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桩漫谈(王芗斋)
王芗斋徒弟谈站桩

王芗斋徒弟谈站桩为了使学者练习方便起见,我们将站桩(浑圆桩、矛盾桩)分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亦称强化阶段)、中级阶段(亦称泛化阶段)、高级阶段(亦称自动化阶段),下面就三个阶段的反应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供各位参考。
一、初级阶段(强化阶段)初习站桩者,站不到十分钟,就会出现身体不适、足掌、跟发麻,有时似火烧,肩臂发张、大腿肌肉震颤,酸痛难忍,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个阶段思想乱七八糟,不易集中,总想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越想入静越不能入静,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称这一阶段为初级阶段。
如何度过初级阶段?我们认为必须采取自我强化训练的手段来进行。
按站桩的基本原则调配好肩架以后,就再不要去管姿式对不对,也不要设置意念,只要求忍受一切生理反应,去完成站桩时间。
站桩前自己为自己制定好站桩的计划,然后强制自己去完成计划。
具体计划是:全期为三个月,第一个月为强化训练月,从五分钟开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站桩时间以一至二分钟递增,最后每次达到30—40分钟以上,每次都要强迫自己去完成预定指标。
我们认为这个阶段是艰难的爬坡阶段,大凡没有毅力者,将会像大浪淘沙一样被淘汰掉。
也可以说站桩入门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
必须“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证悟心源了悟空虚”,方可修拳学之道。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树立信心,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如数完成站桩时间,至于站桩的质量问题是以后的事。
2、不要设置意念活动,可任意设想自己愿意想的事情。
杂念来了,不要加以克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任其自然。
3、将站桩看成是休息,忘记自己是在站桩,不要将其视为负担。
这样可以延长站桩时间。
总之这一阶段是个较困难的时期,必须强制自己去战胜本身的惰性,战胜自我,才能从不自然到自然。
二、中级阶段(泛化阶段)通过艰难的强化训练,逐渐从强化阶段过渡到泛化阶段,这个阶段是进入自动化的过渡时期,训练时间各一个月,每次站桩由30—40分钟开始,最后达到60分钟以上,因为学者还未完全征服人体的生理反应和控制精神意念的调配,还未完全掌握站桩的要领,人为的有意识地去追求姿式的正确和思想的入静,站桩中的“那种东西”有时有,有时没有,站桩的姿式有时对有时不对,有时能放松入静,感到很舒服,有时又不能放松入静,感到很别扭,很不自然,正确和错误,舒服和别扭不断交替。
王芗斋养生桩原理揭秘(经典)

王芗斋养生桩原理揭秘(经典)通常说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伟大的事业。
意思就是人身体健康生命得以延长,而后才能从事一切事业。
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而健康与否,在于平常休养和运动的得当不得当。
也就是运动合于卫生,不合于卫生。
须要详加研讨,并经实际的经验研究竟怎样才是正当的运动呢?应于练习某种运动前根据医学的方法检查心脏的能力、血压的高低、脉搏与呼吸的次数、红白血球的数目。
至练习一个相当时期以后,再行检査,自然就知道这种运动正常不正常。
所谓正常的运动是指适应人体自然发展的运动,唯有适合这种规律的运动,才能增强人体的健康。
正当的运动能加快全身的细胞及各个器官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内燃烧作用。
换言之就是使身体内部呈现活动状态,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给予细胞以一定的剌激。
对在成长期者可以促进其成长,增强体力,对已经成长者可以使之维持其效能,保持体力和健康。
若运动不当,必然招致相反的结果。
运动过激或运动不得当,不但损伤健康,甚而戕害身体,也就是发生疾病的诱因。
现在一般的运动,在筋肉疲劳以前,心脏已因呼吸困难而呈急性心脏扩张,因此不得不停止运动以使心脏得以休息,减低呼吸的困难,恢复正常状态。
中国的拳学是以完全与此相反的方法来锻炼身体,这种运动是筋肉气血的运动,更可说是整体细胞运动。
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宫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即使运动时全身的筋肉虽早已疲劳至不能忍受,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还能感觉到运动后比运动以前的呼吸轻松舒畅。
是以其个人的筋肉、心脏所能负担范围内的能力来求其个体平均渐次发展生长。
不限年龄,不限性别,达到保持健康,增强体力的目的。
更因没有任何招式,所以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还能得到恢复,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站桩方法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則其内部筋肉细胞已在开始工作,完全在于求得身体内部筋肉细胞的发展与血液循环的适当,亦即所谓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而非探求其外形的变动与转移,以使身体各器官平均发展,减少心脏扩大后的不良现象。
我对王芗斋先生站桩疗法的实践与体会(下)

我对王芗斋先生站桩疗法的实践与体会(下)六、开展站桩疗法以来的一些体会1.如何排除杂念问题一些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思想负担较重,因而在练功时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杂念多不易入静的情况,甚至觉得这一障碍不好克服,在没办法之中,自己就尽量的加以控制。
企图躲开这些复杂的思想活动,可是控制的结果却不理想,虽然是间隔了几秒钟没有想什么,但接着杂念来的较前更多,这就象打仗一样,在这个斗争中,自己完全处于挨打的被动地位,以致苦恼万分。
然而从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杂念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本身越怕杂念,杂念却偏偏来寻找你,所以说杂念是自己使意念上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产物,意念经常紧张就不可避免的使杂念蜂拥而至。
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患者应注意使意念放松,这样杂念就会越来越少。
所谓意仿放松就是指对杂念不理睬和意念活动而言,意念放松并不困难,就是当杂念来到时,自己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之,丝毫不加以控制,甚至采取吸取杂念的办法,觉得自己本身是个熔化杂念的大熔炉,把所有的杂念完全吸收到这个熔炉中,加以熔化,这样使意念上放松以后,才有可能把杂念完全消失干净,自己也就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很多患者练功开始对这个说法多少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杂念之多,控制尚不能全部排除,采取意念放松吸收的方法,岂不会使杂念更多起采,但是通过实际体会以后,得出一个一致结论,也就是意念放松吸收杂念是排除杂念最有效的措施。
2.引导入静问题一般初学练功患者,都希望快些入静,但是由于对这一治疗还无所体会,一时还摸不到门径,为此也可用人为的办法,帮助入静,除了自己做意念活动以外,还可由医生加以诱导。
根据目前采取大小集体治疗的特点,医生用各别引导入静方法,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虽然是几十个病人同时治疗,只由一个医生指导就可以了。
引导方法尽量适合患者每次练功的实际需要,如患者情绪表现兴奋些,在诱导时可稍温和低微些,以使患者情绪稳定,如患者的情绪表现差,在诱导时声调可稍微活泼些,以不致患者因情绪差而影响练功。
王芗斋说的养生桩是什么样?

王芗斋说的养生桩是什么样?♥山人与你准时相约,每日06:25 ♥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远离疾病带来的痛苦、让自己的每一天都生活在快乐当中,是每个正常人都非常希望得到并保持的事情。
随着健康养生知识的普及,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站桩功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站桩养生的行列。
此时就像苍蝇闻到了血腥味、诸路并未究竟掌握站桩真义,甚至从未练习过站桩的大师们,发现并认定这是一个天赐的市场良机。
于是这些大师们嗡嗡地叫着向初学站桩的练习者们扑了过来,有心人发现:即使是当下已经臭名昭著的大师也开始人模狗样的教授站桩功了。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传统武术已经让这些大师门用他们的神功异能或光辉战绩给毁得差不多了;现在他们又将魔爪伸向站桩养生这个领域,可以预见在此领域大师们将给练习者带来的危害将大大超过传统武术领域的练习者。
因为在站桩养生这个群体里有许多练习者都是身患各种疾病的相对弱势群体,其中老人妇女亦占很大比例。
面对这些老弱妇孺为主体的弱势群体,长期行走江湖并精研说、学、逗、唱的大师们是极易得手的。
这些本应得到全社会关爱的人们,如果再落入大师们的魔爪受到大师们的坑蒙哄骗;那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后果一定是苦不堪言惨状更无法相像。
就此笔者尝试将养生桩法的特点及原传原貌用人人都能看懂文字在叙述下来,如拙文能给爱好站桩养生的人们一点点实际的帮助则吾心慰矣。
我们所学习和练习的站桩养生的功法,是以王芗斋先生所传的大成拳养生桩为圭臬的。
可以说当下所有公开传授站桩功法的人即使是有所成就的,和王芗斋先生相比都是粗浅的初学者,是难望王芗斋先生之项背的。
故此我们想要保持养生桩的原传原貌就必须要认真学习王芗斋先生的养生桩歌诀,在此基础上方有可能准确无误的进行下一步的站桩实践活动。
养生桩歌诀——王芗斋养生桩,极容易。
深追求,头万绪。
用功时,莫着急。
应选个适当场地,充足阳光,流通空气,有水有树更相宜。
不论行走坐卧和站立,要内外放松,身躯挺拔,腰脊骨垂线成直,浑身大小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
我习练站桩养生桩的漫长历程——谈我对芗老《养生桩漫谈》一文的体悟与认识--刘宏武

我习练站桩养生桩的漫长历程——谈我对芗老《养生桩漫谈》一文的体悟与认识--刘宏武我习练站桩养生桩的漫长历程——谈我对芗老《养生桩漫谈》一文的体悟与认识--刘宏武——谈我对芗老《养生桩漫谈》一文的体悟与认识关于芗老意拳(大成拳)站桩的功法要领、心法秘要,先贤和老师们已经谈了很多,我也看过很多,发现都比我总结的更有文采、更能体现出拳学真相,故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在这里只向同道汇报一下自己艰辛曲折的学习养生桩之心路历程。
一花一世界,一相一般若,希望我走过的弯路能给大家以参考借鉴,愿你的站桩之路不再重复我过去的错误。
2010年,我在接触意拳(大成拳)20年之后,怀着对芗老无比崇敬的信仰,希望能得到芗老在世的亲传弟子于永年老先生一脉的指导;希望能当面聆听于老研习一生、教诲学众无数的养生桩的要义。
尤其是于老这一支肩负芗老当年“养生”的重托,把养生桩的理论上升到老聃《道德经》的层面,以道学原理、从中华文化的源头诠释意拳(大成拳)养生的内涵;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把解剖学、人体循环理论等应用到桩功解读中,让更多的人能更直观地理解和读懂芗老的拳学。
特别是知道于永年老先生年逾九旬,仍然研练养生桩,日日不辍,尤其让人感佩不已!后来打听到,于永年老先生年事已高,已经不便会见、辅导求学者,这些教学重任就委托给自己的亲传弟子于冠英老师等,于是在2010年的10月,我们终于得到了于冠英老师的指导。
下面这些文字就是我20多年来习练养生桩的过程(我还跟一位老师学过,出于对他的尊重,这篇心得里略去这一段学习的经历),重点是总结于冠英老师从道学原理方面指导我学习养生桩的心得。
一、“同于大道”是养生的捷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让别人羡慕,他们性情稳定、气质优雅,做什么都不紧不慢,气定神闲,精力充沛,但是他们往往都能在不显山不漏水中把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不能不让人佩服。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人往往是天生就“同于大道”的人,因为他们天生就符合道纪:“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大成拳]养生桩漫谈--王芗斋著
![[大成拳]养生桩漫谈--王芗斋著](https://img.taocdn.com/s3/m/34fb61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7.png)
养生桩漫谈-----王芗斋著序言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养生(健身)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式动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当的锻炼,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这是经验已经证实了的),因而也可说是一种医疗学术,又可说是养生的艺术,这本小册子,原为同学们人手一篇,领略较易,不同于问世之文,故不详解。
大家都知道口传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时日领会到,因此,我绝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
我幼时多病,医药无效,于是弃读投师、寻求养生之术,既长外游各地,访名师寻益友,凡有关键身养心的学术和技艺,无不用心钻研,采其精华,舍其糟粕、博采广收,以期于养生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师友最多,皆各有所长,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
素问篇》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工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养生术的梗概,因此术的姿势,行站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养生桩(又称为浑元桩)。
我年逾七十,身外无他物,仅对养生一道,稍有心得,深愿贡献给广大人民,作为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但我国养生之学,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除了片断点滴地散见于古人遗著外,仅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个人天性愚鲁,学识浅薄,用文字来详细而正确的说明养生桩的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说明文字,不但失之于简单,有挂一漏万之处,而且缺点错误也是不可避锡的,深望海内同好多加指正,并在学习中体会改进。
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乏书藉稽考,也无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根据先辈传述和多方的参考,个人认为,应是古代人类有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由争斗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参加研究探讨中得来。
养生桩漫谈(王芗斋)

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养生健身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势动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宜的锻炼,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这是经验已经证实了的,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医疗学术,又可以说是艺术的锻炼,这本小册子,原为同学们人手一篇,领略较易,不同于问世之文,故不详解。
大家都知道口传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时日领会到,因此我绝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
我幼时多病,医药无效,于是弃读投师,寻求养生之术,既长外游各地,访名师寻益友,凡有关健身养心的学术和技艺,无不用心钻研,采其精华,舍其糟粕,博采广收,以期于养生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师友最多,皆各有所长,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素问篇》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功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养生术的梗概,因此术的姿势,行站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养生桩。
我年逾七十,身外无他物,仅对养生一道稍有心得,深愿贡献给广大人民,作为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但我国养生之学,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除了片断点滴地散见于古人遗著外,仅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个人天性愚鲁,学识浅薄,单纯用文字来详细而正确的说明养生桩的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说明文字,不但失之于简单,有挂一漏万之处,而且缺点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深望海内同好多加指正,并盼同学们在学习中体会改进。
第一节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乏书籍稽考,也无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根据先辈传述和多方参考,个人认为,应是古代人类在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由争斗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参加研究探讨中得来。
王芗斋前辈谈拳语录

王芗斋前辈谈拳语录1、站养生桩要站透了,浑身上下要有松沉笃实的劲,举手投足要有牵挂之感。
2、站养生桩要保持身体拔地欲飞之感,站时可以先紧一下,再松一下,找找感觉。
3、养生桩与技击桩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念之差。
4、手腕要保持往上提的劲,站时要把胯掖起来。
头要虚领顶劲,脚要五趾抓地,脚脖子挺劲,体现了上下抻拔之意。
5、站技击桩要丁步与八步之间找东西,身体要往后靠,保持含蓄的劲。
桩架要撑起,最关键头顶要领起来。
前膝往前上指,脚要有回拉的劲,胯要裹,后脚尖在一定程度上尽量不过膝盖,后大腿外侧吃劲就对了。
6、站桩得劲后,每打一拳自然就拥上去。
7、郭云深先生站桩时把脚插在门槛下面,以利下势,以利下盘不失稳。
8、站桩一次保持的时间要长,尽力多站一会儿,站到最后一两分钟,可以把式子下到最低,步子最大,尽量让自己累一点。
9、试力犹如哄小孩,劲大不成,劲小不成,手前推时要沉肩、含胸,用身体前摧;双手回拉时意念要往前,前推时意念要往回。
试力最高阶段要有指过留痕之意。
10、试力的作用就是用意念调动和支配全身的肌肉尽量参加,以至全部参加工作,最后力争做到每个动作都是一动而全身皆动的整体运动。
11、手到步到。
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
12、要想着手比身体重,操拳、试力要想着手把身体带起来。
13、练步子起右脚时,左腿好像是中间的腿才稳,脚落要向前放,不要向边上放。
磨擦步要肩胯动,要提胯,胯应是侧的,在脚往前问时慢慢把它正过来。
14、练习步的作用非常大,只有练好方知妙处。
15、桩上没有功夫,是走不好步子的。
16、磨擦步要保持着这个劲走。
17、推手是断手的放慢动作。
18、推手时要点紧、身上松,开始练做不出来,但要想着。
19、推手非常重要,要多打轮,今后就不怕与人手臂接触。
20、力由足发,要配合步法。
21、力随时要含着,力都是向回的,不能向前。
老先生说打人如牵牛才狠。
22、不是指着对方中线,要拉着对方中线,控制对方中线。
23、推手时不要平行,要有高低顿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养生健身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势动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宜的锻炼,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这是经验已经证实了的,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医疗学术,又可以说是艺术的锻炼,这本小册子,原为同学们人手一篇,领略较易,不同于问世之文,故不详解。
大家都知道口传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时日领会到,因此我绝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
我幼时多病,医药无效,于是弃读投师,寻求养生之术,既长外游各地,访名师寻益友,凡有关健身养心的学术和技艺,无不用心钻研,采其精华,舍其糟粕,博采广收,以期于养生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师友最多,皆各有所长,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素问篇》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功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养生术的梗概,因此术的姿势,行站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养生桩。
我年逾七十,身外无他物,仅对养生一道稍有心得,深愿贡献给广大人民,作为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但我国养生之学,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除了片断点滴地散见于古人遗著外,仅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个人天性愚鲁,学识浅薄,单纯用文字来详细而正确的说明养生桩的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说明文字,不但失之于简单,有挂一漏万之处,而且缺点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深望海内同好多加指正,并盼同学们在学习中体会改进。
第一节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乏书籍稽考,也无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根据先辈传述和多方参考,个人认为,应是古代人类在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由争斗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参加研究探讨中得来。
二千余年前,即有《内经》一书,为中医宝库,对防病治病之法记载甚多,其中素问一篇,就是专讲养生的,原文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文虽简单笼统,但意义深厚,先哲把它列入《内经》,一方面视作防止疾病的养生术,另一方面凡药石刀针不能奏效的多种疾病,就根据这种道理,使患者锻炼休养,作为体育医疗,其主要内容是养静,就是独立守神。
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都会静养,行站坐卧皆可用功,成为一种普通的健身术,后梁武帝时,达摩行教游汉土,此时达摩年六十七岁,是天竺国王第三子番王之子,见高僧传、东流小传、梁武帝诏文祭文,传来洗髓易筋经等法,唐代有临济、密宗两派,相继传出插条、柔杠、三折、四肢功、八段锦、金刚十二式,罗汉十八法,印度统名之曰柔杠,后又有岔派,派别迭出,不可枚举,居士尤多,标新立异,花样繁多,方法极乱,异论杂出,遂使此术没有发展反而有分裂情况,早在五百年前,已形成抱残守缺。
宋代之后,多变为禅坐等法,也是门派迭出,互有异同,而且坐法不够自然,也不够具体,舍精华而取糟粕,不仅达摩师传湮没已尽,而我历代先哲遗产也随之俱废,大好学术无形销毁,殊为可惜。
日本相信此术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并得到各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确有深造独专精持的功夫,但亦系支离破碎,只鳞片爪。
我生平对祖国遗产——养生术、拳学特别爱好,这和幼年多病是有关系的。
由青年时代略识养生门径之后,就一方面求师访友,认真学习,一方面博览古籍,细心体会,同时按照老师的指导,和《内经•素问》篇所载的道理,朝夕不辍练习,虽受个人智慧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不少缺点,但五十余年的经验,证明他不仅有健身防病之效,而且对很多医药无效的慢性病,确有不可想象的治疗作用。
第二节养生桩的意义和作用养生桩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医疗体育运动,参加这种运动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拘身体强弱,亦无任何局限,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运动时不尽在姿势方面着想,也不在式之繁简上注意,更不在姿势的前后秩序,主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锻炼,即静中生动,动中求静。
这种运动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发挥体内燃烧,且能加强各种系统的新陈代谢作用,因而能调整、恢复和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机能,对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具有显著的特效,五十年来无一人出流弊,且百分之九十都有效果。
这种运动能加强人体的吸收和排泄作用,古人说提炼精华,洗净糟粕。
其意义就在于此。
这是自力更生的运动,就是说,它对于人身及其部分机体,具有生生不已的效能,比如体弱的通过锻炼可使身强,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组织有毛病的,通过锻炼可使毛病消除,恢复健康,健康者更健康,且容易体会到无穷的理趣。
这种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它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是在锻炼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锻炼的运动方法,因此它具有调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在高级中枢神经支配下密切协作。
第三节养生桩应注意的问题养生桩不仅是健身治病的运动,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功夫,所以学习养生桩的人必须注意这种锻炼。
粗暴、浮燥、气愤、忧虑、悔惧、得失之念和侥幸思想等,都是缺乏意志和品质的表现,学者切要禁忌。
对于治病的人来说,凡是学养生桩治病的大半都是久病不愈,药石刀针不易奏效者,但须要气不自馁,应该积极的锻炼,积极的治疗,精神要焕发,蓄有弹力,时时作反攻斗争的准备,才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如果悲观失望、生气着急、毫不振作、一暴十寒,时作时辍是不起作用的。
医生常说病人的心情要愉快,学习养生桩的人首要心情愉快,虚心体会站桩的意义,耐心地、持久地锻炼,使精神焕发,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
练养生桩必须心神安详,摒除杂念,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体。
神态要轻松自如,蓄意要深戆雄浑,力量要稳准虚灵。
无动不机,无机不趣,虚灵守默,而应万物,虽是平易近人的道理,但初学不易理解,主要是以神意为主,不是枝节片爪形式问题,意在整体与内部,不要使局部破坏整体的统一,不要使外部动作影响内部失调,要浑身轻松自如,心旷神怡,好象沐浴在大自然之内似的,要做到这样,在运动前就必须作到心安神定,摒除杂念。
还要注意四容五要。
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
五要是恭、慎、意、切、和。
对人对事都要恭敬谨慎,意思周密切实,任何事不说硬话,不作软事,这是学者内心和外貌应具备的练功条件,从个人意念来说,应具善意,最好是以子女的行为,父母的心肠对人,在练功方面来说,就是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这样才是练功应有的要义。
养生桩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的,病症不同,其有关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训练自然就不相同,患者的生活条件、习惯、修养、性情以及其他各种特点,对于设式也有一定关系,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考虑适当的姿势和运动与休息时间的长短,以及身体负担的轻重等,教者对此自应充分了解情况,作适当的安排,学者应注意掌握,慎重锻炼,不可忽断忽续,任意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快,并防止在锻炼中发生不正常的现象。
有的人初学时多有怀疑、幻想,或任意活动,或拘泥执着等现象,须细心体验,待体验充实之后才能解决。
主要是师古不泥古,谨守师法未易有得,不要自作聪明,也不要笨用功,精神要愉快,肌肉常劳动。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但执着己身,都是错误。
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来持,若本着以上所谈切实用功,细心体会,自不难得到万变无穷,奇趣横生之妙。
第四节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锻炼关于《内经•素问》篇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大医师们早已说过。
在此我对于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修养锻炼,稍加补充。
独立守神在用功之前,思想先准备一下,应首先着想游于物初,静会全机之意。
视同植物外形不动,内里却起着根生、发展、顺逆、横生的变化,万不可走入一招一式断续的方法,那就是破坏无余了,局部运动纵然有益,长久也有害,是慢性的戕生运动。
锻炼时要永远保持意力不断的虚灵挺拔,轻松均整以达到舒适得力为原则。
锻炼时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内要清虚空洞,外要中正圆和,同时要脱换一个心目欢喜的状态,洗涤一切杂念,扫除一切情缘,寂静调息,内外温养,浑身毛孔放大,有如来回过堂风之感,使肌肉群不期然而然的变得好像一条空口袋挂在天空,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有如躺在天空地阔的草地上,又象立在悠悠荡荡的水中,如此肌肉不练而自练,神经不养而自养,这是锻炼的基本要义。
怎样才能凝神定意呢?要使意念如洪炉大冶,无物不在陶熔之中,并尽量吸收一切杂念,来则熔之,不久杂念自可消除,倘若故意拒绝杂念,则一念未去,万念齐来,精神分散,神意外驰,就不能做到意定神凝。
锻炼时还要有这样的意态,使肌体和大气相呼应,自然而自在的发挥整体和本能的作用,不可有丝毫的矫揉做作,一有矫揉造作和局部方法,就破坏了整体和本能的作用,所谓这种运动是一种人体本能学术,一法不立、无法不备的意义,就在于此。
锻炼方法虽简实难,初步锻炼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由不动才能体认到四肢百骸的一动而无不动之动,如此神经始易稳定,热力才能保持,自然地增强新陈代谢,有了这个基础而逐渐学动,才容易体会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之动,然后才能体会到大气的压迫,松紧力的作用,也就不难控制一切平衡中的不平衡,以及动荡枢纽之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同时起着刚柔、虚实、松紧错综、表里为用之动,至于假借一切之动,言之太繁,姑不叙谈,全体就自然地发挥了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联,前后左右都相应之动,以上是试验各种力的功能作用,盖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锻炼是在无力中求有力,在微动中求迅速,一用力身心便紧,百骸失灵,并有注血阻塞之弊。
这种力量是精神的,是意念的,有形就破体,无形能神聚。
先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去认识,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要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要注意从拙笨里求灵巧,平常中求非常,抽象中求具体。
用功时浑身大小关节都是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藏棱,神犹虎豹,气若腾蛟,而神意之放纵有如巨风卷树,拔地欲飞,其拧摆横摇之力,有撞之不开,冲之不散,湛然寂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之势,外形拙笨,意力灵巧,大都平凡,反是非常,不由抽象中求根本,找不到具体,学理自通,自然明了。
肌肉若一是特别重要的一步功夫,这一步功夫表面好象另是一种,其实和以上所述是有密切关联的。
没有这步功夫作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持久的能力,这虽是肌肉锻炼,但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因形取意,意注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
这种运动,加强运动也是减低疲劳,减低疲劳正是加强运动,锻炼和休息是一件事,要在调配适当,使患者在不觉中就增强了耐劳持久的能力,并尽量减免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达到舒适得力为止。
按:筋肉锻炼是进一步的研究,大都是筋肉伸展、骨节提纵、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自然的筋肉捋卷,相互若一,更进一步的研究求力的功能多系超以象外,接近拳学。
第五节调配方法一、肢体调配:不外高低、左右、单重、双重,不论头手身肩肘足膝胯各处,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凡体会得到的精微细小之处,也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