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与称谓

合集下载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传统家庭亲属关系地域方言称呼均不在本文章和例表内汇编}导语: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

在中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中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

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遵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目录【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三】、古代传统父母血统血缘延续顺序:【四】、父系血统:《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五】、父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六】、母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七】、父母血统同辈:《分支血脉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八】、父母血统血缘:《直系子女子孙关系称谓》序列表: 【九】、父母血统血缘:《同辈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十】、血缘关系是中国行政立法的重要依据【十一】、中国近代《婚姻法》维系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三代:【十二】、中国古今亲属称谓和对夫妻及岳父的杂谈论述: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中国传统延续:《凡是血脉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内的都是直系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直系亲戚。

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家族谱谍记载就称为五服内直系亲戚。

》上五代即称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自身为五代(上五世即从本位起自称“儿子”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下五代即称谓:父亲、儿子、孙子、重孙、曾孙为五代(下五世指从本位起自称“父亲”下及儿子、孙子、重孙、曾孙) 。

同姓氏旁系血亲;是指同源于祖先血脉的分支血亲,传统称为同祖、同宗、同族的血脉传承,称呼为同祖先同血缘同血脉的远亲。

家族称呼大全

家族称呼大全

家族称呼大全直系血统关系:生父称谓父亲,当面称呼爸爸、爹、爹爹、阿爹,自称儿、女;生母称谓母亲,当面称呼妈妈、娘、姆嬷,自称儿、女;后父称谓继父,当面称呼晚爹、阿伯、阿爹,自称儿、女;后母称谓继母,当面称呼晚娘嗯娘、姆妈,自称儿、女;父之父母称谓祖父、祖母,当面称呼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自称孙、孙女;父之祖父祖母称谓曾祖父曾祖母,当面称呼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太、太娘娘,自称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称谓兄弟姐妹,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自称哥、姐、弟、妹;夫称谓丈夫,当面称呼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自称妻;妻称谓夫人,当面称呼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自称夫夫之父母称谓公婆,当面称呼阿公阿婆,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自称媳妇;旁系血统关系:父之兄弟称谓伯父叔父,当面称呼伯、叔,自称侄儿、侄女;伯父叔父之妻称谓伯母叔母,当面称呼大妈、婶娘姆妈等,自称侄儿、侄女伯父叔父之子女称谓堂兄弟姐妹,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对人介绍冠以“堂”字,自称哥、姐、弟、妹;父之姐妹称谓姑母,当面称呼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姑等,自称侄儿、侄女;兄弟之妻称谓嫂、弟媳,当面称呼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对弟之妻直呼其名,自称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称谓伯叔,当面称呼旧时称叔伯,也有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直呼其名,自称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称谓妯娌,当面称呼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自称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称谓亲家,当面称呼亲家公(姆)或以兄弟、嫂相称,向人介绍称婿、媳之爹、娘,自称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称谓姑父,当面称呼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自称内侄、内侄姑之子女称谓姑表,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向人介绍在哥、姐、弟、妹前加冠“表”字,自称表哥、姐、弟、妹;母系血统关系:母之父母称谓外祖父外祖母,当面称呼外公外婆,自称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称谓舅父舅母,当面称呼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自称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称谓舅表,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向人介绍在哥、姐、弟、妹前加冠“表”字,自称表哥、姐、弟、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称谓姨父姨母,当面称呼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自称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称谓姨表,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向人介绍在哥、姐、弟、妹前加冠“表”字,自称表哥、姐、弟、妹;妻之父母称谓岳父岳母、丈人丈母,当面称呼随妻称阿爹、姆妈,自称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称谓内兄内弟、内兄嫂内弟媳,当面称呼阿舅、舅嫂,现随妻称阿哥、大姐或呼其名,自称姐夫、妹夫;妻之姐妹称谓内姐内妹,当面称呼姨娘、随妻,自称哥、弟;妻之姐妹的丈夫称谓连襟,当面称呼哥,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或对连襟直呼其名,自称哥、弟;直系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传统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

传统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

一、传统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二、家族称呼大全直系血统关系:生父称谓父亲,当面称呼爸爸、爹、爹爹、阿爹,自称儿、女;生母称谓母亲,当面称呼妈妈、娘、姆嬷,自称儿、女;后父称谓继父,当面称呼晚爹、阿伯、阿爹,自称儿、女;后母称谓继母,当面称呼晚娘嗯娘、姆妈,自称儿、女;父之父母称谓祖父、祖母,当面称呼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自称孙、孙女;父之祖父祖母称谓曾祖父曾祖母,当面称呼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太、太娘娘,自称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称谓兄弟姐妹,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自称哥、姐、弟、妹;夫称谓丈夫,当面称呼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自称妻;妻称谓夫人,当面称呼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自称夫夫之父母称谓公婆,当面称呼阿公阿婆,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自称媳妇;旁系血统关系:父之兄弟称谓伯父叔父,当面称呼伯、叔,自称侄儿、侄女;伯父叔父之妻称谓伯母叔母,当面称呼大妈、婶娘姆妈等,自称侄儿、侄女伯父叔父之子女称谓堂兄弟姐妹,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对人介绍冠以“堂”字,自称哥、姐、弟、妹;父之姐妹称谓姑母,当面称呼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姑等,自称侄儿、侄女;兄弟之妻称谓嫂、弟媳,当面称呼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对弟之妻直呼其名,自称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称谓伯叔,当面称呼旧时称叔伯,也有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直呼其名,自称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称谓妯娌,当面称呼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自称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称谓亲家,当面称呼亲家公(姆)或以兄弟、嫂相称,向人介绍称婿、媳之爹、娘,自称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称谓姑父,当面称呼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自称内侄、内侄姑之子女称谓姑表,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向人介绍在哥、姐、弟、妹前加冠“表”字,自称表哥、姐、弟、妹;母系血统关系:母之父母称谓外祖父外祖母,当面称呼外公外婆,自称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称谓舅父舅母,当面称呼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自称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称谓舅表,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向人介绍在哥、姐、弟、妹前加冠“表”字,自称表哥、姐、弟、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称谓姨父姨母,当面称呼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自称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称谓姨表,当面称呼哥、姐、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向人介绍在哥、姐、弟、妹前加冠“表”字,自称表哥、姐、弟、妹;妻之父母称谓岳父岳母、丈人丈母,当面称呼随妻称阿爹、姆妈,自称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称谓内兄内弟、内兄嫂内弟媳,当面称呼阿舅、舅嫂,现随妻称阿哥、大姐或呼其名,自称姐夫、妹夫;妻之姐妹称谓内姐内妹,当面称呼姨娘、随妻,自称哥、弟;妻之姐妹的丈夫称谓连襟,当面称呼哥,比自己小的直呼其名,或对连襟直呼其名,自称哥、弟;直系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家族与称谓..

家族与称谓..

姓名字号
• 姓氏的由来
–以祖先族号、谥号或字为姓氏:唐、虞、 夏、商、殷、周等姓氏属于祖先的族号; 周朝有文王和武王的谥号,他们的子孙便 以文、武为姓氏;伯、仲、叔、乙则是以 字为姓氏。
–以少数民族姓名的译音为氏:今天仍使用 的如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 律、完颜等。
姓名字号
• 名与命名
–号,亦称别名,在古代号比字更加尊重、 响亮。名人雅士的号则更是“号为尊其名, 更为美称焉”。
–号,有人号和自号的分别。 –其他尊称形式:称官职 、称籍贯 、称任 所 、称封爵 、称谥号等。
谦语、敬称
古代在人际交往中,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凡提到自己时用谦语,称呼对方时则用敬称。
• 谦语
–帝王、诸侯使用的谦语 –官吏自称谦语 –文人雅士自谦语 –以鄙陋微贱自喻的谦语 –与己有关的人和事采用的谦语
• 庙号
–即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
–庙号常在谥号之前,有时也可将庙号和谥号一并 简称谥号。例如刘邦称太祖高皇帝、刘恒称太宗 文皇帝、李渊称高祖武皇帝。其中前面的“太 祖”、“太宗”、“高祖”均为庙号,而后面的 “高帝”、“文帝”、“武帝” 则是谥号。
–唐朝以前,对于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唐代 之后则改称庙号。
封建与宗法制 关系图
家族关系与亲属称谓
• 血缘九族制
– 有两种解释,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 向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二 是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 血亲五服制
– 本指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 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姓名字号
古代社会姓名字号是封建礼制的组成部分, 被赋予了等级观念和尊卑色彩。姓是代表有 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名是一定社会意 识的反映,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

家族称谓口诀

家族称谓口诀

家族称谓口诀家族称谓是指用于表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称呼。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家族称谓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规范。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家族称谓及其相关内容。

1. 父亲/母亲:父亲通常被称为“爸爸”、“父亲”、“老爸”等,母亲通常被称为“妈妈”、“母亲”、“老妈”等。

这是最基本的家族称谓,表示子女对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亲情。

2. 子女:指父母的子女。

通常有以下称谓:- 儿子/女儿:男性子女被称为儿子,女性子女被称为女儿。

- 长子/长女:指家庭中排行最大的儿子或女儿。

- 幼子/幼女:指家庭中年幼的儿子或女儿。

- 子孙:指父母的后代,包括子女、孙子、曾孙等。

3. 兄弟姐妹:指同父母或同母亲但不同父亲的子女之间的关系。

- 兄/弟:男性的兄弟被称为兄,女性的兄弟被称为弟。

- 姐/妹:女性的姐妹被称为姐,男性的姐妹被称为妹。

- 兄长/弟长:指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儿子或女儿。

- 兄幼/弟幼:指兄弟姐妹中年幼的儿子或女儿。

4. 祖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是父母的父母,外祖父母是母亲的父母或父亲的父母。

- 爷爷/奶奶:父亲的父亲被称为爷爷,父亲的母亲被称为奶奶。

- 外公/外婆:母亲的父亲被称为外公,母亲的母亲被称为外婆。

- 曾祖父母:祖父母的父母,即爷爷/奶奶的父母。

5. 伯叔舅姑:指父辈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 伯父/叔父:父亲的兄弟被称为伯父或叔父。

- 舅父:母亲的兄弟被称为舅父。

- 姑母:父亲的姐妹被称为姑母。

- 婶婶:母亲的姐妹被称为婶婶。

6. 堂兄弟/表兄弟:指亲戚关系中的兄弟姐妹。

- 堂兄/堂弟:父亲的兄弟的子女被称为堂兄或堂弟。

- 表兄/表弟:父亲的姐妹或母亲的兄弟的子女被称为表兄或表弟。

7. 外甥/外甥女:指姐妹的子女。

- 外甥:姐姐或妹妹的儿子被称为外甥。

- 外甥女:姐姐或妹妹的女儿被称为外甥女。

8. 姻亲关系:指婚姻关系中的家族称谓。

- 岳父/岳母:妻子的父亲被称为岳父,妻子的母亲被称为岳母。

- 公公/婆婆:丈夫的父亲被称为公公,丈夫的母亲被称为婆婆。

家庭最全称呼

家庭最全称呼

曾祖父、母——曾孙、孙女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二、亲戚长辈称谓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三:家族平辈称谓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夫弟(丈夫的弟弟)——嫂弟妇(丈夫的弟媳)——嫂爱妻(本人的妻子)——夫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四:亲戚互称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姻翁(亲家)——姻弟姻姆(亲家姆)——姻室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29 11:04直系血亲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家族长辈、亲戚称谓

家族长辈、亲戚称谓

一、家族长辈称谓(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曾祖父、母——曾孙、孙女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二、亲戚长辈称谓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三:家族平辈称谓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夫弟(丈夫的弟弟)——嫂弟妇(丈夫的弟媳)——嫂爱妻(本人的妻子)——夫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四:亲戚互称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姻翁(亲家)——姻弟姻姆(亲家姆)——姻室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我们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称谓比较多,但是几千年来规则只有一个,始终不变。

家 族 称 呼 大 全

家 族 称 呼 大 全
女婿 姐夫、妹夫
姐、妹 哥、弟
外祖父 外祖母
外公外婆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舅姆、舅娘、娘舅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 姨母
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表兄弟表姐 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血统关系
生父
家族称呼大全直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父亲
爸爸、爹、爹爹阿爹
自称
儿、女
生母
母亲
妈妈、娘妈妈、姆嬷
儿、女
后父
继父
晚爹阿伯、阿爹
儿、女
后母
继母
晚娘嗯娘、姆妈
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爷爷奶奶、阿爷阿婆
父之祖父、父之祖 母
曾祖父、曾祖母 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奶奶、太、太娘娘、阿太
兄弟姐妹
婿、媳之父母
亲家
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
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
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
表弟、哥、妹、姐
血统关系
母之父母
家 族 称 呼 大 全 母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侄、侄女 弟、哥、妹、姐
姑母 嫂 伯叔
姑妈、大妈、嗯娘、姑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姑妈等
侄、侄女
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 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以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为姓氏 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 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 河、江、金、石、钢、铁、玉等,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 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 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上官、太史、少正、 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 故此类姓很多。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
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 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
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 份的确定。
总述: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 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 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 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 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1、商代人的命名,习惯以天干为名,如盘庚,武丁(盘 庚曾孙)。
3、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 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4、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1、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 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 清高的超俗表现。
2、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
•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 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第四节 谦语敬语及特殊称谓
•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 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 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 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谦称与敬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 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 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 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臣等。
九族五服图
“五服”的作用:
• 别内外 • 定亲疏字号
• 古人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 “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
“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 《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 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 “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 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 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 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 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 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 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辛弃疾字幼安;王勃字 子安;曾点(小黑也)字子晳xī,色白也;唐王绩字 无功;晏殊字同叔等。
连义推想。如苏轼,字子瞻(《左传·僖公二十八 年》:“君冯轼而观之”);赵云字子龙(云从 龙);岳飞字鹏举等。
1、号又叫别号、表号、别称。
2、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 送上的称号(赠号,称尊号、雅号、谥号、 绰号等。
• 一、九族的称谓 • 二、五服亲等的原则
祖父
祖母
姑父 姑母
父亲
叔父 婶母 伯父 伯母
表兄弟 表姐妹 哥哥 弟弟 自己
姐姐 妹妹 堂姐妹
堂兄弟
侄子 侄女 儿子 女儿 侄子 侄女
孙子 孙女 外孙 外孙女
母 系
夫妻系: 父系
妻系:
汉语亲属称谓词特点
• 特点:
• (一)男女有别。 • (二)长幼有序。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
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 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 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三句带“影” 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 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 汤显祖称汤临川;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 鸿章(合肥人)。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 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 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1、也叫姓氏; 2、春秋以前,姓氏分开; 3、秦以后,姓氏不分; 4、汉代,统称为姓。
1.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 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 长的名姓称号。
4、字与名间的关系。 A、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 用。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 咎B、”有。的字和名的意义是相反的。
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陶渊 明字元亮;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文天祥 字景瑞;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 回字子渊。都属此类。
长子 长子 长子 长子 长子
宗法制度的主要标志
1、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2、分封制
在政治上“授土授民” 在宗法上“别子为祖”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尊祖庙也。” ——《说文·宀部》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高祖
族曾祖父
曾祖
族祖父 叔伯祖父
祖父
诸侯 诸侯 诸侯 诸侯
族 父 堂叔伯 叔 伯
往上还可以分出曾祖、高祖,往下可以分出曾孙、玄孙、来孙等。
• (三)脉系分明。 • (四)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族观。
文化内涵:
• (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的大家庭存在方式。
• (二)父传子袭的财产继承方式。
重男轻女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意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 为对男性社会成员的一条重要人伦约束。
“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 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 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部落共用的代号, 这便是“氏”。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 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 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 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的。
贯,后姓名,后字如“余在史馆,闻翰林 (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 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 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 自序其诗”。
•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 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 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 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 南郭、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 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 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 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1)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 姓李。 (2)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 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 田。 (3)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4)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 简姓欧。 (5)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 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6)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 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 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齐衰的穿法
• 母亲去世
(父亲已死)
• 长子去世
• 妻子去世
• 母亲去世
(父亲健在)
• 祖父母去世
• 曾祖父母去世
儿子穿
服丧三年
母亲穿 丈夫穿 儿子穿
服丧三年 服丧一年 服丧一年
孙子、孙女穿 服丧一年 曾孙、曾孙女穿 服丧三个月
大功的穿法
• 儿子去世(不是嫡长子) • 已经嫁人的姑姑去世 • 已经嫁人的姐妹去世 • 堂兄弟姐妹去世 • 丈夫的祖父母去世
• (三)传嫡不传贤的礼教规定。
长子在名位、财产、等一切方面具有当然的优先继承权,这是父系制 的核心内容。这样在父系中也就有了“伯伯”、“叔叔”的区别。
古代中国的五种丧服
• 斩衰 • 齐衰 • 大功 • 小功 • 缌麻
斩衰的穿法
• 父亲去世 • 丈夫去世 • 天子驾崩 • 长子去世
儿子穿 服丧三年 妻子穿 服丧三年 诸侯穿 服丧三年 父母亲穿 服丧三年
父亲
族兄弟 从堂兄弟 从兄弟 兄 弟 己 身
卿大夫 卿大夫 士 卿大夫 士
平士 民
儿子 孙子 曾孙 玄孙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1、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盛行 2、家族制度得以维系 3、“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
宗法社会结构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导致了中华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社会意识的轴心是血亲意识
第二节 亲属称谓
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如春花、梅、桃、 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 等。地名法:
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 杭宁等。
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 来宝、来发等。
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动物法:如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 凤儿等。
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 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 刻画和形容。
花和尚 行者 智多星
水 及时雨 浒 母夜叉 传 一丈青
母大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