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1]

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1]

高考历史图标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类型:一、地图类二、数据表格类(变式:曲线图、柱状图等)三、图画类(图:人物照片、实物图片、证件等画:漫画、海报、广告画等)一、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

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

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谈图表型选择题的解法。

1.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

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1】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④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③④ B.①③C.①③④D.②③【解析】有人说标题是图表的“眼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标题“国文教科书”及图片是文字“电话”可以作出判断,②④与材料无关,①③项正确,正确答案是C。

【例2】如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解析】图片中的文字是图片的点晴之笔,是准确理解图片的窗口的切入点,审题时一定要特别加以关注。

高考文综历史非选择题做题指导(第2讲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

高考文综历史非选择题做题指导(第2讲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

题型一 图片图表型非选择题
【题型特征】 题型特征】 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是以图片、 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是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 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 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类型试题 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 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 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从命题形式来看, 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从命题形式来看, 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数据统计表 两种载体进行命制。 两种载体进行命制。
【解题技法】 解题技法】 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 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 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 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战略”。第一步: 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 一是审图, 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 含义,二是审注, 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 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 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 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立脚点和出发点, 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不同 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 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 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 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 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题型二 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
【题型特征】 题型特征】 混合型材料解析题是将文字材料、 混合型材料解析题是将文字材料、数字图表型材 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 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 阅读多种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阅读多种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将信息 处理、 处理、再认再现史实和准确表述结合起来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该题型分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 决问题的能力。该题型分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 以图补文型、图文互补型。 以图补文型、图文互补型。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含参考答案或解析)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

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

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2分)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2分)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

高考历史图画类选择题解题模板

高考历史图画类选择题解题模板

图画类选择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1.从图画种类看,一般分三类:(1)图片类: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

(2)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牲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意义的漫画。

(3)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线路图、经济分布图。

2.从试题考查看,有两个特点:(1)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察判断图片,提取信息能力。

(2)题干中一般都有标示性词语,或者不明确带有限制词语等。

解题技巧1.“四审”:①审时间和空间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2.对被选项要“三判”: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①是要以图补文;②是要以文补图;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高考真题1.(2022·全国乙·1)图4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青铜器铸造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而重要铜矿集中在南方,青铜铸造的繁荣必然会促使南北方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据所学,商周时期,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兵器,很少用于制作农具,因此青铜铸造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作用不明显,排除A项;据所学,商周时期大规模的工商业活动主要是官方主持,实行工商食官制,原料主要是官方供给,而非商业贸易,且商、西周时期,大规模商业活动和大规模长途贩运尚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图片中的主要铜矿位于荆楚地区,而这一地区并非商周直接统治区域,排除D项。

2.(2022山东卷·11)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 A、B两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

例说高中历史图片图表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例说高中历史图片图表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例说高中历史图片图表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作者:邓正莲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16期摘要:历史图片图表型选择题是常见的一种考试题型,此类材料题形式多样,可分为实物图片类、地图材料类、数据图表材料类、漫画材料类等。

关键词:历史教学;解题技巧;图片图表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125一、实物图片类1. 题型特点:实物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信息的东西,因为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能够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 典型题例:例1:右图是某地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答案】B【解题方法】可直接读取图片信息,“宗祠”即“祠堂”,主要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

可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选B宗法制符合题意。

例2. 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

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

它们分别反映的是()A. 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B. 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C. 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D. 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答案】B【解题方法】本题考查对两幅图片的解读、分析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审清时间:1961、1989年;审清主题,结合时间读懂图中信息:该城市应为柏林,题中两个时间分别是柏林墙修建和拆毁的时间,反映的分别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的必然产物和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以选项去对应主题,故选B。

学法启迪:平时要注意读课本上的插图;阅读材料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要熟悉;把握热点问题;善于把握材料的主题。

技巧总结:应把从照片反映的真实历史场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联系课本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判断。

二、地图材料类1. 题型特点:历史地图提供的信息,包括疆域的变化、都城的迁移、行政区划的改变、地名的变化、河道的变迁等。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图片式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图片式

三、图片式:例1(2013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示例三:信息:汉代北方地区的州比唐代北方地区的道密集;唐代北方地区的道比汉代北方地区的州少。

说明:中央集权程度加深;地方控制力减弱;唐代裁撤合并行政区域,减少了行政支出,缓解经济负担。

示例四:信息:吐蕃、南诏不见于汉代说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密切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唐代少数民族政策效果明显;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缓和民族矛盾。

示例五: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说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示例六:信息: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后来演变成行政区。

说明: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地方与中央关系不断调整,机构设置随形势而变化)。

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材料一: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材料二: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12分)参考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三:图画类选择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三:图画类选择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图画类选择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1.从图画种类看,一般分三类:(1)图片类: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

(2)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牲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意义的漫画。

(3)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线路图、经济分布图。

2.从试题考查看,有两个特点:(1)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察判断图片,提取信息能力。

(2)题干中一般都有标示性词语,或者不明确带有限制词语等。

解题技巧1.“四审”:①审时间和空间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2.对被选项要“三判”: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①是要以图补文;②是要以文补图;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高考真题1.(2019江苏卷,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夫唱妇随赴战场 B.抗战流血不流泪C.国共北伐齐协力 D.解甲归田喜而泣【解析】根据“1940年”可判断当时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不许戎衣有泪痕”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奔赴抗日战场的情形,即抗战流血不流泪,所以“不许戎衣有泪痕”,故B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上战场,不是夫唱妇随上战场,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时间是194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故C项错误;1940年,抗战没有胜利,处在战略相持阶段,没有解甲归田,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9江苏卷,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答案】D【解析】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之图片类解题方法(建议收藏)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之图片类解题方法(建议收藏)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之图片类解题方法(建议收藏)一、实物图片类题型特点:实物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信息的东西,因为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能够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学法启迪:平时要注意读课本上插图;阅读材料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须熟悉;把握热点问题;善于把握材料的主题。

技巧总结:应把从照片反映的真实历史场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联系课本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判断。

例1:与下图有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二、漫画类题型特点:以漫画作为试题的情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为试卷增添了几分趣味,试题更加灵动活泼,体现了近年来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

学法启迪:解答漫画题,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从漫画本身,真正理解漫画本身蕴含的深刻道理;第二,要从题干文字入手,注意题干材料所提出的条件要求。

只有把这两方面相结合才能获得正确选项。

技巧总结:要抓住漫画的主题,揭示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状况、历史关系,联系具体的历史知识,进行清晰准确的分析判断。

例2:英国的漫画家针对法国政体的演变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

漫画中的房间内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

这幅漫画的含义是()A.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力B.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C.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D. 法国的政治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例3: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 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三、数字表格类题型特点:数据型选择题是以数字表格或者图象(线)变化的情境而创设的题型。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柱状图、坐标图、数字表格等等,但不论何种类型,都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1]名桥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是力与美的展现。

每一座名桥上都铭刻着让人无法忘记的历史。

材料一赵州桥(安济桥)
材料二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始建于1189—1192年,原名广利桥)
材料三钱塘江大桥(茅以升设计,1937年建成,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材料四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赵州桥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它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此桥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材料二所示卢沟桥是由哪一个王朝修建的?该王朝为什么要在今北京西南修筑这样一座大型桥梁?
3、简述1937年7月,在卢沟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说明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使用功能上的相同之点。

5、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所用建筑材料与赵州桥和卢沟桥所用建筑材料有何本质差别?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

6、本题材料展示的四座桥及其相关故事,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隋朝李春主持修建。

世界现存时代最早的大型石拱桥。

科学性:主拱跨度大;大拱套小拱既减轻了桥自身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又便于排水泄洪;桥面平缓,便于人车通行等。

艺术性:线条优美,体态轻盈,如长虹卧波。

2、金朝。

1153年,金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

为加强中都与外地的联系,修建了此桥。

3、7月7日夜,日军借日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还击。

从此,日本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国抗战时期。

4、同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5、赵州桥、卢沟桥使用天然材料(主要是石头)建成,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主要使用人造材料(钢铁和水泥等)建造。

前二桥建造于农业文明时代,后二桥建造于工业文明时代。

6、创造(创新)、自力更生、勇于反抗侵略等精神。

[2]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

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材料四:口号:“自已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书写)
材料五: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恩来书写)
材料六:口号:“反内战,反饥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提出的原因
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
和特点。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4、简要说明材料四中的口号提出的原因及其所起到的历史
作用。

5、材料五中的口号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折算为公历应是哪一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
题写这一口号?
6、材料六中的口号,什么时间响彻于哪些城市?
7、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
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参考答案]
1、义和团。

提出原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危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是要矛盾。

局限性:“扶清”容易让人民群众放松对清王朝的警惕;“灭洋”有明显的笼统排外色彩。

2、导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挫败日本获得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益。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特点:“劳工”(无产阶级)在运动中后期起了主力军作用。

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

革命人民坚持斗争。

4、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根据地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为组织和发动根据地军民战胜困难,毛泽东提出了这一口号。

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根据地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

为揭露蒋介石的这一阴谋,尽力争取和平,团结教育人民,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这宣传党的主张,周恩来题写了“民主、团结、和平建国”。

6、1947年,上海、南京等。

7、为研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3] 仔细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请选择一种能比较鲜明地反映它们时代特征的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将它们归入其中的某一个时代,并按其时代特征简要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和归类。

注意,请按以下顺序作答:
① 你选择的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

(2分)
② 按你选择的划分标准划分出的各时代的名称及其简要说明。

(8分)
③ 按你选择的历史时代划分,将以上六个图片所反映的交通工具分别归类,并作简要说明。

(6分)
(2
)交通工具及其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综合水
准和实力的结果与反映。

请充分运用以上材料,结合你的中外历史知识,自选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26分。

其中,选题2分,观点8分,史实12分,逻辑1分,文字3分。

) 注意:
1、紧扣所给材料,突出时代特征;
2、联系中外史实,发挥个性理解;
3、注重史论结合,力求文字通顺。

[4].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远古时代,长江、黄河流域就是我国先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楫航运的进步与创新,也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请按前述四个方面分别举出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若干史实。

(13分)
[5]货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币制的演变反映着不同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请观察、阅读、辩析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货币
材料二 A 、“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而银遂踞其极重之势,一切中外公私咸收给焉。

”——《春明梦余录》
B 、“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摘自“大明通行宝钞”
材料三 清代货币“乾隆通宝”钱(正面和背面)、“咸丰通宝”钱(背面)
材料四民国货币和新中国货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钱币为我们了解秦朝的经济和文化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2、材料二中A反映了明代经济的什么特点?根据材料二B具体分析明代政治(含法律)的特点。

3、观察、辩析材料三,指出清代钱币上有哪两种文字,并说明使用这两种文字的原因。

4、材料四中的“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铸造于何年?简述中华民国开国的基本史事。

5、结合材料四中的“人民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银元之战”是怎么一回事,其结果如何?
6、通过上述相关问题的解答,你对货币和货币史的认识有哪些提高?
[参考答案]
1、(1)可了解秦始皇统一货币后,秦朝通用货币的形制(“半两”钱,圆形方孔);(2)通过钱上的文字,可了解统一文字后,秦朝的标准字体(小篆)的写法。

2、A、白银使用日益广泛(或答白银货币化),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

B、明朝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机构,户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掌握着批准发行货币的大权。

明朝法律实行“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量型原则,认定伪造货币为重罪,严加惩处。

3、汉、满两种文字。

满洲贵族掌握着清王朝的最高统治权力,因此汉字和满文都是清朝的通用文字。

4、1912年。

该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5、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经济困难,投机商人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挑起了“银元之战”,导致物价暴涨。

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平抑了物价,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心,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新生的人民政权进一步巩固。

6、认识: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又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如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笨重的铜钱走向轻便的纸币,从用价值低的铜做货币到贵金属白银货币化等);货币不仅反映各个时代的经济状况,还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