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乐 和 简 谱 知 识.共23页文档
乐理知识学习

二十、十二音体系 (tweleve-tone system, tweleve-note system)
当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柏格 于1923年创建。作曲家放弃老式旳调式、调 性 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旳十二个音任 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 以处理, 除非全部旳音都出现过,不然任何 一种音不得反复。贝尔格、韦勃恩(Webern, 1883-1945)继承此法并有所发展。其他作曲 家受此法影响者有达拉皮科拉、斯特拉文斯基、 沃尔夫、布里顿、兴德 米特、肖斯塔科维奇 等。
乐理知识学习
针对广大音乐爱好者,因为本人也因为想学习音乐而苦恼,还 要懂得乐理知识,所以特地制作了这么旳幻灯片,供大家学习, 如若有不精确旳、不完整旳,或者以为有必要懂得而我没有提 到旳内容,希望能够告诉我,我尽量改正。我旳邮箱是: 。
我旳提醒
我想说,假如光看这个,有些真旳提升,后来会懂,总之,我觉得, 在遇到实际情况时,它就是你旳字典。
九、音域(Compass)
人声或乐器所能到达旳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旳 范围就叫音域。音域可分为总旳音域和个别音 域、人声和乐器音域。
人声或乐器发声旳音调广度,常以其高下两极 音表达之。多种音域,其各局部旳音质不相同, 这种局部,称为音区(register),在人声则 称为声区。
有两种解释,但是差不多,供大家参照。
四十五、半音音阶 (chromatic scale)
相邻二音旳间距为"半音",谓之"半音音阶"。
四十六、对位音乐 (counterpoint)
盛行十六至十八世纪,与复调音乐基本相同, 但必须遵守严密旳"音对音"规则。
四十七、边沿音 (tone of extreme register)
初中音乐校本课程《简谱识谱知识学习》教案设计

二 、节奏
简谱
X----(六拍)
4+2
X-(三拍)
2+1
型练
习,口念“哒”读节奏并用手打拍子。
下图是较常见的比较简单的音值组合:
X. (一拍半)
1+1/2
X. (3/4 拍) 1/2+1/4
X. (3/8 拍)1/4+1/8
下图则是对应上面音值组合的划拍图示:
三、节奏练习:
四、视唱:1= C 4/4
音符等。常用的附点音符见下表。 注意:附点全音符、附点二分音符不用附点,而是采用增加
增时线来记写;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附点十六分音符用加附点来记写。xHAQX74J0X
在简谱中,休止符不用附点,而是用相同时值的休止符来代替。
名称 附点全音符 附点二分音符 附点四分音符 附点八分音符 附点十六分音符
三、装饰音记号 (1)倚音:指一个或数个依附于主要音符的音,倚音时值短暂。有前倚音、后倚音之分。
例如: (2)颤音:有主要音和他相邻的音快速均匀地交替演奏,颤音的标记用 tr 或
tr~~~~~ (3)波音:有主要音和他上方或下方相邻的音快速一次或两次交替而成。波音唱奏时一
般占主要音的时间。波音分上波音(顺波音) 和下波音 (逆波音)
全休止符一拍八分休止符半拍十六分休止符名称附点全音符附点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附点十六分音符简谱三拍21一拍半11238拍1418下图则是对应上面音值组合的划拍图示
初中音乐校本课程《简谱识谱知 识学习》教案设计
第一章 简谱识谱知识学习
音乐是有音构成的。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传送到人的听觉器官并通过大脑就 形成了音的感觉,它具有音高、音值、音量和音色四个特性。音乐中所使用的音包括乐音和噪 音两大类:振动的声波规则并具有固定音高的叫乐音,振动的声波不规则也无固定音高的叫噪 音。正是这些音乐中的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能够表达某种主体思想,就形成了音乐的 旋律。
乐谱的乐理知识

乐谱的乐理知识乐谱的乐理知识(一)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分谱:分别记载着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
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
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
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四根线。
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钱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来又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
13世纪有人使用第五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
到了16世纪又有了加线的办法,它更加完备了音高的记载。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
这种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
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用涂以黑色涂成的,它被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沿用至今。
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
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是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才有所推广。
在五线谱之外,还存在着各种线谱的体系。
除纽姆谱外,在16世纪中意大利和英国就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
20世纪初,也有人对五线谱进行过改革,并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未能普及。
乐谱的乐理知识(二)欧洲记谱法1985年,柏克莱加州大学的Anne Draffkorn Kilmer曾发表文章论证楔形文字板上发现了最早的记谱法。
乐理知识(全部乐理知识)

与连线 (连跳音)等,这几种方法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跳音: 实际演奏:跳音的实际演奏时值,是记谱时值的一半。 连跳音(半连音记号):连音与跳音相结合 实际演奏:连跳音实际演奏时值,是记谱时值的四分之三。
4、琶音记号:将和弦中的各音,画上竖“波浪线”,并快速的分 散演奏,称为琶音。 一般情况下,自下而上演奏,并保持时值。
5、滑音记号:↗↘记在音符的音符的右边,表示该音向上(下)滑 动。在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中,滑音的奏法是很有特色的,它的记 号一般用曲线或箭头来标明。曲线或箭头向右上斜表示向上滑,曲 线或箭头向右下斜表示向下滑。 6、延长号:在半圆形中间加一圆点,在单声部乐曲中它写在音符 和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演奏者的意图可自由地增长 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在多声部音乐中延长号也可以记在音符或休 止符的下面。延长号也可以记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之间的片刻休 止。记在双纵线上的延长号则表示乐曲的结束或告一段落。
第五讲记谱法中的音乐记号与术语
一、演奏法的术语、记号
1.Legato连奏,音之间没有空隙,也可与连线结合起来使用。 连线:︵ ︶ 记在五线谱音符的上(下)面,表示弧线内不同的音 要唱(奏)得连贯。连音奏法的连线大都记在五线谱的上面,很少记 在下面。 在器乐演奏中,常表示要分句、换气。 延音线:用在音高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符上时,表示它们要唱 成一个音,它的长度等于这些音符的总和。 在单声部音乐中,连线永远写在和符干相反的方向。假使一行五线谱 上记有两个声部时,则高声部连线朝上弯,低声部的连线朝下弯。
C c g c1 e1 g1 降b1 c2 d2 e2 升f2 g2 a2 降b2 b2 c3
乐理知识(全部乐理知识)

三转位,例如主和弦的五音在
顶部,三音在底部。
06
04
节奏与时值
节奏的定义和种类
节奏的定义
节奏是音乐中声音的长短和强弱的组合,是音乐的基础元素 之一。
节奏的种类
节奏可以分为均等和非均等两种类型。均等节奏是指各个音 符时值相等,非均等节奏是指各个音符时值不相等。
时值的计算和应用
时值的计算
时值是音乐中声音持续时间的长度。时值的计算可以通过符头和符尾的形状来判断。例如,全音符的时值是4拍 ,二分音符的时值是2拍,四分音符的时值是1拍。
用途
简谱主要应用于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 等领域,适合用于简单的歌曲和演奏 。
06
音乐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与知
识
音高与音名
要点一
总结词
乐音的音高由振动频率决定,而音名则是对特定音高的标 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乐音是音乐中的基本元素,每个乐音都有一个特定的振动 频率。音名是用来标识乐音的字母或符号,例如C、D、E 、F、G、A和B是七个基本音级,也称为C大调音阶。
曲式与织体
曲式
曲式是音乐的布局方式,它描述了音乐的结 构和组织。曲式可以是简单的二段式,也可 以是复杂的多段式。
织体
织体是指音乐的厚薄和层次感,它由不同层 次的旋律和和声组成。织体可以是简单的单 声部,也可以是复杂的复声部。
感谢观看
THANKS
时值的应用
时值是音乐表演中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核心。正确的时值计算可以帮助演奏者或演唱者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和韵 律,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同时,时值的计算也是音乐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作曲家更 好地安排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05
音乐记谱法
音乐基础知识和识谱技能学习与教学

生的创造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 力;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 段;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等, 都是行之有效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充分运用 音乐多种多样的变化形式,调动学生多 种器官参加记忆过程,采取科学的记
2.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由 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转化,进入理解阶段,即揭示知识内 在的联系,形成新概念。
3.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印证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独立识谱能力。
4.检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完 善的能力。
7.1.2 音乐基础知识和识谱 技能学习与教学的特点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 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乐谱读乐谱, 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 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
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 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 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 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 解。
音乐基础知识和识谱技能学习 与教学
1.阐述音乐基础知识和识谱记谱技能学习与教学 的意义。
2.举例说明音乐基础知识和识谱记谱技能学习的 主要特点。
3.结合实际补充、修改有关音乐基础知识、识谱 记谱技能学习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4.分析中小学生不喜欢音乐基础知识、识谱记谱 学习的主要原因,思考并提出解决的主要办法。
音乐基础知识和识谱技能学习 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改变音乐课程中那种单纯传受知识和技能的 倾向;
[音乐简谱基础知识符号]音乐简谱基础知识
![[音乐简谱基础知识符号]音乐简谱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b43593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e.png)
[音乐(yīnyuè)简谱根底(gēndǐ)知识(zhī shi)符号]音乐简谱根底(gēndǐ)知识(zhī shi)一:[音乐简谱根底知识]简谱乐理知识课件简谱乐理知识1、音高简谱用七个阿拉伯数字表示调式中的七个自然音级,即用1、2、3、4、5、6、7来代表do、re、mi、fa、so、la、si,这七个数字就是简谱中的音符。
在音符的上方加一个圆点(叫做高音点)表示高一个八度,在音符下方加一个圆点(叫做低音点)那么表示低一个八度。
假设在上方加两个圆点,即表示高两个八度,在下方亦是如此,依此类推。
不带点的音符称为“中音〞,带高音点的音符称为“高音〞,带低音点的音符称为“低音〞。
为了演奏(演唱)的方便,一般将乐曲音域的中音区记成不带点的音符(中音),这样可以减少一些记谱符号,看得更清楚。
do、re、mi、fa、so、la、si只说明了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并没有规定每个音的绝对音高,所以在乐曲开头的地方(和转调的地方)要用调号标明某一个音的高度,以便据此推断其它所有音的音高。
调号的形式是“1=C〞、“6=A〞、“2=D〞等;用作调号的音是调式主音,“1=C〞就意味着这首乐曲是C大调(或C宫调式,关于民族调式的概念,下面将会介绍),“6=A〞意为A小调(或A羽调式),2=D意为D商调式。
不过,近来更常见的标记方法是无论什么调式都用“1〞来作为调号的基准音,即“1=C〞、“1=D〞、“1=E〞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目了然,人们常说一首歌是“C调〞、“D调〞,就是指“1〞的高度;其主要的缺点是不能反映乐曲的调式,容易在说法上和概念上造成混乱。
例如,一首“1=C〞的小调歌曲,其调性是a小调(因为主音的高度是A);临时变化音记号(升、降号)的写法和用法与五线谱完全相伺,可参见前面的章节。
2、时值简谱以四分音符作为根本音符,通常将四分音符称作“一拍〞。
在根本音符的后面或是下面的小横线起到改变时值的作用;在根本音符后面的小横线称作“增时线〞,每一个增时线代表一个根本音符的时值单位(即一拍),下例分别为一拍、二拍、三拍和四拍:其中的a对应于五线谱的四分音符,b对应于二分音符,c对应于附点二分音符,d对应于全音符。
民乐基础(演奏) 音乐基础知识 教材

六、节拍 1. 4/4 拍:以 4 分音符为 1 拍,每小节 4 拍,也用 C 表示,第一拍强,第三拍次强,第二、 四拍弱。 2. 3/4 拍:以 4 分音符为 1 拍,每小节 3 拍,常用于华尔兹,第一拍强,第二、三拍弱。 3. 2/4 拍:以 4 分音符为 1 拍,每小节 2 拍,第一拍强,第二拍弱。 4. 6/8 拍:以 8 分音符为 1 拍,每小节 6 拍,第一拍强,第四拍次强,第二、三、五、六拍 弱。 七、速度
第三节 吹管乐
一、唢呐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 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 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 16 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 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 碗)。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 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 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的音译。 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 38 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 呐形象。在 700 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 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来表现抒情或悲哀的情绪。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 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二、笙 笙,古老的中国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 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当代民族管弦乐团所用的笙大致以音高分为高音笙、中音笙、次中音笙及低音笙。 笙适用于固定调记谱,与其他民族乐器不尽相同。 三、梆笛(短膜笛)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 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 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四、曲笛(长膜笛) 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 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多为 C 调或 D 调。 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 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