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由私人教师或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1. 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由贵族家庭传授,目的是培养出有才华和品德的子弟。
这种教育体系注重礼仪、音乐、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教育。
2. 秦汉时期的教育改革在秦汉时期,教育经历了重要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包括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以及建立官方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这些改革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孟子》被视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学者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教师。
4. 公共教育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向公众开放。
在唐宋时期,私塾逐渐发展为公立学校,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文学,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
5. 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9世纪。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改革者开始推行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分类、课程改革和教育机构的建立等。
6.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建立起了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
7. 当代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和改革。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包括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等。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生。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重大改革。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礼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和社会的关注焦点。
在秦汉时期,教育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组织和规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修订法律和制定教育法规。
汉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材,培养官员。
同时,私塾教育逐渐兴起,成为社会上层人士和富商巨贾培养子弟的重要途径。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宋时期的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唐朝时期,设立了国子监和进士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宋朝时期,推行了更加普及的乡村教育,普及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培养了大量的人材。
同时,私塾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明朝时期,推行了府学制度,建立了许多地方性的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清朝时期,推行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取销了科举制度,推行了学校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事业,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材。
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教育要注重公平,保障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总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
中国教育史发展

中国教育史发展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宗族进行传统教育,重点是培养子女的礼仪和道德观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教育无贵贱,有道德修养”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教育开始向社会机构转移。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实行“乡校制”,即在乡村设立学校,培养人才。
然而,这种教育制度仍然只面向贵族和士人,普通人民无法接受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逐渐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
汉朝时期,私塾开始兴起,这是一种由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为广大人民提供教育机会。
私塾教育的重点是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考试准备。
这种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正式实行。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阶段。
明经考试是为了选拔官员,进士考试是为了选拔高级官员和文化精英。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教育成为社会上升的途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明清时期,私塾逐渐成为普及教育的主要形式。
私塾教育的内容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还包括了文学、历史和科学知识。
私塾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
这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规定了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
此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建立了现代学校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资源得到了广泛的投入和发展。
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化和国际化。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国际学生来华学习。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
较高,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
03
不同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
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重点学校
和非重点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往往有所不同。
高考制度的问题与改革
高考压力过大
高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过度追求分数导致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
科技素养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加强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 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06
CATALOGUE
中国教育对全球的影响
对全球教育的影响
促进全球教育多元化
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全球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丰富了全球教育的多样性。
增强全球教育的包容性
中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增加了全球受教育机会,促进了全球教育的公平和包容性。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
流
中国教育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 与交流,为全球人才的培养和发 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对全球教育发展的启示
教育公平和普及至关重要
中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教育公平和普及是全球教 育发展的关键。
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发展
中国教育在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的发展,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路,技术 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改革
义务教育的普及
实施背景
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 开始推行义务教育,旨在 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实施策略
逐步实现9年制义务教育, 确保适龄儿童接受基础教 育。
成果
与改革
实施背景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改革创新。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古代教育(公元前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由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组成。
私塾教育是由有学问的人在家中或者庙宇中传授知识,主要培养士人阶层。
官方教育则由政府设立的学校进行,培养官员和士人。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经典的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2. 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设立学堂和学校,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材和士兵。
190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京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学和学院。
3. 新中国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教育为人民、全民教育”的宗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
近年来,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私塾教育、近代教育和新中国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经典学习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中国教育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创新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材做出贡献。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古代教育: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朝,中国就已经开始有组织的教育机构。
当时的教育注重经典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文化和忠诚于统治者。
公元前1世纪,中国建立了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最高学府。
封建帝国时代:唐朝时期,中国的教育达到了高峰,建立了许多著名的学府,如长安书院、洛阳书院等。
这些学府以科举制度为导向,培养官僚和士人。
宋朝时期,推广民间教育,培养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子弟,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现代教育: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教育理念。
1905年,兴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启蒙。
随后,一系列的重要教育相继实施,包括1901年实行的“新学”教育、1912年成立的教育部、1919年的“五四运动”等。
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开放政策,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5年,中国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试”,解放了学生的入学权。
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如高考制度、大学扩招、教育体制等。
此外,发展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育现状:当前,中国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力量。
中国教育体制已经初步形成,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
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
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教育公平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从古代注重道德教化,到现代注重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朝着科学、平等、优质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
-建立新中国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实施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
-1949年至1952年,进行了对国民教育系统的全面整合和改革,全面普及初等教育,实现了初等教育的免费化。
- 1952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1958年至1961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进一步破坏,学校停课、关闭,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2.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
-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事业逐步恢复和发展。
- 198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 1990年代,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2001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费化”工程,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全面免费。
- 2005年,国家实施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计划,大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不断推进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但整体上是朝着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 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 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 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 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简而言之,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 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 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 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中正总揽了大权,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 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以至“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他们的学习积极 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也不屑学习,这就严重 的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作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寒 门士子强烈要求参政,“九品中正”制受到猛烈抨击,察举制度又 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日益受到士人的欢迎。 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地通过考试来 选拔人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二、古代教育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 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 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 字仲尼。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 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 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天 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 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 主要思想主张:“仁”(孔子的思 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 民)、“礼”(以礼治理国家)。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 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 祀孔子。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 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 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 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 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 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 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 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 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 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1977年,停止了 11年的高考制度开 始恢复,一代人的命 运从此改变。
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
高等教育的“扩张”:
基础教育的发展 :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2001年 6.72% 12.21% 15.88% 23.5%
危害
• • • • 文革初期,全国中小学停课闹革命,正规的学校课程被打乱。 中小学教科书“政治化”、“形式化” 课程实施“政治化”、“实践化”(如“上山下乡”) 在“革命教育”中,教师作用、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基础 知识被极度贬损。学生的实践经验、实用知识、生产劳动和 实地教学被极端地夸大。
• “文革”时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 • •
2、1953年~1957年
• 学习苏联 ,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
3、1958年~1965年
•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 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 • 1958年9月,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 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目录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教育代表人物 三、近代教育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 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 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 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 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 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 ),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国 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期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5、隋唐的教育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 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 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 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 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 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公元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 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举制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全社会 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而且通过严格的考 试,实行优胜劣汰。 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 响是十分重大的。
• 2、1993和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例说明农村教育 经费的投入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 │ │ 小学 │ 中学 │ │ ├───┬───┼───┬───┤ │ │ 农村 │ 城市 │ 农村 │ 城市 │ ├───────┼───┼───┼───┼───┤ │1993年全国平均│ 1倍 │ 1.9倍 │ 1倍 │ 2倍 │ ├───────┼───┼───┼───┼───┤ │贵州省 │ 1倍 │ 3倍 │ 1倍 │ 4.2倍 │ ├───────┼───┼───┼───┼───┤ │上海、安徽 │ 1倍 │ 7倍 │ │ │ ├───────┼───┼───┼───┼───┤ │北京、贵州 │ │ │ 1倍 │10倍 │ ├───────┼───┼───┼───┼───┤ │1999年全国平均│ 1倍 │ 3.1信│ 1倍 │ 3.7倍 │ ├───────┼───┼───┼───┼───┤ │上海、 贵州 │ │ │ │ │ ├───────┼───┼───┼───┼───┤ │北京、贵州 │ │ │ 1倍 │14.4倍│ ├───────┼───┼───┼───┼───┤ │河南省平均 │ 1倍 │ │ │ │ ├───────┼───┼───┼───┼───┤ │郑州 │ 1倍 │ 5.9倍│ │ │ ├───────┼───┼───┼───┼───┤ │滑县 │ 1倍 │14.7倍│ │ │ ├───────┼───┼───┼───┼───┤ │新乡 │ 1倍 │ 5.9倍│ │ │ ├───────┼───┼───┼───┼───┤ │延津 │ 1倍 │11.4倍│ │ │ └───────┴───┴───┴───┴───┘ 北京/上海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占其GDP的11%,卫生经费也占近9%
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 (50年代)
青年共产党员李招娣在 一间农具仓库里给乡亲 们上识字课(1957年)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
1965年学 校数 高等 学校 中等 学校 小学 434所 80993所
比旧中国 最高时增 长
1965年在 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 增长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 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 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 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 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1947年的 67.4万人 1.1倍 1949年的 1432万人 14.1倍
1949年的 11626.9万 1946年的3. 1681000所 4.9倍 人 9倍
4、文革“十年 ”
• • • • • • • • • 工人阶级的领导 分散在农村学习 反对"智育第一"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的“三结合”体制 在社会运动中学习 没有明确的入学标准 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 建立工农教师队伍。
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废 止 高 考 制 度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 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 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 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 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 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 ,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