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植物生理学第一章(三)植物的防御系统及分子机制
高级植物生理学课件第一章细胞及细胞壁

细胞膜和细胞壁协同作用,通过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信号传递,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
环境因素
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 构和功能,进而影响细胞生理活动。
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通过调节细胞膜和细胞 壁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结果比较
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 析处理条件对细胞壁结构的影响。
实验问题讨论
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 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扫描和透射模式选择
根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扫描或透射模式,以获取细胞壁的超微结构信息。
图像记录和分析
使用数字成像系统记录电子图像,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特异性染色技术应用
荧光染色
利用荧光染料对细胞壁进行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
酶细胞化学染色
利用酶对细胞壁进行特异性染色,以显示细胞壁中不同 成分的空间分布。
镜头选择
根据观察需求选择合适的物镜和目镜,以获 得清晰的视野。
调焦技巧
使用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避 免压碎样品或损坏镜头。
视野调整
通过移动载物台和调节光阑,使样品位于视 野中央并保持清晰。
电子显微镜观察方法
样品制备
将植物细胞切成薄片或进行染色处理,以便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加速电压调整
根据样品厚度和观察需求调整加速电压,以获得清晰的电子图像。
木质素合成过多或过少
分别导致细胞壁过于坚硬或松软,影响植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对环 境的适应性。
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2010

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一讲绪论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2.物质与能量代谢3.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二.植物生理学的诞生与发展1.植物生理学的孕育阶段荷兰人海尔蒙的柳枝试验:(90kg土壤;2.27kg柳枝;5年后,柳树重76.7kg,而土壤损失仅几十克)。
1771年,光合作用的发现2.植物生理学的诞生与成长阶段从1840年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建立到19世纪末德国植物生理学家Sachs and Pfeffer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的问世。
3.植物生理学发展、分化与壮大阶段A.农业化学-从植物生理学分化成一门独立学科B.生物化学独立成一门学科;对植物生理学的冲击。
分子生物学异军突起。
C.卡尔文循环,C4途径和CAM;弄清了光合膜上许多功能性色素蛋白的三维立体结构,将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推向了微观世界。
D.细胞全能性-组织培养,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大力发展创造了条件。
E.光周期现象-光敏色素,调控几十种生理过程。
F.关于植物激素的研究,激素测定方法:HPLC和ELISA。
J.逆境生理:活性氧,逆境蛋白,如上所述,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植物生理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机遇;权威性的国际植物生理学评论刊物Anu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从1985年起改为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年改为Anu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目前,植物整体生理学的研究正借助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成就而以新的面貌出现,如关于物质如何由源端装入和库端卸出的机理;关于源库之间信息交换的机理;关于物质与信息交换的“高速公路”-维管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mRNA的运输-成花素问题的解决等。
三.植物生理与农业生产(一)作物产量形成与高产理论50年代掀起的“绿色革命”,改良品种的主要特点是矮杆或半矮杆,株型紧凑,叶片直立,耐肥性强。
现代植物生理学重点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一、名词解释流动镶嵌模型与单位膜模型一样,膜脂也呈双分子排列,疏水性尾部向内,亲水性头部朝外。
但是,膜蛋白并非均匀地排列在膜脂两侧,而是有的在外边与膜脂外表面相连,称为外在蛋白,有的嵌入膜脂之间甚至穿过膜的内外表面,称为内在蛋白。
由于膜脂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致使膜的结构不对称。
膜具有流动性,故称之为流动镶嵌模型。
共质体也叫内部空间,是指相邻活细胞的细胞质借助胞间连丝联成的整体。
质外体又叫外部空间或自由空间,是指由原生质体以外的非生命部分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胞间层、细胞壁、细胞间隙和导管等部分。
二简答题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原核细胞低等生物(细菌、蓝藻)所特有的,无明显的细胞核,无核膜,由几条 DNA 构成拟核体,缺少细胞器,只有核糖体,细胞进行二分体分裂,细胞体积小,直径为1~10μm 。
真核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核,有两层核膜,有各种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体积较大,直径 10 ~100μm 。
高等动、植物细胞属真核细胞。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如何评价。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两个基本特征:(1)膜的不对称性。
这主要表现在膜脂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①膜脂在膜脂的双分子层中外半层以磷脂酰胆碱为主,而内半层则以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乙醇胺为主;同时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外半层。
②膜蛋白膜脂内外两半层所含的内在蛋白与膜两侧的外在蛋白其种类及数量不同,膜蛋白分布不对称性是膜功能具有方向性的物质基础。
③膜糖糖蛋白与糖脂只存在于膜的外半层,而且糖基暴露于膜外,呈现出分布上的绝对不对称性。
(2)膜的流动性①膜蛋白可以在膜脂中自由侧向移动。
②膜脂膜内磷脂的凝固点较低,通常呈液态,因此具有流动性,且比蛋白质移动速度大得多。
膜脂流动性大小决定于脂肪酸不饱和程度,不饱和程度愈高,流动性愈强。
3、细胞壁的主要生理功能(1)稳定细胞形态和保护作用(2)控制细胞生长扩大(3)参与胞内外信息的传递(4)防御功能(5)识别功能(6)参与物质运输4、“细胞壁是细胞中非生命组成部分”是否正确?为什么?不是。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PPT课件

.
2019/12/31
6
.
2019/12/31
7
参考文献
[1]王文娟等.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19-24. [2]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40-343. [3]张艳秋等,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12): 113~117.
(1)植物防御素(phytoalexin) (2)木质素 (3)抗病蛋白 (4)激发子
.
2019/12/31
3
三、植物抗病机制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plants)
(1) R 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
病原菌侵染植物后, 在R 基因作用下, 植物发生超敏感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 在病原菌感染区域以及周围组织发生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 这就使得病原菌被杀死从而不会扩散到其它 健康组织。HR 是植物局部抗病的表现, 这种局部抗性继而又引发整株植物对 病原的广谱抗性, 即系统获得性抗性( systemic aquire resistances SAR) 。发 生在远离感染区域的新生组织, 序列相同或相似的病原菌不能感染这些组织。
.
2019/12/31
8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20
9
.
2019/12/31
10
叶绿体被破坏,叶绿素含量减少。
④生长的改变
如小麦的丛矮病和水稻的恶苗病都与赤霉素有关。
.
2019/12/31
2
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植物生理学第1章

一、重点: 生物膜的结构及功能 二、难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结构模型
第一节 植物细胞概述 一、高等植物细胞的特点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根据细胞的进化程度:
{ 真核(eukaryotic cell):除细菌和蓝藻以外的
低等和高等植物。
原核(prokaryotic cell):细菌、蓝藻等。
第四节
第三节 细胞壁 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液泡的主要生理功能:
渗透调节的作用 类似溶酶体的作用
代谢库的贮存所
一些生化反应的场所(ETH的生物合成等)
第五节
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 遗传信息系统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控于 环境信号系统 遗传信息系统:核酸和蛋白质为主,决定了生长
发育的潜在模式;
(三)主要功能
1.稳定细胞形态,控制细胞生长扩大 2.参与胞内外信息的传递 3.防御功能 4.识别作用
二、胞间连丝
(一)定义
指贯穿细胞壁的胞间层,连接相邻细胞的原 生质细丝。
共质体:通过胞间连丝结合在一起的原生质体
质外体:包括质膜以外的细胞壁、细胞间隙及死细胞的细胞腔。
(二)功能
1 物质运输 2 信息传递
植物细胞对水力学信号(水压的变化)也很敏感。 例如,玉米叶片木质部压力的微小变化就能迅速影响 叶片的气孔开度,木质部压力的降低几乎立即引起气 孔的开放,反之亦然。
(三)胞间信号的传递
当环境信号刺激的作用位点与效应位点在植物不同部位时, 胞间信号就要作长距离的传递。 高等植物胞间信号的长距离传递,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二)结构特点
典型的高等植物细胞壁是胞间层、初生壁、 次生壁所组成。
胞间层(中层):位于相邻细胞的细胞壁之间。主要成 分是果胶质,使相邻的细胞彼此粘连。
高级植物生理课件

PSII和PSI: PSII:P680核心、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 (LHCII)、放氧复合体(OEC) PSI: P700核心、LHCI
(2)Z链 (Z schem)
2、电子传递体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
类囊体膜上存在4中蛋白复合体: PSII复合体:PSII-α:基粒中央 PSII-β:间质片层 Cytb/f复合体:基粒垛叠区、基粒末端与边缘
ATP合酶在文献中也被称为CF0-CF1复合 体。
4、光合磷酸化的抑制剂
(1)电子传递抑制剂 指抑制光合电子传递的试剂,如羟胺(NH2OH)切断水到PSⅡ 的电子流,DCMU抑制从PSⅡ上的QA到QB的电子传递;KCN和Hg 等则抑制PC的氧化。一些除草剂如西玛津(simazine)、阿特拉津 (atrazine)、除草定(bromacil)、异草定(isocil)等也是电子传递抑制剂, 它们通过阻断电子传递抑制光合作用来杀死植物。 (2)解偶联剂 指解除磷酸化反应与电子传递之间偶联的试剂。常见的这类试 剂有DNP(二硝基酚)、CCCP(carbonyl cyanide-3-chlorophenyl hydrazone,羰基氰-3-氯苯腙)、短杆菌肽D、尼日利亚菌素、NH+4 等,这些试剂可以增加类囊体膜对质子的透性或增加偶联因子渗 漏质子的能力,其结果是消除了跨膜的H+电化学势,而电子传递 仍可进行,甚至速度更快(因为消除了内部高H+浓度对电子传递 的抑制),但磷酸化作用不再进行。 (3)能量传递抑制剂 指直接作用ATP酶抑制磷酸化作用的试剂,如二环己基碳二亚 胺(DCCD)、对氯汞基苯(PCMB)作用于CF1,寡霉素作用于 CFo(CFo 下标的o就是表明其对寡霉素oligomycin敏感)。它们都抑 制了ATP酶活性从而阻断光合磷酸化。
《植物生理学》课程笔记

《植物生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与信号转导一、植物细胞的结构1. 细胞壁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结构,它为细胞提供了机械支持和保护。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 纤维素:构成细胞壁的主要结构蛋白,赋予细胞壁强度和刚性。
- 半纤维素:填充纤维素微纤丝之间的空隙,增加细胞壁的弹性。
- 果胶:一种多糖,存在于细胞壁的中间层,具有亲水性,有助于细胞间的粘附。
- 伸展蛋白:一种富含羟脯氨酸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壁的扩展和调节。
细胞壁的孔隙性和选择性透过性允许水分、气体和某些溶解物通过。
2. 细胞膜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薄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嵌入其中的蛋白质组成。
细胞膜的功能包括:- 物质运输:通过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调控物质的进出。
- 能量转换: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 信号传递: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可以识别外部信号并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
- 细胞识别: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参与细胞间的识别和通讯。
3. 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物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溶胶。
细胞质的功能包括:- 支撑和连接细胞器。
- 提供代谢反应的场所。
- 参与物质的运输和分配。
4.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以下结构:- 核膜:双层膜结构,上有核孔复合体,调控物质的进出。
- 核仁:参与核糖体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组装。
-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负责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5. 细胞器植物细胞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 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参与氧化磷酸化和ATP的合成。
-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叶绿素,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内质网:分为粗糙内质网和光滑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质代谢。
- 高尔基体:负责蛋白质的修饰、包装和运输。
- 液泡:储存水分、营养物质和废物,维持细胞渗透压和膨胀状态。
- 质体:储存淀粉、蛋白质等物质,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二、植物细胞的功能1. 物质代谢植物细胞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物质代谢:- 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植物生理学

質膜表面有三種類型受體:
1、G蛋白偶聯受體 (G-protein-linked receptor) 2、 酶聯受體 (enzyme -linked receptor)
3、離子通道偶聯受體 (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
B、物理信號(physical signals)︰ 指細胞感受環境刺激後產生的具有傳遞 訊息功能的物理因子,如︰電波、水力 學信號等。
胞間物理信號電波長距離傳遞途徑 是維管束,短距離傳遞則透過共質體及 質外體。敏感植物動作電波的傳播速度 可達200 mm‧s-1 。
2、跨膜信號轉換
(1)受體(receptor)︰
圖1-14. 表皮細胞覆蓋初級植物體.
圖1-15. 豌豆屬葉下表皮細胞之氣孔電顯圖.
圖1-16. 次生細胞璧是由木質部第一次形成細胞組成,經
常以環狀及螺旋型堆積著.
圖1-17. 木本開花植物在光學顯微鏡下放射假導管及導管(85倍).
圖1-18. 菸草植物篩版構造類細胞璧分子合成模式是由雙醣重複組成
B、肌醇磷脂信號系統 質膜中有三種肌醇磷脂︰磷脂 肌醇(PI)、磷脂酰肌醇 – 4 –磷酸 (PIP)、磷脂酰肌醇 – 4,5 – 二磷酸 (PIP2)。
刺激信號與膜受體結合 受體激活 信號傳遞給G蛋白 磷脂酶C (PLC)水解PIP2產生肌醇三磷酸 (IP3)和二酰甘油(DG) IP3通過 調節Ca2+傳遞信息 DG 通過激活蛋 白激酶C(PKC)傳遞信息。
其分子途徑分為三個階段︰
1、 胞外刺激信號傳遞
2、 膜上信號轉換
3、胞內信號傳遞及蛋白質可逆磷酸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A:病毒侵染使GA降 低,植株矮化(丛矮病),赤
霉菌侵染产生大量GA,植
株徒长(恶苗病)。
CTK:类菌原体侵染
产生CTK类代谢产物,促
使侧芽大量生长,破坏顶端 优势(丛枝病)。
ABA:病理效应为矮缩和落叶。烟草感 染烟草花叶病毒后表现缩症状,感染青枯菌 后生长抑制现象与ABA水平增加有关。棉花 黄萎病菌侵染棉花植株后ABA显著增加,引
(2)呼吸作用增强
植物感病后呼吸作用明显增强,这是植物对许多病 原物的典型早期反应。
① 呼吸速率变化:植物细胞的正常结构受到破坏, 酶与底物直接接触,呼吸酶活性增强; ② 呼吸途径变化:EMP-TCAC 受抑制,PPP 比例 增大。PPP-莽草酸途径-次生抗菌物质-抗病性增强。 ③ 末端氧化系统变化: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 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有利于植物的抗病。
(4)正常氮代谢破坏
① 侵染初期,植物蛋白质含量增加,同时合成新蛋 白——“病程相关蛋白”(PR)。
② 病原物繁殖利用寄主含氮化合物,寄主蛋白质降
解,蛋白质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
③ 有些病原物刺激植物局部徒长,形成肿瘤,氮素 集中运往肿瘤细胞,导致正常细胞氮素降低。
(5)植物体内正常激素平衡破坏
葡糖苷是在许多植物都有的一种无毒糖苷。植物 受伤后无毒糖苷由 葡糖苷酶水解成有毒内脂。
含氰氢酸的生氰糖苷经相应水解酶水解产生对病 菌有毒的氰氢酸。 不含氰的糖苷可通过氧化产生有抗菌活性的醌类 物质。
C:诱导增加合成
受病原物侵染而增加合成的抗菌物质包括酚类化合物
及其衍生物。酚类、醌的作用包括:
a、参与植物生长和细胞壁的形成。 b、对病原菌的磷酸化酶、转氢酶、果胶酶、纤维素 酶等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c 、干扰酶与金属辅基结合。 d、 是多数植物保卫素合成的重要原料。
高等植物酚类化合物主要由莽草酸途径和苯丙烷途径 合成的。 其中莽草酸途径由简单碳水化合物开始,到形成芳香 族氨基酸 ,许多酚类物质是由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进一步通 过苯丙烷代谢途径生成的。
在和这些基因的表达速度、程度以及基因表达所产生的抗病 物质的量所决定的。
抗病基因表达快,产物活性强的植株抗病性就强,反之
则弱。某些诱导因子, 可以改变植物抗病基因所处的状态, 使之加速表达,从而使寄主植物提高抗病性。
寄主与病原物识别
接触识别 结构组分间感应与互补 致病因子及寄主的反应
根据病理过程
接触后识别
(3)光合作用降低
病原物侵染引起植物叶绿体形态异常及功能破坏, 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降低。
① 细菌代谢产物(毒素)破坏 chl 或抑制 chl 合成,引
起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致使光合作用降低。
② 真菌会引起植物叶绿体分解,组织坏死,其代谢产 物(毒素)直接破坏光合磷酸化作用,光合作用降低。 ③ 病毒侵染还会使植物光化学反应活性、对CO2 的 吸收速率降低。
遗传。
对于植物的抗病性,从遗传学角度,Flor 最早提出 “基因对基因”的假说,认为抗性是植物品种所具有的 抗性基因和与之相应的病原物的非致病性基因结合时才 得以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些表达植物抗病性类型的名称
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水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 ) 小种非专化抗性(non-race specific R.) 多基因抗性(polygenic R.) 复基因抗性(multigenic R.)
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是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 是植物的一种属性,是相对某种病原物而言。 同一植物对某一种病原物是抗病的,而对另一种 病原物则可能感病的。这决定于植物对病原物的亲和
性程度,对病原物不亲和的植物是属于抗病的,而亲
和的则是感病的。
J .E.Vanderplank根据寄主、病原物变异的关联性, 把植物抗病性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垂直抗性:病原物的变异和寄主的变异在质量是相关 联的,表现为一种植物品种对一个或几个小种具有抗性— —小种专化抗性。
垂直抗病性是由单基因或少数基因控制的,由主效基
因单独地起作用,一般表现为高度抗性,抗性遗传表现为
质量遗传;
水平抗性:病原物的变异和寄主的变异无关联,表
现为一种植物对病原物所有小种都具有抗性——非小种 专化抗性。 水平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由许多微效基因综合 起来起作用,强度不及垂直抗性,抗性遗传表现为数量
识 别 类 型
亲和识别
根据互作性质 非亲和识别 一般性识别 根据分子机制 特异性识别
有效定植、感病反应
侵染受阻、抗病反应 非基因对基因关系 基 因 对 基 因关系
基因 活化
一 般 性 识 别 与 特 异 性 识 别
2 、 病原物的致病因子
毒素toxin: 胞 外 酶: 病原激素 胞外多糖
毒素toxin
内生菌的作用
植物内生菌与病原菌具有相同的生态位,在植物体内相 互竞争空间、营养,使病原菌得不到营养供给而消亡,增强 宿主抗病能力。植物内生菌可以分泌抗生素、毒素等代谢物 质,这些代谢物质能够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ISR)。 植物内生菌代谢产物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利用植物内生菌的次生代谢物质开发新的药物将是今后医药 方面的研究方向之一。 作为外源基因载体:以内生菌为受体构建植物内生防病 或杀虫工程菌,引入植物体内,起到与转基因防病杀虫植物 相同或类似的作用。
起落叶。
Eth:病理效应为抑制生 长、失绿、落叶、偏上性、刺 激不定根产生和促进果实成熟。
近60种病原真菌和细菌能产生
乙烯。
(二)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特征
植物抗病性是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传
统植物病理学把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分为感病、耐病、
抗病和免疫四种类型。 从植物生理学观点来看,植物抗病性是植株在形态 结构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综合的时间上和空间上表现的结
低温、干旱、盐渍、紫
外辐射、病原体侵染、机械 损伤等都会诱导植物防御基 因表达,并通过这些基因产 物来适应或抵抗各种逆境。
三、植物的防御系统及分子机制
(一)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生理基础 (二) 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特征 (三) 植物的抗病基因与防卫反应基因
(四)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高级植物生理学第一章
三、植物的防御系统及分子机制
植物的防御系统
植物不是被动的、没有任何活动能力的生物。 所有植物都可以和其同伴“交流”,它们也懂得如 何在既定的环境中保护自己。
植物具有记忆功能。如果曾有一种害虫对它们 的生存构成过威胁,下次就会“认出”这种虫子,并 且以释放少量电荷的形式表现出来。
日齐素
辣椒素
几种茄科植物的植物保卫素 块茎防疫素
豌豆素 (pisatin)
几种豆科植物
菜豆素 (pheseolin)
的植物保卫素
合成途径:
乙酸---丙二酸途径;
苜蓿素 (sativan) 莽草酸途径;
合 成 甘 薯 酮 的 乙 酸
甲 羟 戊 酸 途 径
丙 二 酰
苯 丙 烷 类 途 径
植保素在植物体的积累有以下特点: ① 抗性与感性植株都可以积累植保素,但是抗性植株植 保素形成的速度快,在感病初期就达到高峰,产生过敏性 反应;
很多植物受到”侵害”时会发出信号 (乙烯、茉 莉酮酸甲酯等)向自身其它器官或其他植物“报警” 或“求救”。有些细胞则采取“自杀”以保护整体。
植物的防御方式各式各样,可有物理的、化学的、 生化的、生物的等方式。
遭遇任何逆境都会启动防御系统做出防御反应, 并与 “有害生物”达成某种平衡,共同生存。
高等植物的生存依赖于它 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受环境影 响改变基因表达的模式以及对 外界信息做出的应答。
内生
与寄主互作决定病害的程
度,寄生生活发生的基础
在寄主一病原物的关系中:
感病寄主与病原物为亲和互作——在适宜的环境条
件下病害发生;
抗病品种或非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为非亲和互作— —不能侵染和引起病害。 一种病原物所能侵染的植物种类一般是少数,能
被侵染的植物称为该病原物的寄主,不能被侵染的植 物称为该病原物的非寄主。
小种专化抗性(race specific R.) 单基因抗性(monogenic R.) 主效基因抗性(major gene R.)
质量抗性 (qualitative R.)
真正抗性(true resistance) 过敏性抗性(hypersensitive R.)
数量抗性(quantitative R.)
② 植保素只局限在受侵染的细胞周围积累,并不运输
到其他部位。在侵染细胞周围起化学屏障作用,阻挡病原
菌的进一步侵染。 ③ 病原物对植保素的诱导是非专一性的,致病的病原 菌和非致病的小种都能诱导植保素的形成。一些非生物的 因子(如紫外光、重金属等)也可能诱导植保素形成。
B:原有组分转化
主要指由糖苷类化合物转化而成的抗菌物质。
内 生菌
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 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 真菌或放线菌。
1886:DeBarry于1886年提出“endophyte” 一词。 1991:Petrini提出内生菌是指生活史的一定阶段生活在 活体植物组织内不引起植物明显病害的微生物。 1992:Kleopper认为内生菌是指能够定殖在植物细胞间 隙或细胞内,并与寄主植物建立和谐联合关系的一类微生物, 能在植物体内定殖的致病菌和菌根菌不属于内生菌。
寄 主 专 化毒 素 非寄主专化毒素 酶的类型:
作用 机制
抑制寄主防卫机制 影 响 细 胞膜 透性 促进病原物的运动 增强寄主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