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8版)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8版)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8版)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资料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

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

药源性疾病汇总

药源性疾病 一、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它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早已有所认识,但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有关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正式调查报告。1880年英国医学杂志报告了用氯仿麻醉可以导致人突然死亡。1922年英国医学研究会报告了用胂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1935年前后,欧美等地约有一百万人使用减肥药二硝基酚,结果造成很多人患白内障,又有一万人因此而失明。30年代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和随后的广泛应用,引发变态反应性多形态药物性皮炎。40年代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引起了多次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骼抑制等不良反应。1954年,法国由于制售一种用于治疗疮疖的药物二碘二乙基锡,结果造成270人中毒,其中110人死亡。自60年代开始,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10000 多例海报肢畸形婴儿的悲惨药害灾难,即“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震撼和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于是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药物安全机构,1970年国际药物监察制度开始实施。我国卫生部于1989年也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和推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导致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不合理用药和机体易感性是其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违反用药禁忌症、用法不合理、无用和配伍错误。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尚可发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更导致对机体的损害。机体易感性则包括种族和遗产多样性、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真菌性皮肤问题和中医药方治疗

真菌性皮肤问题详解和药方 真菌:进化比较高的生物,动物的细胞核、核仁、细胞膜、细胞器,还有人类细胞没有的细胞壁。 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把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等;少数是按皮损形态命名,如花斑癣;

深部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易侵犯免疫力低下者。 中医病因病机 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 若风热盛,则表现为发落起疹,瘙痒脱屑;若湿热盛,则见渗流滋水,瘙痒结痂;若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肤失营养所致,则见皮肤肥厚、燥裂、瘙痒。 风盛则痒剧,湿盛则滋水明显, ,热盛则红斑明显。病久营血不濡,则皮肤肥厚、干燥,毛发干枯失润,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头癣、手足癣、体癣、花斑癣、鹅口疮。 一、头癣 由皮肤癣菌引起的头皮和头发感染。 由于致病菌种的不同和病情表现的差异,一般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儿童为易感人群,发病与接触患癣的动物有关,患儿的病发、头屑、痂皮中带有大量真菌,易污染床单、枕巾、衣帽,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及家庭中相互传播。理发工具如剃刀、梳子等可作为传播媒介。 黄癣俗称“瘌痢头”。 头皮:黄癣痂,鼠臭味。严重的可累及面、颈及躯干等处。 毛发:早期,病发无光泽,但不折断,干枯。后期,毛囊萎

缩,毛发脱落,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 自觉症状:瘙痒。 预后:常自幼患病,直至成年始逐渐愈合,在头皮上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其上只见少数残留稀疏的头发和黄痂。目前新发病例罕见。 白癣:头癣中最常见, 中医称白秃疮。 头皮: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境界清楚。 毛发:斑内头发略稀疏、无光泽,“高位断发”灰白色菌鞘。 自觉症状:自觉痒感。 预后:损害一般发展至半年后不再扩大增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至青春期趋向自愈。青春期后皮脂分泌中的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真菌繁殖。若无继发感染,不留瘢痕,愈后头发可完全生长。 黑点癣: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

神经病学题库(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内容参考)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脱髓鞘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 A.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B.病变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C.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D.神经轴索严重坏死 E.神经细胞相对完整 2.下列哪项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无关: A.病毒性感染 B.自身免疫反应 C.环境因素如高纬度地区 D.血管炎导致缺血 E.遗传易感性 3.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复发-缓解型 B.继发进展型 C.原发进展型 D.进展复发型 E.良性型 4.女性,24岁,一年前疲劳后视力减退,未经治疗约20余日好转,近1周感冒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和麻木,2日前向右看时视物双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A.球后视神经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 D.脑干肿瘤 E.脊髓压迫症 5.一青年,7个月前因轻截瘫诊断急性脊髓炎住院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近20天来感觉四肢发紧、阵发性强直伴剧烈疼痛,用芬必德无好转,入院时查头部MRI及BAEP、SEP和VEP均正常。对确诊多发性硬化最有价值的是: A.脑电图检查 B.CSF-IgG指数增高和寡克隆IgG带(+) C.检查发现有感觉障碍平面 D.Lhermitte征(+) E.脊髓MRI检查 6.男性,40岁,因感冒半月后出现性情改变如欣快、暴躁和猜疑,以及EEG弥漫性慢波,以脑炎诊断住院20天,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准备3日后出院。但患者病情反复,新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更应考虑MS: A.视力减退并排除眼科疾病 B.局灶性癫痫发作 C.查到感觉障碍 D.双侧Babinski征(+) E.头颅MRI检查有信号异常 7.一中年患者因感冒半月后出现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最不可能的疾病是: A.脱髓鞘脑炎 B.多发性硬化 C.Fisher综合征 D.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药源性疾病汇总

药源性疾病 、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它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早已有所认识,但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 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有关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正式调查报告。1880 年英国医学杂志报告了用氯仿麻醉可以导致人突然死亡。1922 年英国医学研究会报告了用胂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1935 年前后,欧美等地约有一百万人使用减肥药二硝基酚,结果造成很多人患白内障,又有一万人因此而失明。30 年代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和随后的广泛应用,引发变态反应性多形态药物性皮炎。40 年代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引起了多次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骼抑制等不良反应。1954 年,法国由于制售一种用于治疗疮疖的药物二碘二乙基锡,结果造成270 人中毒,其中110 人死亡。自60年代开始,肾上腺 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10000 多例海报肢畸形婴儿的悲惨药害灾难,即“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震撼和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于是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药物安全机构,1970 年国际药物监察制度开始实施。我国卫生部于1989 年也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和推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导致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不合理用药和机体易感性是其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违反用药禁忌症、用法不合理、无用和配伍错误。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尚可发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更导致对机体的损害。机体易感性则包括种族和遗产多样性、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三、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 药源性疾病按病因学可以分为A型药物不良反应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两种基本类 型。

药源性疾病习题

一.单选题 1. 药源性疾病按病因学可分为A型和B型,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A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不能预测的 B、B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可以预测的 C、A型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D、B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死亡率 2.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药物指的是 A、西药 B、中药 C、西药、中药、食物 D、西药、中药 3. 血液系统药源性疾病占药物不良反应是 A、5% B、10% C、20% D、40% 4. 血液系统药源性疾病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血液病 B、同一种疾病可由许多不同的药物引起 C、药物之间存在交叉反应 D、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一种血液病 5. 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诱发高血压的原因是 A、增强血管阻力 B、收缩血管 C、增强心肌收缩力 D、水纳潴留,增加血容量 6. 硝苯地平,茶碱,硝酸甘油引起头痛的原因是 A、收缩血管 B、扩张血管 C、降低血压 D、引起发热 7. 75岁以上老年人药源性疾病最易发生在下列哪组器官系统 A、心血管系统和造血系统 B、消化和造血系统 C、呼吸和消化系统 D、内分泌和呼吸系统 8. 儿童中应用巴比妥类药、吗啡和其他麻醉剂可引起下列哪种疾病 A、心力衰竭 B、肾功能衰竭 C、呼吸抑制 D、休克 9.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主要原因是 A、个体对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B、个体对青霉素所含杂志的不良反应 C、个体对青霉素敏感 D、个体免疫力下降 10.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首先要正确用药时间与临床症状发生的关系 B、了解病人的用药史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史 C、排除除药物以外的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假象 D、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我国中医医院相关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二、基本条件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当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特异性神经元的大量丢失为主要特征,是一类进行性发展的致残,严重可致死的复杂疾病。其可分为急性神经退行性病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前者主要包括中风、脑损伤; 后者主要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亨廷顿病( HD) 、帕金森病( PD) 、阿尔茨海默病( AD) 等。虽然这类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因各不相同,但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是它们的共同点。AD及PD主要发生于中、老年,随着人口老龄化,AD及PD的发病日益增多。目前,美国就有4百万人患有AD,每年因AD死亡的人数约十万,每年的医疗费用高达600亿美元。我国有关AD的流行病学研究尚不完善,一般认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4%,年发病率为0.6~1.2%。PD的患病率仅次于AD,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2%。此外,Huntington舞蹈病,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及脊髓肌萎缩症等则可发生于不同年龄。 多年来,由于脑功能的复杂性,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家,神经生物学及行为科学等各学科知识和研究手段的迅猛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这些研究结果不但为该类疾病病变机理的阐明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而且为寻找相应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作用靶点。 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作用新靶点: 目前基于对神经退行性病变机理的研究,近年有人提出神经细胞保护这个概念。人们试图通过以下3种途径来保护神经细胞,防止其退行性改变。即:(1)抑制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启动因子(如Aβ,一氧化氮,自由基,兴奋性毒性及炎性细胞因子等);(2)阻断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信号传导(如细胞凋亡等)过程;(3)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如神经营养因子等)。 一、神经保护剂 1 钙离子拮抗剂: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具有将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外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AD 患者细胞膜上钙泵功能受损,细胞内Ca2+超载。钙拮抗剂通过阻断钙通道或者拮抗钙蛋白酶,减少因钙内流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改善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此外,也可以抑制Ca2+ 的超载,减轻血管张力,预防血管痉挛,保持组织活力。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有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盐酸氟桂嗦等。 2 抗氧化药物:自由基可导致神经元过氧化损伤,引起神经元退行性变,抗氧化剂通过清除或减少氧自由基、保护神经元免受自由基的损害,以延缓和阻止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研究发现,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对肿瘤有明显预防和抑制作用,且对PD 有明显预防和防治作用;银杏黄酮对心脑血管病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大豆异黄酮和尼古丁对AD 有预防作用;山楂黄酮对中风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 3 NMDA 受体拮抗剂:谷氨酸盐的过度释放使对钙离子高度通透的电压依赖型NMDA 受体过度激活,导致钙内流过多,并最终诱导神经细胞死亡及一系列急性或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人参皂苷Rb3能降低NMDA 引起的神经元〔Ca2+〕i 增加,可能是通过抑制NMDA 受体引起的钙内流,减轻钙超载,从而防止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石杉碱甲能抑制NMDA 所致大脑皮质、突触质膜的毒性。美金刚胺是NMDA 受体的拮抗剂,能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元的毒性。 4 抗炎药物: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入侵的T 细胞以及过度产生的炎症介质组成了神经炎症反应,可能危害神经元的存活。尽管神经炎症并不一定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发因素,但是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疾病的进行性加重,使神经炎症与神经元病变之间构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多的神经元死亡。鉴于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慢性神经变性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抗炎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类药物有吲哚美辛、布洛

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优势 作者:董文平 摘要:病毒虽然结构简单,但是极易变异,且多数病毒有多个血清型,所以当今西医仍无安全有效的理想治疗药物,也无理想的疫苗来预防,可谓难 防难治。笔者就自己对中医药学的学习认知及对病毒的认知,谈一谈中 医药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的优势、诊疗思路、中医药在治疗病毒 感染性疾病的展望方面的一些想法,目的在于能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 疗提出一些探索和启示。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优势 无论是在人类认识到病毒感染能引起严重传染病的现今,还是在还没有病毒这个概念的远古,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无时无刻不在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现今的AIDS病毒、禽流感病毒、各型肝炎病毒等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危害是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然而西医在病毒感染性疾病面前却是难防难治。祖国传统中医药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无论是在诊断思路方面,还是在治疗用药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现状 目前西医在病毒感染性疾病面前是难防难治,好多病毒更本就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来进行预防,几乎所有病毒都还没有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病毒感染性疾病为何难防 我们能否在短期内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来预防艾滋病、流感、非典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呢? 天花的灭绝,至少需要两个前提:其一是人类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其二是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始至终在免疫学上保持稳定。遗憾的是,由于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绝大多数致病性病毒有多种血清型,有多种宿主。因此,尽管20世纪40年代就开发出了流感疫苗,尽管目前已开发出异源疫苗、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等多种疫苗,但实践证明,对新一轮流感流行,这些疫苗的预防作用甚微。同理,由于艾滋病存在多种毒株又极易突变,所以这方面工作目前尚无重大突破。 DNA疫苗的思路通过载体把病毒DNA转移到宿主细胞内,使病毒DNA在宿主细胞内表达的蛋白质而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该法所需的抗原量较小,所激发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强。然而,初步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艾滋病DNA疫苗对人的保护作用甚微。 显然,寻找能覆盖多种血清型,能在免疫学上保持相对稳定、能刺激机体产生长久免疫力的病毒抗原,是当今抗病毒免疫领域内的重大课题和难题。[1] (二)病毒感染性疾病为何难治

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及其诊治原则

第二讲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及其诊治原则 在医生诊断任何疾病时,不仅要寻找与某种疾病相符合的线索,还要寻找不相符合的线索,在顺其线索追源的同时,要把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贯穿于所有疾病诊断的始终。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日本电影《典子》吧。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典子的日本姑娘,她天生没有双臂,可是她用双脚学会了写字、做饭、穿衣、游泳,完全做到了生活自理。而且还学会了用脚趾握笔绘画,终成一代艺术大家。她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人们在关心典子的同时也不禁会问;典子的父母都是健康的正常人,为什么典子会天生没有双臂呢?后来发现,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只因为她的母亲服用了一种叫“反应停”的药物…… ——药源性疾病应该引起人们,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药物也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能对患者造成损害,甚至死亡。药源性疾病古来有之,而且严重的药害事件时有发生。例如,众所周知的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反应停”事件导致万例海豹肢畸胎,其中5000例死亡:近年的严重药害事件有拜斯亭引起的横纹肌溶解使30例患者死亡,以及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关木通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造成不少患者接受肾移植等。药源性疾病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在美国,它位于心脏病、癌症、肺病之后居第4~6位。据报道,美国医院患者发生药源性损害而死亡的每年约为10万例。这一切说明,药源性疾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因此,为保障患者安全用药,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全面掌握药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利于处理临床发生的药物性损害。 一、药源性疾病的概念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异常状态。据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 1 简介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DID),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及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恶果。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

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 历史 药源性疾病与不合理用药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国家卫生部报道,中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期至21世纪初来所发生的惊人药害事件就有17起,至少死亡2万余人,还有上万人致残: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家有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结果约1万人患了白内障。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例子也相当多,仅美国一年就有近2000人死于此病。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降胆固醇药三苯乙醇上市不久,结果导致美国约1000人患白内障。 20世纪50年代,欧洲报告了2000名肾脏病人是服用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所致,有几百人死于肾功能衰竭。非那西丁对人体的危害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还较严重,至21世纪初仍有类似情况发生。 20世纪50至60年代,一种药叫沙利度安,商品名“反应停”,给孕妇治疗妊娠反应,结果产生了近万名严重畸形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品,也涉及植物药、中成药,而且很多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如抗菌药、激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个例),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区别。药物不良反应特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机体的反映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呈现状况不一,多为一过性,也有时间较长和严重反应者。药源性疾病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错用及应用不合理和药物中毒等情况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呈现反应较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伴随终生。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一分类 药源性疾病尚无统一的分类及分类标准,常见以下分类方法: (一)按病因学分类 1. A型反应涉及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及药物类型差异所致的各种情况。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所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的改变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改变;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药物浓度升高等。A型反应特点为发生率高(70%~80%),病死率低。 2.B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药理学因素相关。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后者主要指病人特异遗传素质,如红细胞中G-6-PD缺乏、遗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途径。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局部,因而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据报道,药物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20%~40%。ADRS 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道黏膜完整性受损,消化管运动、腺体分泌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药物不良反应作为消化系统药源性疾病的病因之一,它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病毒、细菌、饮食、肿瘤、精神因素等)所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几乎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所有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便秘等。此外,还可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痛、关节痛等消化系统以外的症状,也可能同时出现其他系统药源性损害症状。其涉及器官包括食管、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腹膜等。 一、药源性食管疾病 1. 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物从口腔经食管很快到胃,很少引起食管不良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药物可引起食管黏膜损害,此称药源性食管疾病。药源性食管疾病常见表现形式有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有时并发食管出血、狭窄、穿孔、食管感染等。表现形式多样,程度轻重不一,但都有相似的起病过程。通常在服药后4-12h 内出现突发胸骨后疼痛、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多呈持续性,进食不能缓解,反而加重。可向颈、背、上肢等部位放射,可伴有咽喉部异物感及紧缩感。常见药物有: (1)抗菌药物 是引起药源性食管损害最常见的药物。化学性刺激是主要原因,其食管损害常不严重。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红霉素、林可

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甲氧苄氨嘧啶、麦迪霉素、利福平等均有导致食管损害的报道,其中多西环素是引发食管损害频率最高的抗菌药。 (2)氯化钾 由于氯化钾对食管黏膜的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食管黏膜渗出、出血、溃疡和狭窄,甚至穿孔,无论氯化钾缓释片或肠溶片,均可引起严重食管损伤。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 S) NSAID S引起食管黏膜损害的原因有:①当食管PH<4时,NSAID S可引起直接损害②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黏膜失去保护性③抑制黏液及重碳酸盐的分泌,降低黏膜的通透性和血流量。 有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良性食管病变55例,其中药物损伤所致11例,11例中2例由阿司匹林引起,食管大片溃疡出血1例,行急症手术探查以控制出血,发现在溃疡面上紧嵌着2片阿司匹林。 (4)硫酸亚铁 该药呈酸性,若停滞于食管黏膜上,可引起黏膜糜烂、充血、水肿形成溃疡及狭窄。 (5)其他药物 抗胆碱药物依美溴铵主要用于治疗尿失禁和夜尿症,多在睡前服用。由于该药接触水即膨胀崩解,如果患者在睡前不用水直接服下,可引起食管炎、溃疡和狭窄。普萘洛尔、氟尿嘧啶、卡托普利、氨茶碱、地高辛、泼尼松等均有引起食管损害的报道。 2. 诊断 (1)有服用易损伤食管的药物史,且服药方法和体位不正确,如服药时不饮水或少量饮水,服药后即取卧位或卧位服药。

中医药治疗

中风(康复期)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中风康复期就是要治疗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症状。 中风病病之本在脑,标在脏腑经络,气血逆乱为患。中风急性期虽经短暂的急救治疗,病情多由重转轻,转危为安,但残余之邪未净,脑气未复,脏气未平,经络未和,气血虽顺未畅,滞而未达,上下气化,神机不能流贯,因此中风病康复期的核心仍在脑。痰瘀未净,通过经络、气血津液必下注于肾,则肾伤,肾伤则肝损,肝损则脾胃受抑。由于残瘀未除,痰浊未清,毒邪未净,造成脑髓为毒邪所伤,形成神机失主、元神失用,神经失统。“脑为元神之府,觉元之根,精神智府”,神机者为元神之枢;神经者,为用经之权,元神之用。脑髓受伤,精质体受害,造成脑髓功能障碍,致脑髓之气不能与脏腑经络之气相贯通,病生在肝络不通,元神不能统于肝之神曰魂,魂主知觉,主升,必然引进肝气肝血不能输达于筋脉、肌腠,肌群失氧而拘挛、僵硬。所以言者,肝主筋,肝主腠理。魂失神统,则相火不藏,君火受扰,则哭笑无常;“肝为语,肝气内闭,与脑元神不接,则言语蹇涩,甚则失语;若脾经受阻,元神不能统于脾之神曰意,意失神随窍络失用,舌下廉泉开,脾意不随,必见唇缓见流涎,吞咽困难;脾病必影响于胃,脾与胃一表一里,一升一降,脾不升胃不降则胃气逆,或纳呆,并引进大肠传导失职,津血亏而生便秘。元神不能操制肾志之神,则真气失统,真精失化,阴欲静而阳系之,则生呵欠;肾司二便,肾气伤则二便失司而生便尿失禁;“心气通于脑”,心络不通,与脑之元神上下失调,血脉、神气不宁,神不能守舍,则出现心悸或心动悸、或痛、或卧而不寐,甚则胡言乱语。也有脑髓伤甚,神机欲息而未停,元神伤极动而无功,窍络不通,神明阻闭,而生神志不清,十二经脉,十五经络失养,筋脉拘急而生手足强直。总之,中风康复期的病机有瘀血病毒未除而为患。气不顺则逆为风、为热,血不顺则为瘀。瘀不散则生痰,痰瘀与热结、风耗互相为患,则脑髓病变日深不除,故其后遗病象多端而不愈。从病性而言,属虚症范畴。 一、中风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治则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方用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加减:黄芪25g,当归15g,赤芍10g,地龙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风痰相生,蒙闭心窍,证见神志障碍,语言蹇涩不利者,加菖蒲10g,远志10g,天麻5g,半夏15g;风痰阻络,肝脾不和,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肌肤不仁,甚至半身不遂者,加白附子10g、二活各10g;肝肾亏虚,头晕耳鸣、失眼健忘者,加地黄15g,枸杞10g,益智仁15g;面白体倦,纳少、加重黄芪60g,白术15g,茯苓15g。临床研究证明,中风康复期有瘀血病毒未除而为患,日久为虚。补阳还五汤诸药配伍,具有益气扶正、活血通络的作用。经随证加减,对中风康复期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2、.针灸治疗,针灸疗法是治疗中风康复期的重要一环,其治则是病在左取之于右,病在右取之于左,病在上取之于下是取穴总则。采取不同的手法,随证用之。 3、社区与家庭康复治疗,中风康复期患者经过医院集中治疗后,社区与家庭康复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此时,家属如能做到护理恰当,就可以消除

药源性疾病事件

1、醋酸铊中毒事件:治疗头癣引起铊中毒,近半数用药者中毒,死亡万余人。 2、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退热、止痛,粒细胞缺乏,死亡大于2082人。 3、乙烯雌酚:保胎,阴道癌(女儿),大于300人。 4、二硝基酚致眼及骨髓损害:减肥,白内障,万人失明。 5、磺胺酏剂:二甘醇做溶剂,肝肾损害,358人中毒,107人死亡。 6、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止痛退热,肾损害大于2000人,死亡大于500人。 7、三苯乙醇:高脂血症,大于一千人患白内障 8、苯恶唑啉:减肥,70%用药者患肺A高压。 9、异丙肾气雾剂: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大于3500人。 10、氯碘喹啉:肠炎,骨髓变性、失明,中毒大于7856人,死亡5% 11、心得宁事件:抗心律失常眼-皮肤-黏膜综合征大于2257人。 12、替马沙星事件:1992年上市,截止到1992年6月,FDA收到了318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溶血性贫血、DIC、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发生率相当于其他喹啉类药物的4倍。该药品在美国上市仅4个月,收到8例肝损伤、低血糖休克报告,死亡3人,即迅速从市场上撤除该品种。 13、拜斯亭事件(西立伐他汀) 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全世界80多个国家超过600万患者使用该药,美国FDA收到31例因拜斯亭引起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在12例报告中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罗齐。全球共有52例因服用拜斯亭产生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死亡报告。 2001年拜耳公司主动撤出拜斯亭。 14、2006年欣费事件 安徽华源药业擅自降低药品消毒时间和温度,导致不合格“欣弗”流入市场,致多人伤亡。 15、齐二药事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等5种含假药成份的药品流入市场,这些假药是用有毒化工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制成,在临床使用中连续发生致人死亡事件 16、蝮蛇抗拴酶致出血 17、环丙沙星致双手剥夺性皮炎,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致过敏性紫癜。

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试题-常见药源性疾病及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常见药物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常见 药物 1.【单选题】齐二药厂假药事件“亮菌甲素”事件罪魁祸首() A. 主要成分亮菌甲素有关 B. 工业的二甘醇代替药用的丙二醇 C. 主要成分的分解产物和降解产物有关 D. 与药物使用不当有关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 A. 与药物剂量有关 B. 与药物剂量无关 C. 与长期用药有关 D. 与药后效应有关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通过收缩血管平滑肌导致血压升高的是() A. 阿司匹林 B. 糖皮质激素 C.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D. 伪麻黄碱 正确答案:D 4.【单选题】庆大霉素引起的典型药源性疾病是() A. 胃肠道 B. 肝毒性 C. 听神经毒性 D. 血液系统 正确答案:C 5.【单选题】发生药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如: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出现灰婴综合征属于() A. 年龄因素

B. 性别 C. 遗传因素 D. 过敏反应 正确答案:A 6.【单选题】机体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属于药物方面的因素是() A. 口服避孕药或绝经期后激素替代疗法所致的心肌梗死,在吸烟的妇女中发生的危险性加大。 B. 阿司匹林制剂中分解产物游离水杨酸含量超过限度诱发明显腹痛 C. 中国人多为异烟肼快代谢者,所以容易诱发肝损害,而白种人多为异烟肼慢代谢者,所以容易诱发神经炎。 D. 老年人应用普萘洛尔,因肝功能减退和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可诱发头痛.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B 7.【单选题】下列哪一个属于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分类当中的长期用药致病型() A.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引起低血糖 B. 青霉素引起药热 C. 长期使用可乐定降压停药后导致高血压加重 D. 口服激素避孕药导致肝脏良性肿瘤发生 正确答案:C 8.【多选题】属于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A. 追溯用药史 B. 确定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与临床症状发生的关系 C. 询问用药过敏史和家族史和排除药物以外的因素 D. 致病药物的确定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正确答案:ABCD 9.【多选题】属于药源性疾病的治疗() A. 停用致病药物 B. 排除致病药物 C. 拮抗致病药物 D. 调整给药方案

(完整word版)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2月颁布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结肠水疗等)。 第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防护设备和设施,还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机、肝病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结肠水疗仪、足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还可配备人工肝装置、结肠透析机、血液净化设备等以提高中医疗效。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感染性疾病科的特点,建立肝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灌肠、针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结肠水疗等中医治疗以及人工肝、血液净化、肝脏穿刺等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员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应接受过感染性疾病相关中医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学和感染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