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多好》教案

合集下载

理解多好音乐教案

理解多好音乐教案

理解多好音乐教案教案标题:理解多好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理解多元音乐的能力,包括不同音乐风格、文化与历史背景。

2. 提升学生对音乐欣赏与分析的能力,培养审美品味。

3. 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与表演的兴趣,培养音乐才能。

教学内容:1. 介绍多元音乐:不同音乐风格(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音乐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2. 音乐欣赏与分析:通过聆听与分析不同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3. 音乐创作与表演: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发展他们的音乐才能。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展示不同音乐风格的短片或音频,引发学生对多元音乐的兴趣,并讨论不同音乐风格表现了哪些特点。

主体:2. 介绍不同音乐风格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并分别播放代表作品进行欣赏。

3.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如乐器的使用、节奏、旋律、情感表达等。

同时,教师提供背景知识和专业解释。

4.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短报告,包括音乐风格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创作元素等内容。

音乐欣赏与分析:5. 教师选择不同音乐作品,并引导学生细致聆听与分析,包括乐器的运用、音乐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

6. 学生分组展示他们选择的音乐作品,分享他们的理解与感受,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讨论。

音乐创作与表演:7. 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音乐创作活动,可以是歌曲的填词、编曲、编舞或小合唱等,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8. 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可以是独唱、合唱、乐器演奏等形式,给予他们充分的舞台展示机会。

总结:9. 回顾课程内容,概括多元音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反馈,总结他们在音乐欣赏、分析与创作方面的收获与体验。

10.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欣赏和创造多元音乐,建议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资源。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讨论、展示和表演等环节。

小学语文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7个生字。

会写“水泥、放晴”等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能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角度。

体会作者笔下水泥道的美。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水泥道的美的。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和水泥道的喜爱之情;2、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发现平常生活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提前让学生制作梧桐树叶,装水的小桶,梧桐落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一条灰扑扑的水泥道(课件出示)同学们,你们见过水泥道吗?它们看上去普普通通,毫不起眼对吗?2、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你们看,水泥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课件出示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谁来说说这种变化?这是什么落叶?预设:水泥道上铺满了金黄色的梧桐树落叶。

3、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课件出示)法国梧桐树:属落叶乔木,可高达20—30m,树形雄伟端庄,叶大荫浓。

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

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

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

花序头状,黄绿色。

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

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

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教师出示梧桐树落叶实物给学生,课件出示坐标并联系实际生活:我们松滋的玉岭北路也有美丽的梧桐树哦!走在这么美丽的水泥道上,你们会是什么心情?(愉快)4、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齐读课题。

《教学设计》教案8篇

《教学设计》教案8篇

《教学设计》教案8篇《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内容]:学习游泳安全知识,学习溺水安全的基本常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教学目标]:1、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防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防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知道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防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溺水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游泳的安全意识,充分了解溺水时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教学难点]:积极避险、自救方法[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启发思维、共同探究、讲授与讨论结合、重在理解。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现在正是天气逐渐转热季节,暑期即将来临,中小学生溺水伤亡的事故也明显多起来。

据教育部等单位对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1.6万名中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溺水、交通或食物中毒等事故,其中溺水和交通仍居意外死亡的前两位。

二、了解令人心痛的溺水事件学生讨论师:生命安全高于天,父母给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防溺水教育。

三、板书课题:自己溺水怎么办1、游泳要严格遵守“四不”: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江溪池塘不去。

2、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3、万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溺水者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积极自救:当发生溺水时,不熟悉水性时可采取自救法: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

呼气要浅,吸气要深。

因为深吸气时,人体比重降到0。

967,比水略轻,可浮出水面(呼气时人体比重为1.057,比水略重),此时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而使身体下沉更快。

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8篇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8篇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8篇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总要写作各种各样的文档,优美的文章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还有可能会得到领导的赏识,甚至升职都有可能,可问题是很多人可能不那么擅长于写作或者表达,那怎么办?那我们就走捷径,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写得好的文笔,学以致用,我相信你自己自也可以写出优秀的文档,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那一定会很好》教案8篇,一起来看看吧!《那一定会很好》教案1一、教学目标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根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根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三、教学难点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教学方法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五、学习方法想象体验,交流探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一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学生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教案(精选6篇)

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教案(精选6篇)

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教案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教案1目的:1、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

2、认识“1”和“许多”,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口语表达能力。

准备:创设游戏宫情景(停车场、红灯笼、提供数量是“1”和“许多”的物体)小兔胸饰每人一个,鼓一面。

过程: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师:“今天天气真正好,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到游戏宫去玩一玩,看一看。

我们开着汽车出发吧!”二、认识“1”和“许多”1、发门票“游戏宫到了,可游戏宫不能随便进去,要有门票才能进去。

”师问:“你们有门票吗?”(没有)“那妈妈有票吗?”(有)“有多少?”(‘许多’反复说三遍)提出要求:现在妈妈把票发给宝宝,你们要告诉妈妈你拿到了几张票?票发完后问:“妈妈手中有票吗?有几张?还有的票呢?小结:许多的票可以分成一张一张的票,也就是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2、进游戏宫提出要求:进游戏宫时不拥挤,请宝宝们把票交给游戏宫的老师后才能进去(待幼儿全进去)。

师问:“宝宝们,你们的票呢?”(全都交给游戏宫的老师了)有多少呢?(许多)小结:一张一张的票收起来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张票,也就是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1)观察停车场师问:“停车场里有什么?(一辆大汽车,许多辆小汽车)(2)观察灯笼你们看,游戏宫上面挂着什么?他们一样大吗?有几个大的?有几个小的?三、区别“1”和“许多”1、请小朋友找找看游戏宫里什么东西只有一个,什么东西有许多?四、游戏:兔妈妈和小兔子师:妈妈要看哪只小兔子最能干,看看妈妈跳几下?再听一听妈妈敲几下鼓?现在妈妈要看看那只小白兔听的清做的对,妈妈敲一下鼓宝宝就挑一下;妈妈敲许多下宝宝就要跳许多下。

苏少版(五线谱)音乐五上《唱:理解多好 学习歌》教案

苏少版(五线谱)音乐五上《唱:理解多好 学习歌》教案

苏少版(五线谱)音乐五上《唱:理解多好学习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唱:理解多好学习歌》是苏少版音乐五上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乐趣。

歌曲中的歌词富有深意,旨在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感悟理解的珍贵。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能在歌词的感悟中,认识到理解和学习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五线谱的识谱能力、基本的音乐节奏和音高概念。

但在歌曲的理解和感悟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演唱《唱:理解多好学习歌》这首歌曲,并理解歌曲的歌词含义。

2.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情感,感受歌曲中的喜悦和感悟。

3.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感悟理解的珍贵,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高节奏掌握。

2.对歌曲歌词的理解和感悟。

3.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使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3.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情感,表达情感。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

2.准备乐谱,五线谱和简谱两种形式。

3.准备教学素材,如歌曲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4.准备教学用具,如钢琴、吉他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唱:理解多好学习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歌词含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乐谱,让学生观察五线谱和简谱的异同。

教师讲解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如五线、四个间等。

然后教师示范读谱,学生跟随模仿。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

苏少版音乐五上第七单元理解多好-教案

苏少版音乐五上第七单元理解多好-教案

苏少版音乐五上第七单元理解多好-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少版音乐五上第七单元理解多好》这一课的主题是欣赏和理解音乐的美。

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等。

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符、节奏、音阶等。

但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对音乐情感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作品风格的认识和理解。

2.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和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2.讲授法: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风格、情感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实践法: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音乐作品,包括音频和视频资料。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

3.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音乐,如《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教师简要介绍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主要音乐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民乐和流行音乐等。

学生聆听并欣赏这些作品,感受音乐的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等元素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练习。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幼儿园里好事多》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幼儿园里好事多》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幼儿园里好事多》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并唱出《幼儿园里好事多》这首歌曲,了解歌曲所表达的积极情感。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音准、节奏感和集体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幼儿体验到在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唱《幼儿园里好事多》这首歌曲,并能用愉快的情绪演唱。

2.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感以及集体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钢琴、歌谱、图片、头饰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音乐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2. 新歌学习:教师向幼儿介绍《幼儿园里好事多》这首歌曲,展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3. 歌词学习:教师带领幼儿一句一句学习歌词,注意纠正音准,帮助幼儿掌握歌词内容。

4. 节奏练习:教师教授歌曲的节奏,让幼儿跟随音乐节奏拍手,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5. 歌曲演唱:教师组织幼儿集体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幼儿的音准和表情。

6. 情景表演:教师创设情景,让幼儿戴着头饰,进行歌曲表演,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表现欲。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情绪变化,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音准的纠正,避免幼儿形成错误的演唱习惯。

3. 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要给予个别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4. 课堂活动要紧凑,避免时间浪费,提高教学效果。

5. 课后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集体合作意识等。

2. 歌曲演唱评价:评估幼儿对歌曲的音准掌握、节奏感以及表情演绎等。

3. 情景表演评价:关注幼儿在表演过程中的创意发挥、合作默契以及舞台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多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理解多好》,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理解的欢乐。

2、能力目标: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理解多好》。

3、情感目标:通过听、唱、动等音乐活动,表达对身边亲人、师长的理解和关爱。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需要理解,我们要学会理解。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的表现,对节奏的把握和声音的处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说说自己的烦恼。

同学们,我校学生由于受到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的邀请,将赴中央电视台参加关于“我的烦恼”这一主题的拍摄。

如果,我们现在就座于《实话实说》栏目的演播大厅,我是主持人崔永元,各位同学都是栏目组邀请的嘉宾,摄像头正对着我们,即将开始主题为“我的烦恼”的拍摄。

大家准备好了吗?——好,有请这位同学说说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烦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一开始就让他们充当了主要角色,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各自诉说烦恼,教师则以主持人的身份,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通和帮助。

进而揭示课题,生活中,我们需要理解,有了理解,该多好。

2、歌声演绎——“理解多好”。

听唱法学唱单个乐句,“理解多好,理解多好。

”16--/53--/1.665/6---//。

教师从音的高低、音的时值方面引导学生把这个乐句唱对、唱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承接上一环节,说理解到唱理解的过渡。

另一方面是为下面学唱歌曲打下良好的铺垫。

3、聆听录音,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歌曲,说说听后的感觉、说说歌曲中的反复的地方:歌曲轻快活泼。

歌词以小学生的口吻陈述,带有一点俏皮的味道。

乐谱中出现DC、FINE的记号,可以清晰的
感知歌曲三段体结构。

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肯定和补充。

在此基础上,抓住这一热情,组织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语言文字通过有节奏的朗读,为歌曲节奏这一难点的突破打下了伏笔。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感性体验,由所听引出所想,充分调动了学生聆听音乐的积极性。

4、换位认知——“假如我是……”
1)假如我是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

2)假如我是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

3)假如我是自己的朋友,我希望我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认知,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5、评价总结:
最后用1-2分钟的时间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