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平衡

合集下载

05 能量平衡

05 能量平衡

2、能量单位
1卡(calorie)=4.184焦耳(Joule)
1000卡=千卡(kcal),
1000千卡=兆卡(Mcal)
1000焦耳=千焦(KJ), 1000千焦(KJ)=兆焦(MJ),
(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营养
30%。
这部分能量消耗,主要取决于体力活动的强度和
持续时间。
人体能量需要量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体力活动的差
别。
体力活动包括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和各种体力劳动。这些活
动都需要通过肌肉收缩来完成,皆需要消耗能量。
根据劳动(或活动)强度不同把体力活动分为5个等级。
1、极轻体力劳动:身体主要处于坐位的工作。 2、轻体力劳动:站立为主的工作。 3、中等体力劳动:机械操作、驾驶员和农田劳动等。 4、重体力劳动:非机械化农业劳动、炼钢和体育活动等。 5、极重体力劳动:非机械装卸工作、采矿和开荒等。
第五讲 能 量 平 衡
一、能量平衡的涵义及相关概念
二、人体能量的消耗
三、能量的需要与供给
四、人体能量平衡和人体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
能量不是营养素,但一切生物都
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一、能量平衡的涵义及相关概念
(一)能量平衡的定义
体内消耗的能量必须从外界摄入食物才得以补偿, 使机体消耗的和摄入的能量趋于相等,营养学上称 为能量平衡。 摄入的能量来自食物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中的化学 能。 消耗的能量用于体温维持、大脑活动、神经传导、 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腺体分泌、体内物质的合成 和肌肉的收缩等。
(收缩/传导)
ATP(化学能)---40% ADP+Pi(无机磷)+热能
(化学能)
散发于体外 可通过人体的产热量、吸氧量或食物的摄取量进行估 算人体热量消耗量

能量的平衡任务详细流程

能量的平衡任务详细流程

能量的平衡任务详细流程
能量的平衡任务详细流程
能量的平衡是指通过不断地调整能量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能量系统内部保持均衡状态。

能量平衡任务需要以一定的步骤来完成,这些步骤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方面:
1、首先,需要对所有能源使用者进行统计,包括对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情况,生产设备的能源使用情况,以及人们的消费行为。

这些统计工作可以通过安装相应的设备,比如能源测量仪表,来完成,以便获得精确的数据。

2、其次,根据前一步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当前能源供应情况以及未来的需求。

这一步的分析可以通过建模、预测、仿真等方式完成,以便更好地分析和预测能源需求。

3、然后,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就可以制定新的能源供应方案,以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

这一步的制定方案需要考虑到一些因素,比如能源供应的成本、安全性、可持续性等,以便最大化地满足能源需求。

4、然后,根据制定的新能源供应方案,就可以进行实施工作,包括安装相应的设备,建立购买、储存及分配能源的机制,以及制定各种能源使用的规定等。

5、最后,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确保能源供应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以及能源的供应和使用能够保持平衡。

以上就是能量的平衡任务详细流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能源的有效利用,最大化地满足能源的需求。

第六章.能量平衡

第六章.能量平衡

能源物质
硬脂酸( C18) 亮氨酸
ATP产生量
147 42
豆蔻酸( C14)
113
异亮氨酸
43
软脂酸 ( C16)
130
缬氨酸
32
三、食物中的热量
能量系数:单位能量物质在体内产生的能量值

脂 酒
: 4 Kcal/g (98%)
肪: 9 Kcal/g (95 %) 精: 7 Kcal/g
蛋白质: 4 Kcal/g (92 %)体外燃烧5.3
公式(男)
(60.9×w) - 54 (22.7×w) + 495 (17.5×w) + 651 (15.3×w) + 679 (11.6×w) + 879
公式(女)
(61.0×w) - 51 (22.5×w) + 499 (12.2×w) + 746 (14.7×w) + 496 (8.7×w) + 829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机理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食物在消化、吸收 和代谢过程中的耗能现象:

某些酶的活力增加 某些物质在细胞与间质间的主动转移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耗能现象更加明显
(从减肥意义上讲合适)
一、人体能量消耗
基础代谢 体力活动 60% 30%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10%
能量正常需要量
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提出中国居民膳 食能量参考摄入量指出:
蔬菜类热量表
食品名称 土 山 芋 豌 大 辣 豆 药 头 豆 蒜 椒 大卡/克 76/94 56/83 79/84 105/42 126/85 212/88 199/98 196/64 食品名称 茄 菠 菜 油 子 菜 花 菜 大卡/克 25/90 24/89 24/82 23/87 23/84 19/97 19/78 15/92

日常饮食中能量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分析

日常饮食中能量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分析

日常饮食中能量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分析
能量平衡是指摄入的能量数量与消耗的能量数量相等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常饮食中能量平衡的实现,不仅能够维持体重稳定,还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等。

以下是本文对于日常饮食中能量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的分析。

首先,能量平衡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

过度的摄入热量会导致能量过剩,而这些过剩的能量会被人体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体重的增加。

对于那些已经超重或者肥胖的人来说,能量平衡是重要的保持健康体重的手段。

对于那些想要控制自己体重的人来说,能量平衡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除了维持健康的体重,能量平衡还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营养丰富的食物能够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这些营养素能够促进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相反,营养不良或者摄入过多热量的人就容易出现免疫系统受损的情况,从而容易感染疾病。

能量平衡还能够降低患病的风险。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营养不良或者过度摄入热量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营养不良能够导致营养缺乏或者代谢紊乱,从而增加各种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

相反,通过保持能量平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素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维持正常的代谢状态,进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此外,日常饮食中能量平衡还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营养素和能量能够维持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包括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

身体健康的水平也与能够维持健康体重有关,这样能够减少各种伴随肥胖而来的疾病。

如何保持适当的能量平衡

如何保持适当的能量平衡

如何保持适当的能量平衡?
保持适当的能量平衡意味着消耗的能量与摄入的能量之间达到
平衡,以维持健康的体重。

以下是一些保持适当能量平衡的方法:控制饮食摄入量:注意饮食中的热量摄入,避免过量食用高热量、高糖分和高脂肪的食物。

遵循适量的饮食原则,包括控制食物份量和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

均衡饮食:确保饮食中包含各种食物类别,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蛋白质来源和健康的脂肪来源。

多样化饮食有助于获得全面的营养,并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适度运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并促进能量消耗。

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和肌肉锻炼(如重量训练)在内的多种运动方式都有助于维持适当的能量平衡。

监控能量摄入和消耗:定期检查食物摄入量和运动量,并记录在日记中。

这有助于了解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并对调整有帮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避免烟草和过度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代谢率和能量消耗,从而影响能量平衡。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

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并采取措施是保持适当能量平衡的关键。

通过以上方法,您可以更好地维持适当的能量平衡,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和维持理想的体重。

能量平衡方程

能量平衡方程

能量平衡方程能量是一切物质的基础,它无处不在,而能量平衡方程则是用来解释能量在物质之中的运用,以及如何在物质间流动的基本公式。

能量平衡方程由三部分组成:变化量、能量储存、能量流动。

变化量法则指出,在一个物质系统中,一切物质的变化量都是相等的,总能量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在物质系统中,物质总量应该不变,能量总量也不变,即不能出和不能被有效地创造出来。

能量储存法则指出,在一个物质系统中,能量的储存是按照能量的形式来安排的,即某种特定的能量形式只能储存在特定的存储器中,而不能转化为其他形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能源只能以特定的形式储存起来,比如水能以液体形式储存、电能以电流形式储存,而不能储存为某种形式之外的另一种形式,比如水不能储存成电流。

能量流动法则指出,能量只能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进行转化和流动,而不能直接被释放或以其他形式转化。

比如,能量可以从一种物质中释放出来,然后形成某种能量形式,再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如火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动能,最后转化为机械能。

综上所述,能量平衡方程是一个描述物质间能量流动规律的理论,它描述了能量如何在物质之间以稳定的方式流动,而不会发生变化。

能量平衡方程由变化量、能量储存、能量流动三部分组成,表达的是一个物质系统中物质总量不变,能量总量也不变的事实,以及能量只能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存在,并以一种特定的形式流动的定律。

另外,能量平衡方程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它为物质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能量平衡方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特征,对实际工程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电力系统中,能量平衡方程可以帮助解决供需矛盾,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也可以指导电力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此外,能量平衡方程还在热力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地质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规律。

能量的平衡任务详细流程

能量的平衡任务详细流程

能量的平衡任务详细流程第一步:计算基础代谢率(BMR)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计算BMR需要考虑年龄、性别、体重和身高等因素。

通过使用Harris-Benedict公式或Mifflin-St Jeor公式,可以计算出一个人的基础代谢率。

第二步:确定日常活动量(TDEE)在基础代谢率的基础上,需要考虑一个人的日常活动量,包括工作、运动和平常的活动。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TDEE乘以一个适当的活动因数来获得一个人每天的总能量消耗。

第三步:设定目标能量摄入根据个人的目标,可以确定每天所需的能量摄入量。

如果要减重,一般会将总能量消耗减去500卡路里,从而创造一个每周减重大约1磅的负能量平衡。

如果要增重,需要将总能量消耗增加500卡路里,以增加体重。

第四步: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根据目标能量摄入,制定一个合理的饮食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含多种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和膳食需求选择食物,保持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

第五步:监控能量摄入日常的饮食记录是监控能量摄入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记录所摄入的食物和饮料的类型和数量,可以了解自己每天摄入了多少能量。

可以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或纸质日记来记录饮食情况,并与目标能量摄入进行比较。

第六步:增加身体活动除了控制能量摄入外,身体活动也是调节能量平衡的关键。

通过增加日常活动、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能量消耗并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两次力量训练。

第七步:定期评估和调整计划持续评估和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是保持能量平衡的关键。

可以定期重新计算基础代谢率和目标能量摄入,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监测体重变化和身体健康状况也是评估计划效果的重要指标。

能量平衡法 控制

能量平衡法 控制

能量平衡法控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能量平衡法,简称EB,是一种通过控制摄入食物和消耗能量的方法来达到体重控制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很多人存在体重超标的问题,而能量平衡法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控制体重,维持身体健康。

能量平衡法的基本原理是:当人摄入的能量等于消耗的能量时,体重就会保持稳定;当人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时,体重就会增加;而当人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时,体重就会减少。

要想通过能量平衡法控制体重,就需要控制摄入的能量和加强消耗的能量。

控制摄入的能量是能量平衡法中的关键。

饮食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控制好饮食才能实现体重的控制。

人们应该选择均衡营养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瘦肉、鸡蛋、豆类等蛋白质食物,少吃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的甜食、油炸食物和垃圾食品。

还应该控制饮食的总量,避免过度进食,尤其是晚餐过量会导致体重增加。

加强消耗的能量同样重要。

运动是消耗能量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多余的脂肪和维持体重平衡。

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骑车等,可以有效地消耗体内的热量,提高代谢率,加速脂肪燃烧。

坚持力量训练也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体重。

在实践能量平衡法控制体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个体的情况合理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

对于那些想减肥的人来说,可以适当减少摄入的能量,增加消耗的能量,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减少摄入量,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对于那些想增重的人来说,可以适当增加摄入的能量,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以免导致体重增加过快。

除了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外,还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减少压力和焦虑,以保持身心健康。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关注体重变化和身体状况,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内。

通过能量平衡法控制体重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良好的自制力和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用能管理 能量平衡
• 河北省能源管理师培训课件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第三节 能量平衡
• 能量平衡是考察一个体系的输入能量与有效能量、损失能 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 输入能量=有效能量+损失能量 • 能量平衡按体系分类有:国家或地区能量平衡、企业能量 平衡、用能设备能量平衡; • 按能源种类分类有热平衡、电平衡、煤平衡、油平衡等。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2.4 测试要求 • 2.4.1.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的测试设备应处于正常运行工况 。 • 2.4.2 测试时应记录测试的日期、地点、开始时间与结束 时间,以及环境状态——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参数。 • 2.5 测算内容 • 2.5.1基本要求 •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入用能设备的能 量,产品生产利用的能量、输出的能量和损失的能量,以 及在体系内物质化学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要求得到数 量上的平衡。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6)余能资源率 )
• 余能资源率是余能资源量与企业消耗各种能源量总和的比 值。
E yu ξ yu = × 100 % Ed
• • • • 式中: ξyu —— 余能资源率; Eyu—— 余能资源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ce); Ed —— 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ce)。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2.5.2输入能量 输入能量
• 输入能量通常包括外界供给用能设备的能量,进入体系的物 输入能量通常包括外界供给用能设备的能量, 料或工质带入的能量,除了燃料以外体系内的其他化学反应 料或工质带入的能量, 包含的项目有: 热。包含的项目有: • (1)进入体系的燃料的发热量和显热; • (2)输入的电能; • (3)输入的机械能; • (4)进入体系的工质带入的能量; • (5)物料带入的显热;(进入加热炉的热钢坯) • (6)外界环境对体系的传热量; • (7)化学反应热; • (8)输入的其他形式的能量; • (9)其他。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2.5.3 输出能量 • 输出能量通常包括离开用能设备的产品或工质带出的能量 包括离开用能设备的产品或工质带出的能量 体系向外界排出的能量,体系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吸热, ,体系向外界排出的能量,体系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吸热, 蓄热及其他热损失。包含的项目有: 蓄热及其他热损失。包含的项目有: • (1)离开体系的产品带出的能量; • (2)离开体系的工质带出的能量; 2 • (3)输出的电能; • (4)输出的机械能; • (5)能量转换产生的其他形式的能量; • (6)化学反应吸热;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4)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 ) • 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简称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是指统 计报告期内,综合能耗与期内用能单位总产值或工业增加 值的比值。
E eg = G
• 式中: • eg——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为吨标准煤每万元(tce/万 元); • E——综合能耗,单位为吨标准煤(tce),; • G——统计报告期内产出的总产值或增加值,单位为万元 。
Ei Eg = G
• Eg——产品产值(增加值)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单位为 吨每万元(t/万元),千瓦时每万元(kWh/万元);或吨 标准煤每万元(tce/万元)等; • G——期内产出的产值(增加值),单位为万元。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3)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 ) • 某种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简称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是 指统计报告期内某种产品的综合能耗与某种产品合格产品 的产量的比值。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3.基本知识 基本知识 • 3.1 企业能量平衡框图 • 企业用能系统按照能源流向依次划分为购入贮存 加工转 购入贮存、加工转 购入贮存 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 换、输送分配 最终使用 输送分配 最终使用四个环节,以有效利用能和各类 损失能形式流出系统,每一个用能环节又由若干用能单元 组成。 • 企业用能系统可用企业能量平衡框图表示 。见下页。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7)余能资源利用率: )
• 余能资源利用率是企业的余能资源量中已利用的 程度。按公式
E yt γyu = × 100 % E yu
• 式中: • ryu ——余能资源利用率; • Eyt——已利用的余能资源量,单位为吨标准煤 (tce)。
• 3.1.5 企业能量平衡表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7)体系排出的废物带出的能量; (8)体系对环境的散热量; (9)用能设备的蓄热; (10)能量转换中其他形式的能量损失。 2.5.4有效利用能量和损失能量 (1)有效利用能量 有效利用能量 在输出能量中,输出的电能、输出的机械能、能量转换产 生的其他形式的能量和化学反应吸热属于有效利用能量。 • (2)损失能量 ) • 在输出能量中,体系排除的废物带出的能量、体系对环境 的散热量、用能设备的蓄热、能量转换中其他形式的能量 损失和其他热损失属于损失能量(又称损耗)。 • • • • • • •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2)掌握用能水平。通过企业能量平衡,分析评价企业 )掌握用能水平。 、产品的能耗指标,掌握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和 整个企业的能源利用率,形象直观的反映用能情况和水平 。 • (3)加强能源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为 )加强能源科学管理。 企业的能源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 (4)查清浪费根源,找出节能潜力。如能源管理、工艺 )查清浪费根源,找出节能潜力。 装备、用能设备、生产工艺及操作中存在的浪费问题,查 清余能的数量、品种、参数、性质等。 • (5)为制定节能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对重点工艺,设备 )为制定节能规划提供依据。 测试的结果,找出企业能源利用率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规划。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 • • • • • • • • • 3.1.3 企业能量平衡方程 企业能量平衡方程用公式表示: Er = Ec 式中: Er —— 输入体系的全部能量; Ec —— 输出体系的全部能量。 或: Er = Ecy + Ecg + Ecs 式中: Ecy —— 生产利用的能量; Ecg —— 对外供应的能量; Ecs —— 损失的能量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3.1.4 指标
• 企业能量平衡常用的几个指标:
• (1)产品单位产量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 ) • 产品单位产量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简称单位实物能耗) 是指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与期内产出的某种产品的合格品 产量的比值。按下述公式计算: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Ei Em = M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2.3 计算基准 • 2.3.1基准温度 • 基准温度的选取应以环境温度为基准温度,采用其他基准 基准温度的选取应以环境温度为基准温度, 环境温度为基准温度 温度的应加以说明。 温度的应加以说明。 • 2.3.2燃料发热量 • 燃料发热量以其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基准计算。 燃料发热量以其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基准计算。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基准计算 • 2.3.3二次能源的能量计算 • 在用能设备能量平衡计算中二次能源的能量按当量值计算 按当量值计算 (做功用的载能工质应算作二次能源)。 • 2.3.4助燃用空气组分 • 原则上采用下列空气组分: • 按体积比:O2 21.0%,N2 79.0%; • 按质量比:O2 23.2%,N2 76.8%。
• 式中: • ej —— 某种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单位为吨标准煤 (tce); • Ej —— 某种产品的综合能耗,单位为吨标准煤(tce); • Pj —— 某种产品ej = Pj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注意:对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应按每种产品实际耗 能量计算;在无法分别对每种产品进行计算时,折算成标 在无法分别对每种产品进行计算时, 在无法分别对每种产品进行计算时 准产品统一计算,或按产量与能耗量的比例分摊计算。 准产品统一计算,或按产量与能耗量的比例分摊计算。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体系边界 对外供应 的能量
输 入 体 系 的 加 全 部 能 量
回收利用

利用 的能量
的能量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3.1.2 能源流向四个环节 • (1)购入贮存。能源的购入、贮存环节是企业能源的进口 ,一般包括企业的供销、计划、财务、储运等部门,是了解 企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关键环节。 • (2)加工转换。能源的加工转换是企业工艺所需直接消耗 的能源转换环节,包括一次转换和二次转换等,一次转换是 一个企业耗能最大的部门,是企业能量平衡与节能工作的重 点。 • (3)输送分配。输送分配是将企业用能送到各终端用能部 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各种输电线路,蒸汽、煤气管网等, 均可列入输送分配系统。 • (4)最终使用。最终使用是企业能源系统最为复杂的一个 环节,对不同企业,特别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企业构成差异很 大。一般将企业的最终用能环节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主要生产、辅助生产、采暖(制冷)、照明、运输、生活及其 它。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 (一)、企业能量平衡 )、企业能量平衡 • 1.概念 . • 以企业(或企业内部的独立用能单元)为对象,对输入的 全部能量与输出的全部能量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的研究, 也包括对企业能源在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 端使用各个环节与回收利用和外部各能源流的数量关系进 行的考察,定量分析企业用能情况。 • 2.意义 . • (1)掌握企业耗能状况。通过统计、测试、计算等手段 )掌握企业耗能状况。 ,摸清能源的构成及来龙去脉,全面掌握企业各种能源的 购入、贮存、分配、输送、转换、使用等各个环节分布与 流向的规律。
第十章 用能管理之能量平衡
体系边界
进入用能设备的能 量(供给电量)
用能设备 (用电体系) 有效利用的能量 (有效电量)
损 失 的 能 量 (损失电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