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一)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最新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指引、职业暴露处置指导

主
防护用品正确选择
要
内
防护用品正确使用
容
个人防护常见问题
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感染链
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
感染源
传传播播途途径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气溶胶传播(密闭环境)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医务人员和进入医院的人员采
取的一种预防措施,无论患者是否有疑似或确定的感染,接触患者的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汗液以外的排泄物、患者的黏膜及非完整皮 肤时,均认为有携带可传播的病原体的可能,应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 护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 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 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 用品处理 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二、用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
1.借助流动水产生的压力来冲刷伤口局部,尽 可能清除伤口局部残留的沾染血源性病原体的血 液。
2.肥皂属于脂溶剂,血源性病原体如HBV、 HCV、HIV等属于亲脂病毒,很好的去污剂去除 局部残留病毒的作用。
注意:冲洗时间根据受伤程度及暴露源感染情况 决定,一般需要5-10分钟。
答1
答二
答3
答4
防护用品穿脱流程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遵守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什
么样的建筑布局和诊疗流程,就有 什么样的针对穿脱流程和防护措施 与它相匹配。
如果不设置脱一、脱二, 医务人员脱卸结束后, 极有可能被气溶胶感染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指引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
主容
职业暴露的预防
针刺伤局部紧急处理
三、消毒: 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
目的: 对前两步可能没有清理掉的血源性病原体进行的 “就地歼灭”,既可以杀灭伤口局部可能残留的 细菌和病毒,同时预防伤口局部感染。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引言医院隔离技术是指将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与非感染者隔离开来,以阻止疾病传播的一种控制措施。
隔离技术的规范化实施对于医院防控传染病、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隔离技术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指南,旨在提高医院隔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隔离区域的设置医院应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置隔离区域。
隔离区域应具备以下要求: - 独立空间:隔离区域应位于医院其他区域的独立房间,不与其他病房或公共区域直接相通。
- 接触设施:隔离区域应设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以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
- 空气处理设施:隔离区域应建立适当的空气处理设施,如负压通风系统,确保空气内的病原体无法传播到其他区域。
3. 隔离措施医院隔离措施的目的是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隔离措施:3.1 患者管理•分类隔离: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评估结果,将患者进行分类隔离,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个体防护:对于隔离患者,医院应提供足够的个体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3.2 环境卫生控制•定期消毒:隔离区域应进行定期的彻底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家具和医疗器械等。
•废物处理:医院应建立妥善的危险废物处理措施,确保隔离区域产生的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3 空气传播控制•负压通风:对于空气传播的传染病,隔离区域应建立负压通风系统,确保空气中的病原体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区域。
•空气过滤:隔离区域的空气处理设施应配备高效空气过滤器,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病毒。
4. 医护人员培训与管理医院应对参与隔离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包括以下内容: - 隔离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 - 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 - 隔离措施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隔离工作记录和管理制度,确保隔离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总则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套针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
二、组织与管理1. 建立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由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部门共同参与。
2. 制定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3. 定期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培训与教育1.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控效果。
3. 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岗前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防控技能。
四、一般预防措施1. 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和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
2. 严格控制诊疗场所的人员流动,避免患者过多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预防感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手卫生规范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解除患者衣物及实施手术等无菌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2. 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少1分钟。
3. 禁止戴手套进行手部清洁,以避免交叉污染。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手消毒。
5. 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等,确保手卫生设施的清洁和正常使用。
6. 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手卫生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六、防护用品1. 根据医疗操作风险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适宜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2. 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 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伤。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规范感染性疾病科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感染性疾病科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和患者,包括院内医务人员、外来专家、志愿者等。
第三条感染性疾病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感染管理体系,落实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第四条感染性疾病科医院应当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本制度的实施。
第二章感染预防控制第五条感染性疾病科医院应当制定并及时更新感染防控技术操作规范,明确医务人员在各个环节的感染预防要求。
第六条医院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感染管理的重视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七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控制知识考核,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医院应当设立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出现的感染事件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三章患者感染管理第九条医院应当落实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制度,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第十条医院应当加强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医院内部的卫生清洁。
第十一条感染性疾病科医院应当建立患者隔离管理制度,对疑似或已确诊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第四章医务人员感染管理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括正确洗手和使用洗手液、无菌手套等。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不得擅自接触感染物品并传播感染源。
第五章处罚措施第十五条对于违反本制度的医务人员,医院将依据规定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和法律措施。
第十六条本制度未尽事宜,由感染管理委员会解释。
第十七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同时废止以前存在的有关感染管理的规定。
以上为《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主体内容,详细的条款和要求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和完善。
1.感染防控技术操作规范2.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材料3.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操作手册4.患者隔离管理制度5.手卫生制度操作规范6.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指南法律名词解释:1.医务人员:指在感染性疾病科医院从事临床、医技等相关工作的人员。
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患者管理
加强患者基础护理,定期翻身、 拍背,预防呼吸系统感染。
器械消毒灭菌
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制度, 防止交叉感染。
母婴同室与新生儿科的感染控制
母婴同室管理
加强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感染控制
严格执行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 度,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因果关 系分析等,以发现医院感染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报告制度与责任主体
报告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规定报告的范围、内容、时限和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是负责医院感染报告的责任主体,应定期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 门报告医院感染情况。
《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医院感染控制概述 • 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技术 • 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控制 •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 医院感染控制的培训与管理
01
医院感染控制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医院感 染控制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和 医务人员健康而采取的措施。
监管机制
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定期对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
奖惩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总结词
激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到医院 感染控制工作中来
奖惩制度
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医护人 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医 院感染控制规定的人员进行批
评和处罚。
激励机制
建立晋升机制,将医院感染控 制工作成果作为医护人员晋升 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鼓励医 护人员积极参与到医院感染控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隔离技术分为普通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类型。
普通隔离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感染,也要防止非血源性感染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
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治、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包括: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时,应戴手套。
在接触同一病人污染部位后如需接触清洁部位,应更换手套。
脱手套后必须洗手;2.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或面罩,穿防护衣;3.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
4. 避免可能会造成锐器损伤的操作,如用后的针头不可回套针帽。
二、特殊感染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需根据疾病传播类型增加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措施1.多重耐药细菌(MRSA、VRE、艰难梭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病人的隔离:尽可能单人单间、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专用的隔离标识、限制探视人员,详见“多重耐药菌隔离技术指南”2.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预防(结核、SARS)(1)对病人进行隔离➢病人应单间安置在病房(负压)内➢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同发病期病人可同住一室➢尽快转送市定点医院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运送过程中病人也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限制传染病人的活动范围➢做好空气的通风消毒2.2 医务人员防护: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添加医用防护口罩三、防护技术与用品的使用方法包括手卫生、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的使用。
1.手卫生:详见“手卫生技术指南”2.口罩:(1)外科口罩: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至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5μm颗粒>9 0%,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
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模版

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模版在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控制感染的风险。
为了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模板,用于指导和执行感染性疾病科的消毒隔离措施。
一、消毒隔离原则1. 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分类处理要求,将感染性废物与一般废物分开处理,采取专业的消毒方法将其彻底处理。
2. 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特点,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确保病原体彻底灭活。
3. 消毒隔离措施要科学合理,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和隔离对象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并配备必须的隔离设施和消毒器材。
4. 必要时,采取集中隔离或个别隔离措施,可根据情况设立相应的传染病房间,并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病区的管理。
二、隔离措施1. 病区管理(1)设立病区门诊和住院病区,患者严格按照科室规定的隔离措施进行就诊和住院。
(2)病区内应当设立相应的分隔区域,对不同疾病、不同传染程度的患者予以分类管理。
(3)病区内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疗器材和消毒设备,确保及时清洁、消毒。
2. 空气传播疾病(1)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结核病等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应佩戴医用口罩,并将患者分离在指定的房间内。
(2)密切接触人员应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同时也要佩戴医用口罩。
3. 密切接触性疾病(1)病区内应设置洗手消毒设施,并设置清洁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帽子、防护服等。
(3)定期对病区内的物品、用具进行消毒清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
4. 消毒方法(1)针对不同的物品,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确保灭活病原体。
(2)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等,具体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3)消毒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消毒剂的使用量和时间要求,确保消毒效果。
(4)在消毒过程中,要确保周围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避免二次污染。
5. 废物处理(1)医疗废物必须严格按照分类处理要求进行处理和处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一)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3.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
一般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播三种。
(二)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的过程。
如经性接触造成的HIV病毒、淋病、梅毒的传播,由含麻疹病毒的飞沫直接喷溅至易感者的眼结膜或眼、鼻、口腔粘膜所导致的传播以及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的狂犬病的传播。
经由胎盘的传播属于直接传播。
(三)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1.间接传播是指传染源和易感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或物体表面,或通过接触含有病原体的媒介而传播的途径。
2.飞沫传播含有病原体的飞沫(>5μm)接触到易感者的眼、鼻或口腔后而被感染称为飞沫传播。
飞沫也可通过一些医疗操作而传播,如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等。
但飞沫因其颗粒较大,只能在空气里短暂停留,故其传染性仅局限于传染源周围(1米以内)。
通过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面屏或护目镜等均可有效降低飞沫传播的几率。
3.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飞沫核(<5μm),在体外存留时间较长,且耐干燥,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浮到远处,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较长的距离和时间。
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以进入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目前所知,结核、水痘包括-带状疱疹病毒(VZV)和麻疹三个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四)经虫媒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经虫媒传播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
虽然虫媒传播在医院感染中不常见,但如果不采取有效防蚊措施,收治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均有可能发生医院感染。
表1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下表为常见法定报告传染病)三、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现代医院管理中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需普遍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其目的在于降低已知或未知病原体感染传播的风险。
标准预防是指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知道所有患者的体内物质均可能具有传染性,需进行相应的隔离和防护。
倡导医务人员无论身在何地,进行何种诊疗或操作,只要接触患者,均可能存在感染源暴露风险,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相关概念1.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暴露风险选用手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安全注射、被动和主动免疫及环境清洁等。
2.个人防护装备(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和个人防护装备等。
3.隔离技术:采用适宜的技术、方法,防止病原体传播给他人的方法。
包括空间隔离、屏障隔离、个人防护装备(PPE)的使用、污染控制技术如清洁、消毒、灭菌、手卫生、环境管理、医疗废物处置等。
4.屏障隔离:是在易感者与暴露源之间采用物理性屏障的隔离措施(如墙体、隔断、隔帘、薄膜)的统称。
5.空间隔离:利用距离与空间将易感者与暴露源进行分隔的措施,如隔离房间。
6.额外预防: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的暴露风险和传播途径所采取的补充和额外的预防措施。
如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咳嗽礼节和安全注射等措施。
7.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做到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后的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
8.安全注射装置:用于抽取动静脉血液、其它体液或注射药物的无针或有针的装置,通过内在的设计使其在使用后能屏蔽锐器,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
(二)标准预防的原则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2.既要保护医务人员,也要保护患者。
3.根据疾病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所有医疗机构均应普遍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措施应覆盖诊疗活动的全过程。
标准预防的措施不只限于有传染病的患者和传染病医院或感染疾病科的医务人员,因为感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窗口期和隐匿性感染的特点,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因此,不应只在疾病明确诊断后才采取隔离防护措施,而应覆盖诊疗活动的全过程。
(三)标准预防管理要求1.防护准备所有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前均应树立标准预防的概念,掌握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应用原则和技术要求。
医疗机构在执业中除了在环境设置和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保障外,还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符合标准的、能应对各种暴露风险所需要的防护装备(如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镜、防溅屏、防护手套、隔离衣、鞋套、靴套等),具体要求如下:(1)在医务人员频繁操作的医疗活动场所和出入口均应设置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配备手消毒剂和干手纸巾等手卫生设施;(2)在高风险病区、隔离病区或传染病区应设有专门的防护更衣区域;(3)防护更衣区域除了配备上述防护装备外,还应设置穿衣镜、靠椅(靠凳)、污衣袋、医疗废物桶以及沐浴设施等;(4)所有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按不同型号进行配备,并便于取用;(5)防护更衣区的出入口张贴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图;(6)制订更衣区域的清洁消毒制度与流程,明确岗位职责。
2.手卫生管理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手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是标准预防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医院应将医务人员手卫生纳入医疗安全管理,并将手卫生规范、知识、技术纳入临床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中。
所有临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除了应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外,还应特别强调“一旦可疑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进行高风险操作或无菌操作时应戴手套,改变操作部位或目的时应及时更换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
尽管不同类型的医院、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诊疗工作不尽相同,但手卫生的时机还应强调如下环节:(1)下列情况之时:抵达工作场所;(2)下列情况之前:直接接触患者、戴手套进行临床操作、药品准备、接触、摆放食物或协助患者进食、离开工作场所;(3)下列情况之间:对同一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4)下列情况之后:取下手套或取下个人防护装备、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已知或可疑被血液、体液或渗出液污染的物品,无论是否戴手套,只要有个人躯体需求时,如使用厕所、擦拭或擤鼻涕等。
临床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培训,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才能将接触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标准预防措施的应用1.基于暴露后发生感染的不同风险进行防护通常情况下,将医务人员感染暴露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成以下四类:(1)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途径分类a.空气传播性疾病,如结核;b.以飞沫传播为主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c.以接触(直接、间接)为主的传播性病疾,如手足口病;d.以虫媒为主的传播性病病,如登革热。
(2)按接触的情景进行分类根据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的具体情景,分为以下三种:a.与病人一般接触或暴露于污染环境中,如分诊、触诊、问诊等;b.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粘膜或不完整皮肤,如口腔检查、穿刺、口腔护理、手术等;c.有分泌物或污染物喷溅至医务人员身上和面部的风险,如口腔诊疗、气管理插管等。
(3)按感染的风险强度分类将感染暴露的风险按强度分为三级:a.低风险:与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导诊、问诊等;b.中风险:给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各种内镜、穿刺、注射等;c.高风险:给传染性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如手术、插管、尸检等。
(4)自身状态a.自身免疫状态(包括人工免疫);b.皮肤黏膜屏障是否完整;c.其他:如医务人员自身处于感染状态,根据风险评估适当回避或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2.根据感染风险暴露强度的特点进行防护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临床医务人员除了在各种医疗活动存在暴露感染的风险外,与所在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状态也密切相关。
如果在传染病非流行地区,一般医疗活动可能感染的机率相对较小,所以其暴露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低,而在某种传染病流行的地区,临床医务人员在一般医疗活动中发生暴露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
3.按照可疑暴露的风险安全需要进行防护按需防护的理念是基于标准预防的思想,结合临床医务人员操作中可能暴露的风险强度和情景,从安全需求的角度而提出的一种防护方法。
(1)按需防护原则a.安全、有效、科学、方便、经济的原则,采取按需配备和分级防护的原则;b.所有人员必须遵循公众意识的原则;c.面向所有医务人员,所有人员必须参加培训、考核的原则;d.防护措施始于诊疗之前而不是诊断明确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