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陶渊明)
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

【导语】⽥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个流派,最重要代表⼈物为东晋诗⼈陶渊明。
古往今来,⽥园诗作对后世产⽣了深刻的影响。
下⾯是为⼤家带来的:⽥园诗:陶渊明《归园⽥居•其⼀》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归园⽥居•其⼀魏晋:陶渊明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译⽂少⼩时就没有随俗⽓韵,⾃⼰的天性是热爱⾃然。
偶失⾜落⼊了仕途罗,转眼间离⽥园已⼗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林,池⾥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园。
绕房宅⽅圆有⼗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扰,静室⾥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毫⽆⾃由,我今⽇总算⼜归返林⼭。
注释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质。
⼀作“愿”。
尘:指尘世,官府⽣活污浊⽽⼜拘束,犹如罗。
这⾥指仕途。
三⼗年:有⼈认为是“⼗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三年)。
⼀说,此处是三⼜⼗年之意(习惯说法是⼗⼜三年),诗⼈意感“⼀去⼗三年”⾳调嫌平,故将⼗三年改为倒⽂。
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怀恋旧居。
野:⼀作“亩”。
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宅:宅地⽅圆。
⼀说,“⽅”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飘升。
墟⾥: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具,这⾥⽐喻*⽣活。
樊,藩篱,栅栏。
返⾃然:指归耕园⽥。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归园田居是陶渊明一篇经典的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自己对乡村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归园田居(其一)[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归园田居:此诗共五首,自成一组。
本首为其一。
适俗韵:合适于世俗的性情。
韵,性情、情调、风度。
尘网:尘世的网罗,这里指仕途。
意思是说仕途像网罗一样束缚人。
三十年:有人说当作“十三年”,因为陶渊明由出任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归田,前后正好是十三个年头。
在这里的“三十”不是确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束缚于笼子中的鸟儿总是依恋过去的树林,养在池子中的鱼儿总是想着原来生长的潭水。
羁鸟,束缚于笼子中的鸟。
池鱼,被人养在池子中的鱼。
渊,潭。
本句以“羁鸟”、“池鱼”比喻不自一由的仕途生活,以“旧林”、“故渊”比喻渴望的田园。
南野:一作“南亩”。
际:间。
守拙:安于没有能力做官。
拙,指不善于做官,也就是不善于逢迎取巧之意。
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昏昧的样子,指隐约不清。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烟:村落里的炊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庭之内没有尘俗杂事,虚空安静的居室显得很闲暇。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虚空的屋子。
余闲,闲暇。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比喻仕途。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一由。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译文我这个人天生就缺少迎一合世俗的本性,自幼就钟情于悠闲自在的山川田园生活。
然而却不慎陷落了仕途的网罗中,这一去就是很多年。
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儿总是依恋曾经生长的山林,养在池子中的鱼儿永远都思念生活过的深潭一样,我毅然退出官一场,固守愚拙,回到家乡开荒种地,享受渴望已久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全部

《归园田居》是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歌;这组诗歌共五首,通过描绘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自由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世俗的厌倦。
下面是《归园田居》五首的原文及简要翻译:《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少年时代就没有随世俗的气韵,本性热爱自然。
不小心落入尘世的罗网,一去就是三十年。
像羁绊的鸟儿怀念旧日的山林,池中的鱼儿思念曾经的生活。
在南野际开荒,保持拙朴的本性回归田园。
宅院有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桃李花开在堂前。
远处的村落朦胧可见,炊烟袅袅升起。
深巷中传来狗吠,桑树上雄鸡啼鸣。
庭院内洁净无尘,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尘世的束缚,如今重获自由回归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野外罕人事,穷巷窄陋居。
白日掩荆扉,对案嚼蜡无。
鸡犬相闻望,黍稷随时序。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寒风。
翻译:野外少有世俗的纷扰,贫巷中狭窄简陋的住所。
白天关着荆木门,面对案板嚼蜡般的生活。
鸡犬之声彼此相闻,黍稷随季节生长。
破旧的房屋何必追求宽敞,只要能遮挡寒风就好。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种桑长江边,春来多雨好。
深耕种禾黍,常恐失时节。
雨好养蚕子,茧薄丝更长。
得天宽恕已,赋税皆输将。
翻译:在长江边种桑,春天多雨利于生长。
深耕种植禾黍,时常担心错过时节。
雨量充沛利于养蚕,茧子薄丝更长。
得到天时地利,赋税皆能如期缴纳。
《归园田居·其四》原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逍遥于红尘之外,的追求。
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我行四方,以求草木之滋。
翻译:日出时劳作,日落后休息。
在红尘之外,逍遥自在。
农夫告诉我春天已来临,将要去西畴耕作。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赏析其三首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赏析其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赏析其三首引导语: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下面是有关他的《归园田居》其中三首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
开荒南野际⑤,守拙归园田⑥。
方宅十余亩⑦,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⑧,桃李罗堂前⑨。
暧暧远人村⑩,依依墟里烟⑾。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⑿。
户庭无尘杂⒀,虚室有余闲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⒂。
【注释】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④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赏析】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高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和译文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和译文
原文: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一注释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一注释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1. 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情。
韵,气质、情致。
2. 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3. 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4. 羁(jī)鸟:被束缚的鸟。
羁,束缚。
5. 池鱼:水池里养的鱼。
6. 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
7. 南野:南面的田野。
一作“南亩”,指农田。
8. 守拙(zhuō):守正不阿。
拙,愚拙,指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9. 方宅:宅地方圆。
10. 荫(yìn):遮蔽。
11. 罗:罗列。
12. 暧暧(ài ài):昏暗,模糊。
13.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14. 墟里:村落。
15. 颠:顶端。
16. 户庭:门庭。
17. 尘杂:尘俗杂事。
18. 虚室:空室。
比喻心境空灵。
19. 樊(fán)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doc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的我为大家整理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查阅!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
羁鸟⑶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归园田⑹。
方宅十余亩⑺,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⑻,桃李罗堂前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⑾。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⒁。
注释1少:指少年时代1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5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6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7荫:荫蔽。
8罗:罗列。
9暧暧:暗淡的样子。
10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3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14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古诗词及翻译

【导语】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浔阳柴桑⼈。
东晋末⾄南朝宋初期伟⼤的诗⼈、辞赋家。
下⾯是分享的陶渊明《归园⽥居》古诗词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归园⽥居·其⼀》 魏晋:陶渊明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误落⼀作:误⼊)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翻译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来就喜爱⼤⾃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转眼间远离⽥园已⼗余年。
笼⼦⾥的鸟⼉怀念以前⽣活的森林,池⼦⾥的鱼⼉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去开荒,依着愚拙的⼼性回家耕种⽥园。
绕房宅⽅圆有⼗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毫⽆⾃由,我今⽇总算⼜归返林⼭。
《归园⽥居·其⼆》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事,穷巷寡轮鞅。
⽩⽇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墟曲中⼀作:墟曲⼈) 相见⽆杂⾔,但道桑⿇长。
桑⿇⽇已长,我⼟⽇已⼴。
常恐霜霰⾄,零落同草莽。
翻译 住在郊野很少与⼈结交往来,偏僻的⾥巷少有车马来往。
⽩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屏绝⼀切尘俗的观念。
耕作之余不时到⽥⾥,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园桑⿇⽣长。
⽥⾥的桑⿇已经渐渐长⾼,我垦种的⼟地⾯积也⽇渐增⼴。
经常担⼼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南⼭下,草盛⾖苗稀。
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写作背景】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赏鉴】《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
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
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
\'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
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
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
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
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
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
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
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
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
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
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
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
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
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
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
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
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
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
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
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
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
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
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
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
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
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
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
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
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
这不禁使我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 \'(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
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
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
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平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
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这两句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
真个是\'何陋之有\' 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包容到他浑涵汪洋的诗情中去了。
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
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诗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静穆世界。
诗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与世族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田园世界中,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生理想。
这是陶诗思想意义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
他描绘的是常景。
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诗人却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发的是真情。
他不是以鉴赏者那种搜奇猎异,见异思迁,短暂浮泛的感情去玩赏,而是以一种乡土之思去体察,去颂赞。
所以,他的感情执着,浑厚,广阔,专注。
周围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无言的伴侣,启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
他阐释的是至理。
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诸实施的。
他耿直,不孤介;他随和,不趋俗。
他从不炫耀,也无须掩饰。
辞官场不慕清高,本\'性\'难易也;乐躬耕为的使心\'愿无违\';避交游只图弃\'绝尘想\';悲人生,因为他留恋这短暂,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