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很了不起!

合集下载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词,它给了我无限的乐趣,丰富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我爱读书,读书真让我着迷。

我,一个十足的“书虫”,在这个世界上,我如果没了书,就等于没了性命,我常说:“书,就是我的性命,如果谁弄丢了我的书,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书让我着迷到天花乱坠的地步,我读书,就等于在“吃书”。

所以,我还会被别人叫做“吃书虫”。

给你们讲一个我读书的事例吧: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2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他让我着迷。

最让我着迷的是读书。

我喜欢读书是因为高尔基说过:“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高尔基把书说成奇迹,说明书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东西。

所以重那次开始我就爱上了读书。

在这几个月中我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等一些书籍。

从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当你拿起奥斯特洛夫斯基缩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会令人发指。

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面对困难是如此的不屈不挠,如此的坚持不懈,让你深省。

现在我学会了怎样选择好书。

好书就是与你想的类型一样,还对你有帮助的书。

不能选择对你没有一点好处的书。

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好书是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有兰益处。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3在我的世界里,有一片蓝天,有一方优土,那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在这众多的爱好中,我还是对读书情有独钟。

我爱好读书,不论吃饭、上厕所、睡觉,我都会随身携带一本书,然后饱览一番;爱好读书,还让我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记得那一次,好好和姑姑要包饺子,一切了了,就差擀面棒,妈妈对我说:“宝贝儿,去把擀面棒拿来。

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定成大器

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定成大器

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定成大器70年前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时的朗读积累,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刚到美国时,读200本英语小说,200本500页的书,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XX小时的阅读积累,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一直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败。

许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这句话对于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有着深刻的启示和警示。

“书读百遍”,意味着我们读书要用心、细心、耐心。

读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我们专心致志,认真钻研。

有些人一本书读几个小时就能读完,但很多时候他们也许只是形而上地读了过去,却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而“书读百遍”,则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反复推敲,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其义自见”,则是指,只有经过不断的读思、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从书中领悟其精髓,才能由浅入深、逐步理解书中道理。

有别于课堂上简单的阐述和理论,读书是一种深入思考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我们才能慢慢进步、逐渐掌握知识,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这句名言还告诉我们,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耐心和坚持的。

每一次读书都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我们不断提升的推进力。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书读懂,更要注重理解书的精神内涵,以此来指引自己的人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名言不光是关于读书,更是关于人生。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用心去看待、锤炼和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的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最后,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归纳。

阅读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补充和扩展,更是对我们对自己思考和人生态度的改善。

读书如同一次旅程,有其所在,也有其归宿,而这中间的路程,是我们不断思索、不断寻找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和思考,不断审视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才能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代珍惜时间的人物事例

古代珍惜时间的人物事例

古代珍惜时间的人物事例有:
1.司马光: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
问家。

他小时候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常常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与背诵书上的东西。

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就是凭着这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马光与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2.董遇:“三余”读书。

他曾经和哥哥董季中捡拾野稻卖钱维持生
计,每次总是携带着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

董遇对《老子》《左氏春秋》深有研究,并且有著作发表。

有人向他求学,他说先把书读一百遍吧,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求学的人苦恼地反问,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啊。

董遇告诉对方,我们应该利用“三余”的时间,什么是“三余”时间呢?
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雨天是晴天的剩余。

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也就有时间读书了。

名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故事

名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故事

名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故事在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倾注大量时间和努力阅读书籍,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这些名人通过阅读,开拓了视野,增加了智慧,进一步塑造了他们的品格和思想。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杰斐逊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对阅读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

据说,他曾经说过:“我在我的生活中用来驱逐忧虑和痛苦的任何时候,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杰斐逊的图书馆中收藏了数以千计的书籍,涵盖了各种学科和主题。

他的阅读范围从哲学和政治到艺术和科学,无所不包。

通过广泛的阅读,杰斐逊对政治理论、宪法原则和世界历史有了深入的理解。

这些知识不仅为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成功提供了基础,也使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

另一个例子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一直被公认为文学的经典。

狄更斯在年轻时就开始了阅读,他用阅读来逃避贫困的生活和艰辛的工作。

他通过大量阅读来培养写作技巧和提高文学素养。

狄更斯一生中读过无数的书籍,这些书籍启发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他写作的灵感来源。

他通过刻苦的努力和不断的阅读,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不平等和人性的黑暗面,引起了社会改革的关注和行动。

这些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正如这些名人所展示的,只有通过百遍阅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义,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洞察力。

因此,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阅读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和无穷的乐趣。

我们应该向这些名人学习,投身于阅读的世界,开拓自己的视野,挖掘知识的宝藏,并将所学所得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个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让我们向名人们致敬,并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持不懈地阅读吧!。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怎样过都是一生,怎样活都无可厚非,毕竟,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为了给他人评判。

吃饭、睡觉、工作、游戏、消磨,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没有追求,一天天地度过,这样的一生也是一生,也许,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总得生活下去,总得打发时间,只要不做坏事,便没有大差。

只是,若回头看,不免是一片空白与模糊,日复一日而已。

【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1、一切自己负责。

指责他人也无济于事。

任何时候,不要推卸责任,不要将责任归咎于他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与自己有关,都应从自己入手,首先解决自身的问题。

2、舍弃自尊,凡事忍耐。

忍耐是一种教养,是对自己自尊的维护。

没有什么事值得自己大动肝火,保持平心静气,若觉得无法忍耐别人,请注意,自己的失控是否也会让别人无法忍耐呢。

3、简单地生活。

要做的事,保持一点点就好。

即使是好的追求,也不要太贪心,什么都想做,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成。

4、不对过去说谎。

坦然地面对过去的自己!无论对与错!无论好与坏!然后,向前看,重新塑造自己!5、做被钱喜欢的工作,过被钱喜欢的生活。

钱是有用的,把它当朋友一样善待,不要滥用。

6、最重要的工作,是规律生活和健康管理。

健康是一切的根本。

7、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

比如,离开洗手间的时候,把地上的水擦干。

8、抢占先机、确认工序、准备充分、仔细作业。

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有备而为,就是这样吧。

比如,买花之前先把盆和土备好。

9、沟通,就是为了传达爱愿。

有时候,的确需要多说点话,让对方明白自己,避免误解。

10、幸福,是人与人之间深刻的联结,和深深的羁绊。

有牵挂,被牵挂,就是一种幸福。

11、不破坏,不失信。

不汲汲以求,不放弃。

确定要做的事,坚持不放弃。

12、栽培,守护,坚持。

任何关系想要长久,都需要用心维护。

13、愈是小的承诺愈要信守。

以小见大,不因恶小而为之。

万事不可随意。

14、放大镜和望远镜。

目光放得远一点,不局限,不受限。

《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1《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中的作者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他会带一本书。

让我感叹不已。

在漫长的旅行中,能有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有人会问我,如果我环绕世界的话,最想带什么呢,我会回答:我会带一本世界地理书。

或许有人会惊讶:“你还不如带一副扑克牌自己打着玩呢!,或者带着一堆好吃的东西,一路可以享受了”“不。

”我会坚定地回答。

如果你到一个地方连有什么有名的风景都不知道,连有什么名胜古迹都不清楚,你独自驾舟环绕旅行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呢,不如在自己的温柔小屋睡大觉呢。

所以,我认为,独自环绕世界旅行,最好的选择是带一本地理书。

你可以根据航行的距离来判断这是在哪个国家,然后将书上对这个国家的介绍印在脑子里,当你再看到这景物时,就会有了一定的大概了解,特别是名胜古迹,不提前对其历史文化进行学习、研究,你能看出名胜古迹的深厚内涵吗?朋友,无论出门、在家,都拿起书来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们最珍贵的精神食粮,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让我们多读书吧!《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2《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周游世界务必要带一本书,可见书在作者心里的位置之深,好似朋友,又似家人,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比喻,朋友家人,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

我也喜欢书,可是如果我周游世界,我却做不到只带一本书!作者那么喜爱书,可以读上百遍,可以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而现在我们读两三遍就厌烦了,我们和作者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如果我们从现在做起,利用空余时间,比如:下课了,吃完饭了,写完作业……都可以看一会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出自于《易经》的“周易”卦。

“周易”卦是八卦之一,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易》挂名辞理,通乎象数之道,何以明焉?曰:书契百篇、子卩百篇,百篇之中,其义自见。

”这句话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读《易经》一百遍,会懂得其中的精义。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而读书之道也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每一个读书的人,都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精髓。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背后的内涵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句话所蕴含的内涵。

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反复”,也就是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精义。

这和我们所说的“熟能生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如同一个运动员要想练就一身好的技艺,就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一样,读书也是如此。

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精华。

在当今的社会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这就导致了许多人读书“一望而过”,对书中的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现状,我们更需要强调这句话所蕴含的内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多地静下心来,通过反复的阅读来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想获取真正的知识,就需要下苦功夫。

读书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仅仅是表面上的浏览,是无法理解书中的精髓的。

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够真正地领会书中的精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读书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

有时候,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理解不了的地方,甚至会感到枯燥和无味。

只要坚持不懈,通过反复的阅读,总会找到其中的门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是一位数学大师: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一位伟大的数学大师
读了《德道经》,老子可是用“数”的大师啊——数学大师!
他始终居于零,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取简而不用繁,很简洁、轻松地将宇宙天地万物,全都囊括于其“大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中。

老子《德道经》文中,直接用“无”高达89处之多,以无为“0”之意者,也占了较大比例。

人们称数学为“科学的无冕之王”。

几千年以来,科学之王的数学,为人类屡建奇功。

数学在老子手里深得其义,运用娴熟。

他运用一个“0”和一个“1”,将其道德哲学理论完全地数字科学化。

凡能数字科学化才能称之为上乘的学问!
老子的哲学思想就能够数字化,他把握住关键的两个数字——“0”和“1”。

这在哲学界、在整个世界,也是无出其右的首创。

遗憾的是,中华子孙没有深得老子“0”和“1”二进制运算中的个中三昧,没体悟到,数学界未能早于西方破解这种二进制的算术。

这与唐代以后我们逐步地丢失背离了老子《德道经》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这种背离,使我们民族缺少了真正的大智慧者精神的滋养和启迪,这是整个民族的痛楚。

我们自己未能承袭老子的大智慧,但在1679年,与牛顿共享创立微积分盛誉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撰写了《二进制算术》,成为二进位制的发明人。

老子的理念,“0”和“1”早就阐述得非常清楚,启迪了西方科学家,我们的数学家就是没有发现它。

莱布尼茨还特地制作了一个纪念章,献给对二进制感兴趣的奥古斯特公爵,上面用拉丁文写道:“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足够了!”
这与老子《德道经》的“道生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何其神似啊!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莱布尼茨在数学界已经深得数析法的真髓——道德的真髓,道德真髓在数学上的表现,被他所掌握了,真是令人赞佩不已。

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史学家,直到近几十年还瞧不起这个“0”,瞧不起这个“1”。

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勉勉强强地点头承认老子的哲学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这个“朴素”中的数析法,却被西方科学界善加利用,推动了整个西方科学迅猛地发展,将我们远远地抛在他们身后。

因为我们自己长期否定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肯、不能、不愿意主动地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因而也不能接续精神文化的断代期,也发现不了祖先存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财富。

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很了不起!
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一直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败。

许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

《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美国政府为青少年开列了100本必读书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独立宣言》,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旧约全书》。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读了100遍。

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犹太人人人把一本书读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犹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感悟到了这样的道理,将此写进了经典《塔木德》。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
念书,就是重复。

重复是人类语言的规律。

尽管英语单词数量巨大,百万之众。

然而,1%的单词构成99%的文字,99%单词构成英语1%的文字。

1000常用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0%的文字;1000常用单词最重要,掌握这一千单词就掌握了英语90%的天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

2000基础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5%的文字。

2000基础单词是铺路石,念书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铺路石把羊肠小路铺成高速公路。

念书就是积累,念书就是重复,念书就是循环,念书就是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念书就是步入“会、熟、精、绝、化”的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对念书与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判断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一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小时的朗读积累,二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

200小时的朗读就是念书,2000小时的阅读就是读书。

70年前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时的朗读积累,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刚到美国时,读200本英语小说,200本500页的书,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