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山奇松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1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2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3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其中第2自然段着重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了名字的由来,是全文的重点段。
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学情分析: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给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声像并茂、视听结合,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难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的条理,整体感知黄山松树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小组合作,自学生字新词,2.理清文章的条理,整体感知黄山松树的特点。
教学准备:1.熟读课文,读懂读顺。
2.画出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同学们,黄山风景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苏教版五年级上《黄山奇松》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黄山奇松》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黄山奇松》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课题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人赞叹,假如没有到过黄山,读了课文大饱眼福1、板书:黄山奇松齐读课题1、过渡: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
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如:黄山在哪?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作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学生质疑2、简介黄山:黄山在安徽省地黄处黄山市境内,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长约40千米,宽约30千米,四季风景如画,要数松树最为神奇。
今天,我们欣赏课文,重点就是描叙黄山奇松的。
3、谈话:黄山风景秀丽,其中要数松树最为神奇。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重点就是描述黄山松的奇景的。
(1)给课文各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下面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陡崖屹立遒劲郁郁苍苍宾客一帆风顺情有独钟按要求自学课文,理解字词意:陡崖:陡峭的山崖屹立:高高直立遒劲: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形容树木长得茂密,一片青绿。
一帆风顺:长期经受过自然界的各种锻炼。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①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生字,⑴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⑵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⑶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出示图片,谁能看着图画说一说奇松怎样的潇洒(枝条舒展)与挺秀(树干高耸)?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黄山奇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6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初步感知黄山松树的奇特。
4、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在读中想象、感悟。
一、导入课文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学生交流)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安徽黄山。
(板书“黄山”两字)(多媒体播放黄山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黄山神奇的景色。
(学生欣赏美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3.黄山在安徽省,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足以说明黄山的魅力所在,而那里的松、石、云、泉堪称“黄山四绝”,大家想看看吗?(展示黄山四绝图)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不欣赏怪石,不看云海,也不看温泉,只观奇松。
(补充完整题目:奇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
4、学生质疑课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难读的地方或长句子多读两遍。
2、组织交流初读情况(1)出示生字指读并随机正音。
(2)认读词语。
(3)学生读长句。
三、指导朗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1、配乐听范读课文,学生闭目聆听。
边听边想像黄山松的奇特景像以及我们课题所提的问题。
2、同学们听了课文朗读有什么收获?3、(学生交流并解决问题。
)4、我们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再带入课文思考。
5、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找出这一段中表达人们对黄山松情感的最重要的词语。
(板书:情有独钟)6.那黄山有哪些著名的松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清脉络并板书(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指名读一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黄山奇松》这个文章,了解黄山的地理特点和奇松的形态特征。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黄山奇松》课文,图片、地图、幻灯片、小黑板、报纸剪报等。
教学过程:导入:1. 让学生观看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或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2. 引入话题:“你们是否听说过黄山?知道黄山有什么特点吗?”阅读与理解: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是黑板报,将黄山的地理位置、景色和特点简单介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黄山奇松》。
2. 分角色读课文,重点讲解一些生字词和词组的意思。
3. 学生合作完成课文后面的习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讨论与交流: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或朗读课文,展示他们对黄山的理解和想象。
2. 学生讨论黄山奇松的形态特征和魅力所在,并用课文中的话语进行描述,可以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
拓展活动:1. 学生观看黄山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更多关于黄山的知识。
2. 学生可以在网上搜索黄山奇松的图片,通过比较不同图片,了解黄山奇松的多样性。
3. 学生可以用颜色笔或纸黏贴的方式制作黄山奇松的图片,展示在教室。
总结: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问题:“黄山的特点有哪些?黄山奇松有什么形态特征?”2. 鼓励学生表达对黄山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板书设计:黄山的特点:壮美的山脉、幽静的云海、奇特的松树黄山奇松的形态特征:独特的形状、千姿百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黄山的地理特点和奇松的形态特征,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但是,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需要加强辅导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1六、黄山奇松

16、黄山奇松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4、通过朗诵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育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一、指导朗诵,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二、在读的进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录音机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二课时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一、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
咱们学过《九寨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归纳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二、欣赏黄山“四绝”的风光。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归纳黄山给你的感受?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情感,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过渡:通过欣赏,咱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当中的奇松特别有情感,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五、指读、质疑课题。
整理分析,肯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独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㈡交流汇报。
(按照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份。
)一、位置奇(提示: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二、形态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情感朗诵最后一节,增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一、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1六、《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黄山松树的奇。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想让同窗们轻松点,咱们去一个地方旅行,什么地方?师: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今天,咱们就去黄山看看(出示)黄山咱们班有无人去过黄山?黄山有无让你印象深刻的东西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看看黄山的奇松。
(出示课题)黄山奇松——齐读看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黄山松为何奇?黄山松奇在哪儿?二、生字词检查过渡:不过要想去看黄山奇松,就必需过好字词关。
这些字词你会读了吗?自由读读看。
(出示)誉为陡崖玉屏楼宾客屹立卧师:谁来读?——指名读、齐读一、师:超级好!“卧”这个字没有组词,谁来给它组个词?(或卧,卧薪尝胆,卧室,卧倒)那你会写吗?(指导卧的笔顺)二、你有无想要提示大家的字词呢?结合学生交流,提示“屹”的书写。
3、师:请大家一路来看这个词念----(指玉屏楼)(生齐读“玉屏楼”)如果你们没学这篇课文,你绝不知道这个词,课文中“玉屏楼”在这句话中,一路念(出示)黄山最妙的参观处,固然是……黄山决胜处的玉屏楼了。
师:谁能通过这个句子了解玉屏楼?——黄山绝胜处→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很好,当咱们碰到了不懂的词语时,可以联系文章认真去读,这样词语你就可以自己理解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下面就请同窗们打开讲义,咱们要去看黄山奇松了。
我请三名同窗带着咱们一路去看,请这三位同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下面请同窗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
(第一末节和最后一末节)师:同窗们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感受到了黄山松的奇,但老师要告知你们,你们并无找到黄山松最奇的地方,到哪去找,一路到玉屏楼去看!一路读——(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四、精读第二末节,感悟黄山松的“奇”师:咱们一路到玉屏楼去看三大名松。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黄山奇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黄山奇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理特点和奇松的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笔、纸三、教学过程导入 (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黄山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预习 (10分钟)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标题《黄山奇松》,预测故事的内容,并带领学生讨论奇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阅读理解 (15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黄山是哪个省的名山?2.黄山的主峰叫什么?3.黄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有哪些名胜古迹?4.奇松是如何形成的?5.奇松有哪些特点?梳理思路 (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用思维导图或文字梳理出课文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拓展活动 (20分钟)1.观看相关视频: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黄山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山的美丽和奇松的神奇。
2.写作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眼中的黄山奇松。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特别是黄山那样的自然景观。
总结归纳 (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黄山奇松的特点,并进行简短的口头回顾。
课堂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黄山奇松的文章,并带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问题回答的准确性。
2.作业评价: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他们对黄山奇松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如公园、山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
2.跨学科合作:与地理学科进行合作教学,通过比较黄山与其他名山的不同,培养学生对地理和自然景观的了解和认识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黄山奇松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黄山奇松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了解黑松林的风景和黄山奇松的特点;2.能够理解并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述黄山奇松的特点;3.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感受自然风光,领略大自然的魅力;4.能够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并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述黄山奇松的特点;2.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感受自然风光,领略大自然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1.能够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课文《黄山奇松》;2.黄山奇松图片;3.画纸、颜料、笔等绘画用品。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内容、感受和情感;2.带领学生聆听黄山历史和黄山特产——黄山奇松的介绍。
2.阅读、朗读(10分钟)1.分段阅读《黄山奇松》,教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2.教师示范读音、语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3.理解(20分钟)1.让学生结合朗读内容和图片,说出黄山奇松的特点;2.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或查找资料,加深了解。
4.绘画(15分钟)1.让学生在画纸上用颜料、笔等绘画工具,画出自己想象中的黄山奇松;2.教师指导学生用色彩、线条表现黄山奇松的树姿、枝叶、枝杈与树干等特点。
5. 感悟(15分钟)1.学生展示作品,分享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理解的内容、增长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六、作业布置1.课下,学生根据大自然自己能够找到的景色和树木绘制形象丰富的画作;2.使用学到的知识,写一篇自己对黄山奇松的认识和感受。
七、课后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把黄山奇松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片、绘画等多种方式全面感知“黄山奇松”的魅力和价值。
课堂设计生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
同时,本节课也存在欠缺之处,如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学生对黄山奇松的特点理解还不够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山奇松苏教版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起先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的奇。
教学进程:
一、言语渲染,引入情境
明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新课文,点读课题,点读,一同读课题。
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特殊不是罕见的
过渡:究竟奇在哪儿呢?我们来读课文。
二、反省预习,初步感知
预习时课文读了几遍?关于读书状况打优秀的举手,不错,那教员来反省了哦!
1.反省词语:
看了同窗们的预习单,发现生字组成的词语或成语同窗们觉得难读
出示:誉陡崖玉屏楼宾客屹立卧
情有独钟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
姿态优美充溢生机依依不舍千姿百态
▼开战车读词语,正音
▼哪个生字容易错?提示下同窗们〔卧的笔画〕
2.词语学会了,下面我们来读书,哪一节最难读?引出篇幅长的第2节。
〔1〕自在读读第2小节,边读边想这小节讲了什么?
先生交流:详细描写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点三个同窗读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课文的第2小节扫尾还有这样两句话
出示: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
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谁来读读,读完你有什么发现?这小节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这里的〝绝〞是什么意思?〔无独有偶〕
〔2〕课文中还有一个绝字,找到了吗?
点读并出示: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
温泉〝四绝〞知名于世,而人们关于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
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这儿的〝绝〞是什么意思?〔无独有偶〕
看来,作者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在他心中奇松是无独有偶的,竟连用了两个〝绝〞,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齐读第1节。
异样一个〝绝〞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赞同思
再出示:绝大少数人都赞成去黄山游玩。
〔极、最〕
来黄山旅游的人纷至沓来。
〔隔绝〕
小结:课文第2节详细描写了三大奇松,黄山仅仅只要这三种松树吗?
〔3〕点读第3节,这节讲了什么?〔第一句并不全是中心句哦〕教给先生方法:重点句连起来也能很好地协助我们概括段落大意。
齐读第3节
三、热情导读,感受奇松
课文曾经读完了,如今你能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吗?点课件出示
1.生自在发言,引出迎客松语段
〔1〕出示语段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苍苍,充溢生机。
▼迎客松奇在哪儿?引出〝饱经风霜〞,〝饱〞这个字什么意思?选一选出示选择题:满足了食量〔跟〝饿〞相对〕;丰满;充沛,足足的;满足。
用自己的话说说饱经风霜的意思。
▼迎客松就是这样在黄山顶阅历了万般困难,我们看看这课饱经风霜的树,这是它的树干,出示图片〔饱经风霜树干图〕想象一下,阅历了哪些?
出示填空题:
烈日炎炎下,。
寒风呼啸中,。
冰天雪地里,。
电闪雷鸣时,。
▼〝饱经风霜〞不只可以描画黄山松,还可以描画人呢,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能详细说说吗?
▼这是一株怎样的迎客松呀?
生说坚韧不拔,读出坚韧不拔
生说生机勃勃,读出生机勃勃
生说坚强不屈,读出坚强不屈。
▼过渡:经受如此多的折磨,普通的树早已枯死,而生在悬崖顶上的它,却依然〔生接:郁郁苍苍,充溢生机〕出示郁郁苍苍图片
却依然〔生接:生机勃勃〕
却依然〔生接:蓬蓬勃勃〕
▼我们再看看枝干,你觉得枝干怎样?〔有力,细弱〕
像这样雄劲有力的枝干,课文中给了它一个词叫遒劲。
〔2〕迎客松还有哪里让你感遭到奇?
生讲出示语段2: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似乎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哪里奇?写出了名字的由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出示句子比拟: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似乎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哪句好?为什么?〔写出了热情。
〕齐读
〔3〕引读并出示语段3:如今,这棵迎客松曾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意味了。
〕
它不只是黄山的意味,而且是我们热情好客的中华民族的意味。
它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出示牌匾图〕,甚至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它是一种肉体的意味!▼小结:这迎客松傲立玉屏楼前,双臂垂迎天下客,阅尽沧桑色更翠,让我们一同感受下,齐读迎客松语段。
2.陪客松和送客松又奇在哪儿呢?自在读读。
出示陪客松图片+语段:陪客松正对玉屏楼,似乎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景。
出示送客松图片+语段:送客松姿态共同,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自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似乎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全班交流:
▼陪客松,①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矮小
②陪客松在玉屏楼前,亭亭玉立,姿态秀丽,天长日久陪伴游人
观景,陪伴游人小憩,让人倍感亲切,故名〝陪客松〞。
▼送客松,①比喻成〝自然盆景〞〔出示松树盆景图〕
这个盆景和我们往常看到的盆景有什么不一样?
怎样的盆景才干称为〝自然盆景〞?
原来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啊!齐读
②拟人热情好客你似乎听到它陪着游客说着什么?
小结齐读第2自然段
3.刚才我们领略了三大名松的奇特之处,作者在描写这三种松时,有什么相反点?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似乎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似乎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景。
送客松姿态共同,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自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似乎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比喻拟人〕点课件,比喻词变红,拟人动词变蓝
小结:写景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可以让言语更生动,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会运用哦。
四、总结布置作业:
1.出示:黄山奇松真是别无情味,请任选一种松树,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厚的想象,并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详细描写方法,让着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
2.出示:读«补充习题»52页的«黄山怪石»,想:«黄山怪石»写法上和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