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李白全诗鉴赏
李白《古风我行巫山渚》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我行巫山渚》全诗翻译赏析《古风·我行巫山渚》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我行巫山渚,寻登古阳台。
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
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
【前言】《古风·我行巫山渚》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宋玉以巫山神女讽谏楚王事,讽刺帝王淫逸享乐的毫无价值。
【注释】⑴阳台:传说中的台名。
《昭明文选》载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带土的石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⑵神女:《高唐赋》: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侍寝)。
’王因幸之。
”⑶荒淫:迷于逸乐,荒于事务。
⑷樵牧:打柴放牧者。
【翻译】我来到长江三峡中的巫山脚下,攀登到古迹阳台来追寻历史。
天空已经乌云密布,楚王见过的彩霞早已泯灭,远处的'清风尚带来些许清凉。
朝云暮雨的神女到那里去了?楚襄王更是人死灰烬不知所在。
荒淫的故事一再重新上演,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朝廷衰败,连渔民樵夫都感觉很悲哀。
【赏析】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八首。
李白有“屈平辞赋悬明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诗句,其旨与此诗同。
诗意分两层。
前四巫山渚所见,不见彩云,只见清风,说明巫山神女纯属子虚乌有。
后四巫山渚所思,神女襄王一并沦没,唯见樵牧,令人悲哀。
从李白全集看,李白曾经三次到巫山,第一次是年青时候随水出四川的时候,第二次是逆水流放到夜郎的时候,第三次是在白帝城获赦免以后随水过巫山,这次李白没有停船直接回的武汉。
此诗大约作于第二次逆水到巫山的时候。
此诗把唐玄宗与楚襄王类比,的确有过之而无不及,“荒淫竟沦替”这句真是写绝了。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的翻译及赏析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的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古风(其二十四)李白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①鼻息句:讽刺那些因斗鸡获宠的人气焰嚣张。
②怵惕:恐惧。
唐玄宗宠任宦官,宦官因而气焰嚣张。
他又爱好斗鸡,童子贾昌以能养斗鸡得宠,天下号之为神鸡童。
当时斗鸡成为一种风尚,靡费严重。
贾昌则受到种种特殊待遇,士庶为之不满。
李白看不惯这种腐败现象,写诗作了讽刺。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这两句即是说斗鸡童气焰嚣张,鼻子一哼,会吓得行人胆战心惊。
诗句语意尖锐,揭露讽刺得淋漓尽致,传神写照,健笔纵横。
译文:田野十字道路上,一辆辆飞车过后尘漫天,即使正午时候也能遮盖天日,暗淡无光。
那是宦官们和受皇上宠爱之人,他们富甲天下,他们的住宅高耸豪华,像云一样逶迤连绵。
路上与皇上宠爱的斗鸡者贾昌相逢,只见他的车辆冠盖华丽,声势显赫。
他们打个喷嚏也可以使彩虹颤抖,路人为之颤栗。
现在满世界都是追名逐利之徒,许由那样的高洁字之士何在?大盗与大贤谁能分辩?背景:唐玄宗宠信宦官,让他们占据京郊的甲第、名园、良田竟达一半;又酷爱斗鸡,当时王公贵族也都以斗鸡为乐,形成风气,有些人甚至靠斗鸡的本领而获得高官厚禄。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根据自己的见闻,刻划了宦官的显赫和斗鸡徒的骄横形象,从而对唐玄宗的腐朽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
赏析:唐玄宗的后期,政治由开明转为腐败。
他宠任宦官,使这些人凭藉权势,大肆勒索,“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
”(《新唐书·宦者传上》)唐玄宗还喜好斗鸡之戏,据唐人陈鸿《东城老父传》云,当时被称为“神鸡童”的贾昌,由于得到皇帝的爱幸,“金帛之赐,日至其家”,有民谣说:“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古风(其三)》(李白)评析

《古风(其三)》(李白)评析原文:《古风(其三)》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评析: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时玄宗尊奉道教,企慕长生,群臣表贺无虚月。
这种蠢妄之举,贻害家国,引起诗人的不满,遂写下此诗,借秦始皇求仙不成之事,以规讽明皇的荒唐行为。
全诗可分两大段,前段自开首至“骋望琅邪台”,是颂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将由极盛而逐渐走向衰败的深沉忧虑。
写其极盛,是欲抑而先扬,是为转笔作势,为“讽谏”这一中心服务。
首四句写秦始皇横扫“六合”(即天地四方)。
一“扫”字形象地描绘出秦王威振诸侯,所向无敌的赫赫声威,以千钧之力振起全篇。
接着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何雄哉!”的感叹表达作者对秦王的由衷赞美。
这两句起得劲健、有力,张扬了诗的气势,奠定了全诗动荡开合、波澜壮阔的风格基调。
接下去说秦王利剑一挥,即使寰宇廓清,“决”字表明秦王的果断。
接着“明断”几句直接赞扬他扫清环宇后的重大决策。
秦王为巩固天下一统采取的有力措施,一是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集天下兵器,铸成金人十二,同时,由于天下归一,把本来设守甚严的战略和交通咽喉函谷关敞开。
二是上会稽岭(今浙江绍兴境内),登琅邪台(今山东诸城东南),刻石立碑,颂秦功德,为巩固政权大造舆论。
从这些措施中可看出秦王的雄伟气魄和胆略。
但是此诗对秦王的颂扬,不过是反衬之笔,其目的是为下面的讽刺做铺垫。
扬之弥高,抑之弥低,接着笔锋陡转,仿佛从高峰猛跌入深谷,顿使诗篇跌宕生姿,生色万分。
后段把一些史实串连起来,作了艺术概括,对秦始皇的骄横奢靡和求长生的妄举进行辛辣的讽刺,其实是以古讽今。
古风·登高望四海古诗翻译赏析

古风·登高望四海古诗翻译赏析古风·登高望四海古诗翻译赏析《古风·登高望四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如下: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前言】《古风·登高望四海》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全诗十二句六十字,诗中借景寓情,感叹光阴飘忽,世事翻覆,也寓有揭露权贵当道的黑暗之意。
【注释】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无涯无际。
③被:披,覆盖。
“霜被”句:谓各种花草树木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
④大荒:广阔的原野。
⑤“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⑥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白日”句:即夕阳西下。
[2]⑦枳棘:有刺的灌木。
“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
喻是非颠倒。
⑧归去来:回去吧。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⑨剑歌:弹剑而歌。
《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
【翻译】登高四望,海天茫茫,大地苍凉。
秋风劲吹,秋霜遍野,万物萧瑟。
荣华富贵,如水东流,人间万事,尽起波澜。
浮云不定,遮掩太阳,万物黯淡。
雀巢梧桐,荆棘刺丛,双栖鸳鸯。
不如归去,弹剑高歌:行路真难。
【鉴赏】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九首。
这首诗作于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
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
[2]“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诗的开头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不仅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寓着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见所感,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伏根。
李白《古风》作品鉴赏

李白《古风》作品鉴赏李白《古风》作品鉴赏《古风》(其一)【作者】:李白【年代】:唐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xianzhang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赏析】: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
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
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
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
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
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
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
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
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
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
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
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
“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
《古风》原文和赏析

《古风》原文和赏析《古风》原文和赏析《古风》(其三)【作者】:李白【年代】:唐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
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
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
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
“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
“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
古诗古风·登高望四海翻译赏析

古诗古风·登高望四海翻译赏析《古风·登高望四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如下: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前言】《古风·登高望四海》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全诗十二句六十字,诗中借景寓情,感叹光阴飘忽,世事翻覆,也寓有揭露权贵当道的黑暗之意。
【注释】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无涯无际。
③被:披,覆盖。
“霜被”句:谓各种花草树木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
④大荒:广阔的原野。
⑤“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⑥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白日”句:即夕阳西下。
[2]⑦枳棘:有刺的灌木。
“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
喻是非颠倒。
⑧归去来:回去吧。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⑨剑歌:弹剑而歌。
《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
【翻译】登高四望,海天茫茫,大地苍凉。
秋风劲吹,秋霜遍野,万物萧瑟。
荣华富贵,如水东流,人间万事,尽起波澜。
浮云不定,遮掩太阳,万物黯淡。
雀巢梧桐,荆棘刺丛,双栖鸳鸯。
不如归去,弹剑高歌:行路真难。
【鉴赏】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九首。
这首诗作于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
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
[2]“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诗的开头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不仅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寓着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见所感,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伏根。
李白《古风》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九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释:⑴灼灼:鲜明貌。
⑵自持:自我克制,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
⑶紫宫:帝王宫禁。
⑷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如人的眉毛,故用以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后常以之代指美女,这里即是。
⑸潇湘沚:湘江里的小洲。
潇湘,指湘江,潇,水清深貌。
沚,水中小洲。
①皓齿:洁白的牙齿。
②不发:指没有开口唱歌。
③芳心:春心。
原诗可能是李白在长安时,政治上受打击后所写。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这两句借美人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心情——美人没有机会表演歌唱的才能,始终没有开口,徒然自我坚持坚贞的品德。
诗句蕴含深远,意在言外,耐人咏叹。
译文:南国潇湘,水清沚秀,荷花艳灼,摇曳生风,高洁自爱,不染风尘。
南国美人,皓齿红唇,美艳矜持,兰心蕙质,自尊自爱。
宫女相妒,历来都是,枪打出头鸟,青青蛾眉,最遭人恨。
不如归去,香岸芳汀,独自沉吟,何悲可诉?评析:这是李白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九首。
此诗当在李白欲离开长安而未去之时,感受到翰林院文士相轻的悲哀。
全诗塑造了一个貌美质洁的美女形象,诗人借以自喻。
萧士赟曰:“此诗太白遭谗摈逐之诗也。
去就之际,曾无留难。
然自后人而观之,其志亦可悲矣。
”诗意分两层。
前四句写美人姿容,首二句写其容貌之美,三四句状其自持不媚。
后四句写美人入宫见妒,归去无悲。
诗具《离骚》之风,含屈原之怨,“归去潇湘沚”这一细节暗示了这层意思。
“空自持”——“何足悲”是全诗脉络。
从中可以看出,前后所表现的情绪是矛盾的,前者是自然流露,后者是“欲说还休”。
女子美而不媚,难取悦丈夫,此一层也适于君臣关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风》李白全诗鉴赏
《古风·齐有倜傥生》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体诗作品。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真实地反映出李白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复杂,激情与淡泊。
古风(其十)
齐有倜傥(1)生,鲁连(2)特高妙(3)。
明月(4)出海底,一朝开光曜(5)。
却秦振英声(6),后世仰末照(7)。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8)。
吾亦澹荡(9)人,拂衣(10)可同调(11)。
【注释】
倜(tì)傥(tǎng):气宇轩昂,不受拘束的样子。
鲁连:战国时期齐人鲁仲连。
高妙:杰出,出众。
明月:指夜明珠。
《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珠有夜光、明月,生于蚌中。
”
光曜(yào):光辉。
却秦振英声:指鲁仲连义不帝秦,却秦救赵一事。
末照:犹余光也。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典故,可见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尚气节。
游赵之时,恰遇秦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求援于魏国,魏安釐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尊秦为帝。
鲁仲连往见赵相平原君,陈以利害,义不帝秦,坚定赵王抗秦之决心。
鲁仲连帮助赵国坚定信念击退秦军后,平原君赵胜以千金相赠,鲁仲连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终生不复见。
澹(dàn)荡:淡薄,不慕名利。
拂衣:超然高举的意思,表示语气坚决。
同调:谓志趣相合。
【白话译文】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
妙。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
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创作背景】
《古风·齐有倜傥生》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李白一生深受儒、道、侠三种思想影响,思想性格中既有兼济天下之志向,又有独善其身之情怀。
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非常通透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军之道成,容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正是由于九百多年前的齐国义士鲁仲连在这点上与他有着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所以他不止一次地以鲁连自比,如《在水军宴幕府诸侍卿》:“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留别王司马》:“愿一佐明主,功成返旧林。
”《五月东鲁行》:“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他的《古风》“齐有倜傥生”一诗更是集中地表达了对鲁连的钦慕之情。
【赏析】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
“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一个“特”字,表达了一腔倾慕之情。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
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
《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
当初辛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
“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这是
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
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
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
李白的功成身退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
这样,自然而然地落实到吟咏者——“吾”身上的,即是对鲁连人格精神的高度推崇,“我”慕其风而愿与之同调了。
一“倜傥”,一“澹荡”,既是鲁连的人格写照,也是诗人的精神追求;既是诗人的自许,也是诗人的自期。
他是要把对鲁仲连心中由衷的仰慕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自觉的人格追求,完成他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
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