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3课 短诗五首导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3《短诗五首》教师版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3《短诗五首》教师版

《短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第3课 短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3课 短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3课 短诗五首(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给加点的字注音:墓畔(pàn ) 寂寞(jì) 漫漫(màn màn ) 一束(shù) 装饰( shì) 舵手(duò) 埋没(mái mò)活动二:词义梳理(1)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2)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装饰)打扮,修饰。

(3)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4)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5)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点缀”则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好看“装饰”主要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

(6)繁多:(种类)多,丰富【辨异】“繁杂”是指(事情)多而杂乱。

活动三: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5)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短诗五首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短诗五首导学案

《短诗五首》导学案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第3课 短诗五首知识点与导学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第3课 短诗五首知识点与导学案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学习目标】1.品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学习重难点】1、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1929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代表作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文学评论家、诗人、翻译家。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写作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3《短诗五首》学生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3《短诗五首》学生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短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3《短诗五首》配套精品导学案教师版

3《短诗五首》配套精品导学案教师版

《短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含答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含答案)

仍难忘打麦场的夜晚(刘庆邦)看场,直到垛住麦秸垛,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且不说人们每天头顶炎炎烈日,忙得跟打仗一样,到了夜晚,男人们也纷纷走出家门,到打麦场里去睡。

正是夜晚睡在打麦场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②夏天农村吃过晚饭,差不多到了十来点,天早就黑透了。

我每天都是摸黑往场院里走。

我家没席子可带,我也不带被子,只带一条粗布床单。

一来到场院,我就脱掉鞋,把鞋提溜在手里,光着脚往场院中央走。

我给自己选定的睡觉的地方,是在临时堆成的麦秸垛旁边。

我把碾扁的、变得光滑的麦秸往地上摊了摊,摊得有一张床那么大,把床单铺在麦秸上面。

新麦秸是白色的,跟月光的颜色有一比。

而我的床单是深色的,深色一把“月光”覆盖,表明这块地方已被我占住。

③占好了睡觉的位置,我还要到旁边的水塘里扑腾一阵....。

白天在打麦场上忙了一天,浑身沾满了麦锈和碾碎的麦芒,毛毛躁躁,刺刺挠挠,清洗一下是必要的。

我脱光身子,一下子扑进水里去了,双脚砰砰地打着水花,向对岸游去。

到水塘里洗澡的不只我一个,每个在场院里睡觉的男人几乎都会下水。

有的人一下进水里,就兴奋得啊啊直叫,好像被女水鬼拉住了脚脖子一样。

还有人以掌击水,互相打起水仗来。

在我们没下水之前,水面静静的,看去是黑色的。

天上的星星映在水里,它们东一个西一个,零零星星,谁都不挨谁。

我们一下进水里就不一样了,星星被激荡得乱碰乱撞,有的变大,有的变长,仿佛伸手就能捞出一个两个。

④洗完了澡,我四脚拉叉躺在铺了床单的麦秸上,即刻为新麦秸所特有的香气所包围。

【甲】那种香气很难形容,它清清凉凉,又轰轰烈烈;它滑溜溜的,又毛茸茸的。

它不是扑进肺腑里就完了,而似乎充满了每个汗毛孔。

它不是食物的香气,只是打场期间麦草散发的气息。

【乙】但它的香气好像比任何食物的香气都更原始,更醇厚,也更具穿透力,让人沉醉其中,并深深保留在生命的记忆里。

⑤还有夜晚吹拂在打麦场里的风。

风是看不见的,可场院旁边的玉米叶子会向我们报告风的消息。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3 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预习案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通读诗歌,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根据自学提示,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4.请将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骗人的话;假话。

探究案
《月夜》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萧红墓畔口占》
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
4.《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断章》
部编版语文
上册 上学期
下册 下学期
6、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7、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9、《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风雨吟》
10、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海”“舟”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11、这里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
内涵?
《统一》
13、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14、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
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