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人们崇拜自然神的行为方式有:跪叩,歌舞,绘画,雕
塑等,并以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牲畜。
典型的自然神崇拜:
电神双手持尖头铁杵, 正要用力猛击。
风神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 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种习惯, 用敲击来防止“天狗吃月”:八月十 五仪式流传至今。
画面中有两尊风神,都是半裸的人兽合 体。上面的风神手持风袋,下面的风神 鼓腮吹气。
风姨,怀抱 风囊,身穿 花铠,跣足 奔行。
风伯,他 二目圆睁, 胡须上扬, 正在努力 鼓风,将 舍利佛旁 的魔女吹 得东倒西 歪,变成 丑陋的老 太婆。
原始舞蹈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 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原始歌 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舞蹈是人类早期为捕获猎物庆祝 的一种形式。
雕塑 氏族老祖母的形象
雕塑反映了妇女 在当时享有崇高 的社会地位。
洞穴壁画
鲁迅先生所说:原 始人“画一只牛, 是有缘故的,为的 是关于野牛,或者 猎取野牛,禁咒野 牛的事”。
春秋末年,魏国境内邺郡时遭水灾。有邺郡户房师爷陈三少, 勾结巫神,年选良家女子投入漳河以为河神妇。某年,漳河 又溢,吴惜英母女登高嘹望,其母去漳河沿岸查看其父坟墓, 吴惜英依门望母归时,遇陈三少贪美调情。吴严词以拒。陈 三少因事不遂,而与管大娘设计欲选吴惜英为河神妇。其时, 西门豹至邺郡为官,私行查访得知“河神娶妇”之劣俗,在6 月15日河神娶妇选亲之日,亲自恭送,又言所选妇人姿色平 常,奏明河神改日再选,并投神差和神姑于河中。巫神惧而 白其事,豹遂判巫神及恶霸陈三少罪,并发民众渠十二,以 分水力,劝民引水灌溉,恶俗遂改。总的来说《河神》是一 部很受欢迎的越剧。
2012年武汉体院考研专业课---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2.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我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实在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3.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意识、宗教)。
4.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一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概念,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A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种环境。
B这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C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D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
E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A中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
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B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及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但主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归纳及对应页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归纳及对应页码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材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及对应页码:
1. 第十三章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 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第120页)
- 中华文化的特点(第121页)
-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精神传统(第125页)
2. 第十四章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 中国的边界(第128页)
- 中国的主要海岛(第129页)
- 中国的宗教信仰(第132页)
3. 第十五章行政区划
- 中国的行政区划(第137页)
- 中国的五大地理区域(第139页)
4. 第十六章中国政府与世界
- 世界上的国际组织(第144页)
-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第148页)
5. 第十七章中国古代科技
-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第153页)
-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第155页)
6. 第十八章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 精神融合与文化交流(第161页)
-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世界交流(第163页)
7. 第十九章家庭是最小的社会
-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第167页)
- 家庭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第171页)
以上只是一部分重要知识点和对应页码,还有其他的知识点在教材中。
建议同学们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学习。
14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二、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 “本心”、“良知”等,在思想蕴涵上,是吸取了隋 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色彩。 2、其修行方式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 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朱熹有“豁然贯通”之 说,王阳明则明言“本体功夫,一悟透尽”。他们极 力提倡的主观内省、“主静”、“居敬”、“半日读 书,半日坐禅”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 色彩。 3、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教人“存天理, 灭人欲”,其“灭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 义倾向。
2、佛教的东传:汉明帝时永平十年传入中国。 、佛教的东传: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2、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3、佛教与四大名山: 4、不同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一、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所表现的几个方面 1、天命观念 从思想渊源来说,儒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思 想的继续,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天命”、 “天道”观念仍然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 2、天人感应 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理论下把进一步神化、 人格化,儒家的“天”又被彻底地宗教化了。 3、传统儒学的修养理论也大量地充满了宗教色彩。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 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 四达,能无知乎。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 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的影响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道教与古代尚未与
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宗教

道教知识
• • • • 《抱朴子》一书的特性(P232) 山中宰相陶弘景(P234) 以上二例,说明儒道之间的排斥并不剧烈。 道教与其他学术的关系,略。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 其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佛教 “三学” • 其二:中国化的佛教 • 中国化佛教的一些主要派别 • *最具中国化特征的佛教派别是“禅宗”, 这一派中代表人物是惠能,著有《坛经》。 (附,惠能被禅宗称为“六祖”,《坛经》 有时也叫“六祖坛经”。)
禅宗传说和知识
• 拈花微笑 • 《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世尊在 灵山 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 破 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 嘱 摩訶迦叶 。’” • 禅宗:又名佛心宗或心宗,禅宗之名称始于 唐 代。 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着重以静虑和高度冥 想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相传如来以心印付嘱迦 叶,为禅宗初祖。二十八传至达摩,来中国,为东土 初祖。
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王嚞)
• 王重阳: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嚞(1112~ 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 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 • 邱处机的修炼思想以断情绝欲为修道的前 提,以清静无为为修炼要旨。认为 “一念 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主张性 命双修,但与金丹派南宗相反,倡先性后 命,以性为主,谓“吾宗惟贵见性,水火 配合其次也。”
• • • • • • •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其一:基本信仰 是“道”。信仰的外在表现是崇奉“三清尊 神”。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尊神为: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其二:最终目标 “得道成仙”。 其三:修炼方法 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便可达到 长生久视的目的;而符箓派、正一道则认为符 箓咒语、科仪斋醮可以达到禳灾求福、祛病延 年。修行方法,又有各类道功、道术。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

•第六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 (本章内容分别调整到第二章和第十四章) •第七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八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九章 中国古代教育 (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学 (自学)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与自学) 第十三章 与自学)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四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 政治结构
•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 社会结构的特征 •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 结构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 程
•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第二节 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 •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走向
•《尘埃落定》阿来 •《我与地坛》史铁生 •《马桥词典》韩少功 •《棋王》阿城 •《心灵史》张承志 •《人生》路遥 •《小月前本》贾平凹 •《狼图腾》马戎 •《叔叔的故事》王安忆
《中国文化概论》有关网站 国学网 佛教导航 维基网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史学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 宝藏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传统
• 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 发展 • 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开掘 •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十四章 中国的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课程说明
2,章节与课时安排 3,目录
4,教学参考书目、文献 5,网站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2 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 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的形式传播的。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1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 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
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
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
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4 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该学说置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
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神崇拜
《后羿射日》神话传说: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羿射去九日,
民得安宁。
这反应了对太阳神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因为太阳给人类带
来光明,带来温暖,但它也并非一味赐福与人,烈日常常使
人炽热难熬,长年久旱,晒得大地生烟。 据中国古代各种典籍记载,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曾经具 有“群神之首”的地位。
太阳神崇拜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者,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又云:“故黄帝为有熊。”《史 记》集解引谯周曰:“黄帝,有 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黄 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 也。”又,集解徐广曰:“号有 熊。”班固《白虎通义· 号章篇》 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 熊。”故黄帝部落的图腾当为 “有熊”即熊。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原始舞蹈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 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原始歌 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舞蹈是人类早期为捕获猎物庆祝 的一种形式。
雕塑
氏族老祖母的形象 雕塑反映了妇女 在当时享有崇高 的社会地位。
洞穴壁画
鲁迅先生所说:原 始人“画一只牛, 是有缘故的,为的 是关于野牛,或者 猎取野牛,禁咒野 牛的事”。
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是产生宗教的 最基本起因。当然,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对自然天象的惧怕,也是宗教产生的原因 之一。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 存在物之信仰。”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 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 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 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 器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
“十日带出”——《楚辞》
“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 也,大报天而主日”—— 《特效性》
鬼魂崇拜
中国古代,魂指心之灵, 魄指体之能。鬼魂崇拜其 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 说。肉体与灵魂的的二元 论,再加上不能解释做梦 与生死等现象以及对于死 亡的恐惧,故灵魂或鬼魂 成为崇拜对象,再进而转 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 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演 化出祖先崇拜(民间祭祖, 如清明节),这是鬼魂崇 拜的最高阶段。
“宗”的含义: 祖庙;祖先;宗族;归向、朝见;尊崇;本源、 主旨等。 “教”的含义: “上施下效”“从学入道”。表示人们对“神 道的信仰”。故“教”指用神道信仰来教化 人民。 “佛教以佛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 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指佛教的教理。”现 泛称对神道的信仰为宗教。
西方里的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 religare 有“联系”之意, 故“宗教”之本义,是 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电神双手持尖头铁杵, 正要用力猛击。
风神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 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种习惯, 用敲击来防止“天狗吃月”:八月十 五仪式流传至今。
风姨,怀抱 风囊,身穿 花铠,跣足 奔行。
画面中有两尊风神,都是半裸的人兽合 体。上面的风神手持风袋,下面的风神 鼓腮吹气。
风伯,他 二目圆睁, 胡须上扬, 正在努力 鼓风,将 舍利佛旁 的魔女吹 得东倒西 歪,变成 丑陋的老 太婆。
其他各国先民也有过太阳神崇拜,如古希腊神话
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古代自然崇拜
§
月神崇拜:先民也有过月神崇拜。部分少
数民族地区,月神崇拜尤甚。
§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能敲响
的东西。
雷神
雨神
电神
鼓围成了圆形,雷神是人 兽合一的形象,手脚并用, 正在击鼓
雨神是龙首、龙爪、 人身,有双翅,壁 画中的雨神正在向 人间降雨。
中国的古代宗教
中国的宗教信仰则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 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 形式。 (一)自然神崇拜:太阳崇拜 、月神崇拜、 山神崇拜、河神崇拜 (二)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三)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信仰和崇拜的次 序是:天-神-鬼-祖先
自然神崇拜
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乃至名山 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他们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 加以崇拜,祈求它们的护佑和恩赐。 人类难以控制的自然物以及自然现象都可能成为远古人 类的崇拜对象,其实质是远古人类认为自然物及自然现象 具有灵魂,意志,超人力量等,从而将此神化。而今, 人们面对某种自然物烧香叩头,及属于自然神崇拜。 人们崇拜自然神的行为方式有:跪叩,歌舞,绘画,雕 塑等,并以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牲畜。
中国远古宗教
早在远古时期,我 国就出现过自然神 崇拜、动物神崇拜、 鬼魂崇拜等原始的 宗教形式,其中尤 以自然神崇拜和鬼 魂崇拜最为盛行。
自然神崇拜
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 作具有生命、意志和 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 以崇拜。是最原始的 宗教形式。诸如日月 星辰,风云雪雨乃至 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 神化,进而把它作为 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 崇拜,祈求它的保护 和赐福。
典型的自然神崇拜: 太阳神崇拜,自远古,直至夏、商、周三 代,先民都很崇拜太阳。原始陶器上有太 阳或太阳神图案,各种典籍上有人们对太 阳神崇拜的记载。
日月神
十一面观音双手托的是中国传统的日月神, 右手托日神,左手托月神,体现了佛教文化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日神是三足鸟。月 神中间是桂树,左边蟾蜍,右边玉兔捣药。
日神崇拜
生产力水平极度 低下的原始人, 既需要太阳的恩 赐,又对其变化 感到神秘莫测和 无可奈何,渐渐 地把他作为一种 神秘的超自然力 量,匍匐于它的 脚下,
典籍记载
“帝俊之妻(羲和)生十 日” ——《山海经· 大荒南 经》 “尧使羿......上射十日而下 杀猰㺄”——《淮南子· 本 经训》
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意义
图腾崇拜可能对推进人类由血缘杂交乱婚向 氏族外婚转变有一定的影响,提倡相同图腾 者不能婚配,这可能对提高人类身体素质和 优化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有深远影响。 图腾是原始人氏族的徽号或者标志,是他们 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 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图腾崇拜遗迹至今犹存,如中国民间对龙的 偏爱,一些国家在国旗,国徽或签批上饰以 狮、鹰、象等图案。
月神崇拜
§
汉族也有这种习惯,用敲击物品来防止“天
狗吃月”;八月十五祭月仪式流传至今。
§
美洲的印第安人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尤然现象都曾经在不
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被当作一种人格化的超
自然存在而受到崇拜。
§
中国古人对山河之神的崇拜也曾一时盛极。
山神崇拜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崇拜与祭祀山神常常成 为各代最高统治者的一项重大的宗教活动。 殷代卜辞中有许多关于山神崇拜和祭祀山神 的记录。
动物神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神崇拜的同时,人们对庞大的狮,虎,豹等动物即害怕 又崇敬;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植物也怀有敬畏的心情。认 为动物和植物都有灵性,英雌把它们当做神灵来崇拜。 图腾崇拜,也是流行于原始时期并影响后世的一种宗教信仰。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的音译。先民相信每个氏族都 与某种动,植物有着亲属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于是此物 就成为了这个氏族的图腾,成了这个氏族的好护者和象征。 多数氏族以动物如熊、狼、鹰、鹿等为图腾,人们对本氏族 的图腾禁杀禁食,还时常举行仪式崇拜。 图腾崇拜与动植物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的制约
在各种宗教里,几乎都有要行善、互相帮 助、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 言行一致、秉公作证、不贪婪他人财物等 戒律,这些戒律,与社会道德是相一致的, 是对现实人性的思考。
饮食习惯在大多宗教里都有不同,各有差 异。
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 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 系。因此,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有必要梗概地了 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宗教。
占卜
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 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 的迷信手法。获得尘世间事物的信 息或预卜凶吉祸福的活动。它通过 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 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 流行于全世界各个时代的文化中, 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占卜和 宗教密切相关,其发展受到宇宙观 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常见的占卜方 式有询问性占卜(如中国民间的求 签)、鸡卜、鸟卜、鸟占、水占、 星占、纸牌占卜等。
山神崇拜
许多天子、国君登基之后都要举行封禅天地的 盛大仪式,其中最常受封受祭者,当推泰山, 其次则是中岳嵩山。 (泰山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河神即常说的河伯。河神常指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 响的河流神,殷王朝建立以后,对河神的祭祀极为重视,建 立河神庙,春秋战国时地方性的河流崇拜十分活跃。 春秋末年,魏国境内邺郡时遭水灾。有邺郡户房师爷陈三少, 勾结巫神,年选良家女子投入漳河以为河神妇。某年,漳河 又溢,吴惜英母女登高嘹望,其母去漳河沿岸查看其父坟墓, 吴惜英依门望母归时,遇陈三少贪美调情。吴严词以拒。陈 三少因事不遂,而与管大娘设计欲选吴惜英为河神妇。其时, 西门豹至邺郡为官,私行查访得知“河神娶妇”之劣俗,在6 月15日河神娶妇选亲之日,亲自恭送,又言所选妇人姿色平 常,奏明河神改日再选,并投神差和神姑于河中。巫神惧而 白其事,豹遂判巫神及恶霸陈三少罪,并发民众渠十二,以 分水力,劝民引水灌溉,恶俗遂改。总的来说《河神》是一 部很受欢迎的越剧。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 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 至今一直影响着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 心理。
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 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 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深刻的宗教印痕 深受宗教的制约
政 治 制 度 法 律 思 想 道 德 规 范
殷商时代的统治阶段最崇尚鬼神,社会上下广泛 兴起祭祀神灵之风。为了和神灵沟通,这时有了 专营此业的巫祝。殷商卜文,“巫”字像两手捧 玉状,为事神之状。卜者替人占卜吉凶,周代出 现了占书《周易》。 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把祭祀天地和崇敬祖先统 一起来,成为敬天尊祖,规定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配上帝(不是指西方的那个耶和华)。此时祭祀 神鬼成为国家祀典,设置官员专门管理,并且形 成了天神、地祗、人鬼的神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