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ppt课件-中医儿科学共82页
中医儿科学教学课件

03
中医儿科学常见病证
感冒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等外邪侵袭
症状: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治疗:解表散寒、清热解毒、化湿利水等方法
预防: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等
咳嗽
病因:风寒、风热、痰湿、 气虚等
治疗方法:中药、 针灸、推拿等
治疗效果:缓解症状, 改善病情,促进康复
06
中医儿科学教学总结与展望
中医儿科学教学的总结
教学目标:培养具备中医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 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儿科学基础、儿科常见病、儿科特殊疗法等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儿科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01 加强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的教 学,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素养
04 加强中医儿科学教学与科研的结
合,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02 加强中医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教 学,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加强中医儿科学教学与国际交流
05 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
竞争力
03 加强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注重脏腑、经络、气血、 阴阳的平衡
辨证论治: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 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扶正祛邪: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恢复机体的 正常功能
标本兼治:注重治标和治本的结合,既要解决当前 的症状,又要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
中医儿科学-生理病理特点-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在理论和实践 上各有优劣,两者互补,为儿童健康 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交流与融合
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在学术交流、 临床实践等方面不断融合,推动着儿 科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02
中医儿科学-生理特点
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
01
02
03
快速生长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身体各器官和系统都在快 速生长和发育,新陈代谢 旺盛,适应能力较强。
心肝疾病
如惊风、癫痫等,与儿童的大 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有关。
儿童疾病的传变规律
由表入里
由上至下
由实转虚
儿童疾病多从表证开始, 逐渐深入内里,如感冒
可转化为肺炎。
儿童疾病多从上焦开始, 逐渐向下发展,如咳嗽 可转化为下呼吸道感染。
随着病情的发展,实证 可转化为虚证,如长期
腹泻导致脾胃虚弱。
由单一到多脏腑
阶段性
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 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的生长速度和发育特点有 所不同。
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 和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适 当的调整和干预。
儿童生理机能的特点
免疫功能较弱
儿童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 容易感染疾病,需要加强 营养和护理。
呼吸系统特点
儿童呼吸道相对狭窄,容 易发生呼吸道阻塞和感染, 需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部分儿童可能存在先天不足,如母体胎养 不足或遗传因素,导致出生后容易患病。
儿童疾病的常见类型
01
02
03
04
时行疾病
如感冒、咳嗽、肺炎等,具有 传染性,常在一定区域内流行
。
脾胃疾病
如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与儿童的饮食结构和脾胃功能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

(二)病因病机
1、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为感受腮腺炎时邪,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 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2、变证的病机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度炽盛,邪盛 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 昏迷、抽搐等症,此为邪陷心肝变证。足厥阴之脉循 少腹、络阴器,若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 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
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 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瘙痒感, 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有压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 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 表,牛蒡子疏风清热,与桔梗、甘草配伍清利咽喉、 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豉发汗解表、透疹祛邪, 使邪热由肌表而去。
2.好发季节、年龄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 年龄皆可发病,但以6~9岁儿童最多见。
11
㈡病因病机
1.病因
水痘的病因为外感水痘时邪,部位主要在肺脾两经。
2.病机
水痘时邪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脾。时邪袭肺,且与 内湿相搏,而出现发热、流涕、水痘布露等症。
12
㈢辨证论治
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麻疹
幼儿急疹
风疹
猩红热
潜伏期 初期症状 出疹与发热的关系 特殊体征 皮疹特点
血常规检查
6~12天 发热、咳嗽、流涕、 泪水汪汪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发热更高
麻疹粘膜斑
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 发际→额面、颈部→ 躯干四肢,3天左右 出齐。疹退后遗留棕 色色素斑、糠麸样脱 屑
性乙型脑炎时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高热、昏迷、 抽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中医学暑温范 畴。 2、好发季节、病情及预后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7~9月的盛夏时节。10岁以下小 儿容易发生,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本病发病急骤,传遍迅速, 在病程中容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危象,急需抢救。重症病 例常留下后遗症。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 苗接种,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已少见本病的大规模流行, 临床多见散发病例,发病后亦以轻症较为多见。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分科开始《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
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
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
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
37卷等。
医学课件
9
专科教育 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
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 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 年。
关于痫证,在理论上,他首先肯定了痫证的怪叫 声是痰,其“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 等创见性的提法,很有科学价值。
曾氏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 并加以注解,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 知识的普及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医学课件
20
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卷,他 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必究其受病 之源,详其治疗之法,列方886首,其中以麻 疹和水痘的鉴别与治法尤详。
医学课件
13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 学的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 科著作的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 逐渐形成。
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 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医学课件
14
北宋钱乙,字仲阳,为儿科之圣。他的 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 写成《小儿药证直诀》3卷,上卷论脉证 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
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627门, 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 流传,其中脾胃病占l/4,民间歌诀90余首, 方剂20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并记载了宋代 以前各医家察看小儿虎口三关指纹的方法。现 存医书有指纹记载者,当推此书为最早。《幼 幼新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2023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儿科学常见病种•中医儿科学特色疗法目•中医儿科学调护与预防•中医儿科学典型案例分析录01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中医儿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保健和个体化治疗,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临床经验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中医儿科学起源与古代中医儿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在现代的发展现代中医儿科学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保障儿童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治疗原则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调理、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因人施治。
治疗方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2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1脏腑经络与生理特点23脏腑经络系统是中医儿科学的基础架构,包括脏腑和经络两个部分。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其生理特点是与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密切相关。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其生理特点是调控身体机能,维持阴阳平衡。
少儿体质特点与调理根据少儿体质特点,中医提倡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成长。
少儿体质特点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生理、心理和外部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节、运动调节、情志调节和药物治疗等。
病因与病理特点小儿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内伤包括饮食、情志等。
小儿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变化,以及病情容易转化和传变的特点。
掌握病因与病理特点对预防和治疗儿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同时,还需询问家长关于小儿的症状表现和病史,结合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