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吴茱萸的前世今生
吴茱萸——精选推荐

【炮制与应用述评】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炮制始见于《伤寒论》,云“洗”。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品,历代医家颇重视其炮制,其炮制方法计有洗法、浸法、泡法、煮法、炒法、蒸法、盐制法、醋制法、酒制法、补骨脂制法、童便制法、黄连制法、姜制法、甘草制法、黄连木香制法等,现今通用的有生吴茱萸和制吴茱萸(甘草制)两种。
吴茱萸辛苦热,能散能温能燥能坚,李时珍谓:“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
吴茱萸辛烈有小毒,历代医家多炮制后使用,但也有生品入药的。
如《妇人良方》治“妇人阴寒,十年无子”用生吴茱萸,《晋济方》治“久下痢赤白不止”用生吴茱萸,《赤水玄珠》治“脚气入腹冲心,大便不通”亦用生吴茱萸等。
生吴茱萸的应用延续至今,仍系法定饮片。
生吴茱萸的炮制,需要去杂质以保证用药量的准确,古代去杂质的方法有去叶、去核(《雷公炮炙论》)、去果梗(《得配本草》)。
去果梗是除去非药用部位,今多采用。
而核则属于实的一部分,故现今不拘守古法,同果皮一起入药,不予去除,是否合适,有待今后研究。
关于吴茱萸的选用,孙思邈认为“闭口者有毒",勿用。
“闭口者”是否有毒,其毒性反应如何,也待今后研究(考虑其毒性为辛苦烈之性,因开口者辛苦烈之性会自然散失,闭口者辛苦烈之性无以散失)。
现今使用吴茱萸,开口、闭口者混用,与古义不合。
另外,《千金要方》、《得配本草》等书提出,吴茱萸“陈久者良”。
取陈久者用,大率也是取其不甚苦烈、药性和缓之品。
可见古人应用生吴茱萸是慎之又慎的。
洗吴茱萸古人应用甚伙,首先在《伤寒论》中有记载,曰:“汤洗七遍",有很多有关水洗的文献记载,如《类编朱氏集验方》提出“汤洗三、两次”,《苏沈良方》提出“汤洗去黑水”,《汤液本草》提出“洗去苦",《长沙药解》提出“热水洗数次"等。
古人用洗法炮制吴茱萸,用热水、用冷水没有硬性规定,但多用热水,洗三遍、洗七遍不足为凭,而洗去苦和洗去黑水则是炮制的标准,应当遵行。
吴茱萸临床运用

吴茱萸临床运用古今传奇话中药--吴茱萸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
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
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劝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
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人们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
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茱萸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
茱萸的药用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今天常用的中药——吴茱萸。
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
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寒冷、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天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疼痛即止或减轻)等。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调节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治病案例:治腹泻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
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
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特别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日内见效。
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延误病情。
每天学一味中草药——吴茱萸(彩图)

每天学⼀味中草药——吴茱萸(彩图)吴茱萸是⼀种中药材,也是⼀种功效出⾊的保健⾷材,它来源于野⽣植物,⽆助于⽣吃这种植物的成熟果实,据说⾛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年间,就有了⽆助于⼊药的两⼈记载,那么吴茱萸⼊药后有哪些功效与作⽤呢?⼈们服⽤它后会不会有副作⽤出现呢?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臭泡⼦吴茱萸为芸⾹科植物吴茱萸的果实,分布于四川、贵州、⼴西、陕西、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内服煎汤或⼊丸、散;外⽤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洗性味归经:性热,味⾟、苦;有⼩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痛,降逆⽌呕,助阳⽌泻。
主治:⽤于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经⾏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疮、⾼⾎压等。
服⽤禁忌:阴虚⽕旺者忌服。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痛,咳逆寒热,除湿⾎痹,逐风邪,开腠理。
《本草纲⽬》:开郁化滞。
《名医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腹痛,逆⽓,利五脏。
吴茱萸的副作⽤吴茱萸的药⽤功效与保健功效都极为出⾊,但它也有⼀定毒性,⼈们过量服⽤后容易出现中毒,严重时会导致腹痛和腹泻以及视⼒下降,还有头痛眩晕等不良症状发⽣,会严重危害⼈们的⾝体健康。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1、补肾壮阳吴茱萸是⼀种能补肾壮阳的健康⾷品,他们10个⼈的肾功能不能缓解肾虚,还有每⼀位医⽣是导致了腰肌酸软后腰脊疼痛以及同⼀个⽿鸣的多种不良症状,都有明显调理作⽤,另外吴茱萸⼊药以后还能⽌泻,他对⼈类出现了五更泻和肠炎腹泻等症也有明显治疗作⽤。
2、温中散寒吴茱萸是⼀种性质温热的中药材,温中散寒是它的主要功效,它能缓解⼈类胃寒胃痛,并能防⽌⼈类⼼腹冷痛出现对⼈类经常出现的恶⼼呕吐和反胃吐酸等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平时⼈们多服⽤吴茱萸则能预防胃寒也能防⽌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发⽣。
3、预防⾼⾎压吴茱萸能预防⾼⾎压也能保护⼈类⼼⾎管,它不但能让⾎管扩张,更能加快⾎液循环,⽽且能降低⾎液粘稠度,经常服⽤能让⼈类⾎压保持正常稳定状态,也能防⽌⾎栓和动脉硬化以及⾼⾎脂等多种疾病发⽣,对维持⼈类⼼⾎管健康有⼗分积极的作⽤。
关于吴茱萸,你一定要记住这几个关键点

关于吴茱萸,你一定要记住这几个关键点
一、吴茱萸的别名有: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辣椒?对,吴茱萸跟辣椒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它的性味,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名医别录》则直接认为吴茱萸“性大热”,所以,我们想到吴茱萸的别名,就联想到了它的性味。
二、古医籍记载吴茱萸有四大作用——“(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
”
三、吴茱萸芳香而燥,擅长开郁化滞、逐冷降气,是治疗肝脾寒证之要药,也是治疗厥阴头痛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
四、古代医家用吴茱萸驱蛔虫。
五、吴茱萸可以用来治疗五更泄。
六、吴茱萸打粉做成敷贴,贴在涌泉穴上可以治疗高血压。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吴茱萸作者简介祝之友,男,主任中药师,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神农本草经》药物,《伤寒杂病论》经方研究,致力于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工作50年余年,多次参与中药资源普查和考察,采集制作中草药植物标本 3600种。
祝老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班、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优秀授课导师。
成都市卫生局临床药学高级顾问。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特聘教授。
四川省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四川省药学会药剂管理委员会委员。
眉山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祝按:《神农本草经》载“藙”,yi,即食茱萸Zanthoxyh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又名樗叶花椒。
《礼记·内则》:“三性用藙。
”郑玄注:“藙,煎茱萸也。
《尔雅》谓之榝。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食茱萸项“此即樘子也。
蜀人呼为辣子,古人谓之藙及榝子”,非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吴茱萸——芸香科Rutacea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吴茱萸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有小毒。
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
鉴别要点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中药400味之二十六:吴茱萸

学中医从中药开始,中药400味,每天学一点,今天第二十六味:吴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之一,朴素自然的文笔极其生动的勾勒出了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一般文学作品中要凸显孤寂,就要写在热闹的节日里独身一人然后反衬出来。
这首描写重阳节的诗中,提到的自然就是“登高”与“插茱萸”了。
诗里提到的“茱萸”指的便是吴茱萸,其枝叶能除泻痢、杀害虫。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及毛脉吴茱萸将近成熟的果实。
【采收炮制】1、采集后,除去杂质、果柄、枝梗,即为吴茱萸。
2、取净甘草片置锅内,加水(1:5)煎煮两次,去渣,趁热加入吴茱萸拌匀,稍润,候吸尽汁液,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即为制吴茱萸。
3、取净吴茱萸于容器内加入盐水拌匀稍润至尽,用文火炒至裂开,稍鼓起时取出放凉,即为盐炒吴茱萸。
4、取净黄连片或碎块,置锅内,加入适量水煎汤,捞出黄连渣,投入净吴茱萸,闷润至黄连水吸尽时,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晒干,即为黄连制吴茱萸。
甘草水制以降低其毒性和燥性;盐水炒,引药下行,治疝气;黄连水炒,用于止呕。
【性味归经】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经、脾经、胃经、肾经。
【效用】1、散寒止痛温中、温经,用于经脉受寒的头痛、腹痛、痛经,温肝经经脉;温中凡胃寒或脾胃有寒的均可广泛使用。
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经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
2、止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功用于胃寒呕吐证。
治中焦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泛酸;外寒内侵、胃失和降的呕吐;胃热呕吐或肝郁化火而引起的呕吐。
3、温脾利湿味辛能散,味苦能燥,性温能祛寒,故可用于因寒、温所致各种病症。
【注意】不宜多服久服,无寒湿滞气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阴虚火旺者禁忌【小方】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两足心,24小时后取下。
用量:1岁以下用2.5~10克,1~5岁用10~15克,6~15岁用15~20克,15岁以上用20~20克。
中药材吴茱萸的“前世”与“今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60期97投稿邮箱:sjzxyx88@·药物研究·中药材吴茱萸的“前世”与“今生”苏卓1,郭惠2(通讯作者)(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0 引言吴茱萸性味的“前世”:在中医药记载中,吴茱萸的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本经》中记载吴茱萸味辛,温;《别录》中记载吴茱萸大热,有小毒;《药性论》中记载吴茱萸味苦辛,大热,有毒。
吴茱萸性味的“今生”:现代研究发现吴茱萸有小毒,是因为含有多种生物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大量可致神经错觉、视力障碍[1-3]。
副作用表现主要包括服用后可出现猩红热样药疹,表现为四肢皮肤灼热、瘙痒不适,出现针尖大小鲜红色丘疹,压之褪色,颈前及上胸融合成片,界限不清,皮温升高。
中毒后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腹痛、腹泻、视力模糊、错觉、脱发、胸闷、头疼、眩晕或皮疹。
1 关于吴茱萸归经的“前世”与“今生”吴茱萸归经的“前世”:在中医药记载中吴茱萸入肝、胃经。
《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吴茱萸归经的“今生”:现代研究显示吴茱萸具有止呕,抗溃疡,健胃作用,镇痛作用,抗病毒,保肝作用[4]。
2 关于吴茱功效的“前世”与“今生”吴茱萸功效的“前世”:中药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止呕、疏肝理气、温脾利湿、助阳止泻等功效。
吴茱萸功效的“今生”:吴茱萸具有镇痛作用、抗溃疡、止呕、抗血栓形成、保肝作用、健胃作用、抗菌,抗病毒等作用[5-6]。
2.1 散寒止痛。
吴茱萸散寒止痛的“前世”:吴茱萸功效包括温中,也包括温经,用于经脉受寒的头痛、腹痛、痛经,温肝经经脉;温中凡胃寒或脾胃有寒的均可广泛使用。
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经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
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导气汤。
治厥阴头痛,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
吴茱萸外用能“辟邪”

吴茱萸外用能“辟邪”吴茱萸,民间称辟邪翁、茶辣,因茱萸入药以产于吴地(历史上的吴国,今江浙一带)的为最佳而得名。
在传统民间风俗中,九九重阳日折茱萸插于发际,辟恶气御初寒;这天还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食蓬饵、饮菊花酒等风俗。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的果实,性热,味辛、苦,入肝、脾、胃经,有温中散寒、止痛燥湿、疏肝下气、降逆止呕之功效。
多内服治疗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头痛、痛经等病症。
临床上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且疗效较好的特点。
今辑录数款,供择用。
治痢疾吴茱萸6克,六一散9克。
将吴茱萸研成细粉末与六一散混匀,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神阙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
连用3~5次。
治湿疹吴茱萸30克(略炒一下),乌贼骨20克,硫磺6克,共研为细末,外撒或用蓖麻油调成稀糊状外敷患处,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固定,12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连用3~5次即显疗效。
治阳痿吴茱萸30克,桂枝12克,细辛6克,共研细末,调匀入瓶备用。
用时取药末5克加少许食盐拌匀,置于神阙穴,外敷纱布,胶布固定,用手掌按摩5~10分钟,每天换药1次,一般15天见效。
或取吴茱萸30克,巴戟天20克,细辛10克,共研细粉,贮好备用,用时取适量加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日取下,10~15天可见效。
治疗期间忌房事。
治高血压吴茱萸60克,研为细末备用。
每次取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纱布包扎。
一般用药12~24小时血压即可下降。
治癫痫病吴茱萸20克,研末,加少许冰片与凡士林适量调成糊状。
癫痫大发作者,将药膏敷于神阙穴;精神运动性发作者,敷贴肝俞穴。
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一般连用2~3个疗程即有明显效果,或可痊愈。
治肠粘连吴茱萸60~90克,用锅炒烫;取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于患者腹部,然后用纱布包裹炒熟的吴茱萸,从右下至上腹,再至右下腹,反复热熨30分钟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外用
• 醋调贴敷外用——足心,口舌生疮,失眠烦躁高血压 • 煎汤外洗治疮疡湿疹
吴茱萸的功效
• 肝寒头痛——肝经寒凝,阳气不能条达,浊阴不降。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
• 呕吐吞酸——胃气不降,肝气不条达,左金丸 • 手足厥寒,身体有久寒——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当归四逆加吴
茱萸生姜汤
• 五更泻痢——温中下气,四神丸 • 妇人痛经,属下焦虚寒者——温经汤 • 男子睾丸痛或寒疝腹痛——导气汤 • 寒湿脚气肿痛——鸡鸣散
重阳节与寒露相近,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凉爽转为寒冷,身体虚弱之人易受 寒露雨湿相侵——呕吐、腹泻、吞酸、腹痛 吴茱萸之辛温燥热正可祛辟寒湿邪气
山茱萸闻之几无气味,更不能用来“辟恶气”
2.茱萸何物
• 朱臾、树臾——《五十二病方》:均与桂、姜、椒合用,这不仅 说明“朱臾”就是“树臾”,而且强烈暗示它是一味和肉桂、姜、 花椒一样具有强烈气味的植物药。学界因此认定,“朱臾”和 “树臾”都是“茱萸”的别写 • 吴茱萸、山茱萸——《神农本草经》 :山茱萸的乱入
• 今以食茱萸为与吴茱萸同属芸香科的植物樗叶花椒
茱萸家族谱系
• 茱萸:芸香科气味强烈的植物药,吴茱萸和食茱萸 • 吴茱萸(食茱萸与吴茱萸不完全区分)、山茱萸(山茱萸科的乱入)
• 食茱萸(食茱萸与吴茱萸正式分离,欓子,艾子,辣子,越椒)
• 蜀椒、秦椒(同属芸香科,功能类似) • 辣椒(茄科,味道类似,别名辣子,秦椒)
• 食茱萸——《千金要方》《新修本草》:食茱萸正式见于文献
山茱萸夺名
• 宋·宗奭《本草衍义》:与吴茱萸甚不相类。山茱萸色红,大如 枸杞子。吴茱萸如川椒,初结子时,其大小亦不过椒,色正青。 得名则一,治疗又不同。未审当日何缘如此命名。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茱萸二字义未详 •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茱谐朱,谓木胎火,含阳于内也; 萸谐臾,谓冤曲从乙,木之性也 • 清·邹润安《本经疏证》:李濒湖谓山茱萸与吴茱萸甚不相类, 未审何缘同名,予则谓惟其同类,是以同名耳。盖至九、十月之交, 万象萧索,惟三种茱萸累然朱实,灿烂可观。
吴茱萸与山茱萸
吴茱萸与食茱萸
• 食茱萸即吴茱萸——陶弘景、陈藏器 :“吴、食二茱 萸是一物,入药以吴地者为良,不当重出此条,只可 言汉与吴,不可言食与不食。” • 食茱萸不是吴茱萸——李时珍: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 萸二字相混致误耳。不知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茱 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欓子则形味似茱萸, 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陈藏器不知食茱萸即欓子, 重出欓子一条,正自误矣。
吴茱萸的“前世今生”
1.吴茱萸——重阳的真正道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茱萸?吴茱萸?
• 《本草图经》引文——吴茱萸
• 《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 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 又《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 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 菊花酒,此祸 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 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 酒,戴茱萸囊,由此耳。 • 重阳节佩茱萸之习俗,自汉有之,至唐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