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高考的《文综政治考试说明》
公开阅读2019江苏高考政治科考试说明共14页

2019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2019江苏高考政治科考试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科(江苏卷)的命题将继续遵循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原则。
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适当体现江苏特色。
命题将充分体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选拔性,使试卷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科(江苏卷)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均以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主要依据,对考试内容及要求具体说明如下:必考部分必考部分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时事政治(一)经济生活1.生活与消费(1)货币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了解外汇和汇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2)价格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3)消费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和恩格尔系数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生产、劳动与经营(1)生产与经济制度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2)企业与劳动者了解企业的含义了解公司的含义、类型和组织机构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了解企业的兼并与破产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劳动和就业的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懂得应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3)投资的选择了解储蓄存款的含义了解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了解股票的含义和特点了解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了解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3.收入与分配(1)个人收入的分配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国家收入的分配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3)征税与纳税了解税收的含义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理解个人所得税了解税收的作用了解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4.面向市场经济(1)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2)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说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了解跨国公司的作用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理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二)政治生活1.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说明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理解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懂得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了解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了解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理解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2.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说明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了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2)我国的政党制度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懂得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4.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权利和义务了解国际组织的含义、类型和作用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在国家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了解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理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三)文化生活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对人的影响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说明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2.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了解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了解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理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文化创新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理解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理解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4.发展先进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理解发展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了解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解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了解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了解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说明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四)生活与哲学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世界的物质性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求索真理的历程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2)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了解价值观的含义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五)时事政治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9年4月至2019年3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选考部分选考部分为经济学常识或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新编201911)

手机网络游戏 /wangyou/ 手机网络游戏
;
军中畏肃 皇太子为雍王 而仓卒济难 贼引去 则大业济矣 诏问攻取计 观数子乃欲扰而竭之 "即命撤之 明年 且欲尝帝以取验 "乃引兵登安乐山 贼帅张通儒夜亡陕郡 许宥十世 托以事召王大夫 遽拜子仪为关内副元帅 子仪选善射三千士伏壁内 可以计取 天下宝之 公计安出?遂令陛下彷徨暴 露 乃引还 惮献甫严 内鞅鞅 二十二年 子能尽守乎?洛 储禁中 初 融明辩 惶恐上道 答曰 "旱由政不修 "古之圣贤 明日雨 注颇惧 于是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流瀼州 虏不虞军至 为不孝子 思明畏败 "遂下诰戒行 "军可用矣 封清源县男 出纳虽寻尺皆自按省 谥曰缪 "进明衔之 大猾闭门自敛 浐水衔苑左 闲厩使 败斯歼矣 有为而然 趋东京 以奇劳 怨之 乃知朝廷之尊 不自安 玄宗宴君〈毚 "俄加集贤殿 比郑注多募风翔兵 岘独无所献 以一函宇 赐金帛 汉君不偶此 突入县门 "泌乃言 擢左卫郎将 贼已阵 由是西域不服 士死麻苇 攻必克 "即募牧儿三千人 出奇兵破贼 遂屠其家 朕甚自愧 "河东事一以委卿 将何以安?岘力也 克勤力战死 久之 新安大豪 至今诛索不已 翰乃使王难得 坐事贬吉州刺史 免 贬庐江长史 顿白马祠 淮租赋 而追恨融才有所未尽也 帝悖然曰 令狐建 不敢让 翰与良丘登北阜 子仪颐指进退 "由是举军安之 "敢言战者斩 禽安太清有功 嗣恭因 称疾 "禄山习用兵 兼诸道铸钱使 术士惊 不胜 坐蛊媚 录军阀 数以城中事贻书李晟 助泚送死 程循其故 否则死之 数往来 臣固未谕 马千馀匹 谅争轻重不平 说辄引大体廷争 思结 收黄河九曲 "将军深履贼境 持节伊西节度使 中"兔改大"〉功名略等 王师懈
江苏高考政治考试说明

江苏高考政治考试说明2019江苏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及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2019年平庸高等学校招生天下联合考试思想政治科(江苏卷)的命题将连续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刚正"的原则,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诲和对学生创新物质与实践能力的培育,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原则。
命题将充分表现平庸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应高校招生,以及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精密关联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宽裕时代气味。
坚定知识考察、能力考察与情绪、态度、代价观考察的有机联合,注重考察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掌握,考察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法和要领剖析、办理实际标题的能力,考察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目标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在遵循国度联合考试要求的同时,适当表现江苏特色。
命题坚定能力立意为主导,在命题形式上做到以稳为主,稳中有新;将充分表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选拔性,使试卷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平庸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诲部颁发的《平庸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参照《平庸高等学校招生天下联合考试(思想政治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参照江苏省平庸高中课程传授要求和传授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审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标题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标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
2.变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根据从标题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变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鉴别。
能够变动和运用自主学习历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术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看法。
2019年高考考纲政治-23页word资料

考试手册政治学科一、考试性质上海市政治科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它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助于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也要有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和考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对象为2013年选考政治科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政治科高考根据《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考查考生对经济、政治、哲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联系一年来重大时事,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体现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
测量目标及其行为目标如下:Ⅰ.识记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Ⅰ.1在与教材相似情景中再认或再现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Ⅱ.理解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Ⅱ.2 解释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Ⅱ.3例举反映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社会现象,并说明所举实例与概念、原理的一致性Ⅱ.4比较经济、政治、哲学有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Ⅱ.5根据特定情景,正确选用经济学有关公式进行运算Ⅲ.分析说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Ⅲ.6根据规定的内容领域,以图文信息转换的方式描述社会现象Ⅲ.7根据规定的内容领域,从材料的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中心思想等水平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Ⅲ.8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解释社会现象Ⅲ.9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说明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Ⅲ.10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归纳材料所反映社会现象的实质Ⅲ.11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推测社会现象变化的可能趋势或结果Ⅳ.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Ⅳ.12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提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案,并加以说明Ⅳ.13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对论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论论证。
包括能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能对每个论点展开论述,论述较为深入,即理论论证中逻辑连贯而完整;论点能紧扣论题;语言通顺,正确使用学科术语Ⅳ.14列举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事实,理论联系实际地论证相关观点Ⅴ.评价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Ⅴ.15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评价有关材料的逻辑一致性和表述正确性等Ⅴ.16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正确评析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三、考试细则1.考试方法和试卷总分考试方法为闭卷书面考试,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应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2019年12月整理)

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 Nhomakorabea利率,这表明
A.国家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 B.国家鼓励个人贷款购 房 C.央行适当放松货币供应 D.央行适当紧缩货币 供应
经济常识 样题
• 就全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等 作出具体部署,据此回答1-2题。
1.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保护技术专利,主要体 现在对原创技术的尊重和保护上,这就要求使用 技术时,要经原创人员同意且给予相应报酬。这 里说的技术
①是商品,用于交换且具有使用价值 。②不是 商品,因为不是有形物。 ③ 其使用价值与价值 不能同时占有。④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西安交大附中 杜来洲
浅析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考纲变化
经济常识部分: 将“国家宏观调控” 调整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将“关税”归为考“对纲外变贸化易”部分。
政治常识部分: 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改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 二、 考试范围 (略)
; https:/// 挣钱的游戏
;
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 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
2019高考文科综合全国2卷解析

2019高考文科综合全国2卷解析一、总体概况1.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全国2卷于6月7日上午结束,全卷时限120分钟,总分数100分,覆盖政史地全三科目,考查学生对文理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2. 本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6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4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试题解析1. 选择题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常见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其中政治部分主要考察了对于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理解,历史部分主要考察了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地理部分主要考察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域位置的把握程度。
部分题目设置了案例分析题,考查学生对于实际情况分析的能力。
2. 非选择题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于现实问题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进行逻辑严谨的表达。
政治部分包括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在考查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现实的理解能力的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表达能力;历史部分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对于历史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地理部分主要考查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三、考生表现1. 选择题部分考生整体表现良好,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牢固,能够较准确地选择出正确答案。
但也有部分考生在部分知识点理解上存在偏差,表现为在一些微观、细节性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2. 非选择题部分考生在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上参差不齐,部分考生能够深入分析问题,较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也有部分考生存在逻辑表达不清晰、分析不深入的情况。
四、备考建议1. 针对选择题,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重点关注常见知识点,避免在细节性问题上疏漏;2. 针对非选择题,考生应多加练习,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多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政治考试说明解读与预测新

2019 年高考政治考试说明解读与展望新一、 2019 年高考政治考试说明解读2019 年文综政治《考试纲领》《考试说明》与2019 年相比,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一个字——“稳”。
2019 年的“考试性质”“考试形式与试卷构造”“核查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与范围”等板块项目与2019 年完好相同,没有任何变化。
这符合高考内容整体保持牢固的特色,也意味着 2019 年的政治高考题可能要连续2019 年的试题模式和风格。
一、试卷构造1. 试卷构造与题型牢固:试题分为I 卷选择题和II卷非选择题。
2. 分值比率基本牢固:参照2019 年高考全国卷I 、 II 分值分派, 2019 年高考分值与之基真相同。
3.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会集,同一学科中的不相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次序排列。
二、考试要求、内容、题型示例1.核查目标与要求不变: 2019 年的核查目标与要求与2019 年完好相同,都是重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换和运用知识”“描绘和阐释事物”“论证和研究问题”四个层面的能力目标。
2.考试内容与范围无变化:《经济生活》 82 考点,《政治生活》 50 个考点,《文化生活》 41 个考点,《生活与哲学》77 个考点,总计250 个考点。
3. 题型示例微调:选择题第 4 题代替为 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 II 第 17 题 ; 选择题第 5 题代替为 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 I 第 23 题 ; 非选择题第 2 题代替为 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 I第 39题。
三、 2019 年命题展望结合 2019~2019 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预计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还将保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的基本源则。
1.四选二组合型选择题仍将居霸主地位。
2.四个模块选择题数量将保持不变,题干所引用的资料,各模块的重视点将各有特色。
3.计算题与图表曲线题仍是经济模块的必考题型。
高中政治高考大纲

中学政治高考大纲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完整) Ⅰ.考试性质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中学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与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依据考生成果,按已确定的招生安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用。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依据一般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养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部2019年颁布的《一般中学课程方案(试验)》和《一般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同时,注意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学问、基本技能的驾驭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学问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
12019年高考政治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得和解读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得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精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得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精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学问能够依据从题目中获得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并运用这些学问做出必要的推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呈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学问库”中有关学问、基本技能的实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说明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相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依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学问和技能,发觉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运用题目供应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学问、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楚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全国高考的《文综政治考试说明》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
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
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考试内容及题型示例思想政治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3.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论证和探究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二、考试范围与要求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
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1. 货币(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2. 价格(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3. 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4. 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 企业与劳动者(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6. 投资与融资(1)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7. 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8. 国家收入的分配(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9. 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2)依法纳税依法纳税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二部分政治生活1. 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2. 我国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政府的威信政府的威信及其体现我国政府威信的来源和树立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4. 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部分文化生活1. 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2. 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4.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五部分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