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静脉曲张及其出血的预防与治疗美国肝病研究学会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预防和治疗的实践指南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曲张静脉破
裂出血预防和治疗的实践指南
徐国光;巫善明
【期刊名称】《世界感染杂志》
【年(卷),期】2008(8)6
【摘要】@@ 序言rn这些建议为胃食管静脉曲张和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的治疗提供了进展性数据支持.其资料来源于:①有关本课题全球近期发表的文献与分析(Medline search));
【总页数】10页(P418-427)
【作者】徐国光;巫善明
【作者单位】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病科,上海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病科,上海2015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R571;R573.2
【相关文献】
1.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 [J], 陈翔;马鋆;陈胜良;李金辉;许建荣;程杰军;张庆;吴华伟;严琦;周孝雯;曾帅
2.食管曲张静脉套扎联合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 [J], 许良锋; 余志金; 陈惠新
3.生长抑素联合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硬化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研究 [J], 李聪丽
4.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联合药物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效果分析 [J], 马晓君
5.经皮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 [J], 王卫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现状

套扎治疗脱圈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症。 吸引时“满堂红”。 多环密集套扎。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适应症
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外科手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再发; 既往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二级预防)。
不适合EVL治疗的食管静脉曲张者。
注:1、 由于胃曲张静脉直径较大,出血速度较快,硬化剂不能很好地闭塞血 管,因此胃静脉曲张较少应用EIS。 2、目前301医院进行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
两者结构不同引起的区别
生长抑素半衰期短,但起效快,只能持续 泵入,奥曲肽半衰期长,可以持续泵入, 也可以皮下注射。
理论上生长抑素作用更强。 生长抑素对Oddi括约肌有松弛作用,而奥 曲肽可能在开始应用时对Oddi括约肌有收 缩作用,所以奥曲肽说明书中注明在开始 使用奥曲肽可能诱发胰腺炎。
药物治疗
压力。
垂体后叶素降低门脉压力机制
内脏 血管 收缩
肠系膜、 脾、子宫等 血流减少
垂体后叶素
降低 门静脉压力
减少门静脉血流
特利加压素
血管加压素衍生物:特利加压素(为三
甘氨酰基赖氨酸加压素醋酸盐,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血管加
其主要作用是收缩内脏平滑 肌,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减少门静 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收缩食道和 子宫平滑肌;降低血浆肾素浓度,减 少血管紧张素II产生,减轻肾血管收 缩,改善肾功能。
垂体后叶素与特利加压素
特利加压素在一次给药 后可以维持平滑肌收缩 长达10h,同等剂量的 垂体后叶素其活性只能 维持20-40min 特利加压素抗利尿活性 仅为垂体后叶素的3%, 对水电解质影响极其微 弱
胃食管静脉曲张与破裂出血的治疗和预防

胃食管静脉曲张与破裂出血的治疗和预防——美国肝病学会这份指南已经被美国肝病学会和美国胃食管医师协会所认可,体现当没有适当设计的预期试验数据时,强调了来自知名专家的的大型研究和报告的结果。
这需要更多的对照临床试验来阐明这些综述的各方面内容,而当新的数据出现后,就必须作出修改。
这些建议完全被美国肝病学会和美国胃肠病协会所认可的。
绪论:门脉高压是进展性的肝硬化并发症。
因此,肝硬化及门脉高压胃肠出血患者的治疗取决于门脉高压患者所处的分期,从无伴静脉曲张的的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患者到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为了能控制活动性出血和预防再出血。
在1997年发表的实践指南对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都是被美国肝病学会、美国胃肠病协会、美国消化医学会和美国消化内镜学会所认可的。
自从那之后,许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改进了我们治疗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
在所举行的三个国际共识会议中(2 000年巴维诺第三次、2005年巴维诺第五次和2007年AASLD单峰会议),此领域的专家对我们所理解的胃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病理生理和治疗上的改变进行了评估。
在这份最新的实践指南中,我们回顾了近10年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并把多数人的意见集中成建议。
肝硬化的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肝硬化,任何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都能导致门脉高压。
主要由于肝小叶结构扭曲,纤维组织和再生结节导致的门脉血流阻抗持续增加,最终结果是导致了门静脉压力增加。
除了血流的结构性阻抗外,并且还有因活性肝内血管收缩导致的20%-30%肝内血流阻抗增加8,而这主要是内皮源性一氧化氮的减少导致的。
门脉高压导致了门脉高压系统旁路的形成。
然而,不管这些旁路如何进展,门脉高压将持续,主要是2个原因:(1)伴随旁路形成的内脏小动脉舒张导致了门静脉血流的增加;(2)通过这些旁路不充分的门脉减压比正常肝脏的门脉减压有着更高的血流阻抗。
因此,持续增加的门脉压力梯度是由于门脉血流阻抗的增加(肝内和旁路)与门脉血流的增加二者共同导致的。
袁伟健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策略(附:2013年我国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共识意见)

Caletti G, Ferrari A.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ndoscopy 1996;26:156~173
6
预防并发症
● 保持气道通畅 ● 预防感染 ● 预防肝性脑病 ● 保护肾功能 ● 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内镜治疗
急症止血成功率高 择期继续内镜治疗2-3次,预防再出血 内镜治疗风险小
内镜治疗适应征
1.急性E V破裂出血 2.经双囊三腔管和(或)药物暂时止血后预防再出血。 3.外科手术史后E V再复发出血 4.不适宜外科手术治疗者 5.既往有破裂出血史,择期预防治疗 禁忌征: 主要为有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禁忌
给药方法
十四肽生长抑素首剂负荷量250 µg快速静脉 内滴注后,持续进行250 µg/h静脉滴注。
八肽生长抑素(善宁)50µg 静注,后25~ 50 µg/h静脉维持
首次控制出血率为85%~90%,使用5 d或 更长时间。
3
双囊三腔管压迫
气囊压迫简便有效,可使出血得到有效控 制,但并发症多,出血复发率高。当前只 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或作为内镜或下 一步治疗前的过渡疗法。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血红蛋白大约8g/dL。过 度输血或输液导致再出血风险和死亡率增高。必 要时补充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维生素K等。 有效的制酸剂,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 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 血,可使用局部止血药巴曲酶、凝血酶等
抗生素可减少并发感染、提高存活率。
降低门脉压药物治疗
TIPS术后门脉压力梯度(PPG) 在12mmHg以下或基线值下降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防治进展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防治进展吕婧;龚锦文;汪恬(综述);李弼民(审校)【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6(051)005【总页数】5页(P479-483)【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防治【作者】吕婧;龚锦文;汪恬(综述);李弼民(审校)【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九江 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九江 332000;江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南昌 330000;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南昌 3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肝纤维化及再生结节对肝窦及肝静脉的压迫导致门静脉阻力升高,门静脉血流受阻,从而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力压力升高并伴有侧枝循环开放,侧枝循环的开放以食管胃静脉曲张最为常见。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死率高,其出血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相关研究表明,与肝静脉压力梯度相关[1]。
约80%-90%的肝硬化患者存在食管胃静脉曲张,且曲张静脉每年以7%的速度形成及发展[2],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治疗上的进步显著降低了其出血死亡率,但其死亡率仍高达20%[3]。
因此,对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积极防治尤为重要。
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目的主要包括预防曲张静脉的形成即一级前预防,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首次出血即一级预防,控制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即二级预防[4]。
本文就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为肝静脉楔入压与肝静脉游离压之差,与门静脉压力变化相关,被认为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5]。
其正常范围为3-5mmHg (1mmHg=0.133kPa),当HVPG>5mmHg时出现门静脉高压,≥10mmHg时,可有食管或胃曲张静脉的形成,≥12mmHg时,曲张静脉可发生破裂出血。
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静脉曲张及出血处理指南

非选择性β阻断剂的副作用
大约15%的患者对使用β阻断剂有相对禁忌症, 如哮喘、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伴有低血糖发作) 和外周血管病 肝硬化中与β阻断剂相关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头 晕、疲劳和气短 虽然这些副作用中的一部分会随着时间或减少剂 量后消失,但仍有15%的患者停药
2021/1/13
2021/1/13
控制急性出血预防早期复发的特殊措施
最近对15个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将急诊硬化治 疗与药物性治疗(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特利 加压素,生长抑素或奥曲肽)进行了比较,显示 药物治疗有相似的效果而副作用较少,因此表明 药物治疗应作为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线治疗
β阻断剂不应该用于急性出血,因为会降低血 压并会减少与出血有关的生理性心率增加
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EVL)与β阻断剂比较
最近两个荟萃分析显示EVL首次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小但明显较 低,而死亡率无区别 虽然EVL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4%对13%),但是EVL组不 良事件更严重
2个最大的随机化试验及更近的一个试验(未包含在上述引用的荟 萃分析中)显示在预防首次静脉曲张出血方面,EVL与纳多洛尔或普 萘洛尔价值相当
2021/1/13
垂体后叶素
垂体后叶素是最强的内脏血管收缩剂。会减少所有内脏器官的血 流,因此导致入门脉血液的减少并降低门脉压力。 垂体后叶素的临床使用因其多种副作用而受到限制,这与其强大 的血管收缩特性有关,包括心脏和外周器官的缺血、心律失常、高 血压和肠道缺血 虽然其疗效和安全性可因合用硝酸盐类而得以明显提高,但联合 治疗的副作用仍然较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相关的副作 用高,因此只能在最高有效剂量下持续应用最多24小时,以使其副 作用尽可能少出现 垂体后叶素持续静脉输注0.2-0.4U/min,最多可增加到0.8U/min。 应该同时静脉应用硝酸甘油,开始剂量为40ug/min,最大可增加到 400ug/min,调整到维持收缩压>90mmHg
肝纤维化知识手册--第二部分肝纤维化知识--并发症治疗指南11

AASLD临床指南肝硬化患者胃食道静脉曲张和静脉曲张性出血的预防和管理Guadalupe Garcia-Tsao1,Arun J.Sanyal2,Norman D.Grace3,William Carey4,美国肝病研究会临床指南委员会,美国胃肠病学院临床参数委员会该指南已被美国肝病学会和美国胃肠病学院批准,代表两个学会的观点。
导言这些推荐为管理静脉曲张和静脉曲张性出血的患者,提供了有数据支持的方法。
这些推荐是基于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1)新近发表的世界范围内的针对该主题的文献进行的正式综述和分析(Medline检索);(2)在专家之间进行的几次共识会议;(3)美国医师协会卫生实践评估手册[1];(4)指南政策,包括美国肝病研究会有关制定和应用临床指南的政策声明,以及美国胃肠病学会有关应用医疗实践指南的政策声明[2];(5)作者数年来在治疗肝硬化和静脉曲张患者方面的经验。
这些推荐将用于医疗卫生人员,针对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首选方法提出建议。
与其他临床指南一样,该指南并非旨在替代临床判断,只是提供适用于大部分患者的一般指导。
与治疗标准不同,这些指导是灵活的,而治疗标准设计用于每个病例遵照执行的固定政策。
专门的推荐是基于相关的已发表的信息。
为了更加完整地明确保证这些推荐的证据的质量,AASLD的临床指南委员会需要指定并报告给每个推荐的证据类别(反映收益与风险的情况)和水平(评价强度或可信度)(表1,修改自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临床指南[3][4])。
1耶鲁大学医学院消化病科和VACT卫生系统,纽黑文,CT;2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医学中心胃肠病科,里士满,VA;3布莱根妇女医院胃肠病科,波士顿,MA;4克里夫兰医疗中心胃肠病和肝脏病科,克里夫兰,OH。
美国肝病研究协会2007版权所有。
网上发布于Wiley InterScience DOI 10.1002/hep.21907潜在利益冲突:无报告()。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一旦发生,病情凶险,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大约20%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在6周内死亡,未经治疗的患者,远期再次出血的发生率高达60%,多数在首次出血后1-2年内发生。
因此,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预防及治疗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目前,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防治手段主要有药物防治、内镜防治、介入诊疗及外科手术等。
一、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形成的预防对于新诊断的肝硬化患者,应常规行胃镜检查明确有无静脉曲张及其严重程度,并定期随访复查。
建议无静脉曲张肝硬化患者每2-3年行1次胃镜检查,有轻度静脉曲张患者每1——2年行1次胃镜检查,有中、重度静脉曲张的失代偿期患者可每年胃镜检查1次。
对于没有静脉曲张的患者主要针对肝硬化病因进行治疗,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该类患者无需预防性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1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不仅不能预防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形成,还存在与服药有关的不良反应。
二、食管胃静脉曲张首次出血的预防(一级预防)1.肝硬化轻度静脉曲张:如果出血风险较大(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为B/C级),推荐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果出血风险不大(Child-PughA)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长期益处并未得到证实,但需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治疗等。
2.肝硬化中、重度静脉曲张:对于肝硬化食管中重度静脉曲张患者,如果出血风险较大(Child-PughB/C或者红色征阳性),推荐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内镜下套扎治疗。
如果出血风险不大(Child-PughA或红色征阴性)更倾向于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但对有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或不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内镜下套扎治疗。
对于胃静脉曲张患者可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进行预防出血。
硝酸酯类药物[单用和(或)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分流手术及硬化治疗不应作为预防静脉曲张首次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他诸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螺内酯等是否有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出血的作用尚待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管胃静脉曲张及其出血的预防与治疗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和美国胃肠病学院(ACG)诊治指南顾而立高建萍王虹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和美国胃肠病学院(ACG)最近批准食管静脉曲张及静脉曲张出血临床实践指南,刊登于Hepatology,2007,46:922 938,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文中斜体罗马数字表示循证医学证据级别。
A为多中心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B为单个随机试验或非随机化研究,C为专家共识、病例报道或标准化治疗。
)一、门脉高压的评估和病程(一) 门脉高压的评估肝硬化是门脉高压最重要的病因。
纤维组织增生及再生结节形成导致肝脏结构破坏和重建,再生结节内动静脉短路使血流阻力增加,使门脉压力升高。
此外,内生一氧化氮(NO)减少而引起的肝内血管收缩,肝内阻力可增加20%~30%,并加重门体循环分流,但无论分流程度如何,门脉高压始终存在。
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肝内及分流),加之门脉血流量增多的因素,导致门静脉压力梯度增加。
肝静脉楔压(WHVP)虽是间接的测量方法,但是首选的方法。
通过肱静脉插管,在肝静脉中置入导管,楔入最小的分支,测得肝静脉楔入压。
WHVP的数值减去游离肝静脉压力(FHVP)称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
HVPG测量的是肝窦压力,因而肝硬化等肝内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会升高,而门脉血栓等肝前性原因引起时正常。
HVPG正常值为3~5 mm Hg,其变化对于评估食管胃静脉的进展、门脉高压非静脉曲张并发症的发展及死亡有预测价值。
单次测量对代偿与失代偿肝硬化的预后有意义,而连续测量则可监测药物治疗反应及肝病进程。
但是由于HVPG是有创性检查,需要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普遍应用受限。
(二)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自然病程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最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通常这些患者的HVPG在10~12 mm Hg以上。
约50%肝硬化患者有食管胃静脉曲张, Child A级患者的发生率为10%,而Child C级达85%。
患者一旦形成肝硬化,将以每年8%的比例发展为静脉曲张。
HVPG>10 mm Hg是首次内镜筛查静脉曲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
内镜下表现为细小的食管静脉曲张者每年有8%进展为粗大的静脉曲张。
失代偿肝硬化(Child B及C级)、酒精性肝硬化及基线内镜检查存在红色征是进展为大静脉曲张的主要相关因素。
每年有5%~15%的静脉曲张者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粗大静脉曲张患者首次出血的风险最高(每年15%),其他高危因素包括失代偿肝硬化(Child B/C)及内镜下出现红色征。
虽然40%以上食管静脉出血可自动停止,过去10年治疗手段也有了很大进步,但6周内病死率仍至少有20%。
出血后24 h内患者的HVPG仍>20 mm Hg是早期再发出血(入院1周内再发出血)的高危状态,后者出血更难控制,1年死亡率更高(约64%)。
未经治疗的患者,远期再次出血的发生率可达60%,大多数在出血后1~2年内发生。
曲张静脉的直径是决定其壁张力的重要因素,而后者又可能是决定曲张静脉破裂的主要因素。
在相同的压力下,直径越大的曲张静脉越易破裂。
曲张静脉内的压力也是决定其壁张力的因素之一,内压与HVPG直接相关。
随着HVPG下降,破裂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当HVPG减少到<12 mm Hg时,曲张静脉出血几乎不会发生。
HVPG较基线水平下降>20%时,再出血的风险也显著下降,发展为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死亡的风险也将随之降低。
(三)胃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患者约5%~33%发生胃静脉曲张,较食道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低。
胃静脉曲张2年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5%,以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率最高,危险因素包括:胃底曲张静脉的大小(>10 mm为大,5~10 mm为中,<5 mm为小);Child分级和内镜下曲张静脉表面红痕或红斑。
胃食管静脉曲张(GOV)是食管静脉曲张的延伸,分为2型:1型(GOV1)是最常见的,沿小弯生长,被认为是食道静脉曲张的延伸,其处理方法与食管静脉曲张相同;2型(GOV2)沿胃底生长,通常更长更弯曲。
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不伴食管静脉曲张,也分为2型:1型(IGV1)位于胃底,较弯曲复杂;2型(IGV2)位于胃体、胃窦或幽门周围。
IGV1型胃底静脉曲张的出现需除外脾静脉血栓。
二、静脉曲张和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断静脉曲张诊断的金标准是食管胃十二指肠内镜(EGD)检查。
静脉曲张大小从简分级,以直径5 mm 为界(cut off值),直径小于5 mm定义为小曲张静脉。
如以形态学半定量分类,曲张静脉仅高于粘膜表面为小,中等静脉曲张静脉迂曲但占据食管管腔小于1/3为中,曲张静脉迂曲占据食管管腔大于1/3)为大。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中、大曲张静脉出血的有效率超过50%。
因此,一旦诊断肝硬化,就应行内镜筛查。
由于中、大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仅15%~25%,正研究非内镜检查的风险预测指标,如血小板计数,FibroTest(几种纤维化血清学标志),脾脏大小,门静脉直径,瞬时肝脏弹性成像。
不过这些非创伤性检查的预测准确性不令人满意,目前内镜筛查仍然是评估食管静脉曲张的主要方法。
无静脉曲张的代偿期患者,可2~3年复查1次内镜。
小静脉曲张的患者1~2年复查1次,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应每年复查1次。
近期的两项初步研究显示,胶囊内镜是诊断食管静脉曲张的一种安全、耐受性好的手段,但其敏感性尚需评价。
内镜诊断静脉曲张出血可依据:(1)静脉曲张伴活动性出血;(2)静脉曲张表面有白色血栓;(3)静脉曲张表面有血凝块;(4)存在静脉曲张但无其他潜在的原因可以解释出血。
建议1 一旦确诊肝硬化,应用内镜筛查食管胃静脉曲张(IIa,C)。
建议2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分类应分为小静脉曲张或大静脉曲张(>5 mm)两类,或以形态学半定量分为大、中、小三级。
曲张静脉表面有红痕或红色斑点时应予警惕。
三、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一)静脉曲张治疗的基本原理药物治疗包括收缩内脏血管药物(垂体后叶加压素及其类似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使内脏血管收缩减少门脉血流,扩张静脉药物(硝酸盐)以降低肝内血管和/或门脉侧支循环的阻力。
目前所有的扩血管药物(如异山梨醇硝酸盐)同时具有降低体循环血压的作用,其致门静脉压力的降低似乎更依赖于体循环压力降低(降低肝脏血流)而不是门脉阻力的降低。
扩血管药物和缩血管药物对降低门脉压力具有协同作用。
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硬化剂治疗和内镜下皮圈结扎(EVL),都属局部治疗,对降低门脉压力或门脉阻力均无作用。
分流手术无论是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还是外科手术都可为阻力增加的血管开通旁路,从而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
(二)无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基线HVPG>5 mm Hg但未出现静脉曲张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预防静脉曲张显示有益的作用。
建议3 无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不推荐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静脉曲张的进展。
(III-B)建议4 代偿期肝硬化无静脉曲张者应每3年复查1次胃镜(I-C)。
若出现失代偿期肝硬化证据,必须立即行内镜检查,并每年复查1次(I C)(三)无出血史的小静脉曲张小静脉曲张患者初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很低(2年内为7%),虽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发病率还能降低(2年后2%),但无统计学意义。
小静脉曲张患者应用纳多洛尔的多中心、安慰剂对照单盲试验表明,发展成大曲张静脉曲张的进程显著减慢,3年为11%,安慰剂组为37%,两组的生存率无差异。
小静脉曲张的患者早期用普奈洛尔治疗发生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较低(5年12%),而用于大静脉曲张的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较高(5年为22%)。
因此,应仅用于存在小曲张静脉且为出血高危者。
非出血高危者也可应用,但其长期的益处尚未明确。
建议5 肝硬化伴小静脉曲张,无出血病史但有出血倾向的高危患者(Child B/C或曲张静脉表面有红斑),均应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首次静脉曲张出血(IIa C)建议6 肝硬化伴小静脉曲张,无出血史,非出血高危患者,也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但长期疗效并不明确(III-B)。
建议7 肝硬化伴小静脉曲张,无出血也未接受β 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应每2年复查内镜(I-C)。
如出现失代偿证据时应立即行内镜检查并以后每年复查1次(I-C证据)。
如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者则不必内镜随访。
(四)无出血史的中/大静脉曲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奈洛尔、纳多洛尔)可显著降低大静脉曲张患者首次出血的风险(治疗组14% ,对照组30%),治疗组的病死率也较对照组低,是预防出血惟一理想的成本/效益的药物。
通常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是根据心率是否与基线相比下降25%来调整的。
由于HVPG测定不能被广泛应用,而心率下降与HVPG降低并无关联,因此可将其剂量调整至最大耐受剂量。
普奈洛尔的起始剂量为20 mg,每日2次。
纳多洛尔的起始剂量为40 mg,每日1次。
普奈洛尔的骤停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故需长期维持治疗。
2项荟萃分析表明,内镜下EVL较普奈洛尔显著减低首次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4% 对 13%),但两组的病死率并无差异,EVL组并发症更严重,包括10例患者出现结扎引起的食管溃疡出血(2例出现致命的不良事件)和1例食管穿孔。
目前由于减少了结扎时外套管的应用,食管穿孔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已减小。
β受体阻滞剂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如血压过低,疲劳感,呼吸短促)在停药后可相应缓解,但有10例患者停药后发生静脉曲张出血(2例致命)。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EVL预防初次静脉曲张出血均有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地区资源和专项技术掌握程度进行选择。
(五)不推荐的首次出血预防措施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长效单硝基异山梨酯(ISMN),理论上有协同降低门脉高压的效果,但未能被2项大型的安慰剂与双盲对照试验证明,且有较多不良反应。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螺内酯。
一项安慰剂与双盲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螺内酯并不能增加纳多洛尔在预防曲张静脉首次出血中的效果。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EVL和单用EVL相比较,在有出血高危的静脉曲张患者并未显示在首次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上有差异,不推荐两者合用。
此外,也不推荐硝酸酯类药物(ISMN)单独应用于肝硬化患者。
外科门体分流术预防首次静脉曲张出血非常有效,但分流会致更多的肝性脑病和较高病死率,这些结果在TIPS中同样发生。
因此,不建议在静脉曲张首次出血的预防中应用分流术(包括外科或TIPS)。
内镜下硬化剂治疗结果有争议,早期研究表明有希望,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并无益处。
建议8 中/大静脉曲张未出血,但有高危因素(Child B/C或内镜下曲张静脉有红痕或斑点),应选用非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或纳多洛尔)或EVL预防初次出血(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