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光合作用》教案3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篇一:北师版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教案】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

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

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 能力目标: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 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和探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和探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
__七_年 级 生 物
第_ 五_章__1__节
第__1__课时;共__2__课时
课题:光合作用
设计者:
单位:
电话: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生物界中几乎全部生物所需有机营养和能量的基本来源。
光合作用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生物学教科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中考、高考常考的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
同学们,根据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培训学生积极思考
提问: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讨论发言:可提到阳光、空气。看来,海尔蒙特的实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通过讨论,导出下一部分的实验
那么,后来的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扮演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和太阳,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配合投影图)。
锻炼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叶片的结构”和“蒸腾作用”之后,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设置单一变量、设置空白对照等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与探究的方法去验证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的条件、产物和原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第1节 光合作用(第3课时)

第1节  光合作用(第3课时)

【重难点】 1.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 应的结构特点。
2.光合作用的实质与意 义
首页
末页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请仔细阅读课本,在课本上将答 案勾画) (一)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1、不同植物叶片形态各异,但基本结构相似。植 叶肉和 叶脉三部分组成。 物的叶一般由:表皮 、 (1)表皮:叶片的上、下表面的细胞排列紧密 , 下表皮 。表皮细胞外壁有一层 分别称为 上表皮 和 透光不透水的角质层 ,既有利于_______ 透光 ,又可防 水分散失 ,对叶片还有___________ 止___________ ,因此 保护 表皮属________ 保护 组织。
首页
末页
疑难点拨
【要点辨析】 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现实生活中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主要有: 提高昼夜温差、合理密植、施加二氧化碳 ( 气 肥 ); 2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无 机物变为有机物
首页
末页
疑难点拨
【疑难点拨】 【例】(2016东营)从今年起,我市将全面实施 “三年增绿”计划,大面积增加绿地植被,积极 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在 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养育了生物圈中 的其他生物 B.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增加降水量 D.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 重要作用
首页 末页
自主预习
表皮上分布有 气孔 ,它是由成对的 保卫细胞围 气孔 成的, 可以张开或关闭,是 气体交换 和 水分散失 的门户。大多数植物叶片的上表皮 _________ 气孔数比下表皮气孔数少,这样有利于减少水 分散失。 (2)叶肉:内部含有的许多绿色颗粒是 叶绿体 ,它含有_________ 叶绿素 等多种色素,是 _________ 营养 组织, 进行 光合作用 的场所,因此叶肉属_____ 它分为以下两种: ①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含 叶绿体______ 较多 ,排列紧密和整齐。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3课时)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3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目标1.通过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说出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2.通过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说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3.通过验证实验,体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过程。

4.体会不同学科知识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2.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二)教学难点理解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引入回顾: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条件和变量选择;在光合作用发现简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成分是由化学家确定的。

提问: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光合作用确实产生了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呢?引入课题。

(板书:第1节光合作用——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回顾所学知识,体会化学在生物学中的作用。

积极思考。

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展示相关资料:氧气的性质。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能够观察并检测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观看。

思考、讨论。

提出各种可能方案和设提示: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比较好?如何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如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课件呈现实验演示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提问:1.实验中为什么用金鱼藻的嫩枝?2.碳酸氢钠的作用是什么?3.外界为什么要是温暖而有阳光的环境?4.倒放的试管一开始为什么要充满水?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了什么?计。

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设计方案和检测方法。

观看演示实验。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陈述: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后,又重新燃烧。

这表明试管中收集了氧气,它有助燃作用,从而使木条复燃。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氧气。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阅读教材,结合实验结果,明确实验结论。

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过渡: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仅释放氧气,还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光合作用》教案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言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4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4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2)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及各成分作用
(3)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及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光合作用这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由于光合作用的原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光合作用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生物学概念。
6.家长参与作业:请同学们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观察家中的绿色植物,探讨光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同学们的生物学科兴趣。
作业提交及评价:
1.同学们需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同学们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教师将挑选部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2.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及影响因素。
3.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的转化及能量的流动。
2.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及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通过PPT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1《光合作用》教案设计(第三课时,三维)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1《光合作用》教案设计(第三课时,三维)

第1节光合作用(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获得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肉、叶脉及气孔等基本概念。

2.能力: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在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思维等方面应得到一定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制作徒手切片,体验实验活动过程,养成胆大心细、认真仔细的科学品质并强化安全意识(刀片很锋利);(2)进一步领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二.教材分析“叶片与光合作用”,是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的内容。

该节要求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本节内容涵盖了7年级上册所要求的主要内容。

包括光合作用、叶片的结构、徒手切片、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绘图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本节的教学在整册教科书中显得非常重要,本节的教学设计更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

这样做既可复习已学知识,又可引入新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设问: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先用刀片将叶片切薄。

5.1光合作用第3课时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5.1光合作用第3课时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课题二探索光合作用(3课时)第二课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教学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4、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3、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

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

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

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可用燃烧方法来检验。

【活动目标】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或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光合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

并能正确书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实质的分析,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实质的分析,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的实质
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的资料。

教师收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制作PPT,准备面条燃烧释放能量演示实验。

【内容要点】
一、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量转化:光能------ 化学能

水+ 二氧化碳k有机物+ 氧气
I I
1I___ (叶绿体(贮存能量)
物质转化:无机物k有机物
1、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2、意义:
(1 )食(有机物)源
(2)能源
(3)氧源(维持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二、光合作用原理应用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