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支出的相关数据表
异方差的概念

③对每个子样分别进行OLS回归,并计算各自 的残差平方和;
④在同方差性假定下,构造如下满足F分布的 统计量
F
e~22i
(n
2
c
k
1)
~
F(n
c
k
1,
n
c
k
1)
方差。 怀特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以二元为例):
Yi 0 1 X 1i 2 X 2i i
然后做如下辅助回归
e~i2
0
1 X 1i
2 X 2i
3
X
2 1i
4
X
2 2i
5 X 1i X 2i
i
(*)
可以证明,在同方差假设下:
R2为(*)的可决系数,h为(*)式解释变量的个数, 表示渐近服从某分布。
e~12i
( n c k 1) 2
2
2
⑤给定显著性水平,确定临界值F(v1,v2), 若F> F(v1,v2), 则拒绝同方差性假设,
表明存在异方差。
当然,还可根据两个残差平方和对应的
子样的顺序判断是递增型异方差还是递减异
型方差。
4. 怀特(White)检验 怀特检验不需要排序,且适合任何形式的异
X 递减异方差
X 复杂型异方差
怎样通过Eviews作x- e2 散点图
❖ 键入 LS y c x 作回归; ❖ 键入 GENR E1=resid 调用残差; ❖ 键入 GENR E2=E1^2 生成残差平方序列; ❖ 键入 SCAT E2 X
如果呈现出某种有规律的分布,说明残差中蕴 涵着模型(1)未提取净的信息,或(2)可能存 在异方差或自相关,或(3)设定有误。
异方差EVIEWS案例实现

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ˆ ln Y 1.603 0.325ln X1 0.507 ln X 2 t (1.861)
2
(3.136)
(10.434) F 54.789 RSS 0.812
R 0.782 DW 1.965
异方差检验
进一步的统计检验 (1)G-Q检验:将原始数据按X2排成升序,去掉 中间的7个数据,得两个容量为12的子样本。
ˆ ln Y 1.228 0.376 ln X 1 0.510 ln X 2 (4.131) (6.612)
2 2
(28.688)
R 0.992908 R 0.992402 DW 1.109 F 1960.131 RSS 0.04721
各项统计检验指标全面改善
ln Y 0 1 ln X 1 2 ln X 2
表 4.1.1
中国 2001 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支出相关数据(单位:元)
从事农业经营 人均消费 支出 的收入 其他收入 人均消费 支出 地区 北 南 东 西 南 庆 川 州 南 藏 西 肃 海 夏 疆 从事农业经营 的收入 其他收入
2
(0.626)
0.564 ln X 2 0.04(ln X 2 ) (2.902)
似乎没有哪个参数的t检验是显著的 。但
n R2 =31*0.430873=13.35705
=5%下,临界值 20.05(4)=9.488,拒绝同方差性
原模型的加权最小二乘回归
对原模型进行OLS估计,得到随机误差项 的近似估计量ěi,以此构成权矩阵2W的估计 量; 再以1/| ěi|为权重进行WLS估计,得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摘要本文根据2001-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情况,从方差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从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农村居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费结构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
最后,为改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开拓我国农村市场,推进我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优化农民消费结构等建议。
关键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方差分析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占全国人数三分之二以上。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发展和繁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农村居民的消费是否稳定发展,农村市场是否旺盛,直接影响着社会总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从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我国正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中国,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上升到2010年的5919元,名义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2.21%。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降为41.1%。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采用2001—2010年相关数据(见附录Ⅰ),考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动趋势,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2月28日)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
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全省经济继续在较高平台上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全省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 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913.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512.5亿元,增长10.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925元,比上年增长9.1%。
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
全省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2.0∶51.7∶36.3调整为11.4:51.7:36.9。
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较快,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20%以上。
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实行更加有效的分类指导。
乡镇村撤并力度加大,南京等六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
计量经济学 第三版 李子奈 书中表格数据

计量经济学(第3版)例题和习题数据表表2.1.1 某社区家庭每月收入与消费支出统计表表2.3.1 参数估计的计算表表2.6.1 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表2.6.3 中国居民总量消费支出与收入资料单位:亿元年份GDP CONS CPI TAX GDPC X Y 19783605.6 1759.1 46.21519.28 7802.5 6678.83806.7 19794092.6 2011.5 47.07537.828694.2 7551.64273.2 19804592.9 2331.2 50.62571.70 9073.7 7944.24605.5 19815008.8 2627.9 51.90629.899651.8 8438.05063.9 19825590.0 2902.9 52.95700.02 10557.3 9235.25482.4 19836216.2 3231.1 54.00775.5911510.8 10074.65983.2 19847362.7 3742.0 55.47947.35 13272.8 11565.06745.7 19859076.7 4687.4 60.652040.79 14966.8 11601.77729.2 198610508.5 5302.1 64.572090.37 16273.7 13036.58210.9 198712277.4 6126.1 69.302140.36 17716.3 14627.78840.0 198815388.6 7868.1 82.302390.47 18698.7 15794.09560.5 198917311.3 8812.6 97.002727.40 17847.4 15035.59085.5 199019347.8 9450.9 100.002821.86 19347.8 16525.99450.9 199122577.4 10730.6 103.422990.17 21830.9 18939.610375.8 199227565.2 13000.1 110.033296.91 25053.0 22056.511815.3 199336938.1 16412.1 126.204255.30 29269.1 25897.313004.7 199450217.4 21844.2 156.655126.88 32056.2 28783.413944.2 199563216.9 28369.7 183.416038.04 34467.5 31175.415467.9 199674163.6 33955.9 198.666909.82 37331.9 33853.717092.5 199781658.5 36921.5 204.218234.04 39988.5 35956.218080.6 199886531.6 39229.3 202.599262.80 42713.1 38140.919364.1 199991125.0 41920.4 199.7210682.58 45625.8 40277.020989.3 200098749.0 45854.6 200.5512581.51 49238.0 42964.622863.9 2001108972.4 49213.2 201.9415301.38 53962.5 46385.424370.1 2002120350.3 52571.3 200.3217636.45 60078.0 51274.026243.2 2003136398.8 56834.4 202.7320017.31 67282.2 57408.128035.0 2004160280.4 63833.5 210.6324165.68 76096.3 64623.130306.2 2005188692.1 71217.5 214.4228778.54 88002.1 74580.433214.4 2006221170.5 80120.5 217.6534809.72 101616.3 85623.136811.2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整理。
2001至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库:年度数据
地区:全国
指标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6955.124564.721809.819109.417174.715780.813785.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1978=100)12271146.71046.3965.2895.4815.7752.5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8895.97916.66977.359195153.24760.64140.4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1978=100)1286.41176.91063.2954.4860.6793.2734.4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536.236.335.736.537.936.3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739.340.441.14143.743.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
1.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源于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2.从2002年起,城镇住户调查对象由原来的城市市区和县城关镇的非农业居民家庭改为居住在城镇区域范围内的常住户。
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
11759.5104939421.68472.27702.86859.6
670.7607.4554.2514.6472.1416.3
35873254.92936.42622.22475.62366.4
670.7624.5588550.6527.9503.7
35.836.737.737.137.738.2
4345.547.245.646.247.7域范围内的常住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2年2月28日)2001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克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9069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32254亿元,增长7.4%。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
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8%;食品价格持平(其中,粮食下降0.7%,肉禽及制品、鲜菜分别上涨1.6%和1.4%,蛋上涨6.0%),烟酒、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3%和1.9%,家庭设备、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下降2.3%和1.0%,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上涨6.6%,居住价格上涨1.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0.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4%。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0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0万人。
统计学论文---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统计学论文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就会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因此,分析历年来城乡收入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对2001年至2010年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其次,就现在的农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动态分析和趋势分析,最后就分析的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2001年至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一)静态分析1.总量指标图1从表1、图1可以知道在十年里面农村居民的收入仍未突破万元,且在2001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是2366元,到2010年时也只是翻越了5500元大关。
城镇居民在2001年的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860元,经过短短的四年的时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493元,在2010年将要达到两万元的水平。
2.比较相对指标为了了解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上的差距程度,我们需要将同一年两种收入加以对比。
其计算公式为:%100⨯=同类现象的数值某一现象的数值比较相对指数表2 历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2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城乡可支配收入的34.49%,但是到 2010年比值缩小到30.97%。
由此可明显的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扩大。
(二)动态分析1.发展水平图3由图3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十年城乡居明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农村居民收入曲线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可以知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比较快。
2.平均发展水平通过表1,分别计算出2001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a )元和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b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