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弹药简介
国产三期弹说明书

国产三期弹说明书
我国1期125毫米穿甲弹的自用版水平大概在2公里500毫米垂直半无限靶左右,出口版水平大概在2公里450毫米垂直半无限靶左右。
我国125毫米滑膛炮坦克炮从使用之初到如今,已经走过了3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相配套的125毫米穿甲弹大体上也经历3次的提升与变化,即网传所谓的1期弹、2期弹,3期弹、其中1期弹、2期弹的各种数据和性能已经不用在多做过多的探讨,毕竟这两玩意都曾经作为国产主力出口弹药出口到例如邻国巴基斯坦等国,其大体性能早已遍布网络。
而对于所谓3期弹,由于在前几年一直都未曾公开,因此关于其性能一直以来都是各种网上的猜测,其真实性也一直未曾得到真正的证实,甚至还传出了所谓3期弹是根本不存在的说法。
早年,我国125毫米2期弹的出口型号,其斜靶穿深为2公里220毫米/66.4度,垂直半无限靶的穿透深度大概为同等距离550毫米,而其自用版的穿深为同等距离的垂直半无限靶约600毫米。
3期125毫米穿甲弹于2010年左右开始批量装备我军装甲部队,其与旁边2期125毫米穿甲弹的对比区别也比较明显,外型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2期的风帽,且弹托外形稍有改变,但飞行体长度增加有限,根据目前一些透露出来的消息,其飞行体长度大概在705毫米左右,初速大概为≥1800M/S。
2c25章鱼反坦克炮

S25式12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俄文型号2С25式,绰号“章鱼-SD”(Спрут-СД),这种轻型的自行火炮,在欧美国家喜欢叫做反坦克歼击车,在我国喜欢叫做轮式或履带式突击炮。
而俄军的正式命名是“Лѐгкая гусеничная плавающая авиадесантируемая самоходная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пушка”,别看这段俄语很长,其实都是修饰词,大意就是:轻型的,履带式的,两栖的,空降的,自行性的,反坦克的炮。
哈哈!该炮于90年代初,由伏尔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联合股份公司研制,将1门125毫米2А75滑膛坦克炮配备铝合金炮塔,安装在Бмд-3伞兵战车的底盘上,构成轻型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
其原型车很类似70年代объект-943式轻型水陆坦克实验车(装备2А48式100毫米线膛坦克炮),我估计有可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Бмд-3加长型底盘两侧的挂胶负重轮,由原来的5个增至7个。
水上行驶时,由车体尾部两侧的2个喷水推进器推进。
行驶部分采用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可在500毫米范围内调节车底距地面的高度,将车体升降400毫米所需时间为7秒,最小离地间隙为100毫米。
这种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能使炮车顺利通过各种障碍,在空降着陆时起缓冲作用,在隐蔽时调低车体、射击时升高车体。
炮塔前装甲可在500米内抵御23毫米炮弹,车身和炮塔为铝合金材料,炮塔前部有钢衬。
配备一台2В-06-2С多燃料柴油机,发动机功率331千瓦,主要武器是125毫米2А75滑膛坦克炮,辅助武器是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2А75滑膛坦克炮是在俄军T72/90主战坦克的2А46系列125毫米坦克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弹道性能相同,但改进了后坐系统成为一种低后坐力炮。
2А75采用与2А46坦克炮相同的滑膛身管,装有圆柱形抽烟装置。
身管外部包裹有轻金属热护套能消除环境温度对身管弯曲度的影响,我个人认为由于炮口没有安装制退器,说明此炮后座系统的效率很高。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作者:季伏枥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7期★季伏枥半老不新的轻型自行榴弹炮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是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制并装备的122毫米级的自行榴弹炮。
现在看来,只能算是一种半老不新的轻型自行榴弹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苏联军方认为,在陆军武器装备方面,“发展重型自行火炮不如发展坦克”。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示下,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末期这20年期间,苏联基本上没有发展用于野战支援的自行火炮。
到了70年代初期,苏联军方认识到,尽管在陆战中坦克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但是,重型自行火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于是,从7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了一项庞大的“炮兵现代化计划”。
于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苏联一下子研制成功7种新型的自行火炮及其他多种新型炮兵武器。
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便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成功的两种自行榴弹炮之一(另一种是2S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2S1自行榴弹炮用来取代D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敌方野战掩体工事内的有生力量和火器,破坏敌人的野战防御工事和铁丝网等,并能与敌炮兵、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
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除了装备苏军及华约国家的军队外.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军队也有装备。
除了苏联生产的2S1自行榴弹炮外,波兰和保加利亚也生产过2S1,三国的总生产量在10 000辆以上。
2S1自行榴弹炮的改进型只有2SIM1型一种,主要改进之处是改进了火控系统,并可以发射激光制导炮弹,但生产量并不大。
这种激光制导炮弹称为“基特洛夫”2型,在前方观察班的指引下,可以使炮弹的命中概率提高到80%~90%。
2S1自行榴弹炮的研制过程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并存时期”。
而122毫米级的,处于105毫米级的延长线上。
T—14“阿玛塔”主战坦克解析

T—14“阿玛塔”主战坦克解析作者:来源:《现代兵器》2015年第07期经过了5年的研制之后,乌拉尔机车厂首批20辆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已经装备俄军部队。
预计在未来5年内,俄罗斯陆军将有2300辆老旧坦克面临淘汰,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会被T-14“阿玛塔”坦克所替代。
不过,对于这个消息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他们认为T-14“阿玛塔”坦克能否满足俄军的需求,未来会不会像T-90AM一样被俄军评价“质次价高”尚需时日验证。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无法预料。
不过,在揭开蒙布闪亮登场之后,大家可以确认的是采用无人炮塔的“阿玛塔”主战坦克具备了未来坦克的某些特征,颠覆性的采用先进总体设计,解决了传统俄系坦克防护力不足、安全性不高的问题,实现了较T-90A等主战坦克质的飞跃。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军事改革,致力于建立一支规模中等、现代化程度高、战斗意志高昂的职业化陆军。
除了推进先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之外,恢复部队战斗意志和推进军队职业化是俄罗斯军事改革所遇到的最大难题。
对于职业化的士兵来讲,军人是一种职业,其使用的装备不仅要威力强大,还要有安全感。
因此,俄军在新一代地面武器装备设计上以人为本,将保障乘员安全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近二十多年的局部战争中,俄系坦克被炸飞炮塔后的惨烈场面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
并且随着当今三代坦克的继续改进,体量较小的俄系坦克与世界保持同步的难度越来越大。
如果想让性能有所突破,那么俄罗斯新型坦克在设计上就得跳出传统的低矮外形的思路。
然而,仅仅是外形尺寸的变化,继续常规布局的话,又会使得车重大大增加从而无法满足俄军要求。
这就是“阿玛塔”勇于吃螃蟹,第一个采用底盘3人乘员舱、无人炮塔布局的原因。
“阿玛塔”的3位乘员集中布置于坦克底盘前部的乘员舱内,驾驶员左、车长右、炮长在两者之间偏后的位置。
乘员舱完全封闭,与无人炮塔完全隔绝。
与底盘单人乘员舱相比,该型坦克增加了容纳了一个乘员的长度,所以底盘较以往的苏系底盘增加了一个负重轮的长度。
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

原创: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大大2000注:2000年初,在写完网文《解放军装甲师编制装备探秘》之后,我一直想深入完整的写一个关于解放军装甲兵50多年发展的系列,从此多方搜集各种资料。
此文写于2005年3月,其中第七部分很多言论多摘自三老四严兄的论坛发言,在这里表示感谢。
完稿后,投给国内数家军事武器杂志,均没有回信,遂深藏之。
长期以来,对于我军曾在50-60年代主要装备的苏制坦克自行火炮,虽然不少文章有过介绍,但大都过于简单。
由于这段历史距今过于遥远,笔者用数年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我军装甲兵这段重要历史挖掘整理出来,由于笔者搜集资料范围有限、写作水平不足,文章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还望广大读者指正。
一、从搜集和缴获起家的我军装甲兵装甲兵跟我军其他兵种一样,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搜集和缴获敌人的装备为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兵种。
1945年11月中旬,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2辆日制97式坦克,在撤离沈阳开往抚顺途中,被敌伪人员破坏其中的一辆,剩下的一辆转移到沈阳市东郊马家湾子,这就成为我军的第1辆坦克。
东北我军先后搜集了数百辆关东军遗弃的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牵引车、工程车等车辆,为我军以后的装甲兵建设打下基础。
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战场,以及渡江战役中大量缴获和接收了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辆。
根据1950年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公布1946年7月到1950年5月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绩总公报,共缴获国民党军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
这些车辆成为组建解放军装甲兵的物质基础。
到1949年10月我军已经拥有两个战车师又两个战车团,总员额12697人,坦克375辆(多是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美国M3轻型坦克,还有67辆美制水牛式水陆坦克),装甲车272辆(多为是轮式装甲汽车以及部分美式半履带装甲车),工程车、汽车591辆。
十五年磨一剑——俄罗斯BMP-3步兵战车试验样车研制秘史(七)

十五年磨一剑——俄罗斯BMP-3步兵战车试验样车研制秘史(七)作者:郭正祥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3期郭正祥BMP一3变型车BRM-3K装甲侦察车该车又名“山猫”(“501工程”),也译作“猞猁”装甲侦察车,于1995年装备俄军。
侦察车是用来为陆军和海岸警卫部队执行侦察和炮兵阵地定位任务而设计的,可全天候操纵。
其主要任务是探测地面目标,识别并视情况与之交战。
由于安装了大量侦察专用设备,其战斗全重增加到19.6吨,车高2.57米。
该车乘员有车长、驾驶员、炮长、侦察指挥官、导航员和无线电台操作员等6名。
它在BMP-3步兵战车的基础上取消了100毫米线膛炮,安装2A72型双向供弹30毫米机关炮(弹药基数400发),射速为300发/分,最大射击距离4 000米;并装有7.62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2 000发)。
为打击装甲目标,车上配有4枚反坦克导弹。
车上还有2个射击孔,车内乘员可配备冲锋枪对外射击以自卫。
乘员共配备冲锋枪6支,弹药基数1800发,此外,配有15枚手榴弹。
该车安装了BPK2-42综合周视潜望镜、PPB-2潜望镜、2E52-1武器稳定装置、BETs-088控制系统、TNA-4-6和1G50型导航装置、R-163-50U超高频无线电、R-163-50K高频无线电、R-012M车内通话器和1V520数据处理计算机,可即时处理资料数据,执行侦察、监控以及目标标定等任务。
BRM-3K装甲侦察车的最大特点是装备有多种全天候侦察装置,“具有大量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其专用侦察设备包括:1RL133-1雷达、电视侦察装置、1PN61红外夜视仪、1PN71热成像仪、1D14激光测距仪等。
其中使用安装在伸缩式桅杆上的1RL133-1战场监视雷达可在10千米的距离上识别主战坦克类目标,在3-4千米距离上识别单兵目标;使用1D14激光测距仪可在10千米距离上识别主战坦克,对大型目标识别距离可达20- 25千米;而1PN61红外夜视仪和1PN71热成像仪的夜间识别距离均为3千米左右。
苏联(俄罗斯)RGN和RGO杀伤手榴弹

苏联(俄罗斯)RGN和RGO杀伤⼿榴弹2019-09-06前传杀伤⼿榴弹是步兵常⽤的近战兵器,在巷战、壕内战⽃等场合能发挥其他武器所不及的作⽤。
⼆战结束后,留在苏军装备序列中的杀伤⼿榴弹主要有3种――RG-42进攻⼿榴弹、RGD-5进攻⼿榴弹和F-1防御⼿榴弹。
RG-42进攻⼿榴弹弹体为冲压钢板卷制的圆柱体,设计带有较多战时应急的⾊彩,缺点较多,主要是圆柱形的弹体握持不便,因此从战后50年代开始逐渐被RGD-5进攻⼿榴弹代替。
RGD-5也是进攻⼿榴弹,弹体由上下两个薄钢板冲压的半球扣合⽽成,外形为卵圆形,握持舒适度要⽐圆柱形的RG-42好了许多。
RGD-5装药量为110克TNT炸药,因为是进攻⼿榴弹,冲压薄钢板弹体提供的有效破⽚很少,主要靠炸药爆炸的冲击波杀伤⼈员。
F-1防御⼿榴弹是战争中后期开始⽣产的铸铁弹体防御⼿榴弹,内装60克TNT炸药,靠铸铁弹体产⽣的破⽚杀伤⼈员。
为了产⽣更规则的破⽚,弹体外还有⽅格状的预制破⽚槽(实际是没⽤的)。
3种⼿榴弹都使⽤同⼀种发⽕件――UZRG或者UZRGM通⽤发⽕件,这是⼀种击针式的延期发⽕件。
在平时,击针的尾部被握⽚头部的U形凹槽卡住,将击针簧向上压缩,击针下部⼜被运输保险销固定,构成平时的安全状态。
投掷前紧握住握⽚,拔出运输保险销,将⼿榴弹⽤⼒投出,离⼿后握⽚失去⼿的握持被击针簧带动的击针尾部弹出,击针簧伸展不但弹飞握⽚,同时击针向下击发⽕帽点燃延期药,经过3~4秒的时间引爆雷管继⽽引爆⼿榴弹。
战后,这3种⼿榴弹苏军使⽤了相当长时间,其中RGD-5和F-1今天仍未退役。
但是,这三种⼿榴弹的缺点也是⾮常明显的。
依靠破⽚杀伤⼈员的F-1防御⼿榴弹全弹重量过⼤,有610克,弹体⼤部分重量是那个厚厚的铸铁外壳。
当时,⼈们认为在铸铁外壳上铸出⽅格状的预制破⽚槽可以产⽣规则的破⽚。
但实际情况是,铸铁外壳形成的破⽚形状和⽅格没有关系,要么被炸得太碎成了铁末,要么变成⼤块的碎⽚飞散到很远的地⽅,威胁投掷者⾃⼰和友邻,真正⼤⼩适中的有效破⽚较少。
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坦克炮1(第2部分)

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坦克炮1(第2部分)车载107mm M1910/30加农炮•俄罗斯帝政的遗产-107mm火炮1939年,正当85mm及95mm火炮的坦克炮改型计划进行的时候,与他们并行的107mm火炮的坦克炮改型计划也就开始了。
107mm是个不常听到的口径,但实际上从俄罗斯的1877年式42线火炮开始,帝制俄国就有107mm作为加农炮口径的传统。
即使到了红军时期,还留有107mm M1910加农炮及其改进型M1910/30加农炮。
该炮并不是师属火炮,而是军级炮兵所拥有的加农炮。
107mm M1910/30(时间不详)•107mm M1910/30加农炮的坦克炮改装1939年,以107mm M1910/30为基础,开始了107mm火炮的坦克炮改型计划。
当时改造更新M1910/30的工作由第172工厂进行,但坦克炮计划的始作俑者却是格拉宾设计师领导的地92工厂。
不止如此,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情。
将老旧的107mm M1910/30火炮改造为坦克炮,这件事是在格拉宾设计师未获得炮兵总局许可的情况下就进行了。
就像85mm F-30野炮开发那样,往好了说格拉宾设计师是积极进取,往坏了说就是独断专行。
而且,在坦克炮大口径化方面也是持一家之言,向炮兵总局提议今后的主力坦克炮为107mm火炮。
但对于这个提案,对方反应冷淡。
关于107mm M1910/30加农炮改坦克炮这事,除了上面的以外,其余部分都不太清楚。
但红军的坦克炮这块,坦克炮性能相比同规格的牵引火炮相比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是极为少见的。
该炮准备安装在那种坦克上面虽然尚不明确,但估计为KV重型坦克,或者是T-100及SMK等将来时的坦克。
结果,107mm M1910/30加农炮改坦克炮计划不多时候就被取消了。
这其中的原因不止炮兵总局对该计划态度冷淡,更和新型107mm师级火炮M-60开发有关系。
在此,让目光转向107mm新型师级火炮。
107mm M-60师级火炮•107mm F-42•新型107mm师级火炮计划1938年10月,正是之前提到的95mm师级火炮计划进行的时期,与此平行的新型107mm师级火炮计划也拉开了帷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弹药简介随着70年代T-64的大量装备,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一度引起了西方阵营的恐慌,从T-72到T-80、T-90再到T-14,俄罗斯陆军的主力装备始终是125mm坦克炮,海湾战争中糟糕的表现使用125mm主炮饱受病诟,125mm弹药是否可以抗衡西方主战坦克,我们来系统的介绍一下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弹药的发展历程。
本文谢绝非授权转载。
苏联/俄罗斯2A46 125mm坦克炮弹药主要分为三类,从左到右依次是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HE高爆榴弹、HEAT-FS尾翼稳定破甲弹,由于125mm主炮采用分装弹药,每一发炮弹分为弹头和主发射药筒两部分。
一、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弹头不同于其他两种弹头,由于APFSDS是动能弹,所以弹头上带辅助装药,以提高炮口动能,弹体外部采用可燃桶。
APFSDS弹体基本结构是3片式弹托和5片式尾翼,弹托主要特点是结构非常简单,弹托质量小,脱壳容易,缺点是弹体在内弹道只有一个可靠支点,出口颤动大,射击精度不好,另外同口径尾翼容易划伤膛内表面,125mm APFSDS的后期型号专门对此进行了改进。
BM-9 弹头,与T-62使用的115毫米BM-3弹头从结构上看来几乎完全相同,稳定尾翼的数量从6降至5片,弹芯为钢制,弹体为钝头,以便防止跳弹,头部有钢板制成的风帽已降低空气阻力,弹尾带曳光管,击发后显示红色轨迹2至3秒。
BM-12弹头,弹头嵌入碳化钨合金穿甲块(红色部分)。
穿甲块长为71毫米,直径为20毫米。
穿甲块前部有相对较软的金属为阻尼块(黄色部分),阻尼块是为了防止在不利的入射角度下发生跳弹。
BM-15弹头,是BM-12的改进版本,拥有同样71毫米长、直径20毫米的碳化钨合金的穿甲块。
在阻尼块尺寸为20毫米长,直径20毫米。
苏联后期主要用于出口。
BM-15弹芯结构,黄色为风帽,橙色为阻尼块,红色为碳化钨合金的穿甲块,蓝色为钢套。
BM-17弹头,是一个简化的出口版本,相对于BM-15穿甲性能较差。
弹体取消了穿甲块。
阻尼块尺寸放大至50毫米长,直径30毫米,以补偿较低的穿透能力。
该型号曾大量出口。
BM-22 弹头,在BM-15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进,在穿甲块的前部,尺寸88×27毫米大尺寸的改进型阻尼块,产生的转正效果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
较大的弹丸质量导致初速略有下降,但仍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的BM-22所携带的辅助装药采用3Sh52主发射药筒使用的12/7 V A发射药,发射药截面上有7个小孔。
BM-22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大量装备,储备量也是最大的,也是最常见的弹药库储备。
BM-26弹头,是BM-22的改进型号,弹芯首次由钨合金制成,弹芯长度增加。
部分弹药使用了3Sh63发射药,弹体上会有一个黄圈标识。
BM-32弹头,是BM-26的改进型号,弹芯采用贫化铀,镍和锌的合金。
发射药使用3Sh63发射药。
BM-42弹头,针对反应装甲所研制。
与早期脱壳穿甲弹的技术有较大变化。
弹芯采用钨合金和钢混合制成。
同时使用了一种全新设计的阻尼块,降低反应装甲的效果。
BM-42M弹头,“芒果-M”,听上去是BM-42的现代化改进版,但这却是一个完全新设计的型号。
弹芯由钨合金制成。
从新设计的弹托使得弹体在内弹道中非常稳定。
因此,基本解决了稳定尾翼划伤炮管的问题。
一种新颖的阻尼块可有效防止跳弹,并能降低反应装甲的效果。
BM-46弹头,代号“SVINETS”,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未知的新版本。
弹托由一个全新设计的超轻型复合材料制成。
弹芯由贫化铀制成。
P-31弹头,为训练弹,3000米弹道与实弹相近。
APFSDS 参数二、HEAT-FS尾翼稳定破甲弹HEAT-FS尾翼稳定破甲弹有6个折叠尾翼,发射前折叠,发射后自动打开稳定弹道。
BK-12 / BK-12M破甲弹,主要用于对装甲目标和工事。
BK-12使用钢制药型罩,BK-12KM使用铜制药型罩。
I-238引信是一个装有磁体感应的脉冲发生器的电雷管。
引信头部变形,造成感应电容触发。
在这种情况下,无延迟并直接触发电雷管,引发破甲射流。
当打不能导致引信体的变形的较为薄弱的目标时,触针是由惯性力失位,此时触发具有约0.005至0.25秒的延迟,因此可以渗透到软目标内达到最佳杀伤效果。
BK-14 / BK-14M破甲弹,基本结构类似BM-12 ,反过来,由代替钢插入件的使用铜插件的区分。
采用新开发的V-15引信,更加可靠。
弹体前部增加了引流结构,这显著提高了穿透能力。
BK-18 / BK-18M破甲弹,主要由BK-14为基础,更改了药型罩设计。
HEAT-FS常规数据:弹头重量:19000g弹头长度:680mm 装药重量:1624-1850g。
初速:905m/s立靶精度:0.21mil膛压:30MPa尾翼展开后直径:343mmHEAT-FS穿深数据HEAT-FS弹药箱,苏联传统弹药箱都是木箱,主发射药筒外有铁皮防潮筒。
三、HEF-FS尾翼稳定杀伤爆破弹OF-19杀伤爆破弹,发射后4个尾翼向后外折90°,以稳定弹道。
弹体尾部有OF-19曳光管,可以显示弹道。
榴弹内有TNT填充。
使用V-429E引信,可对延时进行调整。
这将增加对轻装甲目标的杀伤能力。
对野战工事也及其有效。
射击精度比较高,基本与炮兵122mm榴弹炮射击精度相当。
该弹药可以通过引信装定,成为三种模式:HE-FRAG(杀伤爆破模式):雷管设置为“O”(开),保护帽到位。
反应时间0.01秒。
这是标准的工作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该模式,也是默认模式,不需要坦克乘员进行任何调整。
HE(爆破模式):雷管设置为“3”(关闭),保护帽到位。
反应时间0.1秒。
这是一个特殊的模式用于提高穿透能力,用于攻击敌方土方和野战工事。
这种模式需要用专用钥匙沿轴转动引信。
FRAG(杀伤模式):雷管设置为“O”(开),保护帽去除。
反应时间0.001秒。
这是一个特殊的模式,用于攻击敌方泥浆和沼泽地上作战的人员。
在这种模式下引信是非常敏感的,使用中需要非常注意,帆布、冰雹甚至是雨点都有可能触发引信。
使用4Sh40或4Sh52主发射药筒时,可以获得850m/s的初速,能满足大多数作战任务的需求。
HEF-FS常规数据:弹头重量:23000g装药重量:3148g尾翼展开后直径:356mm初速:850m/s立靶精度:0.23mil膛压:387.4MPa雷管重量:430g可靠性:0.98寿命年限:15年引信类型:点触发point detonating (PD)最新型的HEF-FS已更新为电子引信。
四、主发射药筒4Sh40、4Sh52主发射药筒,只底座是钢制,其余弹体均为可燃桶。
全重为10公斤,其中钢制底座3.4公斤,发射药约5kg,可燃桶约1.6公斤。
采用机械撞针击发设计。
4Sh40使用单孔发射药。
4Sh52使用7孔发射药。
这两种主发射药筒具有相同的内弹道特征并可以互换。
对于新开发的4Sh63的主发射药筒由于配套使用的APFSDS 内部弹道性能有所提高。
所以4Sh63主发射药筒不能用于HEAT破甲弹和HE高爆榴弹的射击。
为了便于区分,4Sh63主发射药筒的上部有宽20mm的黄色圈标识。
主发射药筒存在一定缺陷,可燃外壳强度较差,在遇到撞击时容易破损,造成发射药撒落。
五、炮射导弹9M112导弹,目前已退役,T-64B型坦克首先装备此导弹。
发射前需要通过充电机充电。
弥补了炮弹在远程火力上的缺陷。
在1978年导弹测试中,4000米内装甲目标单发命中概率为0.8。
受分装弹自动装弹机的影响,导弹战斗部和发动机是分开储存的,发射前一起装入炮膛,再次期间9M112导弹战斗部和发动机通过一个锁定机构牢固的锁定在一起。
9K119导弹,主要装备T-80和T-90,目标距离可以为100?5000米,单发杀伤概率依然为0.8。
导弹采用折叠弹翼,受分装弹自动装弹机的影响,改进了9M112的结构设计,弹体为单一设计,无需锁定,后部为辅助击发机构,击发后自行脱离。
炮射导弹参数六、实弹测试实弹射击T-72B炮塔。
标识-1,一发HEAT击中炮塔正面装甲,未击穿。
标识-2,一发3BM15 APFSDS击中炮塔座圈,造成液压泄露,金属碎片进入车身,有可能引燃车内弹药。
标识-3,一发3BM15 APFSDS击中炮盾处,击穿,贯穿炮塔,出射口在炮塔顶部车长位置。
标识-4,几发HE击中炮塔正面和侧面,对装甲没有杀伤效果,对炮长瞄准镜有杀伤效果。
标识-5,一发3BM15 APFSDS击中炮塔正面,穿深约为170mm,未击穿。
另外一组照片可能会看的更清楚一些。
BK-18M实弹射击60°法线角260mm的均制装甲,击穿,实际穿深520mm。
鄂木斯克VTTV-97展览会上展示的3BK-31新型穿甲弹穿深剖面(仅展示照片,未展示实物),深度为800mm。
七、弹药编号规则苏联/俄罗斯穿甲弹的编号很令人头疼,容易混淆,由于125mm弹药是分装式弹药,分为带辅助装药的弹头和主发射药筒两部分,这两部分各有其编号,弹头(包括穿甲弹芯、弹体和附件)有单独编号,而整个穿甲弹(包括弹头、带辅助装药的弹头和主发射药筒)又有单独编号。
整颗穿甲弹总计有4个编号,而且俄文与英文转换时还有差异,本文中编号都采用英文编写。
八、典型弹药基本射表九、俄军目前现役的主要弹种ЗВБМ17 (3VBM-17)APFSDS (弹头编号БМ-42,BM-42;带辅助装药的弹头编号БМ-44,BM-44)ЗВБМ17М(3VBM-17M)APFSDS (弹头编号БМ-42М,BM-42M;带辅助装药的弹头编号БМ-44М,BM-44M)ЗВБК16 (3VBK-16) HEAT-FS (弹头编号БК18М,BK-18M)ЗBБК25 (3VBK-25) HEAT-FS (弹头编号БК29М,BK-29M)ЗВОФ36 (3VOF-36) HEF-FS(弹头编号OФ-26,OF-26)Айнет电子引信,可根据需要自动进行引信装定。
ЗУБК20 (9М119М)炮射导弹(左为发射前折叠状态,右为发射后展开状态)T-90的主炮弹药基数为42发,其中APFSDS为12发,HEAT-FS为6发,HEF-FS为18发,炮射导弹为6发。
(全部的弹药基数还包括了2000发7.62mm并列机枪弹、300发12.7mm高射机枪弹、450发5.45mm步枪弹、12发信号弹、10枚手榴弹)T-90坦克典型的自动装弹机弹药配比,自动装弹机备弹22发弹,其中APFSDS为6发、HEF-FS为12发、炮射导弹为4发。
T-72B3典型的自动装弹机弹药配比,自动装弹机备弹22发弹,其中APFSDS为10发、HEF-FS为12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