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强调“活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僵化和刻板,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而“活教育”则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在课程设置方面,陈鹤琴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他认为,儿童的生活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教育资源。
例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雷雨、秋天的果实、冬天的冰雪,都是儿童学习和探索的素材。
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人物、事件,也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
他反对将儿童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而是鼓励儿童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了解社会的运作。
陈鹤琴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发展智力、培养品德。
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他还提出,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和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游戏,让游戏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陈鹤琴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引导儿童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儿童认识植物时,教师可以带领儿童亲自种植、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儿童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规律。
陈鹤琴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教师要仔细观察儿童的兴趣、爱好、能力,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儿童,要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陈鹤琴还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她提出了一套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家庭教育理论。
这些理论中包含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要启示,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陈鹤琴倡导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正处于个性形成和品性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判断能力。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通过给予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陈鹤琴主张尊重和关爱孩子的个体差异。
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智力、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待孩子的学前教育,不能只注重统一的教育方法和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而是要尊重和关爱孩子的个体差异。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和潜能。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陈鹤琴提倡家庭的参与和支持。
在她的理论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前教育,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学校也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分享孩子的学习成果和成长经历,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陈鹤琴强调家庭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她认为,家庭教育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
家长应该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开始关注他们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形成一种有机的教育体系。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和指导思想。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理论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陈鹤琴或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陈鹤琴或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也成为了重要的教育领域之一。
在学前教育方面,陈鹤琴和陶行知这两位教育家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
本文将以陈鹤琴和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为基础,探讨他们的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主张从“人的整体”,而不是“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去看待幼儿教育。
她认为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主,注重幼儿个性的发展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注重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引导幼儿自由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她还提出了“参与式教育”的思想,鼓励幼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和发现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给我国学前教育带来了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情感、意识、认知和身体的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了解幼儿的差异,根据幼儿的需要和特点来制定教育方案。
最后,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和发现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
二、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以“以性情伟大为目的”的教育,即重视幼儿的情感、心理和道德教育。
他提出了“以自由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思想,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的自由创造和自由发展,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
他还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应该围绕幼儿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展开。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幼儿的情感、心理和道德教育,以培养积极向上、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的人格为目标。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幼儿的自由创造和自由发展,以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作为教育的中心,注重将课程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陈鹤琴学前教育实践启示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陈鹤琴的学前教育实践中提炼出一些启示,包括尊重儿童、关注个体差异、重视游戏教育、家园共育等方面,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尊重儿童,关注个体差异陈鹤琴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
1.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2. 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困难或行为问题儿童,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树立自信心。
二、重视游戏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陈鹤琴强调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游戏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发展智力、培养情感、提高社交能力。
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
2. 游戏教育要注重儿童主体性。
在游戏中,儿童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教师要关注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儿童更好地体验游戏。
三、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儿童成长陈鹤琴提出,学前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儿童成长。
1. 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机制。
教师与家长要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儿童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儿童的发展。
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教师共同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2. 家庭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关注儿童的需求,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
四、注重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质量陈鹤琴认为,教师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她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实施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的内涵,师生关系,家庭教育的角色,以及家庭与学校合作等方面,探讨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至6岁幼儿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智力、情感、社会、身体等方面的发展。
陈鹤琴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她主张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注重教育的结果和过程。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理论启示了学前教育师生关系的建立。
她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引路人,而不是权威的把头。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关心、理解和尊重孩子,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幼儿在学前教育中感受到关爱和尊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理论启示了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陈鹤琴提出了“以爱为基础,以心灵为桥梁”的家庭教育理念,主张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关怀,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读书、探索和创造。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的发展潜能。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一、陈鹤琴生平
图6-2 陈鹤琴
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一)“活教育”理论
1. “活教育”的三大纲领 “活教育”的三大纲领主要是指活教育的目的论、
课程论和方法论。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论,是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二、陈鹤琴的学前Βιβλιοθήκη 育思想的具体内容(一)“活教育”理论
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一)“活教育”理论
1. “活教育”的三大纲领
“活教育”的方法论是与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论相 一致的,是以强调“做”为基调的。“活教育”理论把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实验观察。第二 步是阅读参考。第三步是发表创作。第四步是批评检讨。
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1)好游戏。 (2)好模仿。 (3)好奇
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与教育重点
陈鹤琴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实验的研究 成果,主张把学前儿童时期分成四个阶段,即新 生婴儿期(新生)、乳儿时期(出生后到1岁左右)、 步儿时期(1岁左右到3岁半左右)、幼儿时期(3岁 半左右到6岁左右)。
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与教育重点
1.发展特点 思想活动方面。陈鹤琴指出,儿童的思想与成人不
同:数量不如成人多,准确性比成人差,内容限于游戏 方面。
(2) 社会性的发展。陈鹤琴认为,所谓儿童的社会
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陈鹤琴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
他的理论主要包括爱的教育、自由的教育和启发的教育三个方面。
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爱的教育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
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学前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呵护,让他们感到被爱与被重视。
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情感上的包容与温暖。
只有拥有父母的爱与关怀,孩子们才能够感到安全与稳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自由的教育也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孩子应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应该被过多限制或束缚。
在学前教育中,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发展的机会。
孩子应该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或玩具,并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尝试。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一切。
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兴趣与个性。
启发的教育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启迪孩子的智慧与想象力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与技能。
在学前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与发现。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探究等,来引导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启发,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学习与探索。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1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一位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家。
她一生致力于推广心理教育与起源原理,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学龄前(3-6岁)儿童学习和教育的理论。
她的教育思想鼓励教师思考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发展最重要的几项技能,对孩子更加开放式和支持性。
2 陈鹤琴关注发展儿童认知和行为
陈鹤琴强调,儿童教育应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关注孩子认知的发展,理解儿童的行为及其与学习表现的关系。
此外,她认为,成人应该在说话和表达时体现深刻的关心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温柔的爱意和支持,以激励他们尽力学习。
3 陈鹤琴认为儿童应该享受培养
陈鹤琴认为,尽管3-6岁孩子仍处于发展脆弱、需要支持和帮助的阶段,但他们也应该得到有利于自我培养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她建议教师为学前儿童在活动中提供自主和创造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自由的自在,发挥孩子的主观思维活动,形成自信和独立意识,激发他们不断学习的兴趣。
4 陈鹤琴认为教师要负责孩子的学习
陈鹤琴主张,教师要有责任,发现学前儿童学习的机会,不断探索和发掘孩子的学习小结,专注于新信息和行为中存在的价值,从而
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和特点,增强学习经验。
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孩
子的内心,以真诚的心融入教学,加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5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研究和发展
陈鹤琴提出了研究及开发学龄前儿童学习的多种方法,如培养梦
想励志的孩子,把玩具等加以合理的利用,处理可能出现的困难问题,积极地促进儿童的社会安全感,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吸收
能力,以及为他们提供一个以互动活动为主的学习环境,以培育他们
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在幼儿园的应用
11级学前教育本科二班聂小春11103201
【摘要】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
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时刻影响着儿童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发展。
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儿童,身心健康,父母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现代儿童教育学家。
他是我国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所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儿童教育事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
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最早的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最早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原则
(一)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
陈鹤琴对家庭教育寄予热切的期望:“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使他们关于体德智都从小好好儿学起”。
他认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性格。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
(二)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既难养,更难教。
“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
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
”陈鹤琴指出:“出生小儿“除了几种简单感觉和几种简单动作之外,差不多别无所能。
”但逐渐地能听,能言,会走会画,有思想,有能力了,这是因为他有后天的遗传之基础,凭借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方能得到发展,其中教育起主要作用。
(三)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融化和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亲子间的交往和家庭生活的实践,随机地,个别地,面对面地经行的。
他是从家庭生活的需要和儿童在家庭中的主要学习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的各项原则的。
包括:卫生教育方面,情绪教育和群育方面,智育方面。
此外,陈鹤琴认为全面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方法
1.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
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凡是可以给小孩子的刺激都是他的环境。
”其中包括物质的环境与人的环境,
而人的环境尤为重要。
家长应为孩子选择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用以支持他们的模仿,诸如良好的精神环境、游戏环境、艺术环境和阅读环境等。
2.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首先阐述了儿童心理并以之为施行家教的基础,强调“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带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
娇生惯养的教育在家庭里是常看见的,会使孩子养成利己害人的坏思想,成为很倔强很刚愎的孩子。
相反,规矩多而严,也是不好的,其实施秉承父母意志,以父母意志为意志,以父母性情为性情,也会损害孩子的发展。
应该一方面予以充分的机会以发展孩子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如此,小孩未有不受其惠的。
”他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七大心理特点:好游戏、好模仿、好猎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群体、喜欢称赞,并据此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正面教育、以身作则、及早施教、严格要求、教养态度一致、宽严适度、责罚慎重等七条教育原则和游戏法、激励法、榜样法、诱导法、暗示法、动作教育法等十种教育方法。
例如:他根据儿童喜欢称赞、嘉许、奖励,而不喜欢禁止、抑阻的心理特征提出了“正面教育”的原则,主张对小孩子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诱导,不要给予消极的刺激,采用“激励教育法”,用言语来激励他,使得他居于自动的地位,而且使得他很高兴地去做。
3.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而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配合得不太好,相互脱节。
如在有些方面分歧较大,幼儿园教师们煞费苦心所取得的成果往往被家长们不经意的一言一行所否定;也有一些家长,倒很注意教育,但不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孩子在家里学的和在幼儿园里学的,常不能相融合,甚至两方面发生冲突。
另外,幼儿园也不主动去和家庭合作。
因此,家庭和幼儿园都应该改变观念,加强联系和合作。
他强调“儿童教育是整体的、连续的”,“因为儿童与父母的亲和力很深,相处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从而也较大,往往儿童在学校得到的一些好处,抵挡不住家庭不利环境的影响;因而现今中国的家庭,更有联络的必要。
”此外,他还列举了探访家庭、讨论会、报告与恳谈会等形式,一直被我国幼儿园广泛采用,基本上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园的应用
通过对陈鹤琴《家庭教育》浅薄的学习,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一点理解。
在当今的幼儿园,开始逐渐加强了家园沟通的环节。
比如有每个有的家长开放日,有开放式的幼儿园环境,有家园qq群,家长联系册,还有亲自活动等等实现家园沟通的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一些环境差一点的幼儿园就没有诸如此类的方法,所以家园沟通还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即便有的幼儿园开展了这一系列的活动,但是还是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存在家长不配合,不理解,孩子的自我主义,教师的沟通能力等等因素制约。
我觉得只有在家长,孩子,幼儿园相互配合理解的情况下,才能使家园沟通最大化,才能更有利的帮助孩子成长。
如今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越来越多,
众多家长深感自己的无力。
其根本原因在于家长不了解儿童的心理,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迫儿童按自己设计的模式走下去,一旦此发展模式不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即可导致不良结果。
在我见习的幼儿园我看到很多孩子都在上兴趣班:语言,画画,跳舞等等。
但是有多少孩子是真正的喜欢呢?家长只会一味的塞钱给幼儿园,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幌子,而忽视孩子真正的内心渴望,浪费孩子的自由时间,天真浪漫的童年,浪费了父母辛辛苦苦的血汗钱。
父母之间互相攀比的迹象很明显,某某孩子会背唐诗,会写多少字,会做加减法等等,他们衡量孩子仅仅以“学业表现”,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对孩子重要的他们在学习中自我创作,自我想象的过程,是情感的陶冶,是人际交往的交流,以及情商智商的不断提高,每个孩子生来都不一样,没有必要整齐划一,只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就很好。
所以很多家长不理解,说幼儿园没学到知识,交钱来玩等等诋毁幼儿园的话,但是孩子真的在进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会自己穿衣、吃饭了,他会叠被子了,会关心小朋友了,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了等等,这些东西是在生活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整个人生的奠基。
父母的偏见也会导致家园沟通的不和谐,这就需要给父母上课,上他们真真正正的了解孩子,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我见习的那个幼儿园,有家长练习册,有家园qq号,但是在我见习的半个月里,我觉得幼儿园家园沟通的工具并没有真正起作用。
基本上都是用来提醒家长给孩子换被子了,该洗玩具了,某某孩子咳嗽严重了,还有就是下周学习计划表,而没有真的落到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上,我觉得这个需要改进,可以在定点的时间里给家长传递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成为孩子的“教育专家”。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已经开始起作用了,只是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社会,家长,幼儿园共同努力,相信在以后的幼儿教育中作用会变得更加显性,发挥巨大的教育潜力。
四、总结
家庭不但为儿童创造生活和发展的物质环境,而且还要给儿童以父母的爱,满足其精神需要。
父母对孩子的接触、沟通、期待、激励,有助于儿童的自尊自信、道德品质、智力、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总之,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时刻影响着儿童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发展。
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