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鉴赏(公开课)

合集下载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优质课件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优质课件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诗海漫步”,具体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感悟,艺术特色的鉴赏。

重点:诗歌的结构、情感、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词朗诵:让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结构、情感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为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秋夜主题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唐代,杜牧结构:起承转合情感:忧国忧民,感慨时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对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分析并鉴赏一首秋夜主题的诗歌,要求不少于200字。

2. 答案:背诵内容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用诗歌表达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感悟2. 艺术特色的鉴赏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分析一、诗歌意境的感悟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从中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件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课件

课件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课件

诗歌风格的比较鉴赏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问题:试比较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4分)
要点:特点
要点:情感
按分值推要点,依序对比作答!
内容、感情的比较鉴赏
秋夜独坐 王维
夜深 周弼
独坐悲双鬓, 虚堂人静不闻更,
空堂欲二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 门外不知春雪霁, (2)对第一首诗歌进行解答,先概括内容(或情感、手法、语言)特点,再结合其他三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诗歌比较鉴赏
灯下草虫鸣。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醉中休问,断肠桃叶②消息。
烂醉东风野草花。 红他枫叶白人头。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问题: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辛弃疾
绵的意象上,并且把抽象的愁思化成丝线 ②张词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景物;
按分值推要点,先同后异,依序对比作答!
可“剪”可“理”,更加具体细腻可感。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遥想处士①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②后者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写分别后路途遥远,前途未卜,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 诗歌比较鉴赏就是对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相近或相反的诗歌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教案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的世界。

可以通过预习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初步感知。

例如,选择两首表达相似主题但风格迥异的诗歌,让学生在课前预读,并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小组成员需共同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隐喻等文学手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之间的比较分析。

这一步骤是教案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层次鉴赏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两首诗歌在处理相似主题时的不同之处、各自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教案还应包含创作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句或仿写某位诗人的风格。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诗歌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案应设计反馈与评价环节。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

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让他们从同伴的作品中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一个优秀的高中诗歌比较阅读教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遨游,领略文学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课件(共18张PPT)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课件(共18张PPT)

比较点: • 诗歌形象——意象、意境、人物、事物 • 诗歌情感——感情基调、思想感情 •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 • 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题型: 1.本诗内部比较:形象特点、感情变化、手法异同等。 2.本诗与教材诗歌进行比较:形象特点、感情变化、手法异同等。 3.一首诗词不同版本间的比较:炼字等 5.相同作家相同题材课内外比较:情感等 6.不同作家相同题材的比较:情感、手法等 答题: • 审准题干——比较点是什么?比较相同?不同?异同? • 拟定答案——先答“同”还是“异”? • 总分答题——总说+结合诗句阐释
• 悲感:悲凉 • 风骨:慷慨
——意象、意境、情感
P182.四
京居客感
江春霖
迷离乡梦乱如丝,沈醉东风酒一卮。
大地于今皆泡影,长安自古似弹棋。
百年世事青衫泪,一点禅心黄蘖知。
来日是非浑莫管,衔杯权赋草堂诗。
• 释然超脱:情感+分析 • 抑郁激愤:情感+分析 • 写法:反语
拓展阅读:P179.例2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 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 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 头。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 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 意象的不同?
形象•比较鉴赏
东归未必胜羁旅,况是东归未有期。
• 悲怆 • 奇崛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 P184.例2. • 白下驿饯唐少府 • 王勃
•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课件31张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课件31张
4.甲乙两诗都是咏史诗,说说二者在语言表达上有何 异同?
甲诗语言含蓄深沉,(叙)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 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 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 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析)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乙 诗巧妙地借用了典故、双关、暗示等手法,融深沉的感叹与嘲讽于华语丽 辞与景物描写之中,使诗歌风格显得深沉委婉,富有深意。
2
1.简要分析乙诗“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一句运用了怎
3
样的表现手法。
这句巧用典故,语涉双关,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 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 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 是用典。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 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情。 例:《征人怨》。
诗歌类型及解说
7
闺怨诗: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 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闺怨诗。闺怨诗 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 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 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 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 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 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 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 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诗人 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 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课件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课件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诗歌语言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古典诗词语言的深入理解和品鉴。

重点分析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特色,通过对诗歌中关键字、句的解读,使学生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关键字、句的深入解读,以及诗歌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歌语言鉴赏的方法,以及如何从语言、情感、形象等方面进行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词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关注关键字、句,了解诗人生平,联系时代背景等。

3. 实践分析:选取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步骤,逐步学会鉴赏诗歌。

a. 分析唐诗《登高》中的关键字、句,品味其意境。

b. 解读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情感表达和形象描绘。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鉴赏,并分享心得。

5.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语言鉴赏的题型,进行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2. 唐诗《登高》解读3. 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解读4.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心得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课外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答案要求:包括诗歌背景、关键字句解读、意境分析等。

2.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课外诗词鉴赏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欣赏》第三章“唐诗的艺术”,具体内容包括《春望》、《月夜》、《登高》三首唐诗的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唐诗的艺术特点、对比阅读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诗歌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月亮、高山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美,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唐诗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春望》、《月夜》、《登高》三首诗。

3.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三首诗的背景、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 对比阅读:分组讨论三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比阅读和分析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高考诗歌赏析真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诗歌赏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春望》、《月夜》、《登高》诗歌赏析2. 内容:a. 唐诗的艺术特点b. 三首诗的背景、意境、情感c. 对比阅读和分析方法d. 高考诗歌赏析真题解析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唐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全唐诗》、《唐诗三百首》等书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侧重于经典唐诗的赏析,如《春望》、《月夜》、《登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 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 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 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 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倚恨 回首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愁 低面深藏
形同实异 形象同 荷与西风
情感异
恨---愁
杜诗之恨 深刻之恨
杨诗之愁 轻淡之愁
解题小结
知人论世 思主题 咬文嚼字 看诗题 字斟句酌 读内容
巩固练习
完成《核按钮》161页综合创新题的比较 阅读题。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2分) 比较鉴赏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材
语言风格 思想内容
诗歌形象
表现技巧 情感态度
比较方法
求同 找出共同点 存异 比较不同点 形同实异 从相同的表面现象 中分析出不同的内涵或作用
准确审题 抓题干
规范作答 求对应
随堂练习
1.(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 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 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古代 诗歌
比 较 鉴 赏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鉴赏古 代诗歌。
2、掌握解答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题的一般方法。
高考真题回放
2006 重庆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 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比较鉴赏表达技巧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比较鉴赏思想内容
高考真题回放
2008 广东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3.(2007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金陵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求同 题材 存异 表现手法 立意 李诗 怀古之幽情 皮诗 怀古之哲思
同中见异
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破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落日溪桥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入暮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 傍晚 时刻 意象 荷与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西风
手法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 拟人 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不同情感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 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 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 “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 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参考答案: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 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 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 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 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 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诗中的怀古诗很多,诗人们借此讽谏当朝政事, 或借此表达自己的心迹。此两首怀古诗都以“汴河” 为题材,抒发感慨,但两诗的立意不同,表达方式也 各异。李诗从描写汴水春色入手,以堤柳飞花来映衬 隋宫的荒凉颓败,寄寓了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皮诗 则从议论开凿汴河的功过着笔,来表述对隋炀帝奢靡 亡国的针砭与遗憾,并以此讽谏当朝政事。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 “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比较鉴赏思想内容
高考真题回放
2007 湖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