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面较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剂量、时间、途径、病人、疗程及治疗目标均是适宜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力争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参照卫生部组织制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大余县中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一、基本原则1.医院、临床科室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和药剂科各负其责,监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定期进行调查分析,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检验科定期公布抗生素耐药统计、细菌耐药趋势统计等统计数据,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临床科室应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本专科特点,制定适合专科需要的抗生素合理用药方案并严格执行。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院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中医药学基础——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

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第一部分概述一、呼吸道病毒疾病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病毒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死亡率高等特点,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形成,病毒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因此防治病毒性疾病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影响面最大的一类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存在诸多局限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全球约有10-20%的人感染流感。
其中2009年爆发的H1N1甲型流感造成全球至少20万人死于呼吸道疾病。
对流感的防治主要以抗病毒药物及特异性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为主,但以达菲为代表的抗流感药物多存在治疗局限性、耐药性、不良反应等问题,疫苗也只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病毒类型有防御作用,对发生变异的病毒无预防作用。
目前,正式上市的抗流感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为代表的离子通道阻断剂;一类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由于现有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对这些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更是存在对B型流感病毒无效和神经毒性等缺陷。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的病源,也老年人以及免疫缺陷人群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专门针对RSV感染的治疗药物。
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由RSV导致3亿多2岁以下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其中约250万病人死亡。
早产儿、支气管及肺发育不良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缺陷的婴幼儿RSV感染率高达50-70%。
免疫缺陷病人及老年人也是RSV的易感人群,对RSV感染与高龄慢性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免疫低下病人)死亡的相关性也逐年得到重视。
RSV感染也是我们国家散发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诱因,2000年-2002年间北京1402例婴幼儿患者中,有66.1%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该病毒引起的,浙江、广州、山西、北京以及河北和天津等地也发生过RSV大规模爆发流行。
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84例分析

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84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共收治的84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参照组有效率为71%,两组有效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取得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妇消炎栓;抗生素;盆腔性疾病;后遗症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43-02盆腔炎性疾病指的是女性上生殖道以及周围组织的一种炎症,包括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等4种常见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于有性生活或性活跃期的妇女,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治疗,即会引起一系列后遗症,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此病常反复迁延发作,在机体抵抗力不强时会出现急性发作的情况,对妇女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了较大影响,加之长期的炎症刺激,极易引起器官周围发生粘连现象,而且抗炎药物较难进入,又长期服药和注射治疗,极易导致菌群紊乱。
本文主要就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取得的疗效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入住我院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4例,年龄范围22-48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
参照组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3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1.5年;观察组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5个月-3.8年,两组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
1.2 判断标准以第7版《妇产科学》中关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为依据,患者均符合以下症状:①体征方面,子宫多呈后位,活动受限制;附件变厚、压痛变硬,偶尔可触及包块;②症状方面,月经量变多、月经不调、下腹坠胀、疼痛且腰骶部伴有酸痛等;③b超检查方面,盆腔积液、炎性包块等[2]。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实践指南1范围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的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期可单用中医药治疗,但混合感染时可采用中医药联合抗生素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各等级医院儿科专业或小儿呼吸内科专业的临床执业医师,以及相关的护理人员和药师也可供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3术语及定义[1-2]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children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4流行病学特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发生、冬春季较,门诊发病率在61%。
在幼儿期发病最多,5岁以下小儿平均每人每年发生4-6次,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7岁,男女之比约为3:2,学龄儿童逐渐减少。
通过飞沫传播及直接接触,偶尔通过肠道,可流行或散发[1]。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感冒”范畴。
据统计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见的中医症状为发热(100%)、流涕(64.3%)、鼻塞(55.2%)、咳嗽(51.8%),常见的中医证候为风热感冒(50.8%)、风寒感冒(37.09%)和暑湿感冒(7.3%)。
抗感染治疗中抗菌药合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1.2中西药的联合运用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y 中西药联合用药常见原因: y (1)根据临床经验加入某些中药治疗,可以提高现有 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
y (2)据中医药理论,预期中药可能在某些疑难疾病某 一环节上发挥药效,并在联合治疗中体现其特殊作 用。
y (3)某些中医临床治疗药物单用疗效有限,为区别于 现有的某些治疗药物或方案而合用,可以提高现有治 疗的效果而采用。
3.2.2 络合反应 黄酮类成分多与金属离子形成 络合物,含此类成分的中药如与西药制剂碳酸钙、硫酸 亚铁、氢氧化铝等同用,会因络合影响药物的吸收。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y 3.3 破坏药物的化学结构 含生物碱、鞣质的中药 如与酶类制剂如胃蛋白酶、乳酶生等同用,会引起蛋白 质变性,使酶失效。碘成分的中成药如昆布丸等,不能与 抗结核西药异烟肼同用,因昆布含碘,在胃内酸性条件下, 碘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使其失去抗结核杆菌的作 用。
用于临床的药品。
临床中西药合用基本现状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y 但我们应当注意到临床方面存在着滥用中西药联用 的倾向, 这样降低疗效、延误病情, 产生毒副作用, 使病 情恶化, 给安全用药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这些不合理 的中西药合用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使毒性加大、副 反应增多;一是药物作用间互相干扰、妨碍而使配方 后的药效削弱,这两种中西药组合都须禁忌。
y 2、在临床用药实践中,还因包括更广泛药物相互作用 概念,即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DDIs)、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药物-饮料 相互作用、化学药-中药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临床检验 化验的影响,甚至还应该包括药物-疾病和药物-遗传 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
国内外研究背景
三、中西药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的物理与化学
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医院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目录一、小儿支气管肺炎 (2)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5)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8)四、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1)五、急性肾小球肾炎 (14)六、急性肾盂肾炎 (16)七、原发性高血压 (18)八、脑出血 (22)九、肛瘘 (26)十、疱疹性咽峡炎 (29)十一、肝硬化腹水 (31)十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3)十三、过敏性紫癜 (47)十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49)十五、带状疱疹 (52)十六、病毒性心肌炎 (54)一、小儿支气管肺炎(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
部分患儿两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罗音。
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及紫绀,并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临床表现时,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脑病、胸腔并发症等情况。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底部、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
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 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几种常见疾病中西医配方指南

用药指南:本品取中西药之长,作用全面。甘草酸是治疗溃疡病的有效成份,具有解痉、抗胃酸分泌作用,同时有类去氧皮质酮作用,可消炎及改善胃肠血液循环。海螵蛸含碳酸钙,可除湿制酸,止血收敛。贝母碱解痉作用类似罂粟碱,具有开郁下气,收敛止血,消食除胀等作用。延胡索总碱有镇痛、镇惊、镇吐、安定作用。普鲁卡因可阻断皮层内脏恶性循环,从而改善患部的神经营养状态,促进溃疡愈合。
2.中医辨证分型(分三型):①胃阴不足型:脘腹痛,口干,腹胀,恶热喜冷,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②脾胃虚寒型;脘腹隐痛,喜按喜暖,返酸腹胀,口吐清水,舌淡苔白,脉虚缓。③寒热夹杂型:脘腹胀满,喜按喜暖,口渴多饮,大便干,苔白腻,脉弦。
①②③型分别服用溃疡Ⅰ、Ⅱ、Ⅲ号片,每次五片,每日四次,42天为一疗程。
方案四
中药:1.溃汤片组成:①溃疡Ⅰ号片:丹参、沙参、麦冬各120g,川棟90g,苦参100g,甘草30g,白芨120g、②溃疡Ⅱ号片:黄芪、丹参、白芨各120g,桂枝、白芍各90g,苦参60g,甘草50g,氧化镁90g,氢氧化铝60g。③溃疡Ⅲ号片:半夏45g,干姜60g,丹参、白芨各120g,黄连45g,党参120g,川棟、苦参各100g,甘草90g。
西药:脾虚型用复方苯乙哌啶,每次2片,一日三次口服。
用药指南:肠易激症候群是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是以肠道功能失调为主的功能性疾病,治疗困难。易激Ⅰ号为治本之剂,复方苯乙哌啶有收敛和减少肠蠕动的作用,是一种非特异性控制腹泻的药物,与Ⅰ号同用则标本同治,效果好。易激Ⅱ号疏肝健脾,扶土抑木,乃标本兼顾。消炎痛有消炎止痛作用,与Ⅱ号同用使作用更强,效果好。
方案二
中药:菊花、地榆,十大功劳各15g,苦参、黄芩、大飞蓟各9g,水煎成100ml。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ICU患者耐药菌感染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ICU患者耐药菌感染性肺炎的疗效观察袁明毅H裴学勇马耀(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安徽马鞍山243000)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21)05-0880-03doi:10.3969/j.issn」004-745X.2021.05.036【摘要】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ICU患者耐药菌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入ICU后,采用常规抗菌药物及抗感染治疗及其他对症基础治疗,如吸氧、电解质调节、退热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
评价痰热清注射液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C);记录细菌清除率、抗生素使用时长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病原菌总清除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303%(P<005)。
治疗后两组WBC、PCT、C RP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006或!<001)。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6.07%,显著高于对照组74.07%(!<006)。
治疗7,10d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CPIC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0.01);治疗后10d观察组患者CPI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05)。
整个治疗周期内,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00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耐药菌感染性肺炎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ICU肺炎抗生素耐药痰热清注射液临床疗效细菌耐药属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细菌耐药列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⑴。
抗菌药物研究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寻找有效的补充治疗方案或抗生素替代治疗方案是亟待解决的现实性、全球性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