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气课程设计任务书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要求任务书

课程设计要求任务书

课程设计要求任务书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中关于XXX(填写具体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自己在XXX(填写具体技能)方面的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X(填写具体学科或领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其对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其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填写具体知识点)、XXX(填写具体知识点)和XXX(填写具体知识点)。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1-2课时:介绍XXX(填写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第3-4课时:讲解XXX(填写具体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

3.第5-6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XXX(填写具体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4.第7-8课时: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XXX(填写具体知识点)的操作过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资料,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培养其动手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并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2015年1月某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设计The Facility Design of X Company for Pickling Sulphuric Acid Gas Governance[摘要]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配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而单独设立的设计性实践课程。

本次设计是对某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进行设计。

其主要内容包括:集气罩的设计、填料塔的设计、管网的布置及阻力计算等。

本设计采用液体吸收法进行净化,即采用5%NaOH溶液在填料塔中吸收净化硫酸烟雾,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本次设计通过对酸洗硫酸烟雾治理净化,使我们能够初步掌握治理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bstract]Atomsphere pollec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And efficient measures are urgengtly needed to govern the air pollution,as the air pollution has caused the direct impact on human health. Curriculum Design of Air Pollution Covernace is an experiment-designing course which is set up to assist the course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This design is aim to devise the treatment facility on pickling sulphuricacid for x factery , which includes the design of gas- ullecting hood and packed tower,the layout of prpe network ,and the calculation of resistance and soon.This design is on the basis of the purification by uguid absorption -stripping,that is the using of 5% liquor NaOH is packed tower to absorb andpurity sulphuric acid.After purification,the air reaches air pollutant release standards.[关键词]硫化工艺;脱硫;碱液吸收法;SDG法[Key words] Vulcanization process;Desulphurization;Alkali absorption method;SDG目录前言................................................................................................................................................... - 4 -一、设计概述..................................................................................................................................... - 5 -1.1设计目的...................................................................................................................................... - 5 -1.2设计要求及任务 .......................................................................................................................... - 6 -1.3设计任务分工 .............................................................................................................................. - 6 -二、设计内容..................................................................................................................................... - 7 -2.1设计任务书.............................................................................................................................. - 7 -2.1.1 课程名称........................................................................................................................... - 7 -2.1.2 基础资料........................................................................................................................... - 7 -2.2工艺原理.................................................................................................................................. - 9 -2.3设计方案的比较和确定 .......................................................................................................... - 9 -2.3.1 除雾器 ........................................................................................................................... - 10 -2.3.2 SDG法 ............................................................................................................................ - 11 -2.3.3液体吸收法 .................................................................................................................... - 12 -2.4. 处理单元的设计计算 ......................................................................................................... - 12 -2.4.1 集气罩的设计计算 ....................................................................................................... - 12 -2.4.2集气罩入风口的计算 .................................................................................................... - 14 -2.4.3填料塔的设计 ................................................................................................................ - 15 -2.4.4填料塔有关附件的选择 ................................................................................................ - 22 -2.4.5加料搅拌池和储液池的设计计算 ................................................................................ - 24 -2.4.6储液池的设计计算 ........................................................................................................ - 24 -2.4.7水泵的选取 .................................................................................................................... - 25 -2.4.8管网的设计及系统阻力计算 ........................................................................................ - 26 -2.4.9系统阻力计算 ................................................................................................................ - 29 -2.4.10节点压力平衡计算 ...................................................................................................... - 32 -2.4.11总压力损失 .................................................................................................................. - 33 -2.4.12烟囱设计高度 .............................................................................................................. - 34 -2.5工艺流程图、设备图 ............................................................................................................ - 38 -三、总结........................................................................................................................................... - 38 -四、参考文献................................................................................................................................... - 39 -五、附录........................................................................................................................................... - 40 -前言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课程设计大作业任务书

课程设计大作业任务书

课程设计大作业任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以及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学生应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并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1.描述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解释不同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3.阐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4.分析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并应用相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运用实验方法和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

6.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和演绎物质的性质和能量变化规律。

7.结合生活实例,应用物质与能量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和科学思维。

2.增强对物理实验的热爱,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强化环保意识,理解科学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涵盖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主要内容,包括:1.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物质的性质和状态变化。

3.能量的守恒和转化定律。

4.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具体到教材的每一章节,我们将分别讲解:•第3.1节: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第3.2节: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性质。

•第3.3节: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3.4节:能量的守恒和转化。

•第3.5节: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系统讲解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现象,促进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科学实验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状态变化和能量转换。

四、教学资源为确保教学质量,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物理教程》第三章相关内容。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普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教学视频,辅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课所需的仪器和材料齐全,让学生动手实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ZL2-13型锅炉高硫无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ZL2-13型锅炉高硫无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

1 卫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设计题目DZL2-13型锅炉高硫无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2.设计原始资料锅炉型号:DZL2-13 即,单锅筒纵置式链条炉,蒸发量2t/h,出口蒸汽压力13MPa设计耗煤量:350kg/h设计煤成分:C Y=65% H Y=4% O Y=2% N Y=1% S Y=3% A Y=15% W Y=10% ;V Y=8%,属于高硫无烟煤排烟温度:160℃空气过剩系数=1.3飞灰率=16%烟气在锅炉出口前阻力550Pa污染物排放按照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类区新建排污项目执行。

连接锅炉、净化设备及烟囱等净化系统的管道假设长度50m,90°弯头10个。

3.设计内容及要求(1)根据燃煤的原始数据计算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

(2)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包括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特点;运行参数的选择与设计;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等。

(3)除尘设备结构设计计算(4)脱硫设备结构设计计算(5)烟囱设计计算(6)管道系统设计,阻力计算,风机电机的选择(7)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设计图,系统图要标出设备、管件编号、并附明细表;除尘系统、脱硫设备平面、剖面布置图若干张,以解释清楚为宜,最少4张A3图,并包括系统流程图一张。

2 井添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设计题目DZL2-13型锅炉中硫烟煤烟气旋风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2.设计原始资料锅炉型号:DZL2-13 即,单锅筒纵置式链条炉,蒸发量2t/h,出口蒸汽压力13MPa设计耗煤量:390kg/h设计煤成分:C Y=64.5% H Y=4% O Y=3% N Y=1% S Y=1.5% A Y=18% W Y=8%;V Y=15%;属于中硫烟煤排烟温度:160℃空气过剩系数=1.3飞灰率=16%烟气在锅炉出口前阻力550Pa污染物排放按照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类区新建排污项目执行。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任务书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任务书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任务书一、目的通过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对“空调工程”(“暖通空调”)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听过空调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了解和掌握空调工程的具体设计方法、步骤,并初步掌握空调设计图纸的绘制方法。

二、设计题目位于XX地区的某三层综合办公楼空调系统的设计。

注:“XX地区”由学生自选中国地区任一城市。

三、原始条件1、土建图纸详见图纸。

2、设计要求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对整栋大楼进行舒适性空调设计。

3、其他条件或参数具体气象参数和室内状态的确定查阅参考文献;建筑参数:□外墙构造为:抗裂砂浆复合耐碱网格布(5.0mm)+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B型(20.0mm)+烧结保温砖(200.0mm)+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C型(30.0mm)+抗裂砂浆复合耐碱网格布(5.0mm)□屋面构造由上至下分别为:(1)预制细石混凝土板25mm,表面喷白色水泥浆(2)通风层≥200mm(3)卷材防水层(4)水泥砂浆找平层20mm(5)保温层:厚度为100mm的水泥膨胀珍珠岩(6)隔汽层(7)现浇钢筋混凝土100mm(8)内粉刷□外窗高为2000mm,为双层透明中空玻璃,玻璃层为 6 mm 中透光Low-E+12 mm 空气+6 mm透明;隔热金属型材窗框,80%玻璃;内遮阳采用活动百叶帘。

□不考虑内墙传热四、设计要求和内容设计时间为2周,在2周的时间内,应完成如下工作:1、进行冷负荷的计算;2、进行夏季的工况分析;3、空调方式的选择;4、空调末端的选择;5、风道水力计算和室内气流组织的计算;6、绘制施工图;7、按规定时间上交的成果:设计说明书、空调系统(风、水)平面图及水系统图;其中,图纸应不少于3张,设计说明书不少于5000字。

五、主要参考资料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国计划出版社2.《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0189-2005 中国计划出版社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中国建筑标准设计所 20035.《建筑设备专业设计技术措施》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6.《空调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8.《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91B6-空调与通风工程》华北标办19939.《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91BX1》2000版华北标办200110.《民用建筑暖通及给排水设计实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11.《建筑通风空调设计图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3-3112.《空调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3. 陆亚俊主编《暖通空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任务背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前沿技术,以有效地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为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认知和理解,本次课程设计将针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进行探讨,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进而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任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主要目标如下:1.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

2.掌握各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和运行原理。

3.熟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践操作技能。

4.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综合性应用能力。

三、任务内容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概述利用课堂讲解、分组讨论、调研报告等形式,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概述,包括大气污染概念、通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分类等方面。

2.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和特征结合实验操作、课堂讲解、研究报告等形式,认识大气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和特征,探讨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污染物的影响。

3.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应用利用组内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数学模拟技术,了解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应用,包括大气监测、大气污染源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

更具体地,学生需要了解大气污染预防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技术成果,并选择一个例子,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研究。

4.大气污染控制程序的模拟和优化设计通过实验操作和模拟技术,模拟和分析大气污染控制程序,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大气污染控制效果和经济效益。

五、作业要求1.按照学科规律和任务要求,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2.在课程设计完结后,结合实验数据和研究报告,撰写课程设计论文,论文内容应包括:(1)课程设计要求与目标。

(2)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3)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步骤和过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燃煤锅炉烟气除尘系统的设计一.设计资料和相关参数1.锅炉设备的主要参数2.烟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35 kg/m;空气含水(标准状况下):0.01296 kg/m3;烟气在锅炉出口的阻力:850Pa;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比例:18%;当地大气压:97.86KPa;冬季室外空气温度:-1℃;空气过剩系数:a=1.4。

3.煤的工业分析值:C=68%;H=4%;S=1%;N=1%;W=6%;A=15%;V=13%;O=5%4.应用基灰分:13.38%;应用基水分:16.32%;可燃基挥发分:41.98%;应用基低位发热量:16768Kj/kg(由于媒质波动较大,要求除尘器适应性较好)5.按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标准执行;烟尘浓度排放标准(标准状况下):200 mg/m3;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标准状况下):900 mg/m3;净化系统布置场地在锅炉房北侧15米以内。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1、计算燃煤锅炉实际烟气量、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

2、计算或设定除尘效率。

3、选择除尘器。

4、确定除尘器,风机,烟囱的位置及管道布置。

并计算各管段的管径、长度、烟囱高度和出口内径以及系统各部分阻力。

5、完成烟囱的设计。

6、计算系统阻力。

7、绘制系统工艺流程图及主要构件的设计简图。

三.参考资料《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马广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业锅炉除尘设备》国家环保局支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除尘设备设计》化工设备设计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锅炉房工艺与设备》刘新旺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社《环保设备原理设计与应用》郑铭主编,陈万金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杨丽芬,李友琥主编科学出版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王丽萍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四.说明1.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大致如此,相关步骤和环节请在设计过程中添加或加以细化。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根据具体学科),并能够准确运用相关术语进行表达。

2. 学生能理解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如YYY(根据具体学科),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能通过本章节学习,掌握ZZZ(根据具体学科)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相关习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自信心,养成勇于探究、不断进取的良好品质。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XX年级(根据具体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关于XXX(具体学科概念)的基础知识,涉及教材第X 章第X节。

- 分析YYY(具体学科原理)的内涵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参考教材第X章第X 节。

- 介绍ZZZ(具体学科方法)的操作步骤,结合教材第X章第X节。

2. 技能训练:- 设计观察、分析类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对应教材第X章练习题。

- 组织课堂讨论,促进知识内化,涉及教材第X章相关话题。

- 开展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参照教材第X章实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北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徐宁学号: 08040141X61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专业:环境工程题目:DLP4-13型锅炉中硫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指导教师:赵光明职称: 讲师2011年 6月10日中北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2009/2010 学年第二学期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专业:环境工程学生姓名:徐宁学号: 08040141X61 课程设计题目: DLP4-13型锅炉中硫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起迄日期: 5 月 30 日~ 6 月 10 日课程设计地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指导教师:赵光明系主任:王海芳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1年 5月 4日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题目:DLP4-13型锅炉中硫烟煤烟气袋式 (1)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 (1)1.设计题目DLP4-13型锅炉中硫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 (3)V Y=15%;属于中硫烟煤 (3)3.设计内容及要求 (3)1.引言 (6)2.燃煤锅炉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8)2.1所以由上表可得燃煤1kg的理论需氧量为: (8)2.2干空气中氮和氧物质的量之比为3.78,则1kg该煤完全燃烧理论需空气量为:82.3实际所需空气量为: (8)2.4燃烧1kg该煤产生的理论烟气量为: (9)2.5二氧化硫质量为: (9)2.6烟气中飞灰质量为: (9)2.7160℃时烟气量为: (9)2.8二氧化硫浓度为: (9)2.9灰尘浓度为: (9)2.10锅炉烟气流量为: (9)3.袋式除尘器的设计 (10)3.1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 (10)3.2 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特点 (10)3.3 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 (11)3.4 运行参数的选择 (11)4.袋式除尘器设计 (12)5.填料塔的设计及计算 (15)5.1吸收SO2的吸收塔的选择 (15)5.2脱硫方法的选择 (16)5.3填料的选择 (18)5.4湿式石灰法脱硫运行参数的选择和设计 (18)(1) 吸收区高度 (19)(2) 除雾区高度 (19)(3) 浆池高度 (20)6.烟囱设计计算 (21)6.1烟囱出口直径的计算: (21)6.2 烟气的热释放率: (21)6.3 烟囱几何高度: (21)6.4烟气抬升高度: (22)6.5烟囱高度: (22)6.6烟囱底部直径: (22)6.7烟囱抽力: (22)6.8烟囱排放核算 (23)7.阻力计算 (24)7.1 管道阻力计算 (24)7.2除尘器压力损失 (25)7.3 烟囱阻力计算 (26)7.4系统总阻力的计算 (26)8.引风机和电动机计算和选择 (27)8.1 风机风量的计算 (27)8.2 风机风压的计算 (27)8.3 电动机功率核算 (27)9.总结 (29)参考文献 (30)1.引言在目前,大气污染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逐步上升,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应增加。

而就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就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及能源的结构来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我国的大气污染仍将以煤烟型污染为主。

因此,控制燃煤烟气污染是我国改善大气质量、减少酸雨和SO2危害的关键问题。

我国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一次能源构成中燃煤占75%左右。

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性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要构成的能源消耗也在持续增长。

就我国煤碳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碳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工业燃烧煤排放的烟尘总量147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全国汽车拥有量已超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3420万辆,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到1997年,我国烟尘排放总量为1 565×10 t,,其中燃煤排放占排放总量的80%以上,在世界各国的排放量中位于前列,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基础上,至少消减40%左右。

此外,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因而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我们这里我们将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去防治。

2.燃煤锅炉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已知: 设计耗煤量:610kg/h设计煤成分:C Y =61.5% H Y =4% O Y =3% N Y =1% S Y =1.5% A Y =21%W Y =8%;V Y =15%;属于中硫烟煤排烟温度:160℃空气过剩系数=1.4飞灰率=22%假设燃烧1Kg 该燃煤,计算可得下表:表1.1 1Kg 煤燃烧计算表2.1所以由上表可得燃煤1kg 的理论需氧量为:78.6094.047.01025.512=-++=O n mol/Kg 煤V 2O =60.78⨯22.4=1361.5L/Kg 煤2.2干空气中氮和氧物质的量之比为3.78, 则1kg 该煤完全燃烧理论需空气量为:V 0a =1361.5⨯(1+3.78)=6508L ≈6.5m 32.3实际所需空气量为:V a = 6.5⨯1.4=9.1m 3/Kg 煤2.4燃烧1kg 该煤产生的理论烟气量为:V 0fg =V 2CO +V O H 2+V 2SO +V 2N=(51.25+10+4.44+0.47+0.36+60.78⨯3.78)⨯10004.22 =6.64m 3实际烟气量为: V fg =6.64+9.1-6.5=9.24m 32.5二氧化硫质量为:m 2SO =0.47⨯64=30.08g=30080mg2.6烟气中飞灰质量为:m A =210⨯0.22=46.2g=46200mg2.7160℃时烟气量为: V=00T T V =273)160273(24.9+⨯=14.7m 32.8二氧化硫浓度为:ω2SO =20467.1430080=mg/m 32.9灰尘浓度为:ωA =7.1446200=3143mg/m 32.10锅炉烟气流量为:Q=V ⨯610=14.7⨯610=8967m 3/h=2.49m 3/s3.袋式除尘器的设计3.1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含尘气体通过袋式除尘器时,其过滤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1[。

首先,含尘气体通过清洁滤料(新的或清洗过的植料),粉尘被捕集,此时滤料纤维起过滤作用,过滤效率为50一80%。

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被阻留的粉尘不断增加一部分灰尘嵌入滤料内部,另一部分则覆盖在滤料表面形成一层粉尘层,此时含尘气体主要通过粉尘层进行过滤这是袋式除尘器的主要滤尘阶段。

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之所以很高,主要依靠滤料表面形成的这层粉尘层。

袋式除尘器的捕尘机理包括筛滤、惯性碰撞、拦截、扩散、重力沉降]2[3.2 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特点(1) 除尘效率高,特别是对微细粉尘也有较高的除尘效率,一般可达99%。

如果在设计和维护管理时给予充分注意,除尘效率不难达到99.9%以上。

(2) 适应性强,可以捕集不同性质的粉尘。

例如,对于高比电阻粉尘,采用袋式除尘器比电除尘器优越。

此外,入口含尘浓度在一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时,对除尘效率和阻力的影响都不大。

(3) 使用灵活,处理风量可由每小时数百立方米到数十万立方米。

可以做成直接安装于室内、机器附近的小型机组,也可以做成大型的除尘器室。

(4) 结构简单,可以因地制宜采用直接套袋的简易袋式除尘器,也可采用效率更高的脉冲清灰袋式除尘器。

(5) 工作稳定,便于回收干料,没有污泥处理、腐蚀等问题,维护简单。

(6) 应用范围受到滤料耐温、耐腐蚀性能的限制,特别是在耐高温性能方面,目前涤纶滤料适用于120—130℃,而玻璃纤维滤料可耐250℃左右,若含尘气体温度更高时,或者采用造价高的特殊滤料,或者采取降温措施。

这会使系统复杂化,造价也高。

(7) 不适宜联结性强及吸湿性强的粉尘,特别是含尘气体温度低于露点时会产生结露,致使滤袋堵塞。

(8) 处理风量大时,占地面积大,造价高。

(9) 滤料是袋式防尘器中的主要部件,其造价一般占设各费用的10%一15%左右,滤料需定期更换,从而增加了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劳动条件也差。

3.3 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除尘效率是衡量除尘器性能最基本的参数,它表示除尘器处理气流中粉尘的能力,它与滤料运行状态有关,并受粉尘性质、滤料种类、阻力、粉尘层厚度,过滤风速及清灰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

3.4 运行参数的选择此次用袋式除尘器所除烟气系含硫煤燃烧生成,其温度高,其中颗粒物摩擦强,又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和水蒸气,腐蚀性强,通过对表2.1及表2.2中各种滤料和清灰方式的研读,决定采用聚四氟乙烯滤料,反吹风方式清灰。

选用长4米,直径100毫米的圆筒形滤布。

160℃时,烟气密度大约为0.8173/m Kg ,烟囱出口处大约为0.7563/m Kg 。

国标中二类地区排放烟气最大浓度为2003/m mg 。

设计的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为:%64.933143200110=-=-=C C t η 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一般都在99%以上,完全符合此次设计的要求。

表3.1 各种滤料性能]4[表3.2 袋式除尘器的部分使用情况]5[ 1-m4.袋式除尘器设计由前面计算可知进口烟气流量为:Q=8967m 3/h=149.5m 3/min=2.5m 3/s进口烟气浓度为:3143mg/m 3采用气流反吹清灰式除尘器,取其过滤速度取:u F =1m/min计算用烟气量为:s m m h m Q Q /3m in /4.179/1076089762.12.1331===⨯=⨯= 则可得烟气所要经过的总的滤袋面积为:A=11Q =179.4m 2 设计袋的直径为:D=100mm=0.1m设计袋的高度为:L=4.0m=4000mm则可得每条滤袋的面积为:2256.141.014.314.3m L D s =⨯⨯=⨯⨯= 可得所需滤袋的条数为:n=s A =256.14.179=143条 选用144条滤袋,重新计算气布比: u F =144256.14.179⨯ =0.99m/min只有一个滤室,每个滤室分2个组,则每个组有滤袋72条,分布为长方向上为6条滤袋,宽方向上为12条滤袋,一般袋与袋之间的距离为50—70mm,此处设计中取袋与袋之间的距离为50mm,即0.05m 。

为了便于安装与检修,两个组之间留500mm 宽的检修通道。

边排滤袋与壳体间留出距离为300m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