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合集下载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柏拉图则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相 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只有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 经验世界的现象和感觉,无法超越这 些现象和感觉去认识更本质的世界。
04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比较
对知识的获取方式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和理性可以完全认识世界,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 识世界。
不可知论的主要观点
01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本质 和真相。
02
不可知论认为知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
到相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
不可知论强调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可知论的哲学背景
不可知论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
主题重要性
认识论基础
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探讨是认识论 的重要基础,涉及到人类对世界的认 识方式和理解程度。
哲学体系基石
在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争论是构建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之一,对其他哲学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02
可知论
可知论的定义
总结词
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能够完全认识世界,即世界是可知的。
对知识可靠性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知识,而不可知 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详细描述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知识获取方式,通 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他们认为 科学方法可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客观、准确 的知识。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因为人类的观察和实验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 完全排除主观偏见和错误。他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依 赖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官,而这些经验和感官是有局限性 的,因此知识的可靠性是有问题的。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

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

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

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

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

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

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

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

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

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

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

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

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概念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概念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概念
可知论(Epistemology)是研究知识和认识的起源、本质、范围、标准和限制等问题的哲学分支。

可知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感观观察、理性思考、科学研究等途径获取真实的知识,能够了解客观世界的存在、性质和规律。

可知论的代表性观点包括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批判性理性主义等。

不可知论(Agnosticism)是指在某一问题上,人类无法获得
确凿的知识或无法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不可知论认为,有些问题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被准确解答或证明。

不可知论的代表性观点包括宗教不可知论和科学不可知论等。

需要注意的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

在某些领域或问题上,人类可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知识,而在其他领域或问题上,人类可能无法达到确定性的认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渐进的关系,取决于问题的性质、研究的方法和已有的证据等因素。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王阳明的观点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王阳明的观点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两种不同立场,其中可知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观察来认识世界和宇宙,而不可知论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理解世界的真相。

在这两种立场中,我国历史上的哲学家王阳明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1.1 可知论的理论可知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维和对外界的观察来认识世界。

这种观点主张强调逻辑推理、理性思考以及科学实证,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这些手段来探索世界的真相。

1.2 不可知论的理论不可知论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世界的真相。

这种观点主张谦卑和谨慎,认为人类应当面对自己的认识局限性,不妄自尊大地试图掌握一切真理。

二、王阳明的观点及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看法2.1 王阳明的观点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他的著作《传习录》中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思想。

在他看来,人的良知是可以直接认识真理的,只要人们用心去感悟,就可以真正认识世界。

2.2 王阳明对可知论的看法王阳明虽然主张人的良知可以认识真理,但并不是简单地认同可知论的立场。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有局限性,所以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

王阳明在主张人的良知可以认识真理的也提醒人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不可妄自尊大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切真理。

2.3 王阳明对不可知论的看法王阳明也并非简单地认同不可知论的观点。

他认为,虽然人类的认知有限,但只要我们积极用心去感悟,就可以实现对真理的认识。

王阳明在承认认知有限性的也提倡人们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真理,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认知的局限性。

三、结论王阳明既不完全认同可知论,也不完全认同不可知论。

他在认识论上主张的是以谦逊和谨慎为基础的主动探索,既要坚信人的良知可以认识真理,又不可妄自尊大,应当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这种观点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人对认识论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于王阳明的观点既不完全认同可知论,也不完全认同不可知论,因此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通俗理解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通俗理解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通俗理解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

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或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它不承认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将尚未认识之物,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一道鸿沟,认为人根本不可能越过这道鸿沟,因而也就无法知道客观世界是否存在。

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

简单点说就是同时存在,思维可以认识存在,存在又可以反映思维,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篇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

(1)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

”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

”他要求人们“对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

”皮诺的两个故事(2)庄子(前360——前286)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气功家,道家称其为南华真人。

姓庄名周,宋国人。

他是相对主义滑到不可知论的。

他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的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办不到的。

他还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

吾恶能知其辩。

”(《庄子?齐物论》)意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绝对的标准,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我怎么能够辨别得清楚呢?庄子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着,但他忽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他认识到,人对外在事物性质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与参照系有关,但是他夸大了认识的主观性,错误地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善恶之分、是非之别,没有大小属性的差别。

他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结果滑到了不可知论的泥淖。

庄子提倡无欲、无为、无知,他要求人们以养生长寿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3)休谟(1711——1776)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西欧近代不可知论的鼻祖。

他是从极端经验论滑向了不可知论。

休谟认为,人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感觉是主观的。

什么东西引起人的感觉呢?这是一个不可知的问题。

因为,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什么?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休谟经常处于苦恼之中,他感觉到自己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矛盾。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唯物主义有实际的力量,唯物主义信仰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

他承认他的不可知论理论,把他密封在唯我论的狭窄的天地里,使他处于一种绝望的孤独的境地,因而使他“感到惊恐和惶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能融合于社会的希奇古怪的怪物,断绝了一切人世的交往,被完全遗弃,郁郁寡欢。

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他认为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合乎逻辑的。

休谟就是在这样矛盾心情中度过自己一生的。

(4)康德(1724——1804)康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第一个代表人物。

他割裂了本体与现象的联系,丢掉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法,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陷入了不可知论。

康德的认识论结构如下:1、他承认在人之外有一个客观的物自体;2、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可以划分为感官和先验自我(意识);3、人的感官与客观的物自体相互作用在人的感官中形成“感性杂多”,即各种简单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的要素。

4、人的先验自我意识可分为三部分: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和先验理性。

人的先验感性具有时间和空间综合能力,它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感性杂多组合成有时间和空间特性的现象或表象。

现象和表象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某物或物的存在过程。

5、人的先验知性先天就具有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力。

在先验知性的作用下,人就可以把大量的没有联系的现象条理化,找出其中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在人的大脑中就产生了所谓的科学知识。

6、人还有先验的理性。

所谓先验理性是人的一种对科学知识进行反思的能力。

人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刨根问底,寻找那形而上的答案,比如,被人感知的物自体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物自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开端?这开端是怎样的?开端之前又是怎样的?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终结?终结的状态是怎样的?终结后又是怎样的?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是有限的,那么在宇宙之外是怎样的?如果是无限的,那么我们现在处于宇宙的什么位置?7、康德最后说:人只能认识感官感知到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更不能认识物自体。

人只能主观地设想物自体是什么样的,但是立即会陷入二律背反,即得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两个相反的结论都有一定的道理又都不全面。

比如,在回答宇宙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时候,不可能得出一定是物质的或一定是精神的结论。

所以,康德陷入不可知论。

他指出,人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科学只与现象打交道,只有信仰才与物自体打交道。

他说:“我必须贬低知识,以便给信仰留出地盘。

”三、可知论的几个典型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由于自然科学发展得不够充分,由于人们的抽象思维缺乏辩证法,由于没有找到沟通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因此,不可能真正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可知论的理论,大家细细品味,看其中是否有说服力。

(1)素朴实在论从古至今,一般人包括没有真正学懂哲学的哲学工作者,几乎都是素朴实在论者。

他们把看到的事物景象,如蓝天白云,高楼市场,车水马龙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等都视为客观的真实的事物本身。

他们认为,他们看到的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实体。

他们认为,我感知事物是什么样的,事物本身就是什么样的。

比如,我看到了一个红色的苹果。

通过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感官,我发现,苹果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圆的,于是我就说,这个苹果本身就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和圆的。

其实素朴实在论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把客观对象的性质与我们对对象的感觉等同了。

客观对象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圆的,我对它们的主观感觉也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和圆的。

红色,甜,香,圆等等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这样一来,主观等于客观,精神等于物质,滑到唯心主义那里去了。

这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有什么区别?我们说,素朴实在论是素朴的唯物主义,是可知论,但却十分地庸俗。

列宁说的好:“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

”(《哲学笔记》第90页)前苏联哲学家德波林(1881——1963)说:“对于最初的原始认识说来,感觉是和感觉的对象同一的,现象是和存在、自在之物同一的。

”(《哲学笔记》第537页)(2)镜象反映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可以划分为两派,其一是不可知论者,其二是镜象反映论者。

镜象反映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法国的拉美特利和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

他们从反映论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好比照镜子,镜子外面的实物与镜子里面的像十分相似。

比如培根说:“存在的真实与知觉的真实是同一的。

它们的差别,没有比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来得更大。

”下面,我们对镜象反映论进行批判:镜象反映论坚持了唯物论和反映论原则,这一点是正确的。

但是他们对反映的理解是庸俗的和简单的,是不科学的。

这种认识论忽视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观性。

人的感官和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照镜子,而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信息的接受、选择、变换和反馈的过程。

比如放电影。

它的原理是灯光通过一张张有图象的胶片,再通过一个放大镜,把图象投影到前面的银幕上。

每张胶片上的图象在银幕上只停留0?04秒,前后两张图象的交换时间是0?01秒,在前后图象交换时,银幕是无光的。

人的视觉暂留时间是0?1——1秒。

就是说,前一张图象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它在人的眼睛里面的印象会停留0?1秒以上。

这样前后两张图象就连接起来了,在人的眼睛看来,图象是运动的,活动的。

其实,每一张图象在银幕上都是静止的和间断的。

这告诉我们,反映结果与被反映物之间是有原则区别的,二者并不相同。

比如,银河系。

它的直径是10万光年,即光线要走十万年的时间。

假设我们在地球上观测银河系。

银河系直径上的两点A和B 的长度是十万光年,我们眼睛C与A的距离是15万光年,C与B的距离为7万光年。

A、B、C三点形成一个三角形。

请问,我们看到的银河系是什么?我们看到的A点是15万年前曾经存在的星的光线在我们眼睛里面的投影、反映。

我们看到的B点是7万年前曾经存在的星的投影和反映。

我们今天晚上观察到的银河系情景是7万到15万年的历史时间内,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的星的信息在现在的同一时刻在我们感官上的投影!是一个历史的大杂烩!(3)黑格尔的可知论黑格尔认为,人认识世界是宇宙精神自己认识自己,当然可以认识清楚。

(4)马克思主义的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认为,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运动过程来实现,即通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谬误到真理,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来实现。

认识的实质是客体的信息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主体感官中被接受、变换、反馈的无限过程,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无限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