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年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赤峰二中2016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18.1.26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 进步史观B. 天命史观C. 循环史观D. 英雄史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

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

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

B 选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 选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 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土地归国家所有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铁犁牛耕【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属于备考重点。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其根本原因在于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2.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①农业动力发生变化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特征,结合知识可知,铁农具牛耕推广运用,农业动力发生变化,故①正确。

小农经济形成,说明自耕农经济出现,故②正确。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说明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故③正确。

当时商业发展,出现大批著名商人,说明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④正确。

故D项正确。

A. ①②③错误,排除。

B. ②③④错误,排除。

C. ①②④错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商业3.汉朝时,包括提花在内的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能织出绫、锦、罗、绢、纱等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唐末以前,我国的丝织品主要产地在北方。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9.孙中山指出:“官吏贪污和疫病、粮食缺乏、洪水横流等自然灾害间的关系,可能不是明显的,但是它很实在,确有因果关系。这些事情绝不是中国的自然状况或气候性质的产物,也不是群众懒惰和无知的后果。”这一认识
A. 主张大力发展经济以工业强国B. 指出了减少社会灾害的具体措施
C. 体现了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D. 强调了发动群众进行监督的意义
3.唐代婚俗中流行“陪门财”观念,即新贵与旧门攀亲,门望不够要花巨额钱财;而宋代则“婚姻不问阀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为士人的美好愿望。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门第观念已经消逝B.女性地位得到提高
C.社会风气自由开放D.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唐代注重门第到宋代“不问阀阅”,体现出世家大族的衰落,“金榜题名时”也反映了科举制成熟后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项正确;材料所述变化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削弱,但不能表述为“已经消逝”,A项错误;在宋代理学影响下,女性地位下降,B项错误;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社会观念也趋于封闭,C项错误。
4.“便宜”之权是中央赋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权力,臣下随时决断,不受中央既有规定制约。南宋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之权,但强调“行事”中的“上奏”程序,对与法令不符的“便宜行事”予以否定和更改,还设置副使等。南宋对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规定表明
A. “便宜”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宗旨
B. 地方官拥有对地方事务独断权力
10.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A. 是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B. 说明欧美文明并不适合中国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二中2020_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二中2020_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某某自治区某某市某某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盛赞舜“恭己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

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A.无为是治国之道B.尚古崇德是根本C.重视规则和秩序D.强调要顺应自然2.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明和先祖转变为家庭核心的“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活跃B.血缘政治的强化C.农业经济的转型D.中央集权的建立3. 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

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

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

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 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B. 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 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 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4.王阳明在与弟子讨论如何处理儒生治学与治生的关系时,提出学者应当以治学为首务,但若能调停得“心体无累”,那么虽“终日做买卖”,也“不害其为圣为贤”。

王阳明的这一言论A.完善了理学的人性论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否定了儒学的义利观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明代一位学者认为,教育的任务,乃至统治的任务,不是迫使人民服从一定的哲学条理或国家的规定,而是顺应人的天性之势导其向善。

据此可知,这位学者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封建正统C.重视社会责任D.强调经世致用6.踏歌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舞蹈,男女相聚,手袖相连,踏地为歌;到唐代,踏歌成为民间和宫廷庆祝节日的常见节目,参与者多达千余人,长达三个昼夜,场面恢宏。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语文青年教师解题大赛试题(最新整理)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语文青年教师解题大赛试题(最新整理)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高中语文青年教师解题大赛试题(总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

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

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备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

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董警士更加忸怩了.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高中青年教师解题大赛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高中青年教师解题大赛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高中历史青年教师解题大赛试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8分)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一二战刚刚结来,丘吉尔在给杜鲁门的电报中表示对苏联的成胁“深切关注”.到1948年10月,丘吉尔明确阐述了“三环外交"方针.“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存在,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

”英国是唯一在这三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高中历史青年教师解题大赛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高中历史青年教师解题大赛试题(含解析)

赤峰二中2018年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2024届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赤峰二中2021级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2023.11.18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注意事项: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盘庚》中有“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的记载;武王伐纣檄文《牧誓》中指责纣王信任“多罪逋逃”之人,放任其“俾暴虐于百姓”;《尚书·周书》有“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等记载。

这可以说明A.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B.商周统治者敬天保民思想C.早期国家已有民本思想的实践D.施行仁政规范了社会秩序2.明初,田税一律征收粮食,称为本色。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税粮均可以布、绢、棉花等实物和银钱代纳,称作折色。

折色的推行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加重百姓赋税负担C.推动赋税制度变革D.利于改变经济结构3.董仲舒说:“天地之教,不能张以寒暑成岁,必有春秋冬夏。

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可见,董仲舒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治国应该“霸王道杂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治国要顺其自然、与民休息4.下图为河南南阳新野东汉时期墓葬出土的画像砖拓片。

该画像砖拓片的内容A.反映了豪强地主的审美追求B.印证了墓葬主人武将的身份C.凸显了时代游戏人生的态度D.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5.全民族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戏剧“每个剧本要以它所触及的那个问题的政策为核心,通过我们的创作,向群众宣传和解释革命的政策”,“要适合当时当地的具体要求,服从当时当地的政治任务”。

由此可见,这些戏剧A.注重传播进步的意识形态B.注重揭发剥削阶级的残酷性C.积极维护国共两党的合作D.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年份(年)184018601894191319201936全国农村土布产量(百万匹)597.33604.71589.16497.20552.32352.98农村土布用纱总量(万担)751.26760.55740.99582.61594.65443.95土布用机纱量(万担) 3.03 4.28173.54452.51352.63337.13机纱量占用纱总量(%)0.400.5623.4277.6759.3075.94土布用土纱量(万担)748.23756.27567.45130.10242.02106.82土纱量占用纱总量(%)99.6099.4476.5822.3340.7024.06 A.列强侵华方式出现重大变化B.中国农村纺织分离现象逐渐凸显C.自然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D.合理的棉纺织业布局已经被构建7.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在翻译“science”时,主要引用儒家经典中的“格致”,少数人借用日语中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年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刚刚结来,丘吉尔在给杜鲁门的电报中表示对苏联的成胁“深切关注”。

到1948年10月,丘吉尔明确阐述了“三环外交”方针。

“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同时存在,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

”英国是唯一在这三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摘编自赵伯英《欧洲一体化的动力、矛盾与前景》材料二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时期,还是1500年前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直至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都与欧洲地缘政治息息相关。

因此,谁能够主导欧洲事务,谁将能够发挥在世界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力。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并实施了“金元外交”政策,并选择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直至拉拢。

——摘编自郝立英《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后美国“金元外交”选择西欧国家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二战后英美两国出台的外交政策中得出的认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21年第18期(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瑞士小村镇(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二、论述题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准确把握和定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加强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权理论与实践体系,着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维护主权提供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保障。

在发展国家主权时,应始终坚持发展国家主权与维护国家利益协调发展,坚持发展国家主权与促进世界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发展国家主权与尊重世界各国主权协调发展,坚持发展图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协调发展。

——摘编自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叶小文《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1.(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阶级立场以及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点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常淡化教材意识,注重能力考查的趋势。

这要求学生在备考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不要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能力。

2.(1)目的:确保英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利益和地位。

(2)原因: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美国与西欧在制度与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二战后,苏联军事力量壮大,而西欧普遍衰落;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

(3)认识:外交政策是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应立足于自身国力,并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详解】(1)由材料“英国是唯一在这三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可见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主要目的确保英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利益和地位。

(2)由材料“1500年前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直至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都与欧洲地缘政治息息相关”,结合所学,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由材料“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除此之外,要结合美国与西欧的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尖锐。

(3)结合一般关于外交政策出台的知识,二战后英美两国出台的外交政策要从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和国际形势等方面归纳。

3.(1)动力: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

影响: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

时代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

(3)前者:大城市化;后者:小村镇化。

制度因素: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

(4)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镇化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农村城镇化是走向大城市化,瑞士农村城镇化是小村镇化。

第二小问再结合中国和瑞士的制度因素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的特点等角度归纳回答。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城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现代城市化。

4.论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坚持发展国家主权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阐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都带来了一定冲击,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运行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在积极参与制定相关经济法律法规时,又要充分考虑世界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坚持发展国家主权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由材料“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发展国家主权时,应始终坚持发展国家主权与维护国家利益协调发展,坚持发展国家主权与促进世界经济协调发展”,可确定论题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坚持发展国家主权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阐述环节,要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所以中国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都带来了一定冲击,所以中国应坚持发展国家主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