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 作业 (4)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鉴赏作业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李端公卢纶故关衰草遍①,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②。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写得平白直露,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人归”对应“路出”,“暮雪”对应“寒云”,色调和谐,两句勾勒出一幅严冬送别图。
C.颈联写诗人送走了友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抚今追昔,回忆往事,为友人的经历感慨。
D.本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衰草”等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烘托得凄楚悲切。
2.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C2.①故乡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遍”写出了故乡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了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的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研读诗歌内容,要将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了。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C项,“为友人的经历感慨”错误,颈联中诗人是在感叹自己的身世和经历。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答题时要注意抓住诗句的理解。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骢马万楚金路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①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驰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枕上作①陆游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这时陆游七十六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多年。
②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辈流”指期许恢复万里关河的朋友,“死尽”是说这些老朋友们大多都已故去。
B.作者的夙愿因朋辈的去世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因此有“孤枕梦”之语。
C.“清愁”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清愁”之情与“清秋”之景交融,情景相生。
D.诗歌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吴笺着句”照应“作”,结构严谨。
(2)诗歌颈联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陳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戍蝶过闲馒,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111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坍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齐鹖冠子所戴之冠。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北宋]晏殊帘幕风轻双语燕。
醉后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①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注】①抵死:总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首句以哀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呢喃,对照闺妇孑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
B.“柳絮飞撩乱”,以在风中飘飞的沸沸扬扬的柳絮烘托闺妇思念情人的纷乱心绪。
C.“余花”句,进一步点染了暮春时节的浓重氛围,也衬托出主人公青春飞逝的悲伤。
D.全词刻画了一个内心充满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的思妇形象。
【解析】A项,“以哀景写哀情”错。
是以乐景写哀情。
“双语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话语,对照闺妇孑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
2.结句“斜阳只送平波远”看似平淡,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①“斜阳”写出了闺妇登楼倚望从薄雨之日到斜阳之时,景观的变换暗示盼归持久;②“平波”暗含游子取水路而归之意;③“只送”写出闺妇等待心爱之人而每每落空,终究失望;④“送”“远”暗示闺妇盼归的离情愁绪如悠悠江水,“无穷无尽”“欲断更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①违渔父问②,从此更③南征④。
【注】①敢:怎敢。
②引自《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③更:更改。
④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所见之景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
B.诗人虽四处漂泊,流落岳阳,生活困窘,但此地有朋友像陈蕃对待徐孺子这样的古代贤士一样盛情礼待于他。
C.“诗接”一句写出两人登楼唱和的情形,作者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
2020-2021学年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4)

最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4)(90分钟)评价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首哲理诗,明写下岭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
解说“表达技巧”,要注意“简要说明”。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
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却体验到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
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
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
观点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鉴赏作业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9分)春夕旅怀[唐]崔涂①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的第二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9分)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B.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C.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作业(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九日使君席奉饯①卫中丞赴长水岑参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
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
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
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
【注】①奉饯:饯行。
②擐:穿着。
③泛菊:菊花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通过“横行”“鸣弓”“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
B.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
C.五、六句借汉将击溃胡人,平定边塞的历史,表达此次出兵边塞必胜的信心。
D.诗中以霜风吹凌草木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
※【答案讲评】D (“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错,本句写景渲染的一种威武和杀气。
)2.本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写到饮酒,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范词写将士离家万里,只能用一杯浊酒消解乡愁,抒发的是凄凉愁苦的情怀。
本诗写出征前饮酒饯别,劝将士痛饮美酒,表达的是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豪迈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中花武康秋雨池上毛滂①池上山寒欲雾。
竹暗小窗低户。
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白酒浮蛆鸡涿黍。
问陶令②、几时归去。
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
【注】①毛滂是北宋词人,一生仕途失意。
本词作于作者自衙州推官改任武康县令之时。
②陶令:指陶渊明。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阕中“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一句。
答:……………………………………………………….答案:作者正在小憩之时,雨打芭蕉的声音打破了自己的短梦。
词句借景抒情,通过雨打芭蕉之声,既写出了秋声的萧瑟,又表现了词人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惆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知识概述】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个角度:鉴赏语言运用特点和鉴赏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1、读(题干)——弄清题干问法,确定答题范畴;2、品(文本)——关注诗歌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体色彩等,从不同角度整体感受诗歌的整体语言特色。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题型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遣词造句——即具体字词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炼字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附:不同词性的字词常规表达效果动词:常具有精准传神地表现被描述对象某种特点的作用,使诗歌形象生动。
形容词:从形、声、色、态等方面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特点,语言形象细腻。
数量词:精心选用的数量词,可以产生隽永新奇的效果;叠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拟声叠词的使用,还能上诗歌的语言更加真实传神虚词(副词、连词):副词的精妙使用,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神奇的语言效果。
(2)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有其艺术效果,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
古典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
(3)语体色彩古典诗歌中涉及到语体分析,主要是口语的使用和典故的使用。
(1)口语使用例:卜算子辛弃疾 (宋)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2)典故使用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①。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②。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注] ①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工夫。
②《列子·黄帝》记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多用以表示厌恶机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的上阕首写云,次写骤雨,再写放晴,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
B.“青旗”二句,作者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富有吸引力。
既交代了作者的去处,又点出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别有一番风致。
C.“只消”二句情景相生,作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既用以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也作为下阕描绘景物的张本。
D.下阕是作者设想在此生活的情景。
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潇洒脱俗,十分幽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应该是上阕“描绘景物”,下阕“书写闲情”。
答案:C2.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一要积累、熟悉各种表达技巧,二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
从“觑着人欲下未下”可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白鸥的胆怯、迟疑。
从注释②可知这两句运用了典故,“白鸥”象征着没有机心,而“欲下未下”的迟疑则表明白鸥怀疑作者有了机心,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可知作者于此处委婉地表现了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
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
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
B.“碧落”指天空,这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尚可持”与“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D.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状态,而没有详细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解析:选C。
“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错,此联两句重在描绘弈棋者坚韧的斗志,“尚可持”是弈棋者的希望,并不是现实的状态。
(2)颔联、颈联写出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这是一首以下棋为题材的诗。
颔联用比喻的手法写弈棋者殚精竭虑,务求胜算;又引用《庄子》中佝偻丈人的典故表现弈棋者意志集中,已达到忘我的境界。
“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目失明的典故,喻指弈棋者处于不利局势;然而面对不利局势,弈棋者却不服输,仍然精心运筹,希望换个平分天下的局面。
答案:弈棋者心思缜密、专注、意志坚定。
作者把弈棋者的心思比作“蛛丝”,足见弈棋者心思缜密;以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用梁湘东王萧绎一目失明的典故写弈棋者在处于不利局势下的努力,突出弈棋者意志坚定。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江口作[注]王昌龄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
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
“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
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
“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
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解析:选D。
“直接描绘”错,“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内容。
(2)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
请比较两诗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解析:这两首诗中都使用“吴钩”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代表了战争。
两诗作者借助“看吴钩”“佩吴钩”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
不同之处在于两诗表达的感情基调不同,王诗“报君恩”“系单于头”表明了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辛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答案:相同点:吴钩是一种武器,两诗中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
不同点:两诗作者借“吴钩”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尽相同,王诗中作者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
辛词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3.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咏竹陆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
寻苗裔,湘江曲。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忧惚微香触。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①华胄:贵族的后裔。
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
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B。
“拟人”和“夸张”错,此二句的意思是:风吹竹林的响声像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后竹子光洁得像洁净的美女涂上了润发的油脂。
故两句运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词的上片起笔写竹的生长环境,“森寒洁绿”写其颜色,“池亭畔”“一泓流水”烘托出竹的高洁品质;然后以比喻和拟人手法,“仙人鸣佩遂”“净女添膏沐”极写竹的姿态之美。
下片起笔运用典故,写其出身高贵,然后以松柏烘托其品质高洁,再运用“金屋藏娇”的典故赞其珍奇不凡。
结句直抒胸臆,写其不畏冰霜,又以比喻作结,突出竹的品质高洁。
整首词从多个角度赞扬竹之高洁,词人对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托物言志,表达了词人希望如竹一样追求高洁的品质。
答案: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
表达出作者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高洁的品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撚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注]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雁: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是送别词,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而这首词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撚青梅”中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情态。
C.词的下阕“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解析:选C。
“用一种幽怨的语气”错,“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表现的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的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情感,并非“幽怨”。
(2)这首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分析表现手法是紧密相连的,可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词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表现手法。
由本词“问道几时回”“君去也”“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等便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
“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
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女子要求远方的行人(他),寻个方便将“烦恼”寄送给她,说明她愿意为他承受精神重负,具有牺牲精神,十分痴情。
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
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
“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的相思烦恼,不妨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辛弃疾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注]陌上尘。
【注】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晋宋之间事”指的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C.“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D.这首词是作者表达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解析:选D。
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陶渊明的赞颂,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无法得出“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锦城散花楼①李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②悬银钩。
飞梯③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④。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注】①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②珠箔:珠帘。
③飞梯:高梯。
④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对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的描写,极力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
B.“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两句色彩对比明显,脍炙人口,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金碧辉煌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C.诗人综合运用对偶、夸张等手法写景状物,读来诗意盎然,极具感染力。
D.作者在这首诗中以大量笔墨描写散花楼的壮美景观,充分蓄势、铺垫,抒发自己登楼远眺的愉悦之情。
解析:选A。
A项,本诗写景从“金窗”“绣户”等细微器物入手,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
(2)这首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哪些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解析:本题明确要求在诗的前六句中寻求答案,即要准确找到前六句中所描写的意象(景物)有哪些,然后将这些意象连缀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从中感悟意象所表现的氛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