属性和目标随之变化,由此带来了区域规划的全面转型。
1.1 规划理念转向:由不均衡发展走向相对均衡发展:从空间的角度,区域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不均衡和均衡两种发展模式。
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离不开历史的语境。
在资本、技术和人才极度匮乏的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从贫穷、落后中突围出来,运用不均衡发展战略,给一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让其先富起来的方针,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而且符合改革开放初期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
至上世纪末,在中央政府大量支持下,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实现了率先发展。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某种程度上,沿海优先发展是建立在国家赋予其种种“特权”,并以牺牲中西部发展权为代价的基础上实现了。
进入1990年代,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都市圈不断成长,三大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越来越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和城乡差距迅速拉大。
如任由这种不平衡发展持续下去,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违背了不均衡发展的终极目标——“共同富裕”,而且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
近年,区域协调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向,即从局部区域优先发展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向,由“效率至上”逐步向注重社会公平(包括区域发展公平)演进。
区域规划以解决区域重大问题为己任。
区域发展战略转向要求区域规划理念由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向。
1.2 规划属性转向:由“技术工具”走向区域公共政策。
在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1930年代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规划,还是20世纪末欧洲空间规划(ESDP),尽管区域规划的范围、类型、具体目标和内容千差万别,但几乎都是针对特定地区空
间发展所面临重大问题而制定的,具有很强的公共政策属性。
区域规划已不再以提供确切的蓝图等技术手段为主要目标,而是注重空间规划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集成,注重规划与区域其他治理手段一起共同引导和控制区域发展和建设。
在中国,伴随多元社会和利益博弈常态化的出现,区域规划以摆脱以往“生产力布局”等技术角色,向区域公共政策层面转向。
对此,张京祥指出,区域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增强旨在更好地解决区域公共问题,维护与协调区域公共利益,通过强制性或引导性的政策对区域内的社会公共资源、利益进行合理的划分与配置。
1.3 规划目标转向:由“经济增长”走向“3E”综合平衡: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殊时代下,促进经济增长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最大的政治问题。
在此历史时期,区域规划为“经济建设”服务存在广泛的社会共识,“效率至上”的区域规划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一面。
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不断拉大,空间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伴随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人与自然之间张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彰显。
趋于不断激化的空间公平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消解了“效率至上”的规划价值体系和规划目标体系,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内涵是强调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环境优化的“3E”(Economy,Equity and Environment) 综合平衡。
国内著名区域规划专家胡序威先生指出,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地区之间、区域内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协调,还包括国家与地方、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协调。
伴随着区域发展理念、规划理念的转变,区域规划目标也由“经济增长”逐步向“3E”综合平衡转向,空间发展公平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2 部分教学内容与区域规划转型不相容性
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
在国内,影响较大的经济地理学本科教材主要有:一是由杨万钟教授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二是由李小建教授主编的《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前者以产业布局为重点内容,后者以区位论、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为重点,与国外同类教材在结构和内容安排上比较接近。
从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角度,此两部教材都存在与新时期区域规划转型内涵不相适应的内容。
2.1 与区域规划理念转型的不相容:经济地理学以发现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规律为主要任务。
具体体现在经济地理学教材上,如,弗里德曼“中心-外围”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增长极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构筑了区域空间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内核。
但这些理论都属于空间分异的市场逻辑。
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又从属于资本运作的逻辑,集中体现了资本增值或利益最大化的意志。
规划是面向未来的,其本质是以空间重组的形式参与社会改良的一项社会活动。
作为社会活动的规划决定了规划要以人文主义作为价值规范的基石,以具体的人的需求与发展来建构空间。
以实证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与以规范为根基的区域规划实践要求之间存在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的具体表现。
具体到区域规划,这种资本支配下的空间法则或基于“经济效率”的空间理论常常被奉为指导规划的“金科玉律”,被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到大量的规划实践中,
从而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与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转型、区域发展战略转向的内涵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