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对诗歌句意进行考查的题目,选的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 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蕴含 深刻含义。一句诗(词)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 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 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词)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 诗(词)内容。
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 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 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 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 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 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 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般来说,古代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以下几类:
1.动词: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2.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 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3.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4.拟声词: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 氛。 6.数量词:经作者精心锤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题型 原卷版(全国通用)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张羽①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
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首联叙事。
“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
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
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
“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5.赏析诗歌颈联。
6.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真题】(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屐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情分析】本类试题为古代诗歌鉴赏,共有2个试题,考查形式为1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
第一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第二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思想内容。
【变式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下列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
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③华颠:白头。
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
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
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3.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61赏析表达技巧一

练案61 赏析表达技巧(一)一、(2023·浙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梅花绝句①陆游其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其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②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这里所选二首,都是诗人老年赋闲于家乡山阴之作。
②自分:甘愿。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一开篇由“闻道”领起,说明诗人得知梅花已经盛开,但并未亲眼见到,引出后文的内容。
B.其一次句,诗人通过对漫山遍野的大雪情形的描绘,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
C.其二首句写梅花的处境艰难:梅生幽谷,本已是不顺之境,更何况花枝又朝向背阴的北面。
D.其二后两句使用设问手法,对梅的赞美由隐到显,“层冰积雪”为“高标逸韵”作了映衬。
2.“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与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所用手法相似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23·吉林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湘春夜月黄孝迈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①,剪断心上愁痕。
:指并州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湘春夜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近清明”交代了时间,词人描述的是清明前在湘江边月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B.翠禽鸣声仿佛一首美妙的清歌,本应让人愉悦,但最终“都付与黄昏”,这让词人忧伤之感更显深重。
C.词人想要将自己的心事诉诸柳花,却又担心柳花轻薄,无法理解“伤春”之意,突出了词人愁思之深。
D.下片写景虚实相生,既虚写青山不语、残照当门,又实写了翠玉楼前水波隐隐、水天摇荡,突出整个画面的静寂。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共采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 x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1. (20×× ·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土(1)请简要讲解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环绕首联来写的。
答:(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答:解析 (1)答复下列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
先分析颔联的详细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 2)答复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成心夸张安南与京都的间隔; 《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方“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渡湘(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 (20××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故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岑参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
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虚写两人分别,第六句实写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桐庐郡斋书事①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
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②自逍遥。
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
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③术④长灵苗。
【注】①此诗作于景佑元年(1034),当时范仲淹被贬睦州。
②《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③芝:灵芝,菌类植物,古以芝为瑞草,故名灵芝。
④术:草名。
根茎可入药。
有白术、苍术等数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骄”字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悠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秀姿写得活灵活现。
B.首联第二句“吏隐云边岂待招”暗含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无奈和不甘的隐秘情怀。
C.颔联“数仞堂高”和“一枝巢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不求富贵、打算隐居的意愿。
D.道家的隐逸情怀和儒家的担当精神在诗人心中共存,这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人格。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辛弃疾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
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溪上枕,竹间棋。
怕寻酒伴懒吟诗。
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点明自己老是怀着莫名其妙的情绪独自伤悲。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
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
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
①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形象。
B.李白充满幻想、非常自信,在诗中以大鹏自比,告诉李邕,你别看我年轻,可我满腹才学,终有一日将大鹏展翅,成就一番伟业。
C.后四句转入正题,表面上只是指责世人,措辞较为委婉,实则可以说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孔子。
D.“殊调”“大言”指李白的那些不凡言论和豪言壮语。
意思是说我的宏大抱负不被那些凡夫俗子所理解,还常常遭到耻笑。
2.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个性?【答案】1.C 2.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揄揶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的个性。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上李邕》一诗是作者写给李邕的,表面是指斥“世人”,实则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李邕;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 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 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3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 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 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 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考生感觉难度较大 的一个题型。很多考生面对一首诗歌鉴赏题时,不知该如何下 手。下面就我们面对一道诗歌鉴赏题时,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和 下手提供如下的几个切入点。
古代诗歌鉴赏六大切入点 一、看标题。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核心,常起 到统领全篇的作用,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 诗歌的类型与意境等。鉴赏时可以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较为 准确地理解诗歌。 二、看作者。看作者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风格来解 读诗歌。每个作者有每个作者的风格。 如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陆游诗风 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了解 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 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 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 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时所寄托的感情。
3.边塞诗:鉴赏边塞诗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 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即时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 因。
解析: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 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 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 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 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题干“中间两联”指出答 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病入中年日月遒”是 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 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 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பைடு நூலகம்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 丧,战事未宁。
析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 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和情感;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 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三、看意象。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 需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 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四、看注释。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往往隐含 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它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也是 帮助我们打开诗歌艺术宝库的钥匙。
五、看所属类别和诗歌风格。我们有时可以借助内容和风 格来把握诗作的思想倾向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考情 分析
备考 建议
①2018 年开始全国卷客观题变化有二:一是由“5 选 2” 改为“4 选 1”,考查面较为广泛,涉及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二是关联了课本,如全国卷 Ⅰ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全国卷Ⅲ与《观 刈麦》(白居易)的关联命题,令人耳目一新。 ②主观题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 ①强化诗歌的读懂训练,读懂是做题的前提。 ②强化主观题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分数。
[即时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 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 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 安肯来邪?”
一、从“4 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
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 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 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 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4.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 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从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沉 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六、看题干。在诗歌鉴赏中,试题也为我们解读诗歌,得 出正确答案,提供了不少信息。
———————读文指导——————— Ⅰ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
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只有读懂了一首诗 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 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具体到每一首诗歌,应坚持从以下 几个方面去读。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 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 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 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