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1课时解直角三角形(课堂10min)小测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新课讲解
归纳:(1)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 外的五个元素,只要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 条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2)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 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3)解直角三角形有四种基本类型:①已知斜边 和一条直角边;②已知两条直角边;③已知斜边和 一个锐角;④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
2
课堂小结
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 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类型及方法 (1)解直角三角形有四种基本类型:①已知斜边和 一条直角边;②已知两条直角边;③已知斜边和一 个锐角;④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
课堂小结
(2)在解直角三角形时,可以用勾股定理确定直角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由锐角三角函数得到边角关系. 在选择关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有斜(斜边) 用弦(正弦、余弦),无斜(斜边)用切(正切), 宁乘勿除,尽量采用原始数据.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意大利比萨斜塔在1350年落成时就已倾斜,其塔 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2.1 m.1972年比萨地区发 生地震,这座高54.5 m的斜塔在大幅度摇摆后仍巍然 屹立,但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增至5.2 m,而 且还以每年增加1 cm的速度继续倾斜,随时都有倒塌 的危险.为此,意大利当局从1990年起对斜塔进行维 修纠偏,2001年竣工,此时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 线的距离比纠偏前减少了43.8 cm.
导入新课
C 垂 直 中 心 线Ө
A
B
如果要求你根据
塔 身
上述信息,用
中 “塔身中心线与
2019-2019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4解直角三角形课件北师大版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4 解直角三角形
学习新知
检测反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与 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知道直 角三角形的边可以求出角,知道
角也可以求出相应的边.如图所
示,在Rt△ABC中共有几个元素? 我们如何利用已知元素求出其他 的元素呢?
学习新知
已知两条边解直角三角形
只知道角度是无法求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的.
问题2 只给出一条边长这一个条件,可以解直角三角形吗?
只给出一条边长,不能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需要满足的条件: 在直角三角形的6个元素中,直角是已知元素,如果再知道一 条边和第三个元素,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所有元素就都可以确定
下来.
1.如图所示的是教学用直角三角板,边
方法1:已知两条边的长度,可以先利用勾股定理 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出其中一个 锐角,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另外一个
锐角.
方法2:已知两条边的长度,可以先利用锐角三角函 数求出其中一个锐角,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中两锐 角互余求出另外一个锐角,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
出第三条边.
已知一条边和一个角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根据图形得出点B到AO的距离是指BO的长,根据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得出BO=ABsin 36°,即可判断A,B错误; 过A作AD⊥OC于D,则AD的长是点A到OC的距离,根据锐 角三角函数定义得出AD=AOsin 36°,AO=AB·sin 54°,所以 AD=sin 36°·sin 54°,即可判断C正确,D错误.故选C.
例2 在Rt△ABC中,∠C=90°,∠A,∠B,∠C所 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30,∠B=25°.求这个三 角形的其他元素(边长精确到1).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课件)-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课件(苏科版)

∴Leabharlann c==≈34.9 .
°
B
A
c
35°
a
b=20
C
例题讲授
例2 在Rt△ABC中,∠C=90°,a=5,b=20.49 .
(1)求c的值(精确到0.01);(2)求∠A、∠B的大小(精确到0.01°).
解:(1)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c= + = + . ,
36.87
思考与探索
在Rt△ABC中,
(1)已知∠B和直角边AC,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2)已知AC和斜边AB,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3)已知∠A和∠B,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B
知道其中哪些元素,可以求出其余的元素?
C
A
归纳总结
在Rt△ABC中,除直角外,还有a、b、c、∠A、∠B这5个元素.
解:在Rt△ABC中,∠C=90°,∠A=30°,
∴ ∠B=90°-∠A=90°-30°=60°.
∵ sinA= ,
∴ c= =
��°
=10.
∵ tanB= ,
∴ b=a ∙ tanB=5 ∙ tan60°=5 .
还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计算,
b= − = − = .
新知巩固
2.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
c,由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B=30°,a-b=3 -3;
解:(1)在Rt△ABC中,
∵∠C=90°,∠B=30°,∴∠A
∠C的对边)
新知归纳
已 知 类 型
初中九年级数学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0.1m)?
B
A
D
C
3海里内有暗礁,一艘客轮以每小
时9海里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行
至A处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60°,
继续行驶20分钟后,到达B处,又
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45°,问客
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
解:过P的点作危P险D垂?直于AB,交AB的延
P
长∵线∠于1=D60∠2=45°∴
在R°t△BDP∠PBD∠=P4AD=30°,∠PBD=45°
例l3.一铁路路基的l 横断面是等腰梯 形,路基顶部的宽为9.8米,路基高为 5.8米,斜坡与地面所成的角A为60 度.求路基低部的宽(精确到0.1米)
❖ 练习: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 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 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 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 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
3 山坡与地面成300的倾斜角,某人上坡走 60米,则他
(目标3) 上升 米,坡度是
D
C
4 如图已知堤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D坡面
的水平宽度为
A
B
3√3米,DC=4米,B=600,则
(1)斜坡AD 的铅直高度是
(2)斜坡AD 的长是 (3)坡角A的
(目标3) 6 如图从山 顶A望地面的C、D 两点,俯角分别时 A
α
练习: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 度AC=1200米,从飞机上看低 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α=16031/,
练习 某人在A处测得大厦的仰角∠BAC
为300 ,沿AC方向行20米至D处,测得仰角 ∠BDC 为450,求此大厦的高度BC.
B
A 300
450
D
华师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课件 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

16.(2018·齐齐哈尔)四边形 ABCD 中,BD 是对角线,∠ABC=90°,tan ∠ABD=43,AB=20,BC=10,AD=13,则线段 CD= 17 或 89 .
17.如图,在△ABC 中,∠A=30°,∠B=45°,AC=2 3,求 AB 的长.
解:(1)sin2A1+cos2A1=(12)2+( 23)2=14+34=1,sin2A2+cos2A2=( 12)2+( 12)2=12+ 12=1,sin2A3+cos2A3=(35)2+(45)2=295+1265=1,故答案为:1,1,1 (2)1 (3)在图②中,∵sinA=ac,cosA=bc,且 a2+b2=c2,则 sin2A+cos2A=(ac)2+(bc)2 =ac22+bc22=a2+c2b2=cc22=1,即 sin2A+cos2A=1
在
Rt △ BCH
中
,
∵
BC
=
12
,
∠
B
=
30
°
,
∴
CH
=
1 2
BC
=
6
,
BH
BC2-CH2 = 6
3,在
Rt △ ACH
中
,
tanA
=
3 4
=
CH AH
,
∴
AH
=
8
,
∴
AC
AH2+CH2=10,∴AB=AH+BH=8+6 3
知识点三: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 9.(2018·宜昌)如图,要测量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 P,A 的距离,可以在小 河边取 PA 的垂线 PB 上的一点 C,测得 PC=100 米,∠PCA=35°,则小河宽 PA 等于( C ) A.100sin35° 米 B.100sin55° 米 C.100tan35° 米 D.100tan55° 米
青岛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8
在Rt△ADE中,已知∠ADE=60°48′,DE=200 m.
AE 由tan∠ADE= ,得AE≈357.86. DE
所以AB≈359 m.
9
例1 如图,一架直升飞机执行海上搜救任务,在空中A处 发现海面上由一目标 B ,仪器显示这时飞机的高度为 1.5km ,飞机 距目标4.5km.求飞机在A处观测目标B的俯角(精确到1′). 解:如图,AC是飞机的高度,
6
证明:因为∠1+∠COD=90°,
B O A 1 C
∠2+∠COD=90°,
所以∠ 1=∠ 2 ,故铅垂线与刻度盘上
2
D
0°刻度线之间的夹角是仰角.
因为∠1+∠BOC=90°,
A
O 1
∠2+∠BOC=90°,
所以∠ 1=∠ 2 ,故铅垂线与刻度盘上
2 B
0°刻度线之间的上海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为了测量东方 明珠塔的高度,小亮和同学们在距离东方明珠塔200m处的地 面上,安放高1.20米的测角仪支架,测得东方明珠塔顶的仰角 为60°48′.根据测量的结果,小亮画出了一张示意图,其中 AB表示东方明珠塔,DC为测角仪支架,DC=1.20m,CB= 200m,∠ADE=60°48′.利用上述数据,你能测出东方明珠 塔的高度来吗?
α A
∠α是飞机在A处观测目标B的俯角.
连接BC,则AC⊥BC .
B C
垂足为点C,在Rt△ABC中,AC=1.5km,AB=4.5km. AC 1.5 1 ,得∠B≈19°28′,即∠α=19°28′. 由sin B= AB 4.5 3 所以,飞机在A处观测目标B的俯角为19°28′. 10
A
α
B
C
15
4 .如图是一个电动伸缩门关闭时的示意图.电动门共由 8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第26讲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知识导航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直角除外)求其他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Rt △ABC 中,∠C =90°,则有:(1)a 2+b 2=c 2;(2)∠A +∠B =90°;(3)sin A =cos B =a c ,cos A =sin B =bc ,tan A =a b ,tan B =b a. 3.解直角三角形实际应用时常用的概念:(1)仰角、俯角;(2)方向角;(3)坡角、坡度.【板块一】解直角三角形及实际应用方法技巧1.灵活运用边角关系求边与角;2.若所求解的直角三角形“不可直接解”,应注意设元,借助方程来解决; 3.如果图形中没有直角时,要添加垂线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求解. ▶题型一 可直接解直角三角形【例1】在△ABC 中,∠C =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c =2,∠A =30°; (2)a =b =9; (3)∠A =2∠B ,c -b =4.【解析】(1)∵∠A =30°,∠B =60°.∴a =c sin ∠A =2×12=1.b =c cos ∠A =2(2)由勾股定理得c=tan ∠A =ab.∴∠A =30°.∴∠B =90°-∠A =60°.(3)∵∠A =2∠B ,∠A +∠B =90,∴∠A =60°,∠B =30°.∴c =20,c -b =4.∴b =4,c =8.∴a=【点评】在已知条件中,如有针边,用正弦或余孩,无针边时用正切,求边时,要灵活运用三角函教和勾股定理.▶题型二 “不可直接解直角三角形”——设元、借助方程求解【例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 ,∠A =90°,∠B =120°,ADAB =6,点E 是边AB 上一动点,且∠DEC =120°,求AE 的长.【解析】过点C 作CH ⊥AB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H ,则CH =AD∵∠ABC =120°,∴∠CBH =60°,∴BH =tan CH CBH ∠=1,BC =cos CH CBH ∠=2,又AB =6,∴CD =AH =7.易证△BCE ∽△ED C .∴BE EC =CEDC,∴CE 2=BE ·DC ,设BE =x .∴CE 2=7x .在Rt △CEH 中,CE 2=EH 2+CH 2=(x +1)2+2=7x ,∴解得x =1或4.当x =1时,AE =5;当x =4时,AE =2.∴AE 的长为5或2. ▶题型三 “化斜为直“解斜三角形【例3】在△ABC 中,AB =8,∠ABC =30°,AC =5,求BC 的长.EDCBAHABCDE【解析】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如图1,作AH⊥BC于点H.在Rt△ABH中.AH=AB·sin∠ABC=4.∴BH=Rt△AHC中.HC=3.∴BC=3.当△ABC是纯角三角形时,如图2,同上可求得BC=3.综上所述,BC=3或3.【点评】1.解斜三角形时,要结合已知条件恰当地引垂线,构造可解的直角三角形;2.已如三角形的两边及某中一边的对角(为锐角),注意分类讨论.▶题型四方位角、俯角、仰角、坡角等的应用【例4】如图,一般渔船正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在A处测得岛礁P在东北方向上,岛礁P正东方向上的避风港继续航行1.5小时后到达B处,此时测得岛礁P在北偏东30°方向,同时测得岛礁P正东方向上的避风港M在北偏东60°方向,为了在合风到来之前用最短时间到达M处,渔船立刻加速以75海里/小时的速度继续航行多少小时即可到达?(结果保留根号)【解析】过点P作PQ⊥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Q.过点M作MN⊥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N,在直角△AQP 中.∠P AQ=45°,则AQ=PQ=60×1.5+BQ=90+BQ,所以BQ=PQ-90.在直角△BPQ中,∠BPQ=30°,则BQ=PQ·tan30PQ,所以PQ-90PQ,所以PQ=45(3,所以MN=PQ=45(3,在直角△BMN中.∠MBN=30°,所以BM=2MN=90(3,所以t=(90375=小时).【占评】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将数学模型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2.当图中无直角三角形时,通过作垂线,可把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例5】某数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测量大树CD高度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图,在点A处调得真立于地面的大树顶端C的仰角为36°,然后沿同一副面的斜坡AB行走13米至放顶B处,然后两沿水平方向行走6米至大树脚底店D处,涂料面AB的城度(或坡比)=1:2:4,那么大树CD的高度约为多少?(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参考数据:sin36°≈0.59,cos36°≈0.81,tan36°≈0.73)图2图1H HCABAB C避风港北PA BMNMBAPQ北避风港EDCBA ABCDEF【解析】过点B作BF⊥AE于点F,则FE=BD=6米,∴DE=BF,∵鞋面AB的放度i=1:2:4,∴AE =2.4BF.设BF=x米,则AF=2.4x米,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x2+(2.4x)2=132,解得x=5,∴DE=BF=5米,AF=12米.∴AE=AF+FE=18米,在Rt△ACE中,CE=AE·tan36°=18×0.73=13.14米.CD=CE-DE=13.14-5≈8.1米.针对练习11.如图,一般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30°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与灯塔P2.如图,在△ABC中,∠C=90°,∠A的平分线AD=4,∠DAC=30°,解Rt△AB C.解:∵AD平分∠CAB,∠DAC=30°,∴∠BAD=30°,∠CAB=60°,∵∠C=90°,∴∠B=30°,∴∠B=∠BAD,∴BD=AD=4,∴在Rt△ACD中,CD=12AD=2,∴AC=AD cos30°=AB=2AC =BC=BD+CD=6.3.如图,在△ABC中,AB=AC,tan∠ACB=2,点D在△ABC内部,且AD=CD,∠ADC=90°,连接BD,若△BCD的面积为10,求AD的长.解:过点D作DH⊥BC于点H,过点A作AM⊥BC于点M,过点D作DG⊥AM于点G,设CM=a,∵AB=AC,∴BC=2CM=2a,∵tan∠ACB=AMCM=2,∴AM=2a,AC=a,S△BDC=12BC·DH=BAPDCBADCBA12·2a ·DH =10,∴DH =10a ,易证四边形DHMG 为矩形,△ADC ≌△CDH ,∴DG =DH =MG =10a,∴AG =CH =a +10a ,∴AG =CH =a +10a ,∴AM =AG +MG ,即2a =a +10a +10a,∴a 2=20,在Rt △ADC中,AD 2+CD 2=AC 2,又AD =CD ,∴2AD 2=5a 2=100,AD =4.如图,甲、乙两座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C 为78m ,从甲的顶部A 处测得乙的顶部D 处的俯角为48°,测得底部C 处的俯角为58°,求甲、乙两座建筑物的高度AB 和D C .(结果取整数)(参考数据:tan 48°≈1.11,tan 58≈1.60)解:过点D 作DE ⊥AB ,垂足为点E ,则∠AED =∠BED =90°,由题意可知BC =78m ,∠ADE =48°,∠ACB =58°,∠ABC =90°,∠DCB =90°,可得四边形BCDE 为矩形,∴ED =BC =78m ,DC =E B .在Rt △ABC 中,tan ∠ACB =ABBC ,∴AB =BC ·tan 58≈78×1.60≈125(m ). 在Rt △AED 中,tan ∠ADE =AEED,∴AE =ED ·tan 48°≈78×1.11≈87(m ).∴EB =AB -AE =125-87=38(m ),∴DC =EB =38m答:甲建筑物的高度约为125m ,乙建筑物的高度约为38m .5.为了测量竖直旗杆的高度,某综合实践小组在地面D 处竖直放置标杆CD ,并在地面上水平放置一个平面镜E ,使得点B ,E ,D 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所示。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sinA=cosB= sinB=cosA= tanA= tanB=(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教学过程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例1:已知a、b、c为Rt△ABC的三边,且斜边c=30a=15,解这个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解∵sinA=a/c= 1/2∴ ∠a=30° ∴ ∠B=60°∴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例 2:在Rt△ABC中,∠B =30°,b=20,解这个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30°,BE=tan60°·6=
.
∵∠CDE=90°,CD=4,∠E=30°,
∴CE=2CD=8.∴BC=BE-CE=
-8.
(2)若sinA=45,求AD的长.
(2)∵∠ABE=90°,AB=6,sinA= ∴设BE=4x,则AE=5x,得AB=3x. ∴3x=6,得x=2. ∴BE=8,AE=10. ∴tanE= 解得DE= . .∴AD=AE-DE=10= .
3. (10分)如图K28-2-2,矩形ABOC的面积为2,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过点A,则k=______.
4. (20分)如图K28-2-3,已知四边形ABCD中,
∠ABC=90°,∠ADC=90°,AB=6,CD=4,BC的延长线与
AD的延长线交于点E. (1)若∠A=60°,求BC的长;
解:(1)∵∠A=60°,∠ABE=90°,
易错核心知识循环练
1. (10分)对于反比例函数y= 不正确的是 A. D 它的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 B. 点(k,k)在它的图象上 C. 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D.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下列说法 ( )
2. (10分)如图K28-2-1,△ACB∽△A′CB′,∠BCB′=30°, 则∠ACA′的度数为 A. 20° B. 30° C. 35° ( B) D. 40°
,
核心知识当堂测
1. (10分)△ABC中,∠C=90°,AB=10,cosA= 为 A. 6 B. 7.5 C. 8 ( A ) D. 12.5 ,则BC的长
2. (10分)在Rt△ABC中,∠B=90°,∠C=30°,AB=2,则BC的 长为______. 3. (10分)(2017海南)如图K28-2-4,在矩形ABCD中,AB=3, AD=5,点E在DC上.将矩形ABCD
沿AE折叠os∠EFC的值是____.
4. (20分)在Rt△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
直角三角形:
(1)c=20,∠A=45°;
(2)a=
,b=
.
. .
解:(1)∠B=45°,a=b= (2)∠A=30°,∠B=6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