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高适专题练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①中歌(节选)李颀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②,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③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①觱篥(bìlì),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

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巳失传。

②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

③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都是古体诗,题目中的“歌”是诗体标志。

B.前四句用不同的喻体描写了吹奏觱篥的曲调特点,将抽象的乐音具体化。

C.诗人善于借曲写曲,用《渔阳掺》和《折杨柳》唤起读者对觱篥曲的联想。

D.除夕之夜,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

(2)安万善吹觱篥的乐曲旋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解析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刘禹锡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①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②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

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③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

用作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

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

(2)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指秘书省。

③扬云: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几时旧友。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B. 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 “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 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

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分析】⑴B“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错误,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⑵《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

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释】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

②羽翰:翅膀。

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2.“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4.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①戏作辛弃疾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

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②。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 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高适专题练【题文】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

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

【注】①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略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

②“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篇以“沙漠”“寒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B. 三、四两句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荒凉之景。

C. 五、六两句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

“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D. 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字字含情,情感浓烈。

15. 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15. (1)一、二句以“策马”“长驱”“登”三个连续急促的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2)中间两联写出对安禄山发起不义战争的反感与否定,也含有对贤者沉沦奸邪得志的现实的憎恨;(3)最后两句借用典故透射出具有孙吴之才的诗人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

【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D项,“绮丽”错,应是平淡质朴。

故选D。

【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

通过写景来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

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栖迟一尉”,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澜,以一强烈的反诘:“岂无安边书?”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

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

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

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题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 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虽为虚写,却是情景交融之佳句。

C. 颈联通过想象描写两地之景,上句描写长沙的自然风光,下句描写夔州的名胜古迹。

D. 尾联“圣代雨露”,指在圣明的时代,会多多沐浴皇恩,点明两位友人的处境不久即会改变。

15. 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

(6分)【答案】14. D15. ①惜别关切之情。

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

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是表达关切之情。

②宽慰勉励之情。

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炎、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藉。

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

③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情。

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

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似乎是在嘲弄圣朝,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

【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点明……”错,尾联只是诗人的宽慰勉励之语。

【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颈联“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炎、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藉,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

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时分手莫踌躇”,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表达了宽慰勉励之情。

【题文】北京八一学校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二)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 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 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 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 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B. 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黄滔《马嵬二首》)C.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D. 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17. 《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答案】15.B16. D17. 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要点二:《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别董大》借冬天的景色反衬作者的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1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四个选项均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B项“秋雨连绵”错误,“淅沥”句中形容落叶声,不是秋雨。

【1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此题重点考核艺术手法,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也就是“声寂衬”,D项,用“犬吠”衬托“宁静”于此相同。

【1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采用对比的方法,要求分析诗歌情感的不同,通过诗中的重点词句“离心正郁陶”“唯见归云纵复横”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看出这两首诗都有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外,此诗主要是离别的“惆怅”,而《别董大》显得更为“乐观积极”,抒情方式的角度看,前者多为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后者直抒胸臆。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题文】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钜鹿赠李少府高适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

【注释】①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

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