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4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及盖层1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4. 盖层和生储盖组合

石油地质学4. 盖层和生储盖组合
透性岩石,如泥质石灰岩、硫酸盐化灰岩、致密石灰岩等。很 少发现以碳酸盐岩作为盖层。
盖层遮挡能力排序: 岩盐─含盐的混合岩类─泥(页)岩─石膏(硬石膏稍次
)─砂质泥岩─泥灰岩─泥质灰岩及硫酸盐化石灰岩─含少量 泥质的石灰岩─泥质粉砂─致密砂岩。
3.2、盖层的厚度
盖层封隔性与厚度有关系吗?
实例一: 从盖层的物性封闭来说,盖层的厚度似乎对盖层的封闭
层,只要其排替压力大于下伏储集层中油气向上运 动的动力。
但是大量油气田勘探结果表明,最常见的盖层 的岩性主要为两大岩石类:一类是泥质盐类,一类 是膏盐类。其中泥质岩类常与储集岩层并存;而膏 岩盖层则多发育在碳酸盐岩剖面中。在特殊情况下 ,如在构造变动微弱的地区,裂缝不发育,致密的 泥灰岩也可充当盖层。
⑶ 含砂质、粉砂质等杂质会大大降低泥质盖层的遮挡能力。 ⑷ 矿物成份:蒙脱石吸收容量大,因此遮挡力强;交换络合
物中Na+高的其膨胀性、塑性、吸水性增大,毛管压力和渗透 性降低。
3.1.2、盖层的岩性—膏盐类
岩盐、石膏类盖层 膏盐类盖层基本不具有孔隙,其物性封闭能力比泥岩更
强,因而该类盖层是高质量的盖层,可遮挡高压气藏。其阻 挡天然气扩散的能力要比一般额泥岩强近一百倍,可以有效 地阻挡烃类的扩散损失。
越强,对盖层厚度的要求相应可以降低。 4)泥质盖层的砂质、粉砂质 百分含量及泥质系数
3.2、盖层的厚度
盖层封隔性与厚度的关系
(1)石油密度随盖层厚度增加而减小。但只说明<25m不足以保护, 厚度达一定值之后,密度不再增大,说明油藏已得到充分保护。 (2 )溶解气组分变化。25m内重烃含量随厚度减小而增大,线性关系。25m 时不再影响。 (3)甲烷随厚度上升而上升,到25m时不变。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

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

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

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

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

§4―1 油藏开发基础课件

§4―1 油藏开发基础课件

• (2)多尔仁科夫分类 • 前苏联鞑靼石油科学研究设计院B.H.多尔仁科
夫与P.X.穆斯利莫夫等人将油田划分为高效油田 和低效油田两类: • ①主要含易动用储量的低粘度或高渗透率、较高 粘度的高产和中高产油藏,属于高效油田。 • ②低渗透和个别渗透率较好的中、高粘低产油藏 属于低效油田。 • 多尔仁科夫的这一分类,强调的是油田开发的效 果,展示油藏的天然条件似嫌不够,其对开发的 指导意义与应用比较受限。
油藏开发分类
• ⑩热采型稠油油藏。代表油藏有辽河欢喜岭、克 拉玛依六---九区、胜利单家寺等油藏,这些油藏 的共同特点是原油粘度极高(数百至数万mpa·s), 常规开采无产能,注蒸汽开采有满意的效果。
• (11)高凝油藏。代表油藏有辽河大民屯、大港 小集、河南魏岗等油藏,原油凝固点高达40℃以 上是其特点。
油藏开发分类
• 3)油藏基本类型分类标准及命名 • ①以原油性质、构造条件、储集层渗透率、储集
层岩石类型依次作为油藏基本类型命名的第1、第 2、第3、第4判别标志。 • ②每个基本类型,根据需要可再进一步细分命名 。
• ③基本类型确定以后,其他低级次判别标志特征 需要强调时,可作为辅助形容词命名应用,如砾 岩稠油油藏、砂岩低渗透油藏、低渗透断块油藏 等。
油藏开发分类
• 油藏开发分类的目的在于,归类展示各类 油藏的基本地质---开发特征和各自的差别 性,以指导具体油藏的科学合理开发。
• 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多种油藏开发分 类方案,它们各有优缺点,又都有其存在 的历史,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意见。我们 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分类简介如下。
油藏开发分类
• 1、前苏联的油藏开发分类 • (1)马克西莫夫分类 • 前苏联学者M.H.马克西莫夫以油藏的天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储集层和盖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储集层和盖层

缝)原生孔隙 沉积颗粒间:粒间孔、晶间孔等等
(2)次生孔隙 ①溶蚀、淋滤作用: 溶蚀孔、洞
②构造作用:构造裂缝
孔隙按大小的分类
①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5mm,裂缝宽度>0.25mm
流体可在其中自由流动
②毛细管孔隙:孔隙:0.5-0.0002mm,裂缝:0.25-0.0001mm,
盖层
储油气层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 第一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 • 第四节 其它岩类储集层 • 第五节 盖层
基本概念
储集岩与储层
1.储集岩: 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reservoir rock)。( 但不一定含有油气) 3.含油气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一定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 称含油气层(oil-bearing rock)。 4.产层(pay) :已经开采的具有工业价值的含油气层。
当单相液体呈层状流通过孔隙性介质时,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流量与岩样两端的压力差和截面积成正比,
而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和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几种渗透率的概念
1)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 理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100 %
有效孔隙度: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 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体积的比值
e
Ve Vr
100 %
3、有效孔隙度的评价指标
特高孔隙度
Фe≥30%
高孔隙度
25%≤Фe<30%
中孔隙度
15%≤Фe<25%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3.储集层和盖层

3.储集层和盖层

②根据其不同部位在流体储存和流动过程所起作用的差异分:
—— 孔隙 和 喉道
③根据大小,岩石孔隙分三类——
◆超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隙直径>0.5mm,裂缝宽度> 0.25mm,重力作 用下流体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 ◆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径0.5-0.0002mm,裂缝宽0.25-0.0001mm,只 有当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时,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 ◆微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 0.0001mm,在 通常温压条件下,流体在其中不能流动。又称束缚孔隙。
①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相同成岩作用下,石英砂岩储性比长石砂岩好。
②碎屑颗粒的粒度及分选性:源自a.粒度越大,φ e 、 K大;分选程度好,φ e 、 K大 粒度一定时,分选越好,物性越好。 b.分选一定时: K与粒度中值成正比。
③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及磨圆度
a.理论上:→立方体排列,堆积越疏松,、 K大; →菱面体排列,堆积越紧密,、 K小; b.碎屑颗粒磨圆度越好,碎屑岩储集物性越好
与油气关系较为 密切的主要为:
冲 积 扇 砂 砾 岩 体
河 流 砂 岩 体
三 角 洲 砂 岩 体
海 岸 砂 岩 体
滨 浅 湖 砂 岩 体
浊 积 砂 岩 体
砂岩储集体形成环境与基本特征
沉积体系 冲积扇 砂体类型及特点 油田实例
砂砾岩体平面上呈扇形,纵剖面呈楔状,横剖面呈透镜 克拉玛依-乌尔禾油田三 状;颗粒粗杂;分选磨园差;孔隙直径变化范围大;扇 叠系。 根和扇中储集性较好。 包括河床、心滩、边滩、决口扇等砂体,剖面呈透镜状;长庆油田侏罗系延安组、 河床砂体呈狭长不规则状,可分叉,剖面顶平底凸,近 阿拉斯加普鲁霍湾油田二 河心厚度大;结构、粒度变化大,分选差;非均质性严 叠、三叠系。 重;孔渗性变化大。

第四章 油气藏

第四章 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
四、沥青封闭油气藏 储层上倾方向的非渗透层是由沥青组成。油 气藏在形成过程中,都遭受一些破坏,气极难保
存,以重油和沥青为主。
(油气藏开发受到重视,利用程度逐步在增长)
沥 青 封 闭 油 气 藏
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
(一)基本特点
含油气边界完全为非渗透性边界所限或在其
高线保持平行或基本平行关系。
(二)主要类型 (1)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由于泥火山刺穿形成的油气藏。
(2)盐刺穿油气藏 盐体侵入,刺穿沉积岩层形成的油气藏。 包括: ①盐栓遮挡油气藏;
②盐帽遮挡油气藏;
③盐帽内岩性油气藏等。
(3)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并刺穿,形成岩浆岩体刺
穿接触油气藏。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②实用性。
(1)西北大学分类
A.构造油气藏
a.背斜油气藏亚类
1.与褶皱有关的背
斜油气藏
2.与基底隆起有关 的背斜油气藏
3.与同生断层逆牵引
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 藏 4.与地下柔性物质流
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5.与古地形凸起和差
异压实作用有关的
油气藏
b.断刺穿接触油气藏亚类 8.刺穿接触油气藏
影响圈闭的有效性。
在水压梯度相同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的水
动力圈闭位置是不同的,圈闭向水头降落方向偏 移更多(图)。 分三种情况: ①如果α (地层倾角)>θo/w,该背斜既是气的圈
闭也是油的圈闭,气油界面、油水界面倾斜程度
不同(图);
②如果水动力使θo/w>α>θg/w时,只能圈闭气,
对油无效;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顶(最高点)到油水界面的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 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 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 代,属加里东期;
4)元古代:震旦纪、青白口、蓟 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 期,其余属晋宁期。
§1 生油层
4、面积及厚度
分布面积越大,厚度越大,有机质的总量越大,则 生烃量越大。但单层厚度很大的块状泥岩因往往欠压 实,会抑制生烃能力,不利于排烃。
×1.22(或1.33)。
10
§1 生油层
11
2 、 氯 仿 沥 青 “ A” 含 量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 中可抽提的有机质含量; 组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 、胶质、沥青质)。
较好的生油层氯仿沥 青 “ A” 在 0.1% 以 上 , 非生油岩低于0.01%。
§1 生油层
3、总烃(HC)含量
为氯仿沥青“A”中饱和烃芳香烃含量。我国陆相主力油 层 总 烃 >410×10-6, 平 均 为 550~1800×10-6, 好 的 为 1000×10-6, 较 好 >500×10-6 。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其总量 的70-90%,所以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 质类型研究的主体。
一般认为Ⅰ型干酪根生烃潜力最大,且以 生油为主,Ⅲ型生烃潜力最差,且以生气为
主,Ⅱ型介于两者之间。
§1 生油层
(三)成熟指标
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沉积岩 中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是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但是有机 质只有达到一定的热演化程度才能开始大量生烃。勘探实 践证明,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区,油气勘探成功率较高。所 以生油岩的成熟度评价也是决定油气勘探成败重要因素。
3
§1 生油层
一、生油层的地质特征
1、岩性特征
1)细粒岩石:泥岩、页岩、碳酸盐岩; 2)富含生物化石或有机质; 3)环境:还原环境,主要为暗色(褐、
灰褐、黑色等);
2、岩相古地理特征
从沉积环境或岩相看,一般在利于生物 大量繁殖、保存的低能环境。主要在浅海 (潮间或潮下低能带)、海湾、泻湖、深 ~半深湖、前三角洲等相带;
1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及盖层
§1 、生油层 §2 、储集层概述 §3 、碎屑岩储层 §4 、碳酸盐储层
§5 、其它岩类储层 §6 、盖层 §7、岩石类型与生储盖关系
2
§1 生油层
生油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生油层: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生油层系:具相同岩性岩相特征的若干生油层和非生 油层组合; 含油层系:有储集层存在的生油层系。
有机碳含量是指沉积岩中所含的与有机物质有关的碳元素含量。作为有机质丰度指标, 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实际上是剩余有机碳含量—生油岩中有机碳是油气生成逸出后,岩石中残留 的有机质中的碳含量,故称剩余有机碳含量,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生油岩级 别 差 中 好
非常好 极好
泥岩 (%)
<0.5 0.5~1.0 1.0~2.0 2.0~4.0 4.0~>8.0
碳酸盐岩 (%) <0.12
0.12~0.25 0.25~0.50 0.5~1.00 1.00~2.00
★生油层内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机质转化 成油气,大部分仍残留在生油层中;
★且碳又是有机质中所占比例最大、最 稳定的元素,剩余有机碳含量粗略代表 生油岩内的有机质丰富程度。
★岩石中有机质含量=剩余有机质碳
4
§1 生油层
5
3、年代特征
凡是有生物存在的时代都有源岩存在; 源岩丰度以晚古生代至今最发育,与生物 繁荣期相对应,其中高峰期为中生代;
世界占烃源岩总数% 40
占储层总数%
30



20






10



中 生 代
新 生 代

0

Pr 代∈ O S1 D C P T J K E N Q
4、氨基酸含量 氨基酸总量高,且氨基酸/剩余有机碳:低,好; 氨基酸总量低,且氨基酸/剩余有机碳:高,差;
12
§1 生油层
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并非愈高,生烃愈大,这是因为它还取决于有机质 的类型和成熟度。因此,评价烃源岩还需研究有机质的类型及其演化。
13
§1 生油层
14
(二)有机质的类型
烃源岩中有机质(干酪根)的类型不同,其 生烃潜力、产物的类型及性质也不同,生油 门限值和生烃过程也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 异与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
(一)丰度指标
岩石中有足够数量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有机 质含量是决定岩石生烃潜力的主要因素。通常采用有机质丰度
来代表岩石中所含有机质的相对含量,衡量和评价岩石的生烃潜 力。目前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的指标主要包括
有机碳含量(TOC) 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
9
§1 生油层
1、有机碳含量(TOC)
据日本学者K.Magara(1978)系统研究,认为粘土岩生油层单层厚 30~40米、砂岩储集层单层厚10~15米,二者呈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砂泥岩接触面积最大,最有利于石油生成和聚集;而那些单纯巨厚块状泥 岩和单纯块状砂岩的发育区,对石油生成、排烃、聚集都不利。
8
§1 生油层
二、生油层的地球化学指标
§1 生油层
喜山期 燕山期 印支期
海西期
加里东

晋宁期


6
隐生宙(宇)
又称前古生代或前寒武纪。指 寒武纪以前时期。
距今约46~5.7亿年前,占整个 地质时期近90%, 隐生宙时期 发生过多次地壳运动和气候变 化,元古代地壳运动在我国先 后有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晋 宁运动、蓟县运动。
显生宙(宇)
距今5.7亿年以来,有大量生 物化石出现的时期。
§1 生油层
喜山期 燕山期 印支期
海西期 加里东
晋宁期
7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 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 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开始,属燕 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 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 在三叠纪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