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
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书刊概况及分析研究

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书刊概况及分析研究作者:***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21年第08期摘要论文以《民国时期总书目》《生活全国总书目》《抗日战争史参考资料目录》《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等资料为研究文本,通过对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书刊出版品种、出版时间、出版地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试图勾勒出民国时期我国出版发行类书刊的出版概况和发展脉络,希望对当今出版界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民国出版出版发行类书刊出版史Abstract Taking 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Life Bibliography,Bibliography of References on the His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Bibliography of Publications in Liberated Areas and Base Areas, United Catalogue of National Periodicals in Chines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Publications in Modern China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itles, places and dates of the publications to sketch the contours of publications and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in the hope of shedding some light on the research in current publishing circles.Keywords Publication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Publications. History of publication.0 引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版作为传播文化、开启民智的最佳手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版物成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各领域进行思想宣传、信息交流、活动记载的重要窗口和媒介。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三大期刊的译介整理与研究

054图书馆(学)史硏究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三大期刊的译介整理与研究朱海燕[摘要]译介作品是民国时期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得以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期刊上刊载的译介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探究译介作品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术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学期刊译介文献计量民国时期[中图分类号]G250.9[文献分类号]A DOI:10.19764/ki.tsgjs.20190239Translation,Arrangement and Study of Three Major Periodicals on Library Scienc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Zhu Haiyan[Abstract]"anslation is one of the im p orta n t ways for foreig n library scie n ee theories to spread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7?ansla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ree major periodicals on library sci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sorted out,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 n ee and sign i fica n ee of the tran s lated works on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in China.[Key word]Library science periodical;Thanslation;Bibliometrics;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民国时期是我国旧时"藏书楼”文化逐渐走向近代图书馆学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时,图书馆学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图书馆学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版与传播,而译介作品的重要载体之一则是图书馆学期刊。
从民国期刊《商业杂志》看人才思想的近代转型

文史#源〈〈〈WENSHITANYUAN DOL10.16565/ki.l006-7744.2021.03.40从民国期刊《商业杂志》看人才思想的近代转型孙斐摘要民国期刊《商业杂志》反映了人才思想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复杂性。
在商业教育方面体现为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制度的冲突与重构,商业管理方面体现为封建家族制与现代管理制度的冲突与重构,在商业人才评价方面体现为“轻商”思想与近代工商社会新精神的冲突与重构。
基于时代特征的人才思想研究,可以为近代中国的文明转型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民国期刊商业杂志人才思想近代转型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8-2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秦皇岛港藏日军侵占时期外文档案翻译、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YJCZH139)。
★作者简介:孙斐,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符号学、传播学。
Modem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Thought from the Commercial Wbrid,the Journal in Republic of ChinaSun FeiAbstract The national journal the Commercial World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talent thought in the modem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education,the so-called complexity means the conflict and reconstruction between apprenticeship and school education system.Viewed from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aspect,conflict and reconstruction exist between feudal family system and modern management syst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talent evaluation,the complexity means the conflict and re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idea of"looking down upon business"and the new spirit of moder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ociety.The research on talent thought based on era characteristics could provid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ivil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Keyword journal in Republic of China;the Commercial World;talent thought;modern transformation人才思想是指对于人才的本质及其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与认识。
近20年民国史地期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的期刊 , 如《 遐迩贯珍》 、 《 六合丛谈》 、 《 万国公报》 等。 但这些期刊大多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到 1 8 9 6 年,
为 了给变法 运动 在舆论 上造 势 ,才集 中出现 了大量
发表 , 成了我们现代史学的基础。 这种风气经几位大 师的提倡 , 和西洋前例的引导 , 到了民国十年以后 , 专门的学术杂志便纷纷的出现 了。……我们史学的 拓荒工 作 , 多 半首先 在这 里发表 , 这里 面实蕴 藏着 近 三十年 中国史 学研究 的大部成绩 。” [ 3 1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 , 2 0 世纪 2 0 ~ 4 0 年代 ,
关键词 : 民 国时 期 ; 史地 期 刊 ; 回顾: 展 望
中图 分 类号 : K 2 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0 1 4 ( 2 0 1 3 ) 0 3 — 0 0 9 4 — 0 5
报》 、 《 成大史学杂志》 , 后者有《 国学季刊》 、 《 清华学 报》 、 《 燕京学报》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
种, 不过 很多 期刊 只 出了几期 ) , 这些史 地期 刊‘ 体
现中国近代学科分化方面,在传播西方史学理论与
方 法方 面 , 在 探讨 当时各 种学术 思潮方 面 , 在 讨论 史 地 教育 如何 进行方 面 ,在 爱 国主义 与反对帝 国主义 的表 达方面 都推动 了 中国史学 近代化 的进程 。反 过 来 ,中 国史 学 的近代 化也 深刻 地影 响了史地 期 刊 的 办刊 旨趣与 具体 内容 。探 讨 中 国传统 史学 的现代 转 型 ,这 些史 地类期 刊实 在是我 们不 能忽视 的一个 面
民国时期四种同名《音乐杂志》办刊比较研究

民国时期四种同名《音乐杂志》办刊比较研究作者:李宝杰来源:《音乐探索》2013年第04期摘要:民国时期曾先后创办有四种同名《音乐杂志》,它们分别是由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国乐改进社、上海音乐艺文社以及丁善德、陈洪于不同时期创办的。
这些杂志虽有着不同的创刊背景,但却冠以相同的期刊名号,并以其历时性的时隐时现,一方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20~40年代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彰显了这一时期音乐工作者对主流音乐文化的思想认识以及艺术实践追求。
关键词:民国时期;四种同名《音乐杂志》;办刊背景;编辑印刷工艺;栏目设计;刊登内容;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3)04001611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文如先生汇编的《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1]上卷收录的133种音乐期刊中,有四种同名的音乐杂志,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编,初刊于1920年3月的《音乐杂志》;刘天华等人创建的国乐改进社社刊《音乐杂志》,初刊于1928年1月;上海音乐艺文社的《音乐杂志》,初刊于1934年1月;以及丁善德、陈洪所编《音乐杂志》,初刊于1946年7月。
其中,出版期数最多的为北大音乐研究会的《音乐杂志》,从1920年3月出第一卷第一号到1921年12月出第二卷第九、十号合刊,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共出版20期(不包括部分期号的再版);而办刊历时最短、出版期数最少的是丁善德、陈洪先生所编的《音乐杂志》,仅出创刊号和第二期两期。
尽管,这四种《音乐杂志》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也各有其不同的创刊背景,但却冠以相同的期刊名号,并以其历时性的时隐时现,显现了20世纪上半叶20~40年代,音乐工作者对主流音乐文化的认识与追求。
若将其作为20世纪上半叶音乐杂志发展的缩影来看待,通过各刊物办刊上的相互比较,不仅可观察我国音乐期刊早期发展的情况,也可梳理出那个时代音乐人的一些认知范围和学术视阈,从而彰显我国早期音乐期刊的文化平台作用及其历时见证意义。
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

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学术研究的投入,鼓励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学术界的合作与互动。
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意义:学术研究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民国时期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启示:重视人才培养
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创新团队建设: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学术氛围: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较少。
民国时期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的启示
民国时期重视科技教育,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添加标题
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注重创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添加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
民国时期的科学家和学者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将科技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促进工业生产: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推动国际贸易: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进步,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提升国家地位:科技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带动经济发展: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启示了后来的科技工作者,要重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扬科学精神。
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治干预:政府更迭频繁,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对科研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资金匮乏: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不稳定,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人才流失:大量优秀科学家选择出国深造或移民,导致国内科研人才短缺。
培养国际化人才:民国时期重视人才培养,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研究

研究价值与意义
通过研究《科学》杂志在民国时期的 发展历程和影响,可以深入了解民国 时期科学传播的情况和特点,为现代 科学传播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研究《科学》杂志在民国时期的学术 价值和影响,可以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学术 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 参考和借鉴。
《科学》杂志的创刊背景
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民国时期是中 国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各 种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现,《科学 》杂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
创刊背景的文化多元、思想开放、新 思潮涌现。
创刊背景的民国时期的上海,汇聚了 众多知识分子和西方思想,为《科学 》杂志的创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 一时期,西方科学思想和技术的传入 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发行量
《科学》杂志的发行量较大,但受到战争、政治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发行量有所波动。
发行范围
该杂志的发行范围较广,覆盖了全国各地,甚至海 外部分地区。
发行渠道
该杂志主要通过商务印书馆的渠道进行发行,同时 也有部分通过邮局和书店等途径发行。
《科学》杂志的出版与发行策略探讨
内容定位
《科学》杂志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以 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为主,同时也有部分翻译作品。
《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研 究》大纲
2023-10-30
目录
• 引言 • 《科学》杂志概述 • 《科学》杂志与民国时期社会背景的关系 • 《科学》杂志在学术界的地位与作用 • 《科学》杂志的出版与发行状况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民国时期《现代》杂志期刊信息之研究分析

民国时期《现代》杂志期刊信息之研究分析作者:冯佼敏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8期《现代》杂志1932年由上海现代书局创办一个文艺期刊,第一期《现代》创刊时,是当时上海唯一的文艺期刊。
由施蛰存担任主编,从1932年的第一卷第一期到1935年的第六卷第四期,创办三年,共计出版三十四期。
在那个杂志盛产的年代,文学类杂志期刊如《新青年》《现代》《莽原》《太白》《晨报副刊》等等,与《现代》杂志内容栏目设置相仿的杂志也不在少数,但像《现代》杂志得到重印再办的杂志并不多,《现代》在文学作品信息刊登方面体现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收录了多部迄今仍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约稿作家有近现代知名文学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周作人、郁达夫、李健吾、戴望舒、穆时英、叶灵凤等人。
在《现代》刊载的广告信息方面,更是内容丰富,对研究民国时期生活信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可以看出一些与民国历史相关的历史踪迹和一些存在于那个历史时代的记述,体现那个时期出版的文化价值。
一、文学类板块内容的研究《现代》杂志最初文学类分为: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杂文、文艺情报(新闻)版画等板块,后增加了论文、文艺史料、书评文艺评论等,另外随着战事和国际局势开设了国际政治经济专栏和中国经济文化专栏。
其中小说类选取当年知名作家的多部作品,如1932年第一卷第五期,专门设立名家特辑,重点介绍周作人、老舍、巴金、沈从文、郁达夫、废名、茅盾、叶圣陶、赵景深的作品。
随笔、散文、杂文类板块包括茅盾《春蚕》、《故乡杂记》、《内河小火轮》、《半个月的印象》,郁达夫《现代小说所经历的路程》、《为小林的被害檄日本警视厅》、《无事忙者闲谈》、《追怀洪雪帆先生》,沈从文的《春》,叶圣陶的《秋》,李健吾《福楼拜的故乡》、《拿波里漫游短札》。
杂文类多选用针砭时弊的文章,如鲁迅《论第三种人》、《为了忘却的纪念》、《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小品文的危机》,巴金的《墨索里尼这个人》,戴望舒的《大战后的法国文学》等类别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现代学术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学
术相对封闭的治学方式,为学者提供了及时发表和了解研究成果的机会,亦建构了展开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公共平台。
因此,作为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对学术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
民国时期
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学术体系创建的重
要阶段。
而促进这一时段学术迅速发展的关键就是学术期刊的创刊与出版传播。
以“民国四大学术期刊”著称的《国学季刊》、《燕京学报》、《清华学报》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因及时介绍
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刊发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学术大师而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成为彼
时学术期刊中的典范。
它们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对传统学术的
现代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即以这四种学术期刊为考察对象,在史料爬梳的基础上,以
1923-1949年为时间节点,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
法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勾勒四种期刊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其在特
定的历史环境中编辑出版主体与客体方面的异同,并追寻这四种期刊
作为体现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在学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
角色,怎样影响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藉此总结四种学术期刊在
期刊史和学术史上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为现代学术期刊在新的社会转
型时期能够积极主动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价值与实践借鉴。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四种学术期刊各自的创刊过程与
基本情况的介绍。
包括北京大学国学门的创建及《国学季刊》的制度规定;燕京哈佛学社的建立及其与《燕京学报》的关系;《清华学报》的复刊过程,中央研究院及其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建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的创办。
第二部分,论述四种学术期刊主编的学术思想及其与刊物宗旨的关系,同时,利用四种期刊作者发表文章
的数量,分析比较四种期刊作者群体的分布情况、构建方式的异同,
以探析围绕期刊展开的编、著学术共存之关系。
论文认为,四种期刊的主编经历了从学术眼界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的区别于传统学
术与文化的现代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引导了刊物的现代性学术方向。
除了编辑群体之外,《国学季刊》比较重视以国内外在相关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作为作者对象,《燕京学报》倾向于发掘学术新人与培养少壮学者;《清华学报》主要以清华大学同人作为作者群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在创刊前期以高校顶尖学者充实作者队伍,后期则主要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人员担任作者群体。
四种期刊学术共同体的不同组建方式对近代学术的转型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部分,围绕四种学术期刊的编辑宗旨,将刊物置于现代学术分科的背
景下,以文本解读为主,比较分析四种期刊各自的学术内容、传播特色的异同及其对学术转型的影响。
论文认为,历史学、语言学文章在四种刊物中占有较多分量,除此之外,《国学季刊》刊发了大量金石学、古器物学的文章;《燕京学报》注重在文学和艺术学,特别是戏曲方面的研究,刊载了许多该学科的奠基之作;而侧重于社会调查,一些对改善国计民生有实际借鉴意义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
科学领域的文章是《清华学报》所关注的重点;《史语所集刊》则结合史语所内学术研究工作,在通过调查、实验获得新资料基础上,成为近代开展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阵地。
尽管四种期刊在学科领域上各有侧重,但因其文本都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展了新的视角和注重对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把握与推介,为中国学术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部分,主要对四种期刊的编排版式和运营模式展开比较论述,剖析其编辑出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历程。
四种期刊在不拘文体格式、采用横行排版和新式标点的总体格局下,又在封面、页码、插图、索引等编排细节上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这种对期刊外部形式的变革,本身就代表了传统学术期刊的转型。
同时,四种期刊在经费、印刷、发行、销售等出版各个流程中的组织与安排,也使得刊物具有了现代期刊出版市场化的雏形。
第五部分,总结四种期刊在学术史和期刊史上的历史意义及对于当代学术期刊出版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