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二)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二)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二)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校园欺凌现状,加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本调查报告在前期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对我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现将调查结果予以汇报。

二、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我校3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00份。

2. 访谈:对部分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看法。

3. 实地观察:在课间、放学等时间段,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观察。

三、调查结果1. 校园欺凌现状(1)发生率:问卷调查显示,我校有45%的学生表示曾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男生占53%,女生占47%。

(2)类型:校园欺凌主要分为言语欺凌、行为欺凌和关系欺凌。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言语欺凌最为普遍,占68%,行为欺凌占24%,关系欺凌占8%。

(3)地点: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教室、走廊、操场和卫生间等场所,其中教室和走廊最为突出,分别占37%和32%。

(4)时间:校园欺凌主要集中在课间、放学后和午休时间,分别占45%、30%和25%。

2. 原因分析(1)个体因素: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容易成为欺凌对象;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约束力,容易参与欺凌行为。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容易产生欺凌行为。

(3)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方式单一,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老师对校园欺凌现象处理不当,助长了欺凌行为的发生。

(4)社会因素:网络暴力、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诱发校园欺凌行为。

3. 影响与后果(1)对受害者的影响:受害者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导致自杀。

(2)对欺凌者的影响:欺凌者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影响其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3)对学校的影响:校园欺凌损害学校形象,影响校园和谐,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一、引言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我国不断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特点及其成因,为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提供有效措施,我们开展了此次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

二、调研目的1. 分析校园欺凌事件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发生的频率、特点及危害。

2. 了解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探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3. 提出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校园欺凌事件基本情况(1)发生频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历过校园欺凌,其中,初中阶段校园欺凌的发生频率最高,达到75%。

高中和小学阶段分别为50%和40%。

(2)类型校园欺凌主要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网络欺凌和关系欺凌等。

其中,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最为常见,分别占比60%和50%。

网络欺凌和关系欺凌分别占比20%和10%。

(3)危害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部分学生因遭受欺凌而产生心理创伤,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此外,校园欺凌还可能导致学生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2. 校园欺凌事件成因分析(1)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氛围紧张、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性格孤僻、易受欺凌。

此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结构不完整等也可能增加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

学校管理不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等因素可能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

部分学校对校园欺凌问题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3)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媒体传播、网络环境等因素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2023学年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2023学年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2023学年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摘要
本报告旨在调查分析2023学年校园暴力情况。

通过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调查结果
1. 校园暴力案件数量有所增加,表明校园暴力问题仍然存在且值得关注;
2. 校园暴力主要集中在学生之间,其中男生占比较高;
3. 调查发现,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包括言语辱骂、身体冲突和欺凌行为;
4. 主要原因包括个人冲突、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业压力等;
5. 调查显示,学生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态度普遍认为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6.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暴力问题的教育宣传,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服务;
7. 研究显示,提供学生参与的活动和培训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建议与措施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1. 学校应该增加对学生的校园育宣传,提高学生的意识和认知;
2. 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校园暴力预防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
解决问题;
3.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服务,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抚;
4. 学校可以组织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研讨会和培训,增强师生
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5.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积极健康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和自尊心。

结论
校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学校在校园暴力防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
措施来预防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
们才能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以上是2023学年校园暴力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校园暴力调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暴力预防

校园暴力调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暴力预防

校园暴力调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暴力预防近年来,校园暴力问题在我国的高校中逐渐凸显,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校园暴力调查和研究,并推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暴力预防措施,成为迫切的任务。

一、校园暴力现状分析校园暴力泛指在校园内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心理或言语上的侵害行为。

调查发现,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初高中阶段,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欺凌、打架、恶性言语攻击等。

这种行为不仅造成伤害,还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

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培养积极情感和适应能力,解决心理问题,从而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三、校园暴力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校园暴力的情况,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受暴力影响的程度和频率等数据,可以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设计与实施。

首先,需要培养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其次,通过培训学生的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五、暴力预防措施的实践与效果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暴力预防措施。

例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校风建设;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组织举办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对于暴力行为的警惕性。

同时,需要进行措施的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

六、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校园暴力问题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

家庭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社会方面,媒体宣传、社区组织、公益机构等应密切关注校园暴力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关于校园暴力的调查情况

关于校园暴力的调查情况
关于校园暴力 的调查情况
-
1 校园暴力现状 2 暴力行为类型 3 暴力行为原因 4 解决校园暴力的建议
关于校园暴力的调查情况
1
校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它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校园暴力的发 生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详细
的调查
3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1
校园暴力现状
校园暴力现状
解决校园暴力的建议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校 园暴力的发生,为学生 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
学习环境
-
汇报结束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
暴力行为类型
暴力行为类型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详细记录了暴力行为的类型。其中,言语侮辱是最常见的暴力行为 ,占所有暴力事件的60%。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嘲笑、谩骂、诽谤等。其次,身体攻击也 是常见的暴力行为,占所有暴力事件的30%。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殴打、踢踹、勒索等。 最后,心理压力也是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占所有暴力事件的10%。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 排挤、孤立、威胁等
3
暴力行为原因
暴力行为原因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校园暴力的原因多种多样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学生因为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等因素而采取暴力行为来发泄情绪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乏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学生从小就没有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容易采取暴 力行为 最后,网络暴力的普及也助长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学生在网络上看到太多的暴力行为,容易受到影响,认为暴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手段
4
解决校园暴力的建 议
解决校园暴力的建议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我 们提出以下解决校园暴
力的建议
解决校园暴力的建议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与分析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而这些事件中参与者以青少年为主。

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及分析,既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制定有效的预防与解决方案。

1. 校园暴力的定义与分类校园暴力指在学校园内发生的以言语、肢体或行为等形式的攻击、威胁、欺凌、排斥、非自愿秘密、剥夺财产、性侵犯等对学生身心健康构成威胁的行为。

按受暴力影响的群体分,可分为同伴间暴力、权力间暴力、教师向学生施暴等类型。

其中,权力间暴力尤其值得关注,因权势有可能导致逃避法律制裁。

2. 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存在多种,持续落实学校安全、感恩教育、性教育、道德教育等各类课程是预防暴力事件的重要一环。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1)家庭环境问题:常规知道,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一些父母认为积极地“打骂孩子”可以“管教孩子”,其实不然,后果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

(2)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

过度追求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渴求权利和财富,可能不自觉地形成了暴力行为。

(3)性格问题:性格致使暴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及经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对青少年的性格构成各种不同的影响。

3. 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1)学生受到痛苦的折磨:长期遭受欺凌,受害者会面临着长时间的痛苦和折磨,严重的还会引发抑郁和自杀等行为;(2)促进社会不和谐:行为模式可以从学校到社会、从青少年到成年人,从校园到社会,对于防止、消除与解决校园暴力事件的形成及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4. 解决方案(1)加强教育:教育是解决校园暴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性教育、道德教育及公民教育等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生活问题。

(2)建立全方位监管机制:使用监察机制,如原则与守则、监督与管理等,全方面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考核、评估与改善,努力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校园暴力调查情境和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调查情境和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调查情境和原因分析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或教育场所中存在的一种恶劣行为,包括体罚、欺凌、霸凌、性侵等各种形式的身体或心理伤害。

这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也给整个学校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校园暴力的情境和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为预防和解决校园暴力提供参考。

一、情境调查1. 学校中的体罚行为在一些传统教育观念较为保守的学校中,体罚行为仍然存在。

教师或校长以打骂等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这种情境下,学生会感受到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屈辱,容易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

2. 欺凌和霸凌现象欺凌和霸凌是校园暴力的常见形式。

一些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对弱势学生进行言语或肢体侮辱,使其感到羞辱、内疚和自卑。

这种情境下,受害者往往难以寻求帮助,恶性循环使其心理健康遭受长期伤害。

3. 性侵和性骚扰校园中的性侵和性骚扰情境屡见不鲜。

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发生性侵行为,不仅造成受害者身心上的创伤,也对整个学校的安全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同样,对受害者来说,这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和心理压力。

二、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家庭存在家暴、亲子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社交能力低下,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2. 学校氛围学校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校园暴力的发生。

如果学校对校园暴力问题缺乏重视,对施暴者的惩戒不力,容忍或忽视霸凌行为,势必给学生传递了一种暴力是可以接受的错误信息。

3. 同伴压力一些学生为了适应集体,或为了凸显自己的优势地位,会选择欺凌或霸凌弱势同学。

他们因为同伴的认可,获得一种短暂的优越感,进而持续进行这种行为。

4. 学习压力学习压力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一些学生为了排解自己的压力,将情绪宣泄于他人身上,通过欺凌或霸凌来寻找一种发泄途径。

学生在自己心理无处宣泄下,将负面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造成校园暴力的发生。

三、预防和解决措施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推荐5篇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推荐5篇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推荐5篇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第一篇近年来,“校园暴力”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并且不可否认它一直在升级,施暴者通过热暴力,冷暴力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对受害者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攻击。

这个现象多发生在中小学,低年级的小学生,遭受的暴力以肢体接触类的硬暴力为主,初中生则以语言上的软暴力为主,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言语上的软暴力和行为意愿类暴力为主。

我觉得,这些校园暴力能发生的原因在于群体,没有谁坏的'彻底,群体划分,帮派划分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冲动情绪,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为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为,所以,群体很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

校园暴力事件要想得到妥善解决,我们对那些犯过错误、知道悔改的学生不应一味的指责,应该悉心教导,并且对受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信心。

对于情节严重者,应制订出相关的法律进行适当的制裁,不能任其肆意妄为。

学校应更加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完善大脑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心灵的教育。

而作为朝夕相处的家庭,它的环境氛围也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应尽量多多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孩子的成长过程,在其身边进行积极的多方面指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的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里。

学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他们,为创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第二篇中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近几年中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侵蚀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欢迎阅读中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详细的剖析,探讨出相应的对策,为制止校园欺凌事件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近期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云南富宁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拍裸上传空间;安徽黄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药;重庆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校园欺凌逐渐呈现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施暴人低龄化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 身体暴力 心理暴力
摘要:通过调查了解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以及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的相关性,探讨校园暴力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发生的针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的生理、财产和心理的侵害行为,包括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个层面。

身体暴力指施暴者以自己的身体或工具作为媒介实施的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心理暴力指通过非身体的接触以言语、人际关系的控制为媒介实施的伤害他人心理的行为。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对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安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1研究目的
调查了解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关注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的相关性。

为构建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控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平凉市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0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5份,剔除无效问卷37份,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91.6%。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自编的,包括2 7个问题,分为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校和家庭概况)生活经历调查(身体暴力、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包括攻击、欺负、自杀、财产侵犯、性侵犯五个维度,共14道题,心理暴力包括言语攻击、人际攻击、压力营造和网络暴力四个维度,共13道。

问卷采用4级计分制,1-4分分别代表从没有、有时、经常、总是,得分越高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频次越高。

3数据处理
将问卷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
4.1身体暴力现状。

分别对身体暴力的五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图表1所示。

表1身体暴力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题数 n Min Max M±SD 攻击 5 458 5 20 9.0267±2.73419 欺负 2 458 2 8 3.4600±1.39332 自杀 3 458 3 12 4.1892±1.88929 财产侵犯 2 458 2 8 3.0733±1.41941 性侵犯 2 458 2 8 3.3333±1.40787 身体暴力 14 458 15 56 23.1394±6.81878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身体暴力的五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攻击9.02767,得分最低的是财产侵犯 3.0733。

但自杀和欺负的得分也应该引起关注,分别为4.1892和3.4600。

4.2心理暴力现状。

分别对心理暴力的四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在心理暴力的四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言语暴力7.8017,
得分最低的是人际攻击 2.9804。

压力营造和网络暴力的得分分别为 4.5359和3.9978。

表2心理暴力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题数 n Min Max M±SD
言语暴力 5 458 5 40 7.8017±5.25651 人际攻击 2 458 2 8 2.9804±1.17174 压力营造 3 458 3 12 4.5359±1.71696 网络暴力 3 458 3 12 3.9978±1.7713
心理暴力 13 458 13 58 19.3159±8.64072
4.3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相关性分析。

由表3得知相关系数为0.754,表明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的发生密切相关,身体暴力行为的发生有可能导致心理暴力行为发生,发生心理暴力行为的也有可能发生身体暴力。

表5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相关表
类型 身体暴力 心理暴力 身体暴力 Pearson 1 .754**
显著性 .000
n 458 458 心理暴力 Pearson .754** 1
显著性 .000
n 458 458 注:**在0.01的水平(双侧)显著相关
5讨论
5.1攻击是身体暴力的常见形式。

这是因为青少年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往往一言不和即大打出手。

另外自杀倾向较为严重,它在身体暴力各维度得分中位于第二,这是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独生子女多或多由祖父母带大,长辈对其较为溺爱,事事满足,受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压抑后不能采取正确方式宣泄,常采取自戕或自杀的极端手段。

5.2言语攻击是心理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不少学生认为对别人身体的伤害,要负法律责任,而语言的辱骂、威胁、嘲笑,则不但可以发泄心中的怒气愤恨,而且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常常与他人发生语言冲突或用语言发泄心中不满,这些都使学生耳濡目染学会用辱骂、威胁等方式攻击周围的人。

5.3网络暴力是一种新型的心理暴力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在网络上采取诋毁、谩骂、蔑视、侮辱、造谣等形式对他人的人格和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愈来愈多,因为其具有公开性、随意性、传播性和隐蔽性而受到青少年的效仿,其发生率逐渐增高。

5.4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心理是行为的支配,一般暴力行为的发生都有一个“压抑—暴发”的过程,身体暴力往往由于某种情绪的支配发生;遭受暴力行为的学生,受伤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容易产生自卑、胆怯、孤僻,形成攻击性人格。

6校园暴力发生原因
6.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开始快速发育,身高体重增加,激素分泌水平增强,外形趋向成人化,精力旺盛,对外界的攻击性增强,发育不完善的神经系统使得他们易兴奋、冲动、情绪化,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纠纷,容易情绪失控,采取过激行为,导致暴力事件发生。

随着生理的变化,青少年在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叛逆、嫉妒、过度膨胀的自尊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使他们在认识世界时与别人产生分歧,无法正确的处理与他人的纠纷。

为了维护自我尊严,他们往往采取与对方对立的态度言行,斗气、敌对、甚至暴力斗殴。

6.2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家长的不良言行会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负面学习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用暴力方式处理没什么不对;不完善的家庭结构又会使孩子生长在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容易自卑、孤僻、冷漠,对外界缺乏信赖感和安全感,形成“攻击性人格”,产生暴力行为[1]。

6.3学校的影响。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使得学校偏重于对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中肯客观的评价外界事物,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纠纷,从而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攻击性行为。

现阶段学校大多采用强制性方式进行管理,以正面严厉的惩戒为主,在某些学校中体罚的依然存在,缺乏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不满情绪,导致他们与学校、与老师、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对立,一旦有突发因素激化,很容易出现暴力事件。

在暴力事件的处理上,学校大多采用批评、写检查、警告、家长道歉赔偿、性质恶劣者开除等惩戒性处理方式,对事前预防以及施暴者的教育转化工作不够重视,致使许多施暴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为学校是和自己过不去,故意刁难自己,于是自暴自弃,暴力倾向愈加严重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在教育方式上,有些老师坚持“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打高压”,好下命令、下禁令,学生只能服从,稍有辩驳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2],受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中也会态度生硬、顽固主观,常因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有些老师自诩是“人性化”教育,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其他学生随之效仿。

6.4社会的影响。

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的尊重与维护,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人们价值观扭曲,重利重权功利性价值观盛行,社会道德的失范,思想领域的混乱,以权谋私、不正当手段得利诸多社会弊端显现。

这些思想误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使得青少年贪婪、冷漠、浅薄、急功近利、良知泯灭。

不良文化的泛滥。

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外界新生事物极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另一方鉴别力、控制力较弱,容易受含有“刺激性”“娱乐性”“神秘性”的宣传暴力、凶杀、赌博、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他们常常模仿网游、影视剧、小说,进行角色带入重演情节;有些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不良文化的欲望,偷盗、抢劫、敲诈他人财物,触犯法律,成为不良文化的直接受害者。

青少年法治法规的不健全。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有增无减,影响恶劣,
但在立法惩罚犯罪和立法保护受害者方面相对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宪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主要针对已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处理,没有起到前期预防作用[3]。

另外普法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分不清违法与犯罪,致使他们总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或许不犯法、不要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