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辽宁大学历史真题与简要分析
2015辽宁省高考试卷含解析试题及答案

1、写作 70分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日起开始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首次提出保修期不低于三年。
B.东方白鹳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大型涉禽,其羽毛亮如白雪,腿脚鲜红艳丽,覆羽和飞羽黑中的闪亮。
白、红、黑结合得如此高妙,令人惊叹。
C.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D.重庆商品展示交易会今日在国博中心开幕,农产品展区众多商户在现场批发促销,副食品展区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也比比皆是。
3、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熌灼shuò曲折q? 山坳ào 石磴chãngB.熌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 石磴dângC.熌灼zhuó曲折q? 山坳yòu 石磴chãngD.熌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 石磴dâng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辽大世界史考题

《吉尔伽美什史诗》苏美尔人创作的英雄史诗,该史诗围绕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与朋友-半人半兽的安吉杜的友谊展开,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吉尔伽美什与安吉杜大战一场,却英雄相惜,结为好友;第二部分“二人”战胜胡瓦瓦和天牛成为英雄;第三部分安吉杜病重而死,吉尔伽美什探索生死奥秘却无果而返;第四部分吉尔伽美什通过生死通道与安吉杜对话,安吉杜向他讲述死后世界的阴暗悲惨,其中水神伊亚要用洪水毁灭人类的故事,被后人称作诺亚方舟的美索不达米亚版本。
《吉尔伽美什史诗》不但体现了苏美尔文明极高的文学成就,也反映了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人生态度和宗教信仰。
《汉谟拉比法典》迄今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法典》对当时的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做了详细地规定。
《法典》序言鼓吹“君权神授”;颂扬、夸耀自己的“伟大功绩”;指出立法的目的;结语宣扬法典的公平,诅咒反对、破坏法典的人;正文共282条,分为道德、国家、私人社会3部分。
《法典》具有以下特点:(1)一部涉及各法权部门的综合性法典;(2)用刑极为残酷的法典;(3)保留着同态复仇法和私刑制的残余(4)保留着凭神发誓和神明裁判的宗教迷信成分;(5)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6)颁布了很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律。
《法典》是研究古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极其重要的文物,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法典有重大影响。
埃赫那吞改革是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减少阿蒙神庙势力对王权的威胁,而进行的一次实质上属于政治斗争的宗教改革。
社会背景:阿蒙神庙祭司集团政治经济势力极度膨胀,并与地方贵族勾结,成为法老专制王权的严重威胁,迫使法老通过宗教改革维护统治;对外战争中兴起的军事贵族阶层坚决反对世袭贵族染指政权,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社会基础目的:排斥神庙影响和僧侣势力,强化王权;因此,改革的实质是宗教改革形式的政治斗争。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总12套全(解析版)(1)

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17.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
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
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1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三十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四十筹建新中国A.五四大潮的洗礼B.长征C.上井冈山D.重庆谈判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辽宁大学世界史复试真题

辽宁大学世界史复试真题
1.德意日法西斯的特点
2.奥古斯都
3.英法绥靖政策的原因
4.汉莫拉比法典
5.美国内战背景,过程,影响
6.美国在二战后期四次会议的作用
7.大日本帝国宪法
8.米兰敕令
9.埃赫那吞改革
10.英美两党制比较
11.吴于璧全球史观
12.希腊民主制进程
13.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及起源
14.铁幕演说原文理解
15.东正教在欧洲的影响
16.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17.日本明治维新
18.圣女贞德
19.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20.欧洲黑死病
21.吉美伽美什史诗
22.亚欧民族大迁徙特点及过程
23.英国君主立宪制历史概况
24.联邦制和邦联制的区别
25.德意统一过程的比较
26.全球史观的代表人物并简单谈谈他们的观点
27.古印度的种族制度
28.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
29.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二卷答案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简析24.【答案】C【解析】实质类试题。
儒家学者希望统治者效法先贤,创造的理想政治环境。
25.【答案】A【解析】实质类试题。
翻译文言文是关键,“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称职的郡守啊!”可见帝王对地方吏治的重视程度。
26.【答案】C【解析】原因类试题。
材料问的并不是“南宋完成南移”(时间点),而是中国历史上整个经济南移的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显然是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当然,农业发展的同时,其他行业也会相应发展。
27.【答案】B【解析】影响类试题。
迁都北京使政治中心北移,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提供援助。
经济重心未变化,仍在南方,排除D。
28.【答案】A【解析】影响类试题。
观念守旧者(其实是当时的很多人)对亲西方者充满鄙夷。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传统礼教束缚的阶段等。
29.【答案】C【解析】目的类试题。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揭露古文经系伪造的手法就是康自己伪造史实(排除A)。
甚至后来写入大陆教科书的康有为事迹,也是老头自己在海外杜撰吹嘘出来的伪史。
《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韵为王莽窜汉伪造的,因是王莽新朝之学,故称。
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孔也,其心则夷也”。
30.【答案】B【解析】目的类试题。
日军的战争消耗转嫁给中国人。
AC地点与材料不符,D在材料中无体现(起码不是核心意思)。
31.【答案】D【解析】原因类试题。
某网站把答案错误成了A。
不是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而是转变的“结果”。
32.【答案】D【解析】原因类试题。
不是等级观念淡化也不是贫富差距缩小(差距扩大才对),而是东西方贸易更方便,易购得。
B项不能体现出茶叶“由小众到大众”的变化,穷人即使崇尚但买不起或买不到还是喝不上。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谁不想买台电视机?但你家“有钱+有票”吗?)33.【答案】B【解析】原因类试题。
2015年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摘要:2015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体现出覆盖性、规范性、基础性、创新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备考时需要注重立足学情,以标、纲为本,合理计划,主干知识与解题训练相结合,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学业水平测试;备考策略;复习计划2015年辽宁省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具有较强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连续性。
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命题,发挥学业考试的导向性。
命题周密、严谨,体现了历史命题的科学性,试题做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体现了较强的连续性。
一、试题分析1.覆盖性。
从近四年试题的考点分布可以看出,考点的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但又不回避重点知识的反复考查。
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罗斯福新政每年都考,毛泽东思想、新航路开辟、抗日战争考查3次。
重要知识点虽可重复出现,但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形式来命题。
2.规范性。
命题严格执行《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规定考试范围与考试内容为必修1、2、3三个模块的25个专题89个条目,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7∶2∶1,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复习时易做到有的放矢。
3.基础性。
与高考的选拔性考试不同,学考作为水平性考试主要考查主干知识、能力和素养,更简单、直接。
4.创新性。
破除死记硬背的传统模式,通过各种新型材料像图片、表格、漫画、诗歌、电影、网络等营造新情景,考查学生能力。
5.现实性。
题目会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如2014第1题,通过烧纸祭祖、植树祭祖和上网祭祖,这组祭祖方式的变化引出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的概念。
总的来说,学考试题既强调主干知识的考察,又与关照现实相得益彰,凸显出规范性、基础性、创新性和现实性的典型特点。
二、策略备考1.以标、纲为本。
不论是新课的学习还是已有知识点的复习,我们都应紧紧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学业水平测试考试纲要》,对知识进行解读和学习。
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难度,都要力求和上述要求保持一致,重难点突出,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对考试的应对能力。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2015全国卷1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014.6.8一、选择题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B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考点】唐代三教合一潮流【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答案】C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考点】宋明理学【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20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20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李慑变法正确答案:战国前期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变法。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进行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
推行“尽地力之教”的措施,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增加产量。
创立平籴法,规定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灾年则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平衡粮价,防止粮食商人高利贷横行,以稳定小农经济。
编成《法经》,以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
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在经济、政治上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年的一大强国。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2.【平籴法】辽宁大学2015年历史学专业基础真题正确答案: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
平籴法规定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人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
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粮价,造成“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现象,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军事民主制正确答案: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
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
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
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削藩策》】清华大学2004年中国通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史真题;河北大学2016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正确答案: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奏的以削弱诸侯王势力为内容的策论。
晃错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之时,削减诸侯王的封地。
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削楚王戊的东海郡,削赵王遂的常山郡,削胶西王印的六个县,成为七国之乱的导火线。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5.宗法制正确答案:宗法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的权利继承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严复集--近代中国改革人物思想必考题之三
四、论述题
1、隋至清赋税制度述评--汉至清税赋,土地政策必考题
2、论述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启示--近代中国改革事件必考题之二
3、论述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及意义--欧洲中世纪经济发展必考题之二
4、试比较近代德国和意大利统一道路,并阐明其原因--19世纪的欧洲格局突变之三
3、论述中世纪西欧城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兴起及意义
4、试比较近代德国和意大利统一道路,并阐明其原因。
真题解析
1、名词解释:
1.平籴法--战国变法必考题;
2.汉书--汉唐清宋史书必考题
3.文献通考--汉唐清宋史书必考题
4.摊丁入亩--汉至清税赋,土地政策必考题
5.朝鲜战争--新中国建立必考题
6.东南护保--唐至清军事制度必考题
7.吠陀--印度三大宗教必考题
8.柯立芝繁荣--两道两战之间必考经济题之一
二、简答
1.简述东汉累世公卿的政治现象--东汉,累世公卿--两汉政治发展必考题之五
2.从世界史的角度,分析公元前后欧亚民族大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罗马帝国衰亡必考题之一
三、史料分析
1.汉武帝的思想文化政策--两汉思想发展必考题之二
2015年辽宁大学626历史学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1、名词解释
1.平籴法2.汉书3.文献通考4.摊丁入亩5.朝鲜战争6.东南护保7.吠陀8.柯立芝繁荣
二、简答
1.简述东汉累世公卿的政治现象
2.从世界史的角度,分析公元前后欧亚民族大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史料分析题
四、论述题
1、隋至清赋税制度述评
2、论述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