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激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植物激素的测定方法

植物激素的测定方法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自身合成并参与生长发育调控的活性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准确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激素测定方法。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植物激素测定方法之一。
该方法基于植物激素在高效液相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品比较,可以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植物激素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点,但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操作较为复杂。
二、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植物激素测定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待测样品中的植物激素转化为易挥发的衍生物,然后在气相色谱柱上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法具有测定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但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并且对仪器的稳定性要求较高。
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测定方法,也可以用于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该方法通过将植物激素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然后再用酶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最后通过比色反应或发光反应来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优点,但需要特异性较好的抗体。
四、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放射免疫测定法是一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植物激素进行测定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植物激素与待测样品中的植物激素结合,然后通过放射性计数来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放射免疫测定法具有灵敏度高、测定范围广的特点,但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存在辐射危险。
五、质谱法(MS)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测定微量的植物激素。
该方法通过将待测样品中的植物激素通过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分析,从而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特点,但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植物激素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测定法和质谱法等。
油菜素甾醇激素分析的研究进展

油菜素甾醇激素分析的研究进展潘加亮;谭微;李攻科;胡玉玲【摘要】Brassinosteroid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 class of plant hormones with high activity. However. the complex matrix of the plant samples and the ultra-trace level of naturally occurring brassinosteroids make their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very difficul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ample pretreatm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brassinosteroids .%油菜素甾醇是一类具有高生理活性的甾体激素,在植物中含量低,所在基体复杂.目前,要实现该激素的高效分离和准确定量分析仍存在很大的困难.本文综述了油菜素甾醇样品前处理方法及其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共引用文献49篇.【期刊名称】《色谱》【年(卷),期】2011(029)002【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油菜素甾醇;植物激素;样品前处理;分析;综述【作者】潘加亮;谭微;李攻科;胡玉玲【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81976年美国农业部研究组将大约60种植物的花粉提取物施于菜豆幼苗第二节间,发现有半数的提取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效应,其中以油菜花粉提取物的生理活性最强[1]。
植物激素受体研究进展

2009年4月JOURNALOFBIOI。
OGYApr,2009doi:lO.3969/j.issn.1008—9632.2009.02.043植物激素受体研究进展赵丽1,黄海杰2,田维敏(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实验室,海南儋州571737;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摘要: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在植物应对逆境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植物激素受体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倍受关注。
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结合,使得植物激素受体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综述了5种经典植物激素受体以及油菜素内酯和茉莉酸受体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层面上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植物激素;受体;突变体中图分类号:Q946.8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32(2009)02—0043—05植物激素受体是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采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主要以拟南芥、番茄和烟草等为材料,在植物激素受体的分离鉴定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综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迸一步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提供参考资料。
1生长素受体研究进展虽然早就认识到生长素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但直到最近才证明TIRl(Transportinhibitorre-spensel)是生长素的受体。
TIRl蛋白是由TIRl基因编码的一种F.box蛋白,含有594个氨基酸残基,由N端的一个F.box模式、一段短的约40个氨基酸残基的间隔区域(spacerregion)、16个简并的LRRs(1eucine—richrepeats)和一个C端约70氨基酸残基的尾巴构成。
其中N端的75个氨基酸(包括F—box序列)是TIRl同IAA结合所必需的,推测这段序列直接控制TIRl同IAA和Aux/IAA蛋白的结合。
植物中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植物中褪黑素的认识将越来 越深入,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参考内容
摘要:本次演示综述了近年来褪黑素及褪黑素能药物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 进展,涉及失眠、抑郁症、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关键词:褪黑素;褪黑素能药 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生殖器官 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有一定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 褪黑素似乎可以抑制雄性动物睾丸的发育和精子生成。但也有研究指出,褪黑素 可能对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争 议。
3、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生殖行为 的影响
研究发现,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的生殖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褪黑素可能 影响雄性动物的求偶行为和交配意愿。一些研究表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调节神经 递质和激素水平来影响雄性动物的性行为。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一步探讨。
研究方法
研究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生殖机能的影响,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设计:一般选用雄性动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注射不同剂量的 褪黑素,观察其对生殖机能的影响。同时,设立对照组,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2、样本采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采集动物的血液、精液、生殖器官 等样本,以检测褪黑素对生殖机能的影响。
常用的植物中褪黑素的提取方法包括有机溶剂萃取法、水提取法、酶解法等。 其中,有机溶剂萃取法具有较高的提取效率,但使用有机溶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水提取法相对环保,但提取效率较低。酶解法可以破坏植物细胞壁,提高提取效 率,但需要使用特定酶,操作较为复杂。
3、植物中褪黑素的含量测定
常用的植物中褪黑素含量测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 用法、免疫分析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准确测定褪黑素的含量,但需要使用 大量标准品进行定量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可以检测褪黑素及其代谢产物 的含量,但需要使用昂贵的仪器设备。免疫分析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但需要制备抗独特型抗体和标准品。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与机制研究进展与挑战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与机制研究进展与挑战在现代农业和园艺领域,植物生长调节剂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它们如同植物生长的“魔法药水”,能够精准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和机制研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人工合成或从生物中提取的具有类似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
它们能够影响植物的细胞分裂、伸长、分化,以及器官的形成和衰老等生理过程。
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类和乙烯类等。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范围广泛。
例如,生长素类调节剂可以促进插条生根,提高移栽成活率。
在果树栽培中,常用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如萘乙酸,能够促使果树多发侧枝,增加结果枝的数量,从而提高果实产量。
赤霉素类调节剂则能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促进茎的伸长和生长。
在蔬菜生产中,使用赤霉素可以促进芹菜、菠菜等的生长,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有助于延缓叶片衰老,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脱落酸类调节剂能够诱导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在干旱、寒冷等逆境条件下减少损失。
乙烯类调节剂则常用于果实的催熟,如香蕉、番茄等,缩短果实的成熟周期,便于市场供应。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挥作用的机制十分复杂。
它们通过与植物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
以生长素为例,当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细胞内反应,包括质子的分泌、细胞壁的松弛和细胞的伸长。
赤霉素则通过促进某些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伸长。
细胞分裂素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
脱落酸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抑制生长等途径,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乙烯则通过影响乙烯响应因子的活性,来调控果实的成熟和衰老等过程。
尽管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和园艺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年级: 2010学号: 2202040319姓名: 朱家钰专业: 音乐学二零一二年七月摘要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综合了传统的农学、园艺和植保三大内容,在科研和应用上均具有重大意义:在科研上,它属于应用基础学科,可以为国家生态建设、粮食生产安全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应用上,它主要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及植物遗传改良、农业信息技术及植物生产管理、生态环境及植物产品质量安全、植物保护和植物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同时,综合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设施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及新农村发展中,将呈现广阔的发展远景。
关键词:植物科学;现阶段发展;重要性;发展前景第1章绪论1.什么是植物科学随着农业技术高新化、领域扩大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由此而生。
2.植物科学的意义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科学、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植物生产、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工作需要的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管理种植业生产、进行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营管理农业企业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植物科学的研究方向1.植物生理学研究农作物植物激素代谢及其调控、植物激素作用机制、植物激素测定技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与运转及其机制,新型肥料和营养剂的研制;逆境对植物伤害的机制以及农业防灾与减灾。
2.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植物初生及次生物质代谢规律及其应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性质、结构及功能;基因工程技术及应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
3.环境植物学研究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主要农作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污染土壤及水体植物修复技术及应用、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对环境污染水平的指示。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主要含有雌二醇和雌甾醇两种化合物。
这两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人体内的雌激素相似,从而呈现出类似于植物与动物之间进化上的共同点。
植物雌激素的功能植物雌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有着诸多的功能。
在植物的生殖生长过程中,雌激素可以促进女性雌花的形成和开花,并且能够作为信号分子,调节植物体内各种生理和代谢活动的进程。
除此之外,雌激素还是一种重要的防护物质,在抵御外界环境的胁迫和压力的时候,能够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探索植物雌激素的研究,更早者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但是,由于植物雌激素含量极少,很难从植物中直接提取,因此在研究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直到70年代初期,有学者针对半降解植物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成功从中提取出了大量的植物雌激素。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具有分离精度高、检测灵敏度高的特点。
在植物雌激素的研究中,这种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LC-MS/MS技术,可以极为准确地检测出植物中雌激素成分,为植物雌激素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生物基因组的直接编辑,包括基因缺失、基因替换、基因插入等操作。
这一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为植物雌激素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基因编辑,可以精准地调控植物雌激素的合成和分解过程,探究植物雌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及培养植物细胞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样品来源广泛等特点。
在植物雌激素的研究中,细胞培养技术常用于检测植物雌激素在细胞分泌中的变化、雌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等方面的研究。
植物雌激素的相关应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繁忙和压力重,这也导致了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植物雌激素含量的增加与心理疾病等方面的改善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药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2、应用场景:中药植物雌激素的应用场景尚不够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仍 需进一步探讨。
3、安全性:虽然中药植物雌激素具有较低的副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 性问题。例如,植物雌激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因此,需 要加强中药植物雌激素安全性的研究和评估。
木脂素与雌激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其可以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木脂素通 过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维 持女性生殖系统健康。此外,木脂素还可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 具有美白、祛斑的作用。
总之木脂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植物雌激素在保健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它 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与女性的生殖健康关系密切同时 还可以改善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而且木脂素还具有美白祛 斑的作用是一种天然安全的植物雌激素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中药材种植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检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检测中药材 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量,以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二是检测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中药材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效果,以指导合理的方法: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安全性和作用效果不确定 性两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方法主要有: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评 价和残留量检测,以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和应 用效果研究,以提高其作用效果和稳定性;同时,还应加强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其 他农业措施的应用,以减少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依赖。
总之,中药雌激素样作用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具有 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更年期综合征患 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第22卷 第1期2010年1月Vol. 22, No. 1Jan., 2010文章编号 :1004-0374(2010)01-0036-09收稿日期:2009-08-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717002; 20805001)*通讯作者: E-mail: yu.bai@植物激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白 玉,杜甫佑,白 玉*,刘虎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系列痕量有机化合物,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应答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超微定量及原位测定技术仍是制约植物激素研究的瓶颈问题之一。
该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茉莉酸及其甲酯、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和多肽激素等植物激素分析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植物激素超微量、高灵敏检测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植物激素;分析检测;进展中图分类号:Q946.855;Q94-334 文献标识码:ARecent development in determination of plant hormonesBAI Yu, DU Fu-you, BAI Yu*, LIU Hu-wei(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 Phytohormones, a series of trace organic compounds synthesized in plant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e. The ultrasensitive and in-situ detection of phytohormones has been a crucial issue in the plant research. This paper mainly present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determina-tion of jasmonic acid, methyl jasmonate, abscisic acid, auxin, gibberellin and peptide hormones, and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in this topic.Key words: phytohormones; determination; progress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系列痕量有机化合物,它在植物的某一部位产生,运输到另一个或一些部位,在极低的浓度下便可引发生理反应,几乎参与了调控植物从种子休眠、萌发、营养、生长和分化到生殖、成熟和衰老的每个生命过程,既可调控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又通过与植物所生存的外部环境互相作用调节其对环境的适应[1, 2]。
通过调控如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和生长素等植物激素的代谢可显著地改良作物的株型结构和产量构成,从而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4]。
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按照国家粮食发展需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我国在植物激素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知识积累和坚实的工作基础,在1997年启动了“植物激素作用的分子机理”重大研究计划,其中“植物激素成分分析、超微定量检测和原位检测”成为该重大研究计划中的六个核心科学问题之一[5]。
植物激素主要包括生长素(a u x i n )、赤霉素(gibberellin, G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 CTK)、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油菜素甾醇类(brassinosteroids,BRs)、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及其甲酯(MeJA)、水杨酸类(salicylic acids, SA)、乙烯(ethylene)和多肽激素(peptide hormones)等,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含量极低(通常在ng/g ,甚至pg/g 水平上),且周围共存的基体成分非常复杂,几乎不可能同时分析所有植物激素[6, 7]。
此外,多数植物激素的性质不稳定,对温度等外界条件敏感,在各器官中呈现一定的动态分布。
因此,如何精确可靠地对超微量的植物激37第1期白 玉,等:植物激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何准确、实时、原位在线检测激素在植物体各部位的分布及转运,如何准确、快速鉴定新型激素的分子结构,已成为目前植物激素作用机理研究中的瓶颈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我国植物科学研究领域在植物激素代谢、转运和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正如许智宏院士和李家洋院士所指出[1]:虽然分析鉴定植物激素成分和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油菜素内酯、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超微定量分析,在国际上也仅有少数实验室具备相关的设施与技术手段,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却仍是空白,国内几家实验室在研究激素代谢和信号转导途径中所涉及的相关激素的超微定量分析还主要依赖于国外实验室,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进度。
近年来,随着分离与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以及植物激素作用机理研究的迫切需要,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植物激素分析与测试技术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并建立了一些相关的分析检测方法,大大提高了植物激素分析检测的水平。
关于植物激素检测技术,前几年国内已有一些综述[7-9],本课题组也曾对细胞分裂素的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10],因此本文仅就近年来国内外在茉莉酸及其甲酯、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和多肽激素等植物激素分析检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就目前面临的挑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2 主要分析技术生物鉴定法是一类经典的植物激素检测方法,它利用激素作用于植物的组织或器官时产生的特异性反应对植物激素进行测定[6,10]。
1928年,Went首先将这种方法运用于生长素的测定,利用生长素能使燕麦胚芽鞘弯曲的特性来测定生长素浓度。
生物鉴定法虽然简便,但对样品纯度要求较高,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来实现,同时由于其专一性和重复性较差,因而这种方法的应用逐渐减少。
免疫检测技术是测定植物激素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因此有较好的专一性。
采用放射性元素标记的方法,即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11],其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但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一种简单易行并被广泛应用的分析检测技术[12-14],其原理主要是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载体表面,再与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进行结合,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部分后进行检测。
Maldiney等[12]在ELISA 中引入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体系,测定了生长素、脱落酸和玉米素核苷三种激素,检测限能够达到3~5 pg。
此外,免疫传感器也开始用于植物激素的测定[15,16],主要利用抗原和抗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识别,当被分析物(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检测信号利用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从而进行定量检测。
免疫检测的方法一来容易受到交叉反应的干扰;二来由于抗体的不通用性以及制备时间较长,使得整个实验周期较长。
近年来,色谱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在植物激素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利用各组分在色谱固定相上保留性质的差异实现分离,并根据色谱图中得出样品含量及纯度信息。
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法(GC-FID)[17,18]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18-22]能够对所分析样品进行准确、高灵敏度测量,但由于气相色谱对样品的特殊要求,使得待测组分需具有一定挥发性,因此在植物激素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中需对样品进行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23]、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24]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法(HPLC-MS)[25-32]也大量用于植物激素的纯化及定量分析,其中MS因为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并且能够给出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在实际检测中得到了更普遍的运用。
以MS作检测器时,常采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作为内标,这样既扣除了萃取步骤中样品损失的影响,同时也能排除背景基质干扰,因此使得定量分析结果更为准确。
此外,毛细管电泳技术(CE)的样品消耗量少、分离效果好,因而也是分离检测植物激素的有效手段[33,34],但由于灵敏度和重现性等方面的限制阻碍了其进一步的运用。
另外,目前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也被用于植物激素的检测,如光谱法[35]、电化学法[36]等。
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以色谱法为主的植物激素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3 各类植物激素检测技术现状3.1 茉莉酸及其甲酯茉莉酸(JA)是十二碳的环戊烷酮酸,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可作为植物在应对外界伤害时产生的抵御信号,如植物在受到昆虫取食或非生物胁迫等伤38生命科学第22卷害时,植株内茉莉酸含量就会增多。
Zadra等[37]测定了番茄在经臭氧刺激后,其茉莉酸含量的变化情况。
实验中首先将茉莉酸衍生为具有一定挥发性的茉莉酸甲酯,然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GC-FID/MS进行检测,发现在停止臭氧熏蒸后9 h,番茄叶中检测到的茉莉酸的量最高,增加了13倍。
该方法快速简单,消耗的植物原料少,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2 ng/g,对正常植物产生的茉莉酸甲酯含量也可利用此方法进行测定。
Matsuura等[38]建立了利用UPLC-MS/MS MRM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方式同时测定植物内源的茉莉酸、水杨酸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方法。
采用氘代化合物作为内标进行定量,无需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其他修饰,尤其对相关化合物如水杨酸葡萄糖苷(salicylic acid glucoside,SAG)和块茎酸葡萄糖苷(tuberonic acid glucoside,TAG)等的直接测定,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了分析时间。
由于SAG、TAG等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累积会对茉莉酸和水杨酸含量有一定影响,通过测定这些相关化合物的含量能够给出更多关于茉莉酸和水杨酸的信息,因此对其进行同时测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CE技术也被用于茉莉酸的分析检测。
Zhang等[39]利用5-溴甲基荧光素(5-bromomethylfluo-rescein,5-BMF)作为荧光衍生剂,通过柱前衍生的方式标记茉莉酸,采用CZE-LIF分析模式,检测了橡胶树皮提取物中的茉莉酸含量,并研究了外加损伤情况下和正常生长树皮中茉莉酸含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