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无冕女王──孝庄文皇后

合集下载

孝庄

孝庄

昌瑞山万年统志》 《昌瑞山万年统志》
记载 她曾经说过她死后, 她曾经说过她死后,因为 皇太极已经入葬地宫之中 了,她不忍心再把地宫打 开,她又不忍心离开她的 儿子和她的孙子, 儿子和她的孙子,所以她 希望葬清东陵这个地方。 希望葬清东陵这个地方。 但这个与子孙为伴的理由 能够解释孝庄违背伦常的 做法吗? 做法吗?
事实上,根据正史记载,孝庄乃蒙古族, 事实上,根据正史记载,孝庄乃蒙古族,在 草原上长大,12岁时由兄长护送到盛京 岁时由兄长护送到盛京, 草原上长大,12岁时由兄长护送到盛京,嫁 给皇太极。而多尔衮约从十五六岁开始, 给皇太极。而多尔衮约从十五六岁开始,就 为满清的江山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 为满清的江山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虽 然满清立国之初,汉化程度尚浅, 然满清立国之初,汉化程度尚浅,但一个为 深宫后妃,一个乃帐前骁将, 深宫后妃,一个乃帐前骁将,相遇相知的可 能性有多大, 能性有多大,可想而知
康熙皇帝对祖母可谓极 尽孝道。 尽孝道。她的最后遗愿 却给他出了一个不小的 难题,经过左思右想, 难题,经过左思右想, 决定在东陵“风水墙” 决定在东陵“风水墙” 外建一座“暂安奉殿” 外建一座“暂安奉殿”, 先将祖母梓宫停放在那 然后再慢慢想良策。 里,然后再慢慢想良策
康熙帝

陵寝为何37年未下葬? 陵寝为何37年未下葬? 37年未下葬
而持相反意见的也有理由:(一 而持相反意见的也有理由:(一)这时清人已 :( 入主中国,议论皇家私秘是要掉脑袋的, 入主中国,议论皇家私秘是要掉脑袋的,民间 为什么敢有这种传说?( ?(二 为什么敢有这种传说?(二)顺治称多尔衮为 皇父,和古代称功臣为尚父( )、仲 皇父,和古代称功臣为尚父(音“府”)、仲 父不同。 清圣祖实录》 父不同。《清圣祖实录》记孝庄临死前对她孙 子康熙说: 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 子康熙说:“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 这里的皇父虽指顺治,但说明皇父即父亲之意。 这里的皇父虽指顺治,但说明皇父即父亲之意。 她的灵柩浮厝于“暂安奉殿”近四十年。 她的灵柩浮厝于“暂安奉殿”近四十年。多尔 衮逝世之初,一度尊称为“义皇帝” 衮逝世之初,一度尊称为“义皇帝”,庙号成 后来忽又废黜斥责,乾隆时又追尊了。 宗。后来忽又废黜斥责,乾隆时又追尊了。这 些都是很特殊的。胡适就感到“皇父” 些都是很特殊的。胡适就感到“皇父”之称是 一关键,并说: 下嫁之传说已无证据可察, 一关键,并说:“下嫁之传说已无证据可察,

孝庄皇后简介3篇_学习总结

孝庄皇后简介3篇_学习总结

《孝庄皇后简介》孝庄皇后简介(一):孝庄皇后简介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皇后简介(二):孝庄文皇后中文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孛儿只斤布木布泰)别名:孝庄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国籍:清朝民族:蒙古族出生地:蒙古科尔沁出生日期:1613年3月28日逝世日期:1688年1月27日职业:侧福晋庄妃皇太后太皇太后主要成就: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陵墓:清东陵之昭西陵(孝陵之南)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早年经历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布木布泰出生。

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

其姑哲哲为大福晋。

后金天聪初,皇太极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

但当时没有东宫福晋,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其姑哲哲。

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图(后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

后金天聪六年二月,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皇太极为东侧妃,称东宫福晋。

孝庄皇后---大玉儿

孝庄皇后---大玉儿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 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 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 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 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 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 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 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 ,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此 事件广为流传,后世也多有作品演绎 ,但详细记载并不见于正史,真实性 学术界尚有争议。
斯琴高娃饰 许晴饰 潘迎紫饰 潘虹饰 宁静饰 轶事典故
劝降经略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 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 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 ,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 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 逢太后婚”。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 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 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 ,诏告
下嫁之谜
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 “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 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但 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 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孟森认为张 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 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 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 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 “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 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 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 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 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满蒙第一美女
————大玉儿
孝庄文皇后是蒙古科 尔沁部,博尔济吉特 氏,名布木布泰,古 代有名的贤后,

庄妃--孝庄文皇后

庄妃--孝庄文皇后

庄妃--孝庄文皇后庄妃孝庄文皇后姓氏: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属相:牛父亲:寨桑丈夫:崇德帝皇太极子女:3女1子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最痛心:福临英年早逝最得意:玄烨治国有方,成为名君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享年:75岁二十五日陵寝:昭西陵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孝庄文皇后,蒙族,姓博尔济吉特,名本布泰(也可翻译为布木布泰)。

她是蒙古科尔沁大草原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

她13岁的时候,就已经出落得如花似玉、楚楚动人了。

她的祖父莽古思为了加强与后金的政治联盟,维护自己部落的利益,决定将自己的孙女本布泰嫁给皇太极。

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13岁的本布泰带着她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在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来到了后金的新都辽阳。

皇太极亲自迎接到沈阳城外的北岗,在那里举行了盛大宴会,欢迎送亲队伍的到来。

快到辽阳城时,大金汗努尔哈赤亲率众后妃、贝勒、大臣出城迎接。

入城后,“设大宴以礼成婚”。

本布泰从此成了34岁的皇太极的侧福晋。

早在11年前,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莽古思就已将自己的女儿、本布泰的姑母哲哲嫁给皇太极作大福晋。

在本布泰出嫁后的第九年,即天聪八年(1634),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

亲姑侄三个女人同事一夫,这在有清一代是空前绝后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并建五宫,分别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其中,大福晋哲哲为清宁宫中宫皇后;海兰珠位列第二,为关雎宫宸妃;第三位麟趾宫贵妃那木钟,为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第四位衍庆宫淑妃巴特马·璪,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窦土门福金;本布泰名列第五,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孝庄文皇后生平资料简介

孝庄文皇后生平资料简介

孝庄文皇后生平资料简介孝庄文皇后是清朝顺治皇帝的皇后,曾辅佐三朝,帮助皇太极招贤纳士。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孝庄文皇后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孝庄文皇后的简介孝庄文皇后本名布木布泰,蒙古族,1613年出生,十三岁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

皇太极成为可汗后,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后来皇太极称帝,侧封五大福晋,当时布木布泰在后宫中的地位并不显赫,是次西宫的庄妃,位居第五。

孝庄文皇后育有三女一子,一子便是福临,后来皇太极突然离世,庄妃为了让儿子福临就位费尽了心思。

当时有能力竞争皇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多尔衮,另一个是肃亲王豪格。

庄妃说服了多尔衮,将自己年幼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遗憾的是顺治是24岁就患天花去世了。

后来孝庄又辅佐孙子玄烨继任皇帝,就是后来的康熙,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使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

其实孝庄并没有当过皇后,是皇太后、太皇太后。

之所以称为孝庄文皇后,是她死后康熙皇帝给其谥号的简称。

为维系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特殊地位,孝庄还将自己亲生的3位公主下嫁蒙古贵族,以巩固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

孝庄皇后的一生公元1613年,孝庄皇后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落。

当时的科尔沁部落,四周强国环伺。

作为一个弱小的游牧部落,它只能选择依附在一个强国的羽翼之下,才能得以生存。

而联姻又是维系国与国之间友好的途径之一。

因此部落中高层阶级的美女,都会以联姻的方式嫁到他国。

因此在孝庄皇后13岁那年,她嫁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登基为帝之后,孝庄皇后常常被前者视为贤内助,无论是朝事还是琐事,都会与她探讨。

而孝庄皇后也是聪颖之人,时常能帮助自己的丈夫。

其中最为经典的事情,就是明朝将领洪承畴被清军俘虏之后,皇太极想让他归顺大清,只是后者宁死不屈的性子着实让皇太极头疼不已。

最后孝庄皇后毛遂自荐前去劝降,经过数天的努力,凭着出众的口才和真挚的诚意,终于降服了这位明朝将领。

皇太极死后,朝局陷入混乱。

多尔衮与豪格为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

孝庄皇太后简介_写作技巧

孝庄皇太后简介_写作技巧

孝庄皇太后简介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出生,一十三岁(即天命十年)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

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

后宫受到皇太极专宠,统摄一切的是她姐姐宸妃。

孝庄皇后 - 立储风波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气象日上。

皇太极踌躇满志,正擘划下一步战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

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

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琐的丧仪背后,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

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将领。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四大臣辅政时期,仍以“效法太祖、太宗”作为施政纲领,恢复部分入关前的旧制,立场趋于守旧。约从康 熙四年(1665年)起,开始出现裂痕。索尼资望最高,居四大臣之首,最受布木布泰倚信。康熙四年(1665年) 初,朝廷议立索尼孙女(即孝诚仁皇后)为康熙帝皇后。鳌拜声称“若将噶布喇(索尼子)之女立为皇后,必动 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并会同遏必隆、苏克萨哈启奏布木布泰。布木布泰断然回答说: “满洲之女如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议。”这才平息了立后风波。在这之后,出身镶黄旗的鳌拜以及 依附他的遏必隆因强行更换清初圈定的八旗土地而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发生尖锐冲突。索尼不愿卷入他们的纷 争,......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布木布泰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在慈宁宫去世,临终前她嘱 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在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在临终前的遗诏中,布木布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嘱咐康熙帝“勉自节哀,以万几为重”。
康熙帝给祖母上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根据布木布泰的遗愿,她的灵 柩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布木布泰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 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 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
有学者认为,是多尔衮考虑到代善、济尔哈朗、豪格等诸王贝勒不赞成他称帝的现实,为避免家族内乱,才 决定退让,拥立福临。但能顺利登基为帝,也要归功于布木布泰与代善、多尔衮等人的斡旋。她与多尔衮的联系, 还引发了所谓“太后下嫁”的故事。关于此事的真伪,后世众说纷纭(见人物争议目录)。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布木布泰与顺治帝一同至燕京(今北京)。

关于孝庄文皇后的故事

关于孝庄文皇后的故事

关于孝庄⽂皇后的故事 中国的历史上是不缺乏才华和能⼒具备的⼥性的,在清王朝短短300年的历史中,有⼀位⾜智多谋、才华横溢的⼥性。

她就是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 故事公元1613年春天,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家族,诞⽣了⼀个⼩⼥孩,相信这个孩⼦降⽣的时候,家中⼀定有异象,预⽰其⾮⽐寻常的⼈⽣。

她不仅给家族带来了荣耀,更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个⼩⼥孩叫布⽊布泰,⼩名⼤⽟⼉,聪明美丽。

由于她是孝端⽂皇后哲哲的侄⼥,得以有机会接触皇族,她长⼤后,⼗三岁嫁给了努尔哈⾚的第⼋个⼉⼦皇太极。

这就是后来青史留名的清朝顺治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

孝庄⽂皇后帮助丈夫皇太极⼴纳贤才;辅佐⼉⼦福临继承⼤统;⽀持孙⼦⽞烨治国锄奸,使当时的清朝逐步⾛向兴盛,可以说,因为有了她,才有了后来的康熙⼤帝和康熙盛世。

皇太极1636年称帝后,⼤⽟⼉被封为庄妃,她⽣了皇九⼦福临,由于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皇帝,所以⼤⽟⼉史称“孝庄⽂皇后”,简称孝庄。

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家族,有三个⼈都嫁给了皇太极,除了⼤⽟⼉和她的姑姑,后来还有⼤⽟⼉的姐姐海兰珠。

孝庄看出幼⼩的⽞烨是可造之材,因此专门加以培养,经常陪着⽞烨玩耍。

孝庄对历史感兴趣,⽞烨从⼩也是对读书学习有浓厚兴趣,对于孙⼦的勤奋好学,孝庄⼜欣慰⼜⼼疼。

处理国家⼤事的时候,孝庄也常常带⽞烨在⾝边,⽿睹⽬染,本就聪明机灵的⽞烨,⽆形中学会了很多处事的⽅法和技巧。

他决意要做明君,要让国家富裕和强盛。

⼩孩⼦跟着谁就学谁,康熙的英武果断,不能不说这是孝庄精⼼培养、潜移默化的结果。

在康熙眼中,祖母慈爱、稳重、极有政治才能,康熙⼤帝后来说,⾃⼰⼋岁失去了⽗亲母亲,跟随祖母三⼗多年,是因为祖母的教诲培养,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

在祖母⽣病的时候,康熙忙前忙后,体贴⼊微,祖孙情深。

孝庄⽂皇后的⼀⽣,正是清朝由乱到治的历史关键时期,她帮助皇帝调和内部⽭盾,维护团结,稳定社会秩序,⽽她做这⼀切,都是始终站在幕后,从未实⾏垂帘听政,这也是她更为后⼈称颂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无冕女王──孝庄文皇后
在清王朝的近三百年的历史当中,大家可能都关注历任皇帝的政绩。

然而大家绝不能忽略了这位女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庄文皇后,清朝历史上一位真正的无冕女王。

能与唐周时期的则天昭仪平起平坐的,也就是她了。

孝庄文皇后是我国古代一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

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6岁的儿子福临和8岁的孙子玄烨)登基即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宏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她没有任何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

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但她只是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

不论她作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

孝庄是一位非凡的蒙古族女性,她13岁进宫,62年间辅佐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皇帝主政,为清初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子康熙这样评价他的祖母:“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近日成立。


有人说孝庄是清代前期的政治家,还把孝庄和慈禧相提并论。

孝庄虽然有从政的能力,也经常向顺治、康熙面授机宜,出谋划策,但她不像慈禧那样过多出面参政。

据记载,康熙年幼主政,安徽桐城一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来北京,上书朝廷,敬请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孝庄婉言谢绝,作为母亲、祖母,孝庄投入更多的是对两位皇帝品行的教育。

如康熙有吸大烟的恶习,后来孝庄晓之以理,好言相劝,硬是让当上皇帝的康熙把烟戒掉。

孝庄一生节俭,在宫中经常身体力行倡廉拒侈。

有史料记载,清朝初期,由于战事频繁,国库空虚,孝庄就把后宫节省出的钱财和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犒赏将士。

每有自然灾害,她在宫里带头捐钱捐物给灾区。

顺治、康熙父子对她十分孝敬,每及孝庄生日,必大摆筵席,隆重庆贺。

孝庄感到如此奢侈必将造成不良影响,便坚决下令停办筵席。

孝庄和慈禧(以正统的爱新觉罗氏来看,并不把叶赫那拉氏看成是真正的满洲族)都是外族嫁入满洲的女子,但其二人对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却起了截然相反的作用。

前者可以说是前清盛世的缔造者,而后者则是晚清历史的终结者。

同是外族女子,对满洲的历史来说却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真是历史的巧合。

政治方面:
孝庄太后所处的前清时代,皇权还远没有达到清末那么至高无上的高度,真正决定朝中大事的是“八旗议政会议”。

所以孝庄的权力也就不可能有多大;慈禧则不同,她当时在政
府中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无人可与之抗衡。

所以说,慈禧应该有和武则天相仿的权力,孝庄和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孝庄当时更多地表现为周旋在摄政王和诸位亲贵大臣们之间,对朝政没有过多的干预;慈禧有垂帘听政的权力,直接干预朝政,指挥了包括废除科举、甲午战争、推行新政等重大国家决策,其权力是孝庄无法比拟的。

但孝庄却还是对前清制度在太祖、太宗两帝的基础上的逐步完善起了很大作用,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教育后代:
皇太后的一个重要工作是为皇家培养接班人,这项工作孝庄远比慈禧做得出色。

朱浒认为,顺治和康熙比光绪和宣统更有作为,这是显而易见的。

慈禧是只知专权,不知教养,对教育下一代的工作根本不重视,她选择皇家接班人的标准,只是考虑自己能否继续掌握大权,接班人只要听话就行,水平无所谓。

而孝庄则不是一个弄权的人,她还是为了大清的基业慎重地进行这项工作,顺治和康熙都是八九岁当皇帝,已经能够略微看出一些未来的发展,而且孝庄对他们进行了苦心教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