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2. 学生能描述大气层的特点,了解各层大气对地球环境与气候的影响。

3. 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气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数据等分析大气层的变化,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现象,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究大气科学的兴趣。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科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气象知识体系,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大气科学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功能,联系课本第二章内容。

- 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热层的特点与作用;- 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气象现象及其成因: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结合课本第三章内容。

- 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 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3. 大气污染与防治: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参考课本第四章内容。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危害;- 环保政策与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4. 实践活动:设计气象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其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3.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测数据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大气监测数据,判断空气质量,并提出改善措施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其环保意识,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大气污染、大气质量评价、大气监测;2. 大气污染物种类及来源: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3. 大气环境监测原理及方法:采样方法、分析方法、监测设备;4. 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国内外大气质量标准、污染物限值;5. 大气监测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空气质量;6. 实践操作:使用大气监测设备进行实地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7. 案例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析,提出改善措施。

教材章节关联:1.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章 大气环境监测;3.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及其监测方法;4. 第四章 空气质量评价与监测数据分析;5. 第五章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大气污染课程设计(完整版)

大气污染课程设计(完整版)
(8)锅炉仅燃烧造气炉废气产生的 SO2 量计算 锅炉 1 H2S 的产量 60000×800=48×106mg/h SO2 的量为 48×106×64/34=90.4×106mg/h 锅炉 2 H2S 的产量 60000×800=48×106mg/h SO2 的量为 48×106×64/34=90.4×106mg/h
SO2 排放浓度限值 200mg/m3,烟尘排放浓度限值 30mg/m3。
三、设计内容和要求: 1. 基本熟悉各类除尘器的除尘机理以及选用原则。掌握管道 设计与计算,初步达到具有独立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 设计能力。 2. 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确定。 3. 除尘器的比较和选择:确定除尘器类型、型号及规格,并 确定其主要运行参数。 4. 管网布置及计算:确定各装置的位置及管道布置。并计算 各管段的管径、长度、烟囱高度和出口内径以及系统总阻 力。 5. 风机及电机的选择设计:根据净化系统所处理烟气量、烟 气温度、系统阻力等计算选择风机种类、型号及电动机的 种类、型号和功率。 6. 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按设计程序编写,包括方案 的确定、设计计算、设备选择和有关设计的简图等内容。 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小结及参考文 献等部分,文字应简明、通顺、内容正确完整,书写工整、
⑴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Q'a 4.76 (1.867 CY 5.56 H Y 0.7SY 0.7QY)
=4.76(1.867×0.22+5.56×0.02+0.7×0.0064-0.7×0.09) =2.17m3/kg 式中 CY,HY,SY,OY—— 分别代表煤中各元素所含得质量分数 ⑵ 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
1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五、除尘器的选择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

首先,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性,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次,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其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大气的组成、分层结构和主要成分,以及大气圈的边界和厚度。

其次,讲解大气层中的各种现象,如风、云、雨、雪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接着,分析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气候、天气、氧气供应等。

最后,探讨大气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以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大气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次,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运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培养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大气科学》、《大气环境》等。

参考书方面,推荐学生阅读《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专著,以加深对大气科学的理解。

多媒体资料方面,利用互联网下载或制作与大气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片,以便生动直观地展示大气现象。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气象观测仪、空气采样器等,以便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

此外,还可通过邀请气象专家讲座、学生参观气象台站等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设计概况1.1 设计题目DG-220/100型火电厂锅炉高硫无烟煤烟气喷雾干燥法袋式除尘系统设计。

1.2 设计内容及要求(1)根据燃煤的原始数据计算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

(2)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包括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特点;运行参数的选择与设计;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等。

(3)除尘设备结构设计计算。

(4)脱硫设备结构设计计算。

(5)烟囱设计计算。

(6)管道系统设计,阻力计算,风机电机的选择。

(7)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设计图,系统图要标出设备、管件编号、并附明细表;除尘系统、脱硫设备平面、剖面布置图若干张,并包括系统流程图一张。

1.3 设计依据(1)锅炉烟尘排放标准GB 13271—2001 (摘录)见表1-1表1-1锅炉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一类区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

(2)锅炉二氧化硫排放标准GB13271-2001(摘录)见表1-2。

表1-2锅炉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一类区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

(3)《除尘工程设计手册》(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1]1.4 设计原始资料(1)锅炉型号:DG-220/100即,东方锅炉厂制造,蒸发量220t/h,出口蒸汽压力100MPa 。

(2)燃烧方式是室燃炉(煤粉炉),所配发电机组功率50MW 。

(3)烟气在锅炉出口前阻力1020Pa 。

(4)设计耗煤量:23t/h 。

(5)设计煤成分:见附表1-3,属于高硫无烟煤(6)排烟温度:160℃(7)空气过剩系数:25.1=α(8)飞灰率:29%(9)连接锅炉、净化设备及烟囱等净化系统的管道假设长度380m ,90°弯头60个。

表1-3 设计煤成分2 污染产物计算以1kg 燃煤燃烧为基础,则:质量(g) 煤成分物质的量(mol) 需氧量(mol) C660 55 27.5 H20 20 5 O40 2.5 0 S30 0.9375 0.9375 H 2O 40 2.22 所以理论需氧量为:kg m /721.010004.22)25.29375.055.27(3=⨯-++ 理论空气量:kg m /45.3)78.31(721.03=+⨯过剩空气量:kg m /863.025.045.33=⨯生成CO 2的量为:27.5mol ;生成H 2O 的量为:10mol ;生成SO 2的量为:0.9375mol ;1kg 燃煤产生的实际烟气量:h m /5.4863.078.478.345.310004.22)22.29375.0105.27(3=+⨯+⨯+++ 锅炉产生的烟气流量:h m h m V /110000/1035001000235.433≈=⨯⨯= 二氧化硫浓度:342/1033.11000645.49375.0)(m mg so c ⨯=⨯⨯=烟尘浓度:341/1029.110005.4%29%201000m mg c ⨯=⨯⨯⨯= 3 方案设计3.1 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半干法脱硫工艺。

喷雾干燥法是目前市场份额仅次于湿钙法的烟气脱硫技术,其设备和操作简单,可使用碳钢作为结构材料,不存在有微量金属元素污染的废水。

目前,喷雾干燥法主要用于低硫煤烟气脱硫,用于高硫煤的系统只进行了示范研究,尚未工业化。

3.1.1 工艺流程及设备喷雾干燥法的工艺过程如图,主要包括吸收剂设备、吸收和干燥、固体废物捕集处置四个主要过程。

(1)吸收剂设备:吸收剂溶液或浆液在现场制备。

虽然石灰是常见的吸收剂,也有多种其他吸收剂可供选用。

吸收剂选择将取决于当地是否容易得到及价格因素。

已用于喷雾干燥法脱硫的石灰达一百多种,通常活性氧化钙含量为80%~90%最好的。

因为石灰石比石灰便宜,很多用户对石灰石更感兴趣,但石灰石作吸收剂仍在开发中。

苏打粉和烧碱也是常用吸收剂,它们可以在多种工业过程中得到。

在一些工业部门,如啤酒工业中,其废水含有氢氧化钠或苏打灰,这种废水可用烟气脱硫的反应剂。

当苏打粉用作吸收剂时,产生一种由苏打灰和亚硫酸钠组成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可以直接用于纸浆和造纸工业中。

对石灰系统,循环固体废物可以提高吸收剂利用率;对钠系统,因吸收剂一次通过吸收塔,反应就几乎是完全的,所以不必要进行循环。

在石灰系统中,粒状石灰必须熟化,以产生具反应性浆液。

(2)吸收和干燥:120~160℃的锅炉烟气从喷雾干燥塔顶部送入,同时通过安装于顶部的高速旋转的喷雾,将制备好的石灰乳喷射成直径小于100微米的雾滴。

这些具有大表面积而分散的石灰乳雾滴同时烟气接触后,一方面与烟气中的SO2发生化学反应,另一方面烟气与石灰乳雾滴进行热交换,迅速将大部分水分蒸发,形成含水较少,含亚硫酸钙、硫酸钙、飞灰和未反应氧化钙的固体废物。

为了有效去除SO2,喷雾干燥塔、烟气气流分布装置和雾化器是最主要的装置。

喷雾干燥塔为烟气与雾滴提供足够的接触时间,以便得到最大的SO2去除率,并且充分干燥由吸收液雾滴形成的固体颗粒。

大部分石灰系统的烟气时间为10~12s。

气流分布装置和雾化器要能够使烟气和雾化的野地充分混合,以有助于烟气与液滴间质量和热量传递。

要求液滴要充分小,以便有足够的表面积,以利于SO2吸收。

同时,也不宜过小,防止未充分吸收之前,液滴完全干化。

采用较多的雾化器有旋转离心雾化器和两相流喷嘴雾化器两种。

前者利用高速旋转盘或无滑轮产生细小雾滴,液滴大小随旋转盘直径和转速而变,与浆液供应量关系不大。

这是其优点之一,因为实际操作中吸收剂供料速度要随烟气流量和SO2浓度而变。

旋转雾化器结构是相当复杂的,雾化轮的耐磨性要好,另外喷雾孔堵塞也是问题之一。

两相流喷嘴利用高压空气把吸收液破碎成雾滴,其主要优点是:没有运动部件,为避免堵塞可以采用大流量。

缺点是液滴大小随供料速率而变,因而导致SO 2去除率改变。

(3)固体废物捕集:固体废物在喷雾干燥塔中沉积下来,由底部排出。

细小的脱硫灰颗粒随烟气从干燥器下部排出进出袋式除尘中。

袋式除尘器被广泛用于捕集干化固体从,其原因在于收集于滤袋表面的固体中为反应的碱类物质能够与烟气中的SO 2继续反应。

研究表明,袋式除尘器中去除的SO 2可占到SO 2总去除率的10%。

电除尘器的优点在于它对冷凝并不太敏感,可以在更接近饱和温度下操作,从而导致SO 2去除率提高。

尽管烟气中SO 2已被去除,由于烟气中水分存在和烟气体积流量减小,电除尘器收尘效率仍然较高。

从除尘器出来的烟气经风机排空。

电除尘器脱硫灰颗粒和喷雾干燥塔底部排出的脱硫灰颗粒再循环回系统,继续使用,以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1]。

(4)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因吸收剂类型而异。

对于石灰系统,当固体废物中未反应的吸收剂量小于5%时,固体废物是无害的,可采用与飞灰相同的处置方法;但对于钠系统,应采用谨慎措施减小废物的浸出率。

喷雾干燥吸收的最后产物是一种潜在的工业和建材原材料,但目前扩大规模的应用仍在研究之中。

喷雾干燥塔出口温度控制在较低、但又在露点温度以上温度,因此减少了重新加热系统。

干的固体废物减少了废物体积。

另外,脱硫系统的烟气压力适中,吸收剂输送量小,因此,系统能耗较低,只有湿法工艺所需能耗的1/2~1/3。

3.1.2 烟气脱硫与干燥原理含SO 2烟气进入喷雾干燥塔后,立即与雾化的浆液混合,气相中SO 2迅速溶解于滴状液体中,并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

SO 2吸收的总反应为:)(2)()()()(23222s O H CaSO l O H g SO s OH Ca ⋅=++)(2)(5.0)(224223s O H CaSO g O s O H CaSO ⋅=+⋅下述几个步骤表明了大致的反应机理:(1)气相 S O 2的溶解:3222SO H O H SO ⇔+(2)在碱性介质中的解离反应:-++⇔332HSO H SO H-+-+⇔233SO H HSO--⇔++323222HSO SO O H SO(3)石灰固体颗粒的溶解:-++⇔OH Ca OH Ca 2)(22(4)亚硫酸盐及氧化反应:)(212123232s O H CaSO O H SO Ca ⋅⇔++-+ )(2232121242223l O H CaSO O H O O H CaSO ⋅⇔++⋅ (5)酸碱中和反应:02233H SO OH HSO +⇔+--O H SO OH SO 22322+⇔+--以上反应使气相中SO 2不断溶解从而达到脱硫目的,在此过程中碱性物质被不断消耗,需由固体吸收剂继续溶解补充。

在石灰喷雾干燥吸收中,烟气中CO 2被吸收,并与浆液反应生成碳酸钙,从而减少了钙离子的可用性:3222CO H O H CO ⇔+-+-++⇔+⇔233322CO H HCO H CO H3232CaCO CO Ca ⇔+-+喷雾干燥法脱硫技术是利用喷雾干燥原理,在吸收剂喷入吸收塔以后,一方面吸收剂与烟气中的SO 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体废渣;另一方面烟气将热量传递给吸收剂,使之不断干燥,在塔内脱硫反应后形成的废渣为固体粉尘状态,一部分在塔内分离,有椎体出口排出,另一部分随脱硫后烟气进入除尘器。

安装于吸收塔顶部的离心喷雾机具有很高的转速,吸收剂浆液在离心力作用下喷射成均匀的雾粒,雾粒直径可小于100微米。

这些具有很大表面积的分散微粒,一经同烟气接触,就发生强烈的热交换和化学反应,迅速将大部分水分蒸发掉,形成含水量很少的固体灰渣。

由于吸收剂微粒没有完全干燥,在吸收塔之后的烟道和除尘器中仍可继续发生一定程度的吸收SO 2的化学反应。

3.1.3 主要工艺操作参数影响SO 2去除率的工艺参数包括吸收塔烟气出口温度接近绝热饱和温度的程度、吸收剂钙硫比,以及SO 2入口浓度。

(1)吸收塔烟气出口温度:烟气出口温度由浆液中的水含量和浆液供应速率决定。

吸收塔烟气出口温度越低,说明浆液的水含量越大,SO2吸收反应越容易进行,因而脱硫率越高。

但是,烟气出口温度不能达到露点温度,否则除尘器将无法工作。

一般吸收塔出口烟气温度以绝热饱和温度的差值T来控制。

SO2吸收率和吸收剂利用率随T的减小而提高。

大部分喷雾干燥塔在绝热饱和温度之上11~28K操作。

(2)吸收剂钙硫比:吸收剂化学当量比(及钙硫比)直接影响SO2去除。

较高的钙硫比有利于SO2去除,但当钙硫比大于1时,脱硫率增加缓慢,而吸收剂利用率下降,增加了吸收剂成本和固体废物处置费用。

另外,吸收剂溶解性或吸收固体在料浆中的质量分数又限制了可能采用的钙硫比的上限。

喷雾干燥法的钙硫比一般控制在1.4~1.8。

(3)SO2入口浓度:由试验得知,脱硫率随着吸收塔入口SO2浓度的升高而有所降低。

这是因为在钙硫比等操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烟气中的SO2浓度越高,需要吸收的SO2就越多,就需要加入更多的石灰,从而提高了雾滴中石灰的含量,同时生成的CaSO3的量也随之增大,使雾滴中的水分相应减少,限制了SO2的吸收传质过程,造成脱硫率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