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合集下载

人类智力和心理学的发展和演变

人类智力和心理学的发展和演变

人类智力和心理学的发展和演变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社会与科技背景的影响,从而塑造不同的智力和心理特征。

随着文化、科技的不断变化,人类的智力和心理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人类智力和心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与演变,并展望未来的前景。

一、智力测试的变迁智力测试是对个体智力水平进行评定的量表。

智力测试最早出现在19世纪,当时主要以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为背景。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奇特所创建的智能测验,旨在评估儿童非语言技能的发展程度。

19世纪末期,英国盲人教育家弗朗西丝·盖尔顿将智力测试用于儿童的智力测量,这标志着智力测验作为一种工具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进智力检测已经走过了数个阶段,不仅创造了很多传统型的测验,也异形独特的测验,像谛听证、虫鸣音爱好者测验、牛顿气态测验、自闭症综合征测验、战争医疗参谋测验等等,这些测验的推广和应用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类智力和心理形态的演化。

二、人的行为和表现人类智力和心理学主要通过观察和测试行为来了解个体的智力和心理特征,因此观察人类行为和表现是发展人类智力和心理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看,现代人对外在行为的定义不断改变,社会的确切标准也在随着时间而变得不断更清晰明了,这一结果导致了实时监测成为了更加必要的一项工作,例如我们通过活発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诉求赞许式的监测客户反应等等,不断去挖掘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指引,给个体心理识别的准确度带来实际的提升。

三、神经科学方法的使用另一个帮助人类智力和心理学发展的领域在于神经科学。

几十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使得研究人类智力和心理学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

神经科学主要侧重于通过观察大脑在实验情境下的表现,来推断个体的智力和心理状态。

在这方面,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了人类智力和心理的研究和测量的准确性,和可控性。

四、机器学习在智力和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学习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智力和心理学的研究中,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

世界最早的智商测试题(3篇)

世界最早的智商测试题(3篇)

第1篇引言:智商测试,作为一种科学评估个体智力水平的工具,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你是否知道,世界最早的智商测试题诞生于何时?它又是如何演变至今的呢?本文将带领大家追溯世界最早的智商测试题的起源与发展。

一、智商测试的起源1. 智力的概念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是人类认知世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 智力测量的需求随着教育、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人们对智力测量的需求日益增加。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最早的智力测验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设计了一套智力测验,这是世界上第一套旨在评估个体智力水平的测试。

这套测试主要针对儿童,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

二、世界最早的智商测试题1. 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共同编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之一。

该测验主要针对儿童,包括语言、数学、空间、记忆等方面的问题。

2. 测试题示例(1)语言问题:请你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我有一只__,它跑得快,跳得高,还会游泳。

”(2)数学问题:3+3等于多少?(3)空间问题:请你画出下列图形的下一个图形。

(4)记忆问题:请你复述刚刚听到的故事。

3. 测试结果分析比奈-西蒙智力测验将测试结果分为三个等级:低能、正常、超常。

这种分类方法为后来的智力测验提供了借鉴。

三、智商测试的发展1. 爱德华智力测验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William Stern)对比奈-西蒙智力测验进行了修订,编制了爱德华智力测验。

该测验将智力分为五个等级,包括智力低下、智力迟钝、智力正常、智力优秀和智力超常。

2. 韦氏智力测验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编制了韦氏智力测验。

智力测试的发展和应用

智力测试的发展和应用

智力测试的发展和应用智力测试是评估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力测试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智力测试的发展历程、分类以及应用领域。

一、智力测试的发展历程智力测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当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品德、智力、思维、知识等多维概念及其关系。

但是直到19世纪,智力测试才真正得到了系统的发展。

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奥蒂在1883年发明了第一个实验室的智力测试,促进了智力测试的发展。

20世纪的智力测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普通智力测试和专业智力测试。

前者旨在衡量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的智力水平,如斯坦福-比内特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后者则是用于测量特定领域的智力水平,如艺术天赋、音乐表现力等。

现代智力测试不再局限于一维测量,而是采用多维度的方法,同时区分了人的语言技能、理解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

二、智力测试的分类目前常见的智力测试主要有以下四种:1. 斯坦福-比内特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这种智力测试最早由法国心理学家艾弗里·德尼斯·比奥蒂和西蒙·比奥蒂共同开发,后来被改进并引入美国。

它主要包括言语等级、视觉空间能力、工作记忆、流操作、推理等方面的测试。

2. 韦氏智力测验(Wechsler Intelligence Test)该智力测试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威克斯勒开发,分成多种类型,分别是成人版(WAIS)、青少年版(WISC)和儿童版(WPPSI)。

该测试采用13个次测试来衡量个体的整体智力水平,从思考、推理、判断等多个维度来评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3. 湖南大学智力测验(HNU Intelligence Test)该智力测试是2008年开发的中国本土智力测试中的典型代表。

它主要包括言语理解和表达、数量关系、空间能力、组合推理、思维动态等方面的测试。

智力测验——学习材料精选全文完整版

智力测验——学习材料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智力测验概述(一)智力测验的起源与发展阅读材料在测量中容易出现误区在19世纪80年代,高尔顿以各敏锐度为指标,以线条长短(视觉)与声音强弱(听觉)的判断为试题,从而测量并推估智力的高低。

此种偏重感官的生理计量法虽可以作为个别差异评定的工具,但是测验结果在教育上实用价值欠佳。

因此,到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兴起之后,心理学家们放弃了高尔顿生理功能取向,改以心理取向鉴别人类的智力。

1.比奈-西蒙比奈-西蒙于1905年编成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该测验研究的关键意义在于把智力操作成绩量化。

具体做法是,对每一个实际年龄的儿童都制定一组问题或测验条目。

这些条目可以客观地记分;在内容、性质上因年龄而有区别;不受儿童生活环境差异的影响。

累加一个人所完成的题目数,就可以得到这个人的心理年龄。

如果某儿童的心理年龄等于其实际年龄则为普通儿童;如果超过实际年龄,则为资优儿童;如果低于实际年龄,则为智力落后儿童。

心理年龄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某个题目刚好7岁的儿童有60%能够完成,就把这个题目作为代表7岁儿童一般智力的标志。

对每个年龄都找出6个题目作为智力标志,每个题目都代表2个月的智力。

累加一个人所完成的题目数,就可以得到这个人的心理年龄。

一个5岁儿童完成了所有5岁组的题目,还完成了3个6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5岁6个月。

2.推孟,比率智商以前的比奈测验在用智力年龄作为直接指标时遇到一个问题:智力迟钝者的智力发展特征是智力年龄并不一定保持比实际年龄低两岁的水平,而是会越来越落后于实际年龄。

这样如果直接用心理年龄并不能反映出相对于实际年龄的落后程度。

一个5岁的迟钝儿智力年龄为3岁。

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到了10岁时,他的智力年龄并不是3岁,而是6岁。

推孟对比奈测验衡量智力的方法做了重大修改,引入了智商(IQ)的概念。

具体公式是:IQ=(MA/CA)X100阅读材料智商的计算方法假设某人,其实际龄为8岁2个月,如果以月为单位,他的实际为98个月,亦即CA=98。

智商测试题的原理(3篇)

智商测试题的原理(3篇)

第1篇一、引言智商测试,即智力测验,是一种旨在评估个体智力水平的方法。

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测试题,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记忆力、空间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智商测试的原理涉及心理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智商测试题的原理进行探讨。

二、智商测试的发展历程1. 智商测试的起源智商测试起源于19世纪末,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和医生西蒙(Théodore Simon)共同研发。

他们受法国教育部委托,为了筛选出智力低下的儿童,设计了一套名为“比奈-西蒙量表”的测试。

这套量表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智力题来评估儿童的智力水平。

2. 智商测试的发展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智商测试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的推孟(Lewis M. Terman)对比奈-西蒙量表进行了修订,形成了著名的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

此后,各种智商测试层出不穷,如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等。

三、智商测试题的原理1. 智力理论的支撑智商测试题的原理基于多种智力理论,主要包括:(1)结构主义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由多个独立的心理结构组成,如记忆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等。

(2)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由多种不同的能力构成,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等。

(3)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智力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认为智力是个体在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适应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2. 测试题的设计原则(1)代表性:测试题应涵盖多种智力领域,如语言、数学、逻辑、空间等。

(2)难度梯度:测试题的难度应呈梯度分布,既能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又能发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优势。

智力测试题冷知识(3篇)

智力测试题冷知识(3篇)

第1篇一、智力测试的起源与发展智力测试,又称智商测试,是一种旨在评估个体智力水平的工具。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和医生西蒙(Théodore Simon)共同创立。

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测试题,用以评估儿童的认知能力。

此后,智力测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评估工具。

1.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试量表,于1905年发表。

它主要针对儿童,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儿童的认知能力。

2. 韦氏智力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于1940年创立,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智力测试量表。

它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

3. 智力测试的分类:根据测试内容,智力测试可分为言语能力测试、数学能力测试、空间能力测试、记忆能力测试等。

二、智力测试题冷知识1. 看图猜成语这是一道考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智力测试题。

请观察以下图片,猜出对应的成语。

(图片:一个小孩站在一个巨大的水桶前,水桶里的水快溢出来了。

)答案:井底之蛙2. 数字接龙这是一道考察数字敏感度和反应能力的智力测试题。

请根据以下数字序列,依次填入下一个数字。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答案:213. 猜谜语这是一道考察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智力测试题。

请根据以下谜语,猜出谜底。

谜面:身体细长,善于游泳,专吃小鱼,人称“水蛇”。

答案:鳝鱼4. 词语接龙这是一道考察词汇量和语言能力的智力测试题。

请根据以下词语,依次接龙。

苹果、梨子、橘子、?答案:西瓜5. 数字游戏这是一道考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测试题。

请根据以下规则,填入正确的数字。

规则:从1到10,每次只能填一个数字,且每次填入的数字不能与前两个数字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106. 逻辑推理这是一道考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智力测试题。

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

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

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导言:在当代社会中,智商被认为是评价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被广泛应用于评估个体智商水平,被誉为智商测量领域的黄金标准。

本文将介绍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的历史背景、测试内容和评估方法,为读者全面了解该测验提供解析。

一、历史背景: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和美国心理学教授刘易斯·斯坦福于20世纪初合作研制而成。

当时,智商测验的概念和方法正在发展中,比奈和斯坦福试图通过设计一种具有科学基础的测验来量化智力。

他们的努力最终为后世的智商测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测试内容: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包含多个项目,涵盖了不同的认知能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智商商数(IQ)计算部分,该部分主要衡量了被试解决问题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除此之外,测验还包括词汇理解、图形推理、数学能力等方面的测试,以全面评估被试的智力水平。

1. 智商商数(IQ)计算: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使用的IQ计算公式为:IQ = 测验得分 / 实际年龄× 100。

其中,测验得分为被试在测验中所获得的总分,实际年龄为被试的真实年龄。

这一公式基于智力发展理论,根据被试在测验中表现与同龄人相比的程度进行智商评估。

2. 词汇理解测试:词汇理解测试是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评估被试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被试需要根据给定的词汇,选择最接近其意义的选项或解释其含义。

这一测试反映了被试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 图形推理测试:图形推理测试是通过给出一组图形或模式,要求被试在其中找出规律或缺失的部分,并根据规律或者缺失的特点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一测试项目主要评估被试的空间思维和图形推理能力。

4. 数学能力测试:数学能力测试是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的一部分,旨在考察被试的数学计算和解题能力。

被试需要根据给定的数学问题进行计算或解答。

这一测试能够反映被试的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国际智商测试题讲解(3篇)

国际智商测试题讲解(3篇)

第1篇一、引言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测试是衡量个体智力水平的一种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题目,评估个体的认知能力。

智商测试在心理学、教育、人力资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针对国际智商测试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读者了解测试内容、解题技巧以及智商测试的意义。

二、智商测试的发展历程1. 智商测试的起源智商测试起源于20世纪初,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和医生西蒙(Théodore Simon)共同设计。

他们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测试题目,发现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以便及时给予特殊教育。

2.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ewis Terman)将比奈-西蒙量表引入美国,并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该量表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智商测试之一。

3. 瑞文推理测验瑞文推理测验(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ohn C. Raven)于1936年设计的非文字智力测验。

该测验通过一系列的图形推理题目,评估个体的推理能力、空间知觉和抽象思维。

4. 其他智商测试除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和瑞文推理测验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智商测试,如韦氏智力量表、门萨测试等。

三、智商测试的内容1. 文字推理文字推理主要考察个体的语言理解、词汇量和逻辑思维能力。

题目形式包括词语类比、同义词辨析、反义词辨析等。

2. 数字推理数字推理主要考察个体的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题目形式包括数字序列、数字推理、几何图形等。

3. 图形推理图形推理主要考察个体的空间想象力、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题目形式包括图形类比、图形推理、图形变换等。

4.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主要考察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题目形式包括逻辑推理题、判断题、选择题等。

5. 创造力测试创造力测试主要考察个体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灵活性和独创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英文题):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cessof intelligence tests姓名:学号:专业: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中文摘要: 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智力领域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进展。

反过来,智力理论与测验理论的进步同样会促进智力测验的发展。

由于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在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智力测验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背景的解析,在以文献综述的条件下从智力的界定及智力测验的历史、测验量表的发展过程和智力测验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来进行探究和归纳,并在智力测验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其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测验理论;智力测验发展史1.什么是智力对智力的看法是编制智力测验的理论前提。

在19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哲学家斯宾塞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拉丁词intelligence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

此后,智力一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

对智力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观点:(一)智力是学习的能力;(二)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四)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五)对智力的综合理解,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智力测验的内涵及外延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

早期编制的智力测验多采取个人测验的形式。

这是单独评估心智功能的最好方法。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两种:斯坦福-比纳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

韦克斯勒量表还可用于诊断一定范围的心智失调。

团体智力测验多属于汇选式的纸笔测验,内容包括文字推理、数字运演、普遍常识以及非文字推理等项目,可较为迅速地获得有关被试心智功能的客观指标。

特殊智力测验是为了适应特殊人口的需要而制定的,并倾向于强调感知能力的作用。

弱智和文盲的智力测验也属此类。

特殊智力测验通常包括非文字的项目。

学习能力测验或学业能力测验比普通智力测验的范围较窄,它们只测量那些影响学业成功的基本能力。

同团体智力测验一样,它们也属于纸笔测验,其内容也与团体智力测验相似,包括词汇、数字、常识、非文字推理等,还有一些阅读理解的项目。

智力水平的数值可以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

智商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以100。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首先提出此概念。

后为美国心理学家特曼于比纳-西蒙智力测验的史丹福修正方案(1916)中予以采用。

智商100被视为一般水平,130左右或130以上为天才,70以下为智能低下或迟钝者。

智商上升至实际年龄达到25或接近30时,才逐渐下降。

在预测学校成绩方面,智商值证明有效。

1937、1960、1972年人们曾先后3次修订史丹福-比纳智力测验(1916年以前称为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1960年以来,人们先在标准化的年龄分组中进行测验,并把这一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定为100;然后再把每个人的测试结果同平均成绩相比较,这便是个人的智商值。

全部智商分数呈正态曲线分布,100分上、下的人数大致相等。

人们还可能计算出某一智商分数水平以上(或以下)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数。

3.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3.1国内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据专家考证,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九连环试验。

在20世纪20年代,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鲁格用于他的心理学实验中,并将实验结果著为《中国连环的解脱》一书,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七巧板是另一项中国人对世界智力测验的贡献,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发展演变而来的。

七巧板也称益智图,有利于个体智力的发展,表现在:1,没有固定的模式对其操作,有利于开发人的发散性思维;2,有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3,通过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中国近现代的智力测验可以说是同世界智力测验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智力测验开始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为智力测验发展与停滞阶段。

3.1.1第一阶段间的中国智力测验的发展清末民初,正在兴起的心理测验理论与技术同其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传入中国。

1915年英国人Creighton在广东使用了英译过来的智力测验, 内容包括记忆、比喻等项目, 对500名儿童进行了测验。

1918年清华学校的英籍教师Wallcott采用斯坦福团体智力测验量表对该校高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

1920年陈鹤琴、廖世承在南京高师新生入学考试中使用智力测验。

1921年他们两人合著的《智力测验法》一书出版, 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智力测验的性质、功能、标准和用法, 介绍了35种心理测验与教育测验。

1921年董培杰将比纳-西蒙量表完整地翻译为中文,使人们对西方智力测验的全貌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1924年陆志伟又主持完成了对斯坦福-比纳量表的修订工作。

到1925年,中国出版的测验不下10余种。

这一阶段智力测验的发展有以下特点:重视智力测验的基础即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重视全面学习西方智力测验的经验;重视智力测验的本土化研究。

3.1.2第二阶段间的中国智力测验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在艾伟、陆志伟、陈鹤琴、萧孝嵘等人的倡议下, 中国测验学会在南京成立, 紧接着《测验学报》出版。

1936年陆志伟和吴天敏合作完成了比纳智力量表的第二次修订。

到抗战爆发前夕, 我国已出版的自编及修订的合乎标准的智力与人格测验约20种, 具代表性的有廖世承的团体智力测验、陈鹤琴图形智力测验、刘湛恩的非文字智力测验、黄觉民的幼童智力图形测验等。

1947年程法泌出版了《智慧测验与教育测验实施》一书,对有关智力测验编制的原理及如何应用各种智力测验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都作了系统论述。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中国大陆心理学界基本没有开展智力测验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使中国智力测验的水平开始落后于世界智力测验的水平。

这一阶段智力测验发展的特点:智力测验的开展更具有组织性;独立编制适合我国儿童的智力测验;继续对国外著名的智力测验进行修订,使之更合乎国人的实际情况;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方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测验常模的取样不断扩大;探讨了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

1980年, 林传鼎教授发表了《努力开展心理测验研究工作》一文,1993年,中国心理学会分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成立,使中国的心理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3.2国外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3.2.1国外早期智力测验的发展西方早期智力测验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三方面:智力的鉴别、智力测验的方法和智力测验的应用。

智力测验的诞生当数比纳和他的同事西蒙所做的工作。

1889年,比纳所在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自由协会开始督促法国公共教育部, 让他们想法帮助一些心理迟钝儿童,这些孩子很难跟上正常的班级。

1904年,公共教育部指定了一个委员会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比纳是其中成员之一。

他与自己在测颅研究中的同事西蒙( T. Simon )承担了这一任务。

1905年他们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Binet- Simon Scale) ,标志着智力测验的正式出现。

该测验量表包括30个测验题目, 题目内容涉及面广, 可对智力的多方面进行测量。

1908年,比纳和西蒙对量表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测验项目由原来的30个增加到58个; 测验的年龄由3岁到15岁,每个年龄组的测验项目为4到5个。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意义在于:一是该量表提出了智力年龄( mental age, MA)的概念,人们借助于这一概念首次得到一个可用来评定儿童智力的定量标准。

二是依据测量结果把儿童送到适合于他们教育的学校之中。

三是测验的题目按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排列,通过儿童完成的题目来衡量其智力发展水平。

四是测验的结果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使智力测验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了立足之地。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 L. M. Terman)将比纳-西蒙量表介绍到美国并予以修订,修订之后的量表称为斯坦福- 比纳量表( Stanford-Binet Scale)。

斯坦福-比纳量表于1937年、1960年经过两次修订,成为目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标准测验之一。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以“智龄”( MA )来表示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但是,智龄的大小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一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否超过了另一个孩子。

为了将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其他同龄孩子进行比较,还必须考虑智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并对个体的相对智力做出估计。

推孟采用了智商概念来表示智力的高低,智商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Stern, 1914)提出来的。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 intelligence quotient , IQ),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 MA)与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age, CA)之间的一种比率关系。

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比率智商(ratioIQ)。

比率智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随着个体实际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智商将逐渐下降。

这样,采用比例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实际上并不符合个体智力发展的实际情况。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状况,韦克斯勒先后编制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WISC,1949) ,适用于6~ 16岁儿童;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 1955),适用于16~ 74岁的成人;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 1963),适用于4~6岁儿童。

韦克斯勒量表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可以分别度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言语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词汇、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和数学推理等;操作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完成图片、排列图片、事物组合、拼凑、译码等。

应用韦克斯勒量表,不仅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一般水平(综合智力),而且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不同侧面。

3.2.2国外当代智力测验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前后,团体智力测验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各种水平的学校教育之中,同时也用于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

到四、五十年代,智力测验的两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两种技术是:多因素分析方法,通过数学方法证明智力不是单一的东西;智力测验的统计理论的修改,导致了确立智力测验的新方法和研究智力测验的新特点。

多因素分析理论也被应用于发展不同职业特点心理能力的测验,之后,又出现了个体潜能测验。

这些测验都是由美国心理公司出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