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课程设计(完整版)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处理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处理课程设计

第一章 集气罩的设计集气罩是用以捕集污染气流的。

其性能对净化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是有直接影响的。

由于污染源设备结构和生产操作工艺的不同,集气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按罩口气流流动方式可将集气罩分为两大类:吸气式集气罩和吹吸式集气罩。

利用吸气气流捕集污染空气的集气罩称为吸气式集气罩,而吹吸式集气罩则是利用吹吸气流来控制污染物扩散的装置。

本设计中采用吸气式集气罩中的外部集气罩来收集污染气体。

由题设条件可知,本设计适宜采用外部集气罩中的冷过程上部集气罩。

对于外部集气罩排风量的确定多采用控制速度法。

①控制点控制速度V x 的确定本设计中,污染源产生轻矿物粉尘,从轻微速度发散到上述平静的空气中,所以污染源的控制速度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表13-2可得,取0.5~1.0m/s 之间。

本设计选用v x =0.6m/s 。

②集气罩排风量、尺寸的确定;由于气体只能从侧面流入罩内,为避免横向气流干扰,要求H 尽可能≤0.3L ,由于题设中已给出H=0.6m ,因此,L ≥2m ,取L=2m 。

为提高集气罩的控制效果,减少无效气流的吸入,罩口加设法兰边。

上部集气罩的吸气流易受横向气流的影响,所以靠墙布置,在罩口四周加设活动挡板。

由于墙厚240mm ,污染源中心距离墙中心630mm ,因此污染源距墙边B=630-240/2=510mm ,由此可知集气罩宽2B=1020mm=1.02m 。

为保证罩口吸气速度均匀,集气罩的扩X 角α不应大于60°,本设计中取α为60°。

则其排风量按下式计算:331.4 6.040.60.6 3.04/10960/x L kPHv m s m h ==⨯⨯⨯==第一节外部集气罩排风量的计算对于外部集气罩的计算,常用的方法是控制风速法。

即有害物扩散时会产生一定的扩散速度,为捕捉、控制有害物,集气罩就必须在有害物扩散地点造成一个吸入速度v(控制风速),根据这一速度计算出所需的排风量。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2. 使学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3. 引导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技术;4.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政策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和数据分析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关爱环境的责任感;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控制,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的意识;3.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大气污染控制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4. 培养学生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大气环境的品质。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结合大气污染控制相关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和学生明确课程预期成果,并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危害;2. 大气污染成因与影响因素: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3.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趋势:区域差异、季节变化、污染源分布;4. 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控制;5.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除尘技术、脱硫脱硝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6.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与政策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政策、排放限值;7. 大气污染监测与数据分析:监测方法、数据分析、评价体系;8.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及启示。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第一周: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成因;第二周: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趋势;第三周:大气污染控制策略与技术;第四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与政策法规;第五周:大气污染监测与数据分析;第六周:大气污染案例分析及讨论。

大气污染物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物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污染物的概念、种类及来源;2.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及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3. 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及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现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污染物相关资料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增强学生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环境科学为背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大气环境保护。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探究能力,对环境保护有一定了解,但大气污染物相关知识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基本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物概念与分类:介绍大气污染物的定义、来源、种类,结合教材相关章节,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

- 教材章节:《环境科学》第五章第一节“大气污染概述”2. 大气污染物的危害:讲解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典型大气污染事件。

- 教材章节:《环境科学》第五章第二节“大气污染物的危害”3.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技术措施,分析防治成效。

- 教材章节:《环境科学》第五章第三节“大气污染防治”4. 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治理技术:讲解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治理技术,了解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环境科学》第五章第四节“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治理技术”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观察大气污染现象,了解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毕业课程设计

(完整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毕业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专题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说明书题目:某厂燃煤锅炉烟气除尘处理工程方案设计姓名:班级:环境工程学号:指导教师:成绩: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 年11月目录前言 (3)第一章工程概况…………………………………………………………………………31.1 设计条件1.2 设计要求第二章设计说明…………………………………………………………………………42.1 设计依据2.2 设计原则2.3 设计范围2.4 设计规模2.5 设计参数与指标第三章工艺选择 (6)3.1除尘技术简介3.1.1机械除尘器3.1.2 袋式除尘器3.1.3 电除尘器3.1.4湿式除尘器3.2 可供选择的除尘技术3.3 方案的技术比较3.4 方案确定第四章处理流程 (9)4.1 除尘系统4.2 除尘器系统4.3输灰系统4.4 控制系统4.5 供电装置第五章与其处理效果 (10)第六章主要设施与设备设计选型 (10)6.1 主要设施设计计算6.1.1 烟气流量与净化效率计算6.1.2 除尘器的选择与设计计算6.1.3 管道的设计计算6.1.4 风机的选择计算6.2 主要设备型号及技术参数确定第七章总图设计 (21)7.1 除尘器平面与立面布置图7.2 除尘器的总图7.3 电场布置图第八章技术经济分析 (21)8.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8.2 人员编制8.3 工程概算8.4 运行费用分析第九章参考文献 (22)附图一除尘器平面与立面布置图附图二除尘器总图附图三电场布置图前言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因素,构成了环境系统的大气环境子系统。

一切生命过程,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离不开大气。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和引起
污染的各种因素,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方法的必修课程。

下面,
就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
介绍。

1.目的:大气污染控制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本质和危
害性,学习大气污染控制的一般方法与技术,促进学生将环保意识贯
彻到工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2.内容: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涵盖大气污染的形成机理、达标排放技术、治理措施和政策法规等内容。

重点讲解三大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颗粒物)控制的技术,如燃煤电厂脱硝、脱硫技术、汽车尾气
净化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等。

3.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外,互动式教学也应被
广泛采用,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和问答互动等。

特别是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实验室和工厂的环境监测和调查研究。

4.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均可作为考
核的依据。

考核的目的是考察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并能够熟练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总之,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创新思
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和教师都应付出更多
的精力和心血,以期推动环保意识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锅炉仅燃烧造气炉废气产生的 SO2 量计算 锅炉 1 H2S 的产量 60000×800=48×106mg/h SO2 的量为 48×106×64/34=90.4×106mg/h 锅炉 2 H2S 的产量 60000×800=48×106mg/h SO2 的量为 48×106×64/34=90.4×106mg/h
SO2 排放浓度限值 200mg/m3,烟尘排放浓度限值 30mg/m3。
三、设计内容和要求: 1. 基本熟悉各类除尘器的除尘机理以及选用原则。掌握管道 设计与计算,初步达到具有独立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 设计能力。 2. 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确定。 3. 除尘器的比较和选择:确定除尘器类型、型号及规格,并 确定其主要运行参数。 4. 管网布置及计算:确定各装置的位置及管道布置。并计算 各管段的管径、长度、烟囱高度和出口内径以及系统总阻 力。 5. 风机及电机的选择设计:根据净化系统所处理烟气量、烟 气温度、系统阻力等计算选择风机种类、型号及电动机的 种类、型号和功率。 6. 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按设计程序编写,包括方案 的确定、设计计算、设备选择和有关设计的简图等内容。 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小结及参考文 献等部分,文字应简明、通顺、内容正确完整,书写工整、
⑴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Q'a 4.76 (1.867 CY 5.56 H Y 0.7SY 0.7QY)
=4.76(1.867×0.22+5.56×0.02+0.7×0.0064-0.7×0.09) =2.17m3/kg 式中 CY,HY,SY,OY—— 分别代表煤中各元素所含得质量分数 ⑵ 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
1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五、除尘器的选择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前言..................................2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3 二、设计的原始资料.......................3
1、单位生产情况.......................3 2、煤质资料参数........................4
染控制工程 取 d sh =0.16) A-------煤中不可燃成分的含量
Q
------标准状态下实际烟气量,
s
( m3 / kg )
(5)标准状态下锅炉仅燃煤情况下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C SO2
2SY QS
106
=2×0.0064×106/3.32
=3855mg/m3
SO2 体积 锅炉 1 3855×49800=191979000mg/h
单位 24 2 8 0 0.64 1.26 49 15.1 10.58
3. 灰成分分析
序号
名称
1 二氧化硅
三氧化二 2

三氧化二 3

4
氧化钙
符号 SiO2 Al2O3 Fe2O3 CaO
校核煤 单位 设计煤种

%
52.7 50.98
32.08 % 28.36
3.85
%
5
%
4.64
4.12
4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Q s ------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 m3 / kg
Q a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m3 / kg (4)标准状况下烟气含尘浓度
Cdsh•A(kg/m3) Qs
C=(0.16×0.5)/3.32kg/m3 =24000mg/m3
式中 d sh -------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质量分数(查大气污
Q's
1.876
(CY
0.375 SY) 11.2H Y
1.24W Y
0.016
Q
' a
0.79Q'a 0.8N Y
=1.867(0.24+0.375 × 0.0064)+11.2 × 0.02+1.24 × 0.0126+0.016 ×
2.17+0.79×2.17+0.8×0)
=2.44( m3 / kg )
式中 Q a ——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WY-----煤中水分的质量分数 NY-----N 元素在煤中的质量分数
(3) 标准状态下实际烟气量 Q s Q s 1 .0(1 a 1 ) 6 Q a (m 3/k)g
标准状态下烟气流量 Q 应以 m3 / h 计,因此, QQs 设计耗煤量 Qs=2.44+1.016(1.4-1)×2.17=3.32m3/kg 标况下:锅炉燃煤产生
二、设计原始资料: 1. 单位生产情况 设计项目为 160t/h+175t/h 三废锅炉,燃料为某工业区洗中
煤,掺烧化肥厂造气炉排出的废渣和废气。其中 60t/h 三废余热锅炉: 燃用洗中煤及炉渣: 12~16t/h,造气炉吹风气气流量 50000~ 80000m3/h,H2S 含量 800~1000mg/m3;其中 75t/h 三废余热锅炉:燃 用 洗 中 煤 及 炉 渣 : 15 ~ 20t/h , 造 气 炉 吹 风 气 气 流 量 50000 ~ 80000m3/h,H2S 含量 800~1000mg/m3。治理工程在厂区内 60 m 50 m 范围内,烟管出锅炉房的相对标高为 3.5 m。
6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装订成册。 7. 编写设计计算书:根据设计说明书确定的工程主要设计参
数、工艺条件,计算各工艺设备、管道工程、动力工程。 计算出的设计设备及其大样应画附图,并注明相关尺寸。 管道工程等应列表计算。 8. 图纸要求: (1)、除尘系统图一张(推荐图幅 A2)。系统图应按比例绘
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 加深理解课本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所学理论和有关工程知识,综合分 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是使学生在运算、绘图、查 阅资料和设计手册的使用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设 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 系统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实用技术资料、编写设 计说明书的能力。
前言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 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 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今天,大气污染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和酸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逐步上升,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应增加。而就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就我国的 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及能源的结构来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状况在 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我国的大气污染仍将以煤烟 型污染为主。因此,控制燃煤烟气污染是我国改善大气质量、减少酸 雨和二氧化硫危害的关键问题。 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有毒有 害的污染物质急剧增多。空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 化硫和烟尘。据统计,1990 年全国煤炭消耗量 10.52 亿吨,到 1995 年煤炭消耗量增至 12.8 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 2232 万吨。超过欧 洲和美国,居世界首位。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燃用高硫煤,燃煤设备未 能采取脱硫措施,致使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环境污 染。因此,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目前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有 实施清洁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减少污 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对 SO2 实施总量控制。
锅炉 2 3855×66400=255972000mg/h
式中 SY------煤中硫的质量分数
9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Q s ------标准状态下燃煤产生的实际烟气量,( m3 / kg ) (6)锅炉燃烧造气炉废气计算
每台锅炉造气炉吹风气气流量 60000m3,H2S 含量 800mg/m3.进气口温度为 60 摄氏度一个大气压,出气口温度 150 摄氏度。
五、除尘器的选择........................11 六、脱硫设备的选择......................12 七、课程设计小结........................15 八、参考文献............................16
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5
氧化镁
MgO
%
1.38
6
氧化钾
K2O
%
1.79
7
氧化钠
Na2O
%
0.21
8
三氧化硫
SO3
%
1.51
五氧化二
P2O5
9
%
0.22

10 二氧化钛 TiO2
%
0.86
1.44 1.04 0.14 2.26 0.60
0.96
4. 气象和地理条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气象和地理条件 多年平均大气温度 多年极端最高气温 多年极端最低气温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9)两台锅炉燃烧造气炉废气和洗中煤产生的 SO2 综合浓度 Cso2(综合)= 191979000 255972000 (90.4 90.4) 106
49800 49190 49190 66400 =1587mg/m3 (10)标准状况下锅炉出气量 锅炉 1 Q1=49800+49190=98990mg/m3 锅炉 2 Q2=66400+49190=115590mg/m3
3.灰成分分析...........................4
4.气象和地理条件......................5 5.排放浓度...........................6
三、设计内容和要6 四、设计计算............................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