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

(3)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心得体会。

(2)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进行解读和运用。

4. 讲解与分析:(1)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2)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文章。

2. 要求学生收集与文章相关的成语和典故,进行解读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章。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对《季氏将伐颛臾》进行简要复述。

2. 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倡和平解决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情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课文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5. 情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 运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思维导图展示:评估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短文写作:通过学生的短文,了解他们对课文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沟通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

(2)学会客观分析问题,树立正义感,勇于担当。

(3)培养诚信、友善、和谐的品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2)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对孔子及其弟子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深入剖析。

(3)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思考: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2)对比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剖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季氏等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2)讨论:如何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解决现实问题?四、作业布置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 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见: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担心,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及治国策略: 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那么安之。

以下是我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季氏将伐颛臾》教案l、解决预习难点, 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 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见。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见。

【课时支配】1课时一、入课映示教学目标, 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那么》这篇课文, 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 老师适当点拨)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语录体散文集, 儒家经典著作。

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状况?(生答)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三, 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 本文写斗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点拨:课文共3段, 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

当时, 鲁国正处于动乱中, 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 季孙是宰相, 他的权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忧颛臾对己不利。

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 两人都参加了出征前的谋划, 二人把消息告知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一)朗读全文, 扫清字句障碍(1)生分角色读课文, 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 听清读音, 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 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探讨1、学习第1段①生出声自读, 看注释;理解句义, 师巡场释疑。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季氏”、“颛臾”、“伐”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如鲁国、颛臾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鲁国、颛臾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和民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鲁国和颛臾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3.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4. 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鲁国、颛臾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和民族问题。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
朗读和翻译
3、情感目标
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

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

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