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材料题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综合练习: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综合练习: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 ,帝然其说 ,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 ,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2.阅读材料 ,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市易法的主旨 ,是遇价贱增价买进 ,价贵那么低价卖出。

此价上下是与当时市价相比拟而言 ,按市易法是“出入不失其平〞 ,既不亏蚀本钱 ,也不谋求赢利。

虽然市易务“售四方之货〞 ,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 ,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

所谓“必也官无可买 ,官无可卖〞 ,即是经过市易法调控 ,商货通流、物价平稳 ,到达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界。

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 ,贵以卖〞的官营买卖机构 ,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 ,这样 ,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 ,从而扩大赊贷额 ,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 ,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

——摘自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1〕根据材料 ,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

【答案】〔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 ,促进商品流通 ,抑制富商暴力掠夺。

手段:按市价 ,价低加价买进 ,价高降价卖出 ,实际为贱买贵卖 ,强行买卖。

〔2〕积极: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度对市场的稳定有所作用。

消极:增加了商人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经营;政府的不当干预恶化了政府形象。

3.阅读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 1043年 ,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 ,日削月侵。

官壅于下 ,民困于外 ,夷狄骄盛 ,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敕之。

然那么欲正其末 ,必端其本 ,微清其流 ,必澄其源。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 ,以墨义取诸科 ,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 ,虽济济盈庭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 ,乏人如此 ,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

高二历史下册第2课《王安石变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第2课《王安石变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第2课《王安石变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安石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进士科专考()A.诗赋B.经义和时务策C.律令、断案D.武学、律学2.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二、非选择题(共80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王安石等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由于宋代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

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具体表现。

(10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

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分)(3)如果通过时空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10分)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请回答:(1)材料一中“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10分)(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个人档案
姓 名:赵匡胤 小 名:香孩儿,赵九重 生 辰:927.3.21-976.11.14 庙 号:太祖 谥 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
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属 相:猪 籍 贯: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出生地:河南洛阳夹马营 陵 寝:永昌陵(今河南巩义) 初 婚:19岁 配 偶: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子 女:4子6女 宋太祖 赵匡胤(960-976) 民 族:汉族
王安石(1021-1086)
宋神宗 赵顼 (1048-108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 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 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 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 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 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 “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 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 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
新法的变质
司马光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 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宋神宗去世, 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 听政,起用司马光,结果新法 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继被排 挤出朝廷,史称 “元佑更化”。
新法的变质
1093年,宋哲宗赵煦亲政。
逐步恢复部分新法。但新旧两
思想
程朱理学 程颐 程颢 朱熹
《四书…》
心学形成 陆九渊
文学
宋词 婉约派
柳李 豪放派
苏辛
艺术
绘画 宫廷画 风俗画 《清明…》
散曲
经济: 封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农业
经济重心 转移南移 一年两熟
高转筒车
手工业
制瓷 五大名窑 景德镇
丝织 花鸟织锦
商业
“交 子”
东京 瓦肆 打破市坊 时间界限
外贸
市舶司

王安石变法 材料题

王安石变法   材料题

王安石变法1、(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

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

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4分)(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从对农民和政府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

实际效果看,一定程度实现了其主观目的。

(2)“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从监管和收取困难两个方面概括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青苗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苏轼等代表的大地主的利益,招致反对。

(3)“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道道手续都要求人”等信息反映出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伤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选择题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急功近利B.宋神宗动摇不定C.宋神宗反对变法D.宋神宗软弱无能2.【改编】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王安石变法有利于上述现象出现的有( )A.保甲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改革科举制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 均输法B. 市易法C. 方田均税法D. 青苗法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7.保甲法的特点是 ( )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8.下图中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B.灌溉C.引用D.防洪9.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11.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强化了中央集权B.造成冗兵冗费C.削弱了武将权力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12.“皇祐二年(1050年),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二)、内忧外患
(1)内忧:
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材料一: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依据材料指出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
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 失败原因 宋仁宗动摇 影响: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二、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江西临川人。二十二 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 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 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 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 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 “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 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 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 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 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 打击。 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侵扰,广大人民饱受 战争之苦。 庆历新政失败,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积贫积弱的 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调控市场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
2、强兵:
措施
精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内容
淘汰减少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官马由农户保养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减少政府支出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试题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试题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试题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均输法【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青苗法是在保护农民们春耕、夏种、秋播时的风险利益,所以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A 青苗法。

另外,农田水利法是保护农业,方田均税法是打击地主,均输法是在保护商品畅通无阻。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青苗法2.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为此,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A.废科举以培养变革人才B.增加进士科和武举C.以经义策论取士D.倡导八股以统一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取士之法。

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题干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所以应选C。

【考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取士之法3.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

……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

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

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二: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恩格斯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变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变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变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土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

且人存则政举,个常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

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

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材料三: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

唐介言:“安石难大任。

”帝问之,介日:“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若使为政,必多更变。

”介退谓公亮日:“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

”帝问孙固,对日:“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猬狭少容。

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 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

谓之日:“人皆不知卿,以为卿华知经术,不知经世务。

”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

”帝日:“卿所设施,以何为先?” 安石对日:“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

第(1)问依据材料一设计,考查变法的背景,应根据所学知识即课本回答。

第(2)问考查变法的内容,不需要回答变法的全部措施,应根据题目要求选取出于减轻“人民疾苦”目的的措施;成效也要根据前面回答的措施分析。

选择题从材料分析,王安石重才、德,是针对科举考试重考试分数的弊端,应选A。

第(4)问先要知道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层评论,并以史实说明,即题目所要求的“述”。

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

(1分)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分)(2)改革: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2分,任答两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分)(3)A(1分)(4)材料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

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3分)2、解析:第(1)问,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

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

第(2)问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

第(3)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

答案:(1)青苗法。

(1分)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1分)。

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1分)(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2分)。

(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

(3分)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2分)3、解析:本题考查知识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第(1)问从三则材料中的“免役钱”“盖免役之法”“敛免役钱”等字句能得出答案,后一问从司马光的言辞语气可得出答案是“反对”,原因可从司法光的阶级立场分析。

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但须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项都是正确的。

第(3)问要评价的是免役法而不是整个改革。

第(4)问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情况,拟订几个能够对当前改革有借鉴作用的角度。

答案:(1)免役法。

(1分)反对。

因为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分)(2)C(1分)(3)免役法能使一部分农民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对于贫穷的农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3分)(4)王安石变法与用人;王安石变法与关注民生;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等。

(2分)(任答两点即可)4、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通过阅读确定反映社会现象的主要语句:“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

”措施也能据材料一得出。

第(2)问“结果”首先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二可以得出“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从材料三可以得出“控制了市场物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然后据课本知识回答“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启示要从政府干预市场的角度回答。

第(3)问要从总体上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理财主要是通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来实现,其出发点是调整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财富分配,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缓和矛盾、稳固统治。

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

(1分)设市易务。

(1分)(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2分)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1分)但是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1分)启示:政府要适时适当地干预市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1分)(3)D(1分)5、解析:第(1)问首先据材料判断出双方为王安石与司马光;然后据材料一与二概括双方论及的共同问题;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据材料一、二分别回答。

第(2)问“看法”要从“民”指什么人、关心“民”的目的两方面回答。

第(3)问先要概括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然后与材料二比较,从相同和区别两方面回答。

答案:(1)争论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

(1分)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1分)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1分)(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1分)他“关心疾苦”是要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2分)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1分)他“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1分)(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1分)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1分)6、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找到王安石的话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要充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材料一中反映出司马光在理财方法上与王安石有分歧,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对王安石变法的思想不一致;材料二中苏辙认为王安石“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明显是反对变法。

第(3)问据材料三要注意提取信息的全面性。

第(4)问要在材料四中找到中心语句,据中心语句回答。

答案:(1)不加赋而国用足。

(1分)(2)统治阶级内部的司马光等人,对王安石改革思想缺乏理解;(1分)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利益集团的反对。

(1分)(3)缺乏社会机制(或独立的银行、法律机构)的有效保障;(2分)地方官员在实施中片面化简单化;(2分)以及部分官吏借机勒索百姓。

(2分)(4)从根本上讲,北宋的社会、经济基础远还未发展到适应这种改革的地步。

(2分)7、解析:第(1)问强调农业生产(耕、织)的重要性,因而体现的是重农思想。

第(2)问材料二的“主张”在“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一句中,针对的“社会现象”也可以从材料中找到(“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

第(3)问论及的是市易法,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因材料反映的是粮食问题。

第(4)问要回答的“新法”是与材料二、三反映出的问题相关的,而不是全部新法;“最终结果”是指整个变法的结果而不是理财措施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是依据前一问“最终结果”设计的,实际要回答的是你对“最终结果”有什么看法。

答案:(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视农耕)。

(1分)(2)平均土地。

(1分)主要针对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

(1分)(3)由政府买入或卖出粮食调剂粮价的做法。

(1分)主要针对富商大贾控制粮价从中渔利。

(1分)(4)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答出其中两点)。

(2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或新法被废除)。

(1分)说明靠封建统治者自身内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和人民疾苦等问题;(1分)也说明了北宋政治的腐败。

(1分)8、解析:第(1)既可根据材料概括,也可据司马光得出,因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题目问的是三则材料观点有何相似,因此司马光的观点即是材料二、三的观点。

第(2)问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第(3)问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要从三次变法措施中选择与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巩固有关的措施。

答案:(1)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反对青苗法。

(1分)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

(3分)(2)同意甲:青苗法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

(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2分)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2分)(3)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分)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整顿吏治,把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内容。

(2分)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3分)9、解析:第(1)问读懂材料,找到与“变法”“人心”有关的语句,然后概括出两人的主要观点,回答时要体现出二者的关系。

第(2)问从材料可以得出王安石重视用人才;据课本(史实)可以得出他“用人不当”。

第(3)问是据材料二、三回答,“分歧焦点”即双方分歧最集中的一点,回答时实际上就是指出在这一问题上双方各自的观点。

第(4)问首先要明确“这一问题”指什么问题(变法问题),发表看法才能有的放矢;发表看法需注意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是北宋统治阶级内部对变法的两种态度,因此看法应兼及两种态度。

答案:(1)文彦博认为变法会失人心,引起士大夫们的不满。

(2分)王安石认为,只有通过变法选举贤才、罢免庸才,才能人心欢悦。

(2分)(2)B(1分)(3)司马光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

(1分)王安石认为,时代不同,要根据现实进行变革。

(1分)(4)王安石根据时势,进行变法既有利于北宋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北宋的统治。

(1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墨守成规,反对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更加严重,加快了北宋灭亡的进程。

(1分)10、解析:第(1)问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

第(2)问实际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评价;找到“不实之处”后,回答的理由要充分(全面)、具体(以史实为据)。

第(3)问应把王安石变法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剖析,总结出超越时代和阶级,即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东西。

答案:(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3分)(2)“尽变更祖宗法度”(1分):王安石变法只是在理财、强兵、选拔人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没有在政治方面(吏治)进行改革。

(1分)“以至今日之祸” (1分):靖康之变并非祸自王安石变法,而是北宋统治集团反对变法、腐败无能的结果。

(1分)(3)限制统治集团特权、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为国为民勇于担责;“三不畏”的变革精神。

(2分,任答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