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第 17卷 第 18期2017年 6 月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Vol. 17 © 2017No. 18Jun. 20171671 — 1815(2017)18-0055-08Sci. Tech. Engrg.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 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赵 青 1 张建军1 丁保东1 王 洋 2(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 \ 乌 鲁 木 齐 8 3 0 0 1 1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石油工程学院 2 , 青 岛 266580)摘 要 鉴 于塔河缝洞油藏单井注气吞吐试验取得了较好采油效果, 为将注气技术从单井吞吐向单元区块进行推广, 有必要优化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方式。
首先通过岩板刻蚀缝洞模型来研究不同气驱方式的产液特征、 产液规律, 在此基础通过具有 类似缝洞结构的玻璃刻蚀模型开展可视化物理模拟研究来定性解释上述规律产生的机制。
板状模型物理 模 拟 研究 发现 , 缝 洞模型水驱后以不同方式注气, 第一阶段皆表现为产水、 不出油; 不同注气方式产油速度、 采收率增值差别较大。
从采油速度 看, 转单纯注气效果优于气水同注、 气水交替和注泡沫;从采收率增值看, 泡沫驱 > 气 水 同 注 > 纯氮气驱 > 气 水 交 替 。
研究 表明, 水、 气体、 泡沫在缝洞介质中流动特征可概括为气往高处去, 水往低处流, 泡沫高低都能走; 上述驱替介质在缝洞模型中 特定的行进方式决定了其对水驱剩余油的作用机制和产液特征。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中 图 法 分 类 号 TE344;注气提高采收率文 献 标 志 码 B阁楼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属于岩溶缝洞型块状油 藏, 储集空间以裂缝、 溶洞为主, 具有非均质性极强、 基质孔隙度低的特点。
目前, 注水替油是主要提高 采收率手段。
随着油田开发, 注水替油井轮次逐年 不断增加.失效井也越来越多, 注水替油效果逐年变 差, 很多油井注水替油失效导致高含水而停产关井。
CB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机理及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报告

123工程名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机理及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李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起止年限:2018.1至2018.8依托部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二、预期目标本工程的总体目标:刻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的缝洞单元外部形态、缝洞组合和填充物分布等特征,揭示深埋藏高温高压条件下缝洞单元空间发育和垮塌充填演化机制,建立缝洞单元成因模式和结构模式;发展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岩石物理分析方法,揭示缝洞单元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缝洞单元高精度地震成像及识别描述方法;探索缝洞体充填与流体判识方法,形成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描述方法和多元约束多尺度缝洞单元地质建模新方法,提高缝洞型油藏的描述水平和地质模型精度;发展缝洞单元的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阐明缝洞型油藏开采机理,形成不同缝洞单元的开发模式;发展缝洞型油藏配套注水开发技术和剩余油预测方法,形成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实现油藏的高效开发。
成果应用后提高缝洞型油藏采收率4-5个百分点。
通过该工程的研究,将使我国在缝洞型油藏开发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一支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1)揭示高温高压条件下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水岩相互作用机制、缝洞垮塌和充填机制,建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缝洞单元的结构模式和成因模式,解决塔河油田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的基础地质认识问题。
<2)发展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分析方法,揭示不同形式的缝洞单元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缝洞单元体的地震成像及识别描述方法;探索缝洞体充填与流体判识方法,最终实现缝洞单元的地球物理表征。
<3)形成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描述方法,研制多元约束多尺度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新方法,建立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4)发展缝洞单元的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缝洞单元高效开发的影响因素及水驱油规律,阐明缝洞型油藏的开采机理,形成不同缝洞单元的开发模式。
牛心坨低渗裂缝性油藏中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实践

牛心坨低渗裂缝性油藏中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实践摘要:牛心坨油层为一双重介质低渗裂缝性髙凝稠油砂岩油藏,目前处于中含水期。
近年来通过开展精细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摸清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系开发、注水结构调整、针对性措施挖潜及优化井下采油工艺技术等工作,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实现中高含水期高效开发,其成功经验对国内外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含水;提高采收率;稳油控水;低渗;髙凝稠油;裂缝性;牛心坨油层一、油田概况牛心坨油层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牛心坨断裂背斜构造带南部,构造形态为近南北向断鼻构造。
动用含油面积5.4Km2,石油地质储量1328×104t。
储层为。
油层埋深1500~2200m,含油井段130~135m,自下而上发育N1-N7砂层组,储层岩性为碎屑岩、含钙砂岩、碳酸盐岩。
油层物性差,平均孔隙度11.3%,平均渗透率26.7×10-3μ㎡。
天然裂缝发育,方向为北东向及北西向,裂缝线密度8.2条/m,开度0.05~1.0mm。
为一边水油藏,原油性质属髙凝稠油,地层原油粘度76.3mpa.s,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一般为400~1600 mpa.s,地面脱气原油密度0.89~0.92g/cm3,凝固点35~41℃,析蜡温度51~64℃,含蜡10.8%~15.5%。
原始地层压力20.07Mpa,饱和压力4.71 Mpa,原始汽油比23m3/t。
二、开发历程总体上可划分为天然能量开采和注水开发两个阶段:(1)天然能量采油阶段(1988年5月-1991年8月)此阶段,采取先期压裂改造油层,井筒伴热深抽工艺等配套技术开采。
日产油水平最高达到735t/d,但由于天然能量不足,导致油井单井产量由初期18t/d下降到阶段末5.4t/d,地层压力由原始20.07Mpa下降到13.6Mpa。
阶段末共投产油井81口,开井65口,日产油349t/d,阶段产油44.2152×104t,采油速度0.96%,采出程度3.33%。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资源量丰富,碳酸盐岩沉积 分布面积达450 xlO4 m2,油气资源量358 x 108 t油当 量,石油资源量约150 x 108 t,截至2015年底,塔里木 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累计探明碳酸盐岩 石油地质储量29. 3 xlO8 to 1984年塔里木盆地沙参2 井获得高产油气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实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 油藏重大突破,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 碑⑴;1990年沙23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古生代超深 层海相特大型油田——塔河油田⑵;1997年塔河油田 投入开发,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缝洞型油藏原油
摘要: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资源量丰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29.3 x10s t,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
域。由于深埋5 500 m碳酸盐岩缝洞体的描述精度低、流动模式多样、模拟预测难度大,注水窜流易造成油井暴性水淹,导致采收率
低仅为15.9%,此类油藏开发是世界级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地球物理描述、地质建模、注水注气和酸压改造等提高
采收率系列技术,单元应用后储量动用率提高了 42%,同时已提高采收率2.3%,对同类深层、超深层强非均质性油藏开发具有借鉴
作用。
关键词:改善注水;气项驱;缝洞型油藏;碳酸盐岩油气藏;提高采收率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A
Key technologies for EOR in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s
Kang Zhijiang1 ,Li Yang2 , Ji Bingyu1, Zhang Yun1
(1.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 100083 ,China;!. SINOPEC,Beijing 100728,China)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摘要: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多尺度特征、储集体类型、 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模式、与生产井的配置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模式;结合塔河油田的开发实践,系统研究了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表 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可归结为局部高点、井控不足、连通通道屏蔽和弱水动力 4 大 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天然能量开发阶段,做好生产调控,防止底水窜进;注水早 期,依据储集体类型、连通性、空间位置构建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尽量减少剩余油;注水开发中 后期,依据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通过加强井控、利用重力分异和毛细管的渗吸作用、扰动(改造)流 场等措施,实施精准挖潜。同时做好技术储备,开展储集层改造、新型注入介质、智能优化开发等技术的研发,做 好注水、注气技术的接替,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图 5 表 1 参 32 关键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多尺度性;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提高采收率
郑松青 1,杨敏 2,康志江 1,刘中春 1,龙喜彬 2,刘坤岩 1,李小波 2,张世亮 2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乌鲁木齐 83001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1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2016ZX05053)
ZHENG Songqing1, YANG Min2, KANG Zhijiang1, LIU Zhongchun1, LONG Xibin2, LIU Kunyan1, LI Xiaobo2, ZHANG Shiliang2
(1. Petroleum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INOPEC, Beijing 100083, China; 2. Northwest Oilfield Branch, SINOPEC, Urumuqi 830011, China)
《2024年缝洞型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基础研究》范文

《缝洞型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石油开采逐渐转向了更为复杂和难于开采的缝洞型油藏。
这些油藏以其特殊的地质特征,如分布不规则的缝洞,对开采效率和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然而,在目前石油行业面临着低油价的背景下,提高缝洞型油藏的开发效果是许多企业和研究者迫切关注的焦点。
因此,本研究针对提高缝洞型油藏的开发效果展开深入探讨。
二、缝洞型油藏特征首先,我们要了解缝洞型油藏的基本特征。
这类油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地质结构复杂,储层内部裂缝和溶洞发育,且分布不规则;二是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不同区域的储油能力和渗流特性差异大;三是多井之间的连通性差,增加了采油难度。
因此,开发此类油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采收率、优化采出方式、以及解决工程和技术上的难题。
三、开发技术难点及分析针对缝洞型油藏的开发,其技术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裂缝和溶洞的识别与描述:如何准确识别和描述储层内部的裂缝和溶洞分布是提高开发效果的关键。
这需要借助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地质建模技术。
2. 储层非均质性的处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储层的渗流特性,提高采收率。
这包括优化注水策略、采用化学驱油技术等。
3. 井间连通性的改善:通过优化井网布局、采用水平井等技术手段来改善多井之间的连通性,从而提高采油效率。
四、提高开发效果的基础研究针对上述技术难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 强化地质研究:利用先进的地震、测井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获取更准确的地质信息,为制定开发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优化开发方案:根据地质特征和储层特性,制定针对性的开发方案,包括优化井网布局、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等。
3. 引入新技术:如采用水平井技术、化学驱油技术等来改善储层的渗流特性和提高采收率。
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优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 强化工程管理: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工程管理,确保生产安全、高效进行。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定量化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定量化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根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依托油藏工程方法,利用油藏物质平衡原理,结合现场实验,分析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定量化注水技术。
该技术实现了缝洞型油藏注水时机的准确把控,可有效保持油藏能量及泄油半径。
对于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井实现了周期注水定量化设计,对于多井缝洞单元水驱井组,通过采油井分水量计算,实现了注采井组多流线差异化定量水驱及均衡波及。
该技术的使用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物质平衡方程;定量化注水;采收率一、地质背景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區南坡阿克库勒凸起南部,是典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型油藏(漆立新,2014)。
受多期构造岩溶控制,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基岩基本不具备储渗能力,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空间分布复杂(李阳,2013;金强等,2013)。
开发过程中普遍出现含水快速上升,产量递减快,常规开发手段开发效果不理想,采收率较低。
二、定量化注水理论依据2.1单井注水替油生产实践表明,储集体发育程度越好,规模越大,其注水替油效果越好,尤其以溶洞型储集体效果最好。
2.2单元注水开发实践表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有相当一部分注采单元为一注多采或多注一采模式,要保证注水过程均衡波及,需要精准确定每口受效井的分水量。
同理,可根据油藏物质平衡原理,计算单元中受效井的分水量。
定量化注水技术可以实现单元注水量的定量化配注与调整,通过调整生产压差、注水参数等方式,来调整井间压差,从而分配引导分水量,使得同一注采井组中,不同受效井均达到注采平衡,均衡波及。
三、定量化注水生产实践3.1注水替油井的定量化注水实践以A井为例,该井钻完井过程中发生少量漏失(205.5m3),钻遇溶洞型储集体。
投产即带水,累计产液2442t,产油2164t后停喷转抽,生产过程中与邻井无明确动态响应,为典型的定容性单井缝洞单元。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塔河油田主力油藏属于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溶洞是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最有效的储集体类型,裂缝是次要的储集空间,基质部分基本不具有储油能力。
奥陶系储层埋深5400~6600m,注水替油是油田增产和减少递减的主力措施。
但油井经过多轮次注水替油后,油水界面上移,替油效果逐渐变差,很多油井注水替油失效导致高含水而停产关井。
另外。
注水只能把油井地下溶洞溢出口以下的油驱替出来,但对溢出口以上顶部的“阁楼油”却难以动用,使得井周高部位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影响了采油效益。
因此,寻找合适恰当的技术以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对于油田高效开发来说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应用注氮气技术基于国内制氮工艺技术成熟,氮气气源量大,空气中氮气含量78%,且氮气难溶解于原油,1m3原油最多能溶解氮气28m3,混相压力为50-100MPa,油藏条件下注入的N2是非混相状态,可有效形成气顶替油效果好,确定了氮气作为注气替油气源。
并且气体注入地层后,在重力作用下向高部位上升,会形成“气顶”,排驱原油下移,同时补充地层能量,减缓由于地层能量下降造成的递减以及控制含水上升,抑制底水锥进,可有效启动单纯注水无法驱动的“阁楼油”。
因此开展注氮气动用高部位“阁楼油”无疑是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长期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注氮气技术的选井原则通过分析注水替油失效井静态及生产动态、计算剩余可采储量,制定了井筛选原则:1.地震反射特征表明储集体具有一定规模;2.井点周 围的高部位有明显反射特征;3.钻遇溶洞或主要生产层段位于岩溶风化面30m以下;4.储量丰度高,累产油量大,底水锥进造成水淹的油井;5.注水替油效果变差或失效后,动静态资料表明具有剩余油潜力。
三、注氮气工艺实现流程及优化1.注入方式优化初期在进行注氮气时,采用的是液氮作为注入气源,虽然油井现场试验效果好,但存在着液氮组织困难,且液氮成本高,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利用撬装膜制氮机与35MPa制氮拖车配合注水泵实行气水混注的方式,在满足注氮施工要求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1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三维模型驱替物理模拟
功能:依据地质认识,建立三维可视模型及三维耐压模型,两种模型中的实验结果相比 对,可直观量化表征缝洞型油藏开采过程中油水流动规律、剩余油形成与启动规律,评 价提高采收率技术效果。
实验条件:140℃、4MPa
高温高压反应釜
高温下,多轮次40倍压缩、膨 胀后,泡沫保持稳定
缝洞型油藏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二)多角度评价缝洞型油藏凝胶泡沫性能
泡沫极限稳定性能:室内常温常压条件下,凝胶泡沫消泡率极低,单一泡沫粒径 逐渐增大,形成分子缠绕结构;矿场井筒条件下,固体杂质增强液膜表面性质, 凝胶泡沫稳定性提高。
正式人员:26人: 有留学经历:17人 博士学位:22人; 博士导师:5人;
(博导共9人)
硕士导师:21人; 青年拔尖人才:6 人。
此外: 硕士研究生:210人; 博士研究生:38人; 在站博士后:12人。 研究团队300余人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近年来承担了80多项高级别的课题及企业课题:
•国家十一五~十三五重大专项(教育部、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 •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国家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863重大专项、863计划专项、863探索导向项目、863主题项目; •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973计划; •国家教育部重点科技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 •中石油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 风险基金项目、滚动项目; •对外合作项目CCUS(中国政府与欧盟、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的政府间合作); •油田企业的合作项目(大庆、胜利、长庆、延长、辽河、吉林、新疆、大港、海油、
压力控制
温度控制
搅拌及管输控制
集成化控制:
数控流程 数控柜 参数控制精准 用户操作友好性 数据采集便捷 安全性能高
30
形成缝洞型油藏矿场凝胶泡沫辅助气驱配套工艺
(3)王德民:特聘教授/博导,院士,大庆 油田前副局长
(4)白宝君: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导,美 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正式在编科研与管理人员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姓名 侯吉瑞 彭 勃 董朝霞 郭继香 钟立国 林梅钦 蒋建方 赵凤兰 刘同敬 杨子浩 王付勇 宋兆杰 张 刘 娟 琦 张景辰 吴海荣 赵传峰 杨磊磊 杨钰龙 贾继辉 李 卉 吕其超 第五鹏翔 孙 丽 纪淑玲 罗晓美 性别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女 女 职称(职务) 教授/博导 教授/博导 教授/博导 教授/博导 教授/博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副教授/硕导 讲师/硕导 讲师/硕导 讲师/硕导 讲师/硕导 讲师/硕导 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讲师(院办主任) 工程师(实验室主管) 初级(研究生管理秘书) 学位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学士 学士 学科专业 油田开发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 油田开发 应用化学 油田开发 油田开发 油田开发 应用化学 油田开发 油田开发 应用化学 油田开发 应用化学 油田开发 油田开发 应用化学 油田开发 开发地质 油田开发 油田化学 油田开发 油田开发 应用化学 工商管理
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 技术交流
负责人:侯吉瑞 汇报人:屈鸣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 2018年12月
汇报提纲
一、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二、成熟技术
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2D纳米片增油技术 淀粉凝胶堵水技术
三、潜力型技术
泡沫携颗粒纳米片复合驱油技术 高粘流体驱油技术
矿场测试
室内测试
10cm
初始状态:泡沫体 积275mL
室温10天后:泡沫 体积270mL
S91井泡沫注入21天后: 因套管错断砂埋,反洗 冲砂,3700m返出泡沫
缝洞型油藏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二)多角度评价缝洞型油藏凝胶泡沫性能
凝胶泡沫堆积能力强,堆积尺度可达米级,能够在大型溶洞中运移、调驱。 具有近似固体弹塑性特征,凝胶泡沫宏观表征出在外力下具有一定抗变形能力。
稳泡剂 进口 氮气 进口2
井口法兰连接件,材料:502型钢
设计图
氮气 进口3
陶瓷孔板
效果图
井口法兰
撬装式柱塞泵购置,泵输粘度: 10000mPa.s
29
形成缝洞型油藏矿场凝胶泡沫辅助气驱配套工艺
压力、温度、流量数控及实时监测 加热、搅拌、输液、发泡集成化控制面板
(三)配套配液/起泡设备数字控制及监测系统
断溶体泡沫辅助气驱效果
延长氮气驱受效时间:泡沫包裹 束缚气体,防止气体在断裂带高 速突进,削弱断裂带附近储集体 波及程度。 形成多条波及路径:泡沫前沿边 缘推进均匀,抑制优势通道突进 (大断裂),启动次级断裂,扩 大波及范围。
形成缝洞型油藏矿场凝胶泡沫辅助气驱配套工艺
撬装式设计,配液、起泡装置一体化系统 系统全部设备装撬,便于吊装、摆放、连接流程等现场作业
泡沫封堵大尺度断裂:断溶体模型中,储集体主要存在与断裂之间,气体优先波及 大尺度断裂,然后波及小断裂,波及路径单一;泡沫改变了气体的的运移方向,形 成多条波及路径。
气驱
缝洞型油藏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3.风化壳与断溶体中泡沫辅助气驱技术效果对比
风化壳泡沫辅助气驱效果
控制气体波及路径:泡沫优化气驱 前缘,引导形成有利流场,防止氮 气自由波及导致剩余油离散化程度 高。 增大形成次生气顶概率:泡沫改善 流度比,抑制气体黏性指进,并形 成缓冲作用,给于气体重力分异时 间,提高氮气驱效果。
1.2m 3m
TK722CH2井凝胶泡沫辅助气驱先导试验现场
பைடு நூலகம்
缝洞型油藏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三)缝洞型油藏凝胶泡沫机理和效果
对比氮气驱和氮气泡沫驱在模型中的驱替动态、剩余油、注入介质的分 布规律,明确了氮气泡沫可削弱纯氮气的重力分异作用,抑制粘性指进。
氮气在模型交叉缝洞模型中的驱替动态
气驱过程流动不稳定 出口 入口 出口 指进特征消失
(一)自主研发撬装式泡沫配置及起泡装置系统
核心设备:
泡沫液储罐 凝胶稳泡剂储罐 地面发泡装置
28
形成缝洞型油藏矿场凝胶泡沫辅助气驱配套工艺
(二)自主研发出适用于缝洞型油藏地面起泡装置
旋转浆与陶瓷孔板两级发泡,优化调整泡沫粒径 气液多级混合提高发泡效果
高速电机
起泡剂 进口
氮气 进口1
汇报提纲
一、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二、成熟技术
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2D纳米片增油技术 淀粉凝胶堵水技术
三、潜力型技术
泡沫携颗粒纳米片复合驱油技术 高粘流体驱油技术
19
缝洞型油藏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一)研发出适用于缝洞油藏的凝胶泡沫配方
50微米 粒径小:分散均匀、稳定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1) 界面及流变性能测试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2) 高温高压界面张力及相态测试系统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3)光学法微流变仪RHEOLASERTM 4)TLAB分散稳定性分析仪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5)荧光体视显微镜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6)复杂流体流变性测量仪 功能: 采用PVT分析仪和配置高温高压密闭系统的模块化旋转流变仪,进行油水、 油气、泡沫和凝胶等复杂流体体系PVT物性参数和流变性测量。 高温高压密闭测量系统耐温300℃,耐压40MPa。
化学驱油技术
CO2封存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稠油热采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3.增产工艺与油田化学剂开发
酸化/压裂液开发与储层改造 井筒流动与降粘剂开发 调堵剂开发应用 产出液处理剂开发应用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特聘教授/博导
(1)胡文瑞:特聘教授/博导,EOR研 究院名誉院长;院士,中 石油前副总裁 (2)沈平平:特聘教授/博导,中石油前常 务副总裁,勘探开发研究院前 院长
氮气泡沫在交叉缝洞模型中的驱替动态
重力分异作用降低 入口
介质流动方向发生变化
氮气驱驱替完成后剩余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界面 出口 气体通道 入口
氮气泡沫去完成后剩余油、泡沫分布规律
泡沫前缘 出口 入口
油气界面
剩余油
基本无剩余油
缝洞型油藏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1、风化壳平面物理模型
泡沫辅助气驱
(三)缝洞型油藏凝胶泡沫机理和效果
2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2003年1月8日: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16日:提高采收率研究院(三个研究院揭牌)。
3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1.EOR地质与油藏工程
油藏地质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油藏监测数据处理 油藏流体流动机理 油藏EOR方案优化设计
2.提高采收率驱油理论与技术
提高采收率驱油机理
河南、江苏、冀东、中原、塔里木等)。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简介
1.科研平台的功能:
多种尺度仿真物理模型设计制作 化学驱、蒸汽驱、CO2驱物理模拟 酸化压裂液性能改进与评价 2.科研平台升级: 2012年3月:中石油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应用基础理论 研究室”; 2012年5月:“温室气体封存与石油开采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3年1月:成为CCS全球研究院会员单位(当时国内高校唯一); 2016年11月:与CMG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共享最新数值模拟软件。 油田化学剂开发与性能测试 调剖堵水应用技术开发与模拟 高温高压稠油降粘剂开发与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