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读懂诗歌(附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C解析:(1)C(2)同意“异客”是屈原。

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

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

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解析】【分析】(1)C.“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为下片抒怀做铺垫,应重在下片“感怀”。

(2)应该回答同意“异客”是屈原。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三)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三)

整日与疾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是说自己一心报国,却报国 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 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
(2) 中年多病,时光日迫; (3)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3、读注释 诗歌后面如果有注释,则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这些信息, 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
(2)通过时代,了解作品内容精神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 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 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 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 析。(5分)
“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 ②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
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 ③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
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
2、作者
读作者时,主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 风格流派、创作背景和目的、时代背景(所处朝代的国 势、朝政)等。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 两句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 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 点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 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③。

【注】①三径:原指庭中小路,引申为隐士居住之所。

②金马门:汉代宫门。

汉武帝时,曾命学士东方朔、主父偃等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③扬雄:汉代学者,善作赋。

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1)本诗前四句暗引________的典故,描写作者过着一种________的生活。

(2)本诗题目的《田园作》,内容却反其道而行之。

请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陶潜隐居田园;恬淡素朴(2)①诗中写自己虽居田园,但身怀文武之才而无人赏识,心有不甘。

希望有人能引荐自己,好一展平生抱负。

②诗中既多处引用典故、比喻、对比等手法委婉明志,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心迹。

表达了作者不遇于时的愤懑和急欲出仕、为国效力的急迫心情。

【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暗用”,“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自己家园的房屋虽然破旧,但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

“弊庐”用陶渊明《移居》“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意;“尘喧”指尘世的喧嚷,与陶渊明《归田园居》中所说“尘网”及《饮酒》中所说“车马喧”同义。

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高洁情怀。

正因为家居简陋,远离尘世,所以诗人自祖辈以来就一直在这里过着恬静素朴的田园生活。

“恬素”既指恬静素朴的物质生活,更指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接着写家室周围清幽宁静、高雅美好的自然环境。

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明自己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有大自然赐予的众多果树可养家活口,不必为生计而疲于奔波。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

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王贞白①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③节下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三学科语文版本人教新课标版课程标题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一、导入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老子》二、考纲要求1. 能阅读浅近的古代诗文。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诗歌鉴赏题考什么?咏怀(其一) [三国魏]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如何读懂一首诗?一要“读进去”:江雪 [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该诗是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时所作。

二要“展开来”:苏小小墓李贺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译诗: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

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里。

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

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

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

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Ⅱ卷)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译诗]昨天夜里秋风劲吹,袭入了大唐的关隘,寒云低压,边月清冷,笼罩着西山岭豁。

更督催部属猛将进军,追击那骄横敌虏,搏杀战场,不要让敌人的一马一卒跑掉。

例2 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Ⅱ卷)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局棋结束,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译诗]月照千山,何人在凉风中吹笛,前路暗淡,我迷失在百花之中。

一局终了,哪里晓得换了人间,杯中酒空,无奈间思念起家乡。

如此“展开来”,答案自然在其中。

基于上述认识,古代诗歌鉴赏要点如下: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②理解诗歌并“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一代诗仙(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

他父亲叫李客。

“客”可能是是对外来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

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

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

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的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天上地下独往独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但也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传统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

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

从这些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向大海去扬起海上狂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阅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

他曾经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学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

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已六十的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

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

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底层的农夫农妇。

他熟悉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他能写出高适,岑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

(《关山月》)。

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

这种诗李白也有。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自遣》)王维诗中有一种禅悦的境界,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但李白的这首诗另有一种沉着潇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这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游子思乡,是小农社会永远写不够的题材。

这首诗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

说“疑是地上霜”,就说明抒情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却偏生这种联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层霜,有一股思乡的冷气,国人心里都郁结着这样一股思乡的冷气。

所以离开家一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这首诗来。

孟浩然的诗把田园生活写得那么有滋有味。

李白也有一首田园诗,但意趣不大相同。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云媪家》)这个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人,并没有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架势去同情农民,只是作为一个极普通的旅行者,端起老妇人那碗菰米饭,眼里噙着泪水,想吃却又吃不下去。

有几个诗人能具有这样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至于他的《将进酒》等许多独绝古今的诗篇,别的诗人不要说没写过,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激动,想到这黄河之水就像人类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一去不复返,但依旧滔滔滚滚而来。

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个生老病死的轮回!面对这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

正由于这首诗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诗里来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李白的诗名越来越大,不但惊动了诗坛,而且惊动了许多达官贵人,最后甚至惊动了对艺术有深厚造诣的唐玄宗。

于是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唐玄宗听从亲信的荐引,下诏征聘他到长安,给予隆重的礼遇。

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栩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他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回真的能大展鸿图了,唐玄宗这位明君,就要把他召到身边,请教他该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

然而他错了,他是完全生活在梦想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答题时间:35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7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1.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为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为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