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诗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诗五首》导学案

《诗五首》导学案【预习学案】一、初读诗歌,把握以下内容1.熟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试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常识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世称靖节先生。

田园诗派的鼻祖。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2. 李白,字太白,号,朝诗人,有“ ”之称,与杜甫合称,伟大的主义诗人。

杜甫赞其诗歌“笔落惊风雨,”。

3. 杜甫,字子美,自号,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

郭沫若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4. 龚自珍,字,号,代、,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三、字斟句酌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樽( ) 箸( ) 罥( ) 坳( ) 衾( ) 裘( ) 衾(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悠然⑶会有时⑸愁云惨淡万里凝⑵珍羞⑷忍能对面为盗贼⑹饮归客3.诗歌品读。

①请找出《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运用联想与想象,描绘该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②《行路难》首联写了怎样的场面,有何作用? “冰塞川”“雪满山”又有何象征意义?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④岑参诗中用互文写边塞雪天奇寒的句子是⑤《己亥杂诗》中抒情叙事,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为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的诗句是我的预习困惑【课中导学】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

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疑难的基础上品味研读,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品读鉴赏诗歌,说说对诗歌中精到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五首》语文导学案

《诗五首》语文导学案

《诗五首》语文导教案语文导教案( 83)年级:初二学科:语文主备:赵光冲审查:课题:《喝酒》《行路难》课型:新授时间:XX-6-2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经过对诗歌的频频朗读,培育学生提升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经过品尝诗歌的境界美、韵律美、以提升学生审美情味和创建美的能力。

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课前自学:1、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

陶渊明,有名诗人,一名,字,浔阳柴桑人。

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宅边有五柳树,所以为号焉)(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此后不复出仕。

其诗作清爽朴素自然,世称田园诗人。

本册我们学过他的《》。

李白( 701-762 ),字,号,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穆宁西南)。

幼时随父乔迁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继屈原以后优秀的诗人,世人称他为“”。

其诗风雄奇豪迈,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

《喝酒》写作时间大概是作者归田的第 20 年。

此诗写他在乡村里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经过对眼前光景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真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光景中找寻到乐趣的安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走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困难,反应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诗人心里的激烈愁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力争从愁闷中摆脱出来的强盛精神力量。

2、给加点字注音:东篱金樽珍馐投箸3、解说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②问君何能尔③直挂云帆济沧海④玉盘珍馐直万钱⑤停杯投箸不可以食⑥喧⑦君:⑧心远地自偏⑨辨:讲堂自学:(一)朗读《喝酒》而后剖析解决一下问题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闲自得、安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诵时按二 / 三构造。

如:结庐 / 在人境,而无 / 车马喧。

1、全诗有两个层次,区分出来并归纳其粗心。

⑴第一层⑵第二层2、第一层中前两句用的表达方式是写作方法是引出了疑问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修辞手法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2.《望岳》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3.《登飞来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主持过“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学习探究《登幽州台歌》1.请大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

2.思考: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4.从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5.假如你是陈子昂,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吟诵这首诗?试着有感情诵读。

《望岳》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望岳》,注意读准以下字音,读出节奏。

岱宗造化曾云昏晓决眦2.品析诗歌,思考:(1)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这一特点的?讨论明确:通过“青未了”“钟”“割”“决眦”等词语、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泰山“高大”这个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诵出这种豪迈的气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导学案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游山西村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了解作者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_________,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_________”,亦作“_________”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谈话导入2.走近作者3.写作背景◆活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韵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4.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疏通诗意。

◆活动三:赏析诗句,理解诗情1.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赏析诗句,找出你认为写得妙的地方,进行赏析。

(3)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蕴含了怎样的哲理?(4)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本次进修的《诗词五首》选取了五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通过进修这些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技巧,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目标1. 了解《诗词五首》选取的五首古代诗词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主题内容。

2. 掌握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意义和表达方式。

3. 能够通过诗词欣赏,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进修内容1. 《静夜思》——作者:李白2.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3.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4. 《将进酒》——作者:李白5. 《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四、进修过程1. 阅读诗词《静夜思》,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阅读诗词《登鹳雀楼》,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宁时代背景,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文学技巧。

3. 阅读诗词《春江花月夜》,了解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宁诗歌特点,感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阅读诗词《将进酒》,了解诗人李白的风格和创作特点,分析诗中的豪放与豪情。

5. 阅读诗词《青玉案·元夕》,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宁时代背景,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五、教室讨论1. 请同砚们就每首诗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通过诗词的欣赏,探讨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六、思考题1. 你认为《诗词五首》中哪一首诗词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2. 你觉得古代诗词对摩登人有何启迪和价值?3. 你是否有兴趣尝试创作一首诗词?如果是,请简要描述你的创作主题和情感表达。

七、总结通过本次进修,《诗词五首》带给我们不仅是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更是对古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感悟。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愿我们能够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不息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下册课时:第二十四课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读懂诗词曲,理解其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读懂诗词曲并理解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曲之中的含义和意境。

2.学会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诗词曲。

教学准备:课文教材、多媒体设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

2.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15分钟)1.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课前预习。

2.老师讲解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3.老师播放配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4.分组讨论每一首诗词曲的诗意和意境。

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

2.老师对每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个别或小组朗读,并自我评价。

巩固(10分钟)1.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本课的问题。

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本课课文的体会和感悟。

3.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延伸(1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的精彩片段。

2.学生观看并讨论该片段的意义和价值。

3.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复习本课的内容并总结。

2.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给予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诗词曲五首:1.诗《登鹳雀楼》——王之涣2.词《静夜思》——李白3.曲《渔舟唱晚》——唐继尧4.曲《长相思》——纳兰性德5.曲《钗头凤》——李清照参考答案: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让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五首优美的诗词曲。

同时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介绍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唐诗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唐诗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唐诗五首》导学案
一、进修目标:
1. 了解唐诗的特点和背景;
2. 熟悉《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
3. 学会欣赏和理解唐诗的意境和情感;
4. 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进修内容:
1. 唐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
3. 唐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进修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背景,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唐诗五首》(40分钟)
先让学生阅读《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望岳》和《早发白帝城》,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讨论(30分钟)
组织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的特点和韵味,对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解读。

4. 欣赏鉴赏(20分钟)
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唐诗五首》中的名篇,感受唐诗的魅力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5. 总结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进修收获,反思自己对唐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四、作业安置:
1. 背诵《唐诗五首》中的一首名篇;
2. 撰写一篇关于《唐诗五首》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背景,还能够熟悉《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名篇,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歌情感。

希望学生在接下来的进修中能够继续尽力,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为我们介绍了五首古代名篇,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水平。

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五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关雎》、《咏史》、《山村咏怀》、《悯农》和《江雪》。

这五首诗歌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意境,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下面我们依次来进行细致的学习。

首先是《关雎》,这是一首西汉时期的乐府民歌。

它以南国男女的相思之情为主题,描述了关雎的凄美爱情故事。

我们需要注意到这首诗的特点是抒发情感,以及它特有的韵脚和押韵方式。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并且提高我们的音韵感。

接下来是《咏史》,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它以咏史之名,实质上是表达了对时代沧桑和壮丽人生的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以及对他们的仰慕之情,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千古流芳和人物的伟大,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

第三首是《山村咏怀》,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山村的景色,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中的山村不仅是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心灵的归宿。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杜甫独特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山村人民的赞美和思考。

第四首是《悯农》,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这首诗以农民生活场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佩和惋惜之情。

通过描写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活困境,诗人传达了改善农民境况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吁。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关注到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首是《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雪的景色,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江雪的纯洁和无私,象征着诗人对理想和追求的追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五首》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了解王维、李商隐、郑谷的生平及作品。

2. 能抑扬顿挫地诵读诗歌,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3.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难点】诵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会赏析诗歌。

【温故互查】1.《杂诗》作者王维是代著名诗人。

2.《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

字,号与“”合称为“小李杜”。

“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

字。

4.给下列字注音。

绮.淮.潇.【设问导读】1. 听读前三首诗,自己标出节奏。

学生自由诵读,再小组内朗读,组内评价。

抽学生全班读,并评。

2. 小组内理解诗意,标出不理解的句子,再全班交流理解不懂的句子。

3. 思考:《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

【自学检测】1.解释下列字词。

着花未....:风笛..:却话...何当2.原文填空。

(1)来日绮窗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中诗人想像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上与友人别》中,最能体现离情别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拓展延伸】1. 请积累关于友谊的诗句。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解王勃的生平及作品。

2.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

3.了解诗意。

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意。

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自学检测】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字。

诗题中“之”的意思是。

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2.给下列字注音城阙.:宦.游:歧.路:五津.:3.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设问导读】1.听读本诗,自己标出节奏。

学生自由诵读,再小组内朗读,组内评价。

抽学生全班读,并评。

2.小组内理解诗意,标出不理解的句子,再全班交流理解不懂的句子。

3.思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赏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句。

【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字词。

宦游人:无为:歧路:儿女:2. 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朋友‘最能体现诗人宽阔胸襟的句子是,。

3.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劝勉。

4.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诗词五首》第三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作品。

2.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

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习鉴赏诗歌。

【自学检测】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代诗人。

字。

“乐天”就是。

“酬”的意思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空吟.:暂.凭:侧畔.长.精神:烂柯.人:【设问导读】1.听读这首诗,自己标出节奏。

学生自由诵读,再小组内朗读,组内评价。

抽学生全班读,并评。

2.小组内理解诗意,标出不理解的句子,再全班交流理解不懂的句子。

3.思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字词。

弃置:翻似:侧畔:长精神:2.原文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其中有一联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富含哲理)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睛之笔与友共勉的句子是。

3.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以“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作对照,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B.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怅惘但又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

C.形象地描绘了眼前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陶醉忘情的心态。

D.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客观事物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规律。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黯然消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乐观的情感,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B.“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两句诗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颇具典型意义。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是作者身在长安设想回归巴山,晚上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但他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导学案答案【温故互查】1、唐,山水田园2.李商隐,唐,义山,玉溪生,杜牧,寄给北方的友人。

3.郑谷,唐,守愚。

4.qǐ, huái, xiāo.【设问导读】3. 《杂诗》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抒发了思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淮上与友人别》抒发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4.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友人在西屋的窗下长谈,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的重聚时的乐。

这两句,明白如话,却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自学检测】1.开花没有;什么时候;再来叙说;风中传来的笛声。

2.(1)寒梅着花未。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D【拓展延伸】1、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汉。

无名氏《别诗四首》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和必先同调。

—杜甫《徒步归行》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汉乐府《箜篌谣》5.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

明田艺蘅《玉笑零音》6.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

孔融《诗》《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答案【自学检测】1、王勃,唐,子安,到、往,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2、què, huàn , qí , jīn.3、B【设问导读】3.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

4.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气象阔大,意境高远,成为远隔万水千山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不不朽名句。

【巩固练习】1、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不要做;岔路,指分手离别的地方;青年男女。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B4.C《诗词五首》第三课时导学案答案【自学检测】1、刘禹锡,唐,梦得,白居易,酬答,指因另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2.yín, zàn, pàn , zhǎng, kē.【设问导读】3.本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运用比喻,.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

描写形象生动,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

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巩固练习】1.指被贬谪,倒好像,旁边,振作精神。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_;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时凭杯酒长精神。

3.C。

4.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