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和影子捉迷藏
和影子捉迷藏大班科学教案

和影子捉迷藏大班科学教案教案:和影子捉迷藏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影子是由光线遇到物体后产生的。
2. 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3. 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光线照射下的影子变化。
4. 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影子捉迷藏游戏道具:手电筒、纸板等- 物体:书、球等不同形状的物体- 投影仪或灯光设备(可选)2. 学生准备:- 笔记本和笔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5分钟)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看到过自己或其他物体的影子?”2. 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他们所见到的影子,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探究活动(15分钟)1. 教师将手电筒对准墙壁,打开手电筒并调整角度。
请学生观察墙上出现了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并与他们讨论。
3. 教师使用纸板遮挡手电筒的光线,观察墙上的影子变化。
请学生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4. 让学生尝试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光线前面,观察它们的影子变化。
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形状的影子。
讲解原理(10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当光线遇到物体时,光线会被物体阻挡或反射,无法通过物体。
阻挡或反射后的光线在物体后方形成一个黑色区域,我们称之为影子。
2. 教师解释不同形状的物体产生不同形状的影子是因为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厚度会改变光线通过和反射的方式。
实验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组,并给每组提供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使用手电筒和纸板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光线下产生的影子,并记录下来。
3. 学生可以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制相应图表或图像。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影子变化。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子形成的原理和不同物体产生不同形状影子的原因。
3. 教师提醒学生,影子只在有光线照射的地方才会出现,并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和思考其他与影子相关的现象。
和影子捉迷藏大班科学教案

和影子捉迷藏大班科学教案一、引言•捉迷藏是大家最喜欢的童年游戏之一,而如何和影子一起玩捉迷藏呢?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趣的大班科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和互动,探索影子的奥秘与捉迷藏的趣味。
二、活动准备1.影子资源准备:准备一台强光的投影仪和一个白色遮光布,用于展示影子的形成和变化2.实物资源准备:准备一些立体物体,如立方体、球体和玩具动物等3.小组活动准备: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最好有3-4名学生4.教师演示准备:准备一个大型物体(如椅子)和一个手电筒三、活动步骤1. 影子的形成1.1 观察影子的形成过程 - 教师将投影仪对准白色遮光布,打开投影仪并调整光线强度,让白色遮光布成为屏幕 - 请孩子们静静地观察,并让其中一位同学站在屏幕前,看看会发生什么 - 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
引导他们注意到屏幕上有一个黑色的轮廓,这就是影子 - 分享影子的形成机理,当物体遮挡了光线,阻止了光线的传播,就会在物体后形成一个没有光线照射到的区域,即影子。
1.2 影子的变化 - 请孩子们分成小组,在投影仪前边站上不同的物体,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影子变化 - 引导孩子们思考造成影子变化的因素,如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光源强度等 - 让孩子们交流观察结果,并形成共识: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特征有关,同时也与光源的位置和强度有关。
2. 影子捉迷藏2.1 内外影子捉迷藏 - 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宣布好安全规则,确保孩子们在运动中不会受伤 - 将教室调暗,然后打开投影仪,让投影仪照射在墙上形成一个大影子,让孩子们找到适合躲藏的位置 - 教师负责数数,并允许其他孩子们出来寻找捉迷藏的同学。
捉到的同学成为下一轮的捉迷藏者 - 在捉迷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善用影子来躲藏,比如站在大物体的后面,或者利用小物体的影子掩护自己2.2 影子接力赛 -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站成一列,第一名同学手持一个物体,第二名同学站在第一名的前面,第三名同学站在第二名的前面,以此类推 - 教师利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第一名同学后面的地面上,第一名同学的影子会在地面上移动 - 第一名同学要将影子的位置传递给第二名同学,第二名同学再传递给第三名同学,直到最后一个同学 - 教师计时,看哪个小组的影子传递速度最快,并给予赞扬和奖励3. 总结与延伸3.1 总结 - 提问孩子们对于影子形成与变化的理解,并进行总结概括。
影子捉迷藏大班科学教案

影子捉迷藏大班科学教案一、教案概述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之一,然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对于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性还不太了解。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有趣的影子捉迷藏游戏,让幼儿亲身感受和探索影子的神奇之处,并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并描述影子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即光线的传播和遮挡。
3.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如影子随光源位置和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4.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
2.实物道具:手电筒、实验装置(用于模拟光线的传播和遮挡,如半透明物体、纸板、小偶人等)。
3.实验材料:玩具木人、玩具动物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约5分钟)教师向幼儿提问:“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有的时候有影子,有的时候没有影子?”鼓励幼儿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
2.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约10分钟)a.教师将一只手电筒对准墙壁,打开手电筒。
让幼儿仔细观察手电筒的光线直线传播到墙壁形成的影子。
b.教师解释光线是一种能量,能在直线上沿着一定路径传播,当遇到遮挡物时,就会形成影子。
c.教师通过实验装置(如半透明物体、纸板等)模拟光线的传播和遮挡过程,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3.观察和感受(约10分钟)a.教师在教室中选择一个明亮的地方,放置一个小物体(如木人、动物等)。
b.教师鼓励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并描述影子的形状和特点。
c.教师提问:“如果将物体移动到光源的另一侧,影子会怎样变化?”鼓励幼儿进行猜测和思考。
4.影子捉迷藏游戏(约20分钟)a.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影子捉迷藏游戏。
教师和幼儿轮流扮演捉影子和躲避影子的角色,在操场或宽敞的教室中进行游戏。
b.教师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和思考,及时分享并讨论发现的规律。
例如,当光源位置改变时,自己的影子会怎样变化等。
5.总结影子的规律(约10分钟)a.教师引导幼儿回到教室,安静坐下,回顾影子捉迷藏游戏的过程和幼儿的观察。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和影子捉迷藏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和影子捉迷藏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影子的产生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3. 培养幼儿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2. 让幼儿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 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光与影子的关系。
2. 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手电筒、玩具、卡片等。
2. 环境准备:室内或室外光线充足的地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的活动主题——和影子捉迷藏,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2. 基本技能训练: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手电筒和玩具,观察和体验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让幼儿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3. 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4.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的活动内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光与影子的关系,以及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5. 扩展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影子绘画或影子游戏,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体验和理解影子。
六、教学内容1. 观察和体验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2. 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3. 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影子的产生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让幼儿进行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3. 游戏法:通过捉迷藏游戏,让幼儿体验和理解影子。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的活动主题——和影子捉迷藏,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2. 基本技能训练: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手电筒和玩具,观察和体验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让幼儿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3. 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影子捉迷藏小班教案

影子捉迷藏小班教案引言:影子捉迷藏是一项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观察力和注意力,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在小班教室中进行影子捉迷藏活动,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1. 帮助幼儿观察和识别不同形状的影子。
2. 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3. 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1. 在教室内选择一个适当的区域,确保有足够的光线和空间供幼儿活动。
2. 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动物玩具、植物、日常用品等。
3. 准备一个大幕布或白色床单,用于投影幼儿的影子。
活动步骤:1. 引导幼儿围坐在教室中央,向他们解释影子捉迷藏的规则和目标。
2. 选择一个幼儿作为“捉影子”的人,其他幼儿则成为“影子”。
3. 指定一个区域作为“影子藏身处”,其他幼儿则自由选择自己的藏身处。
4. 角色扮演开始后,幼儿们利用光源和物体的位置来制造自己的影子,并尽可能混入其他的影子中。
5. “捉影子”的幼儿必须观察并找出其他幼儿的影子,一旦发现影子,他们会走近相应的幼儿并指出他们的位置。
6. 如果被“捉影子”的幼儿被找到,则轮到他们成为“捉影子”的人,游戏继续进行。
7. 活动可以进行多次,以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活动延伸:1. 引导幼儿讨论不同形状的影子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们对影子的观察和感受。
2. 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影子制作工具,如手影戏剧,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影子故事。
3. 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类似的活动,让幼儿观察和比较室内和室外的影子形状和变化。
结语:影子捉迷藏是一项既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社交能力。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可以学会观察和识别不同形状的影子,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让我们在小班教室中尝试这个活动,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和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和影子捉迷藏

活动目标:1、探索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以及影子与光的关系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幻灯机,手电筒6个,剪刀,梳子实物,老虎手偶。
操作板,上面粘帖一个兔子头活动过程:一:猜谜导入人人有个好朋友,身体乌黑头乌黑,灯前月下陪伴你,就是哑巴不开口。
(影子)二:做影子实验1、影子是个魔术师,他会变魔术。
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变的吗?2、现在影子要给你们变魔术了,看好咯。
教师出示手和梳子结合的影子,这个影子像什么?是谁的影子?(原来是手和梳子一起变出来的影子。
)3、影子说还要给你们变个魔术,出示剪刀横截面,这个影子像什么。
是谁的影子呢?4、不放任何物体,提问:你们找到影子了吗?为什么没有影子?小结:原来只有光,没有物品是没有影子的。
三:游戏:听话的影子,1、影子还是一个听话的魔术师。
2、教师出示老虎,以老虎的口吻说:我不相信,影子怎么可能会听话呢?3、你们相信吗?(信或者不信)那我们来试一试,看看影子能不能听我们的话呢?4、师以老虎的口吻说:我要让我的影子到黑板上去,你有办法吗?(幼儿手拿手电筒尝试)问:手电筒照在老虎的前面还是后面呢?那影子在前面还是后面呢?如果我要影子到后面去、左边、右边呢?小结:原来光的位置变了,影子的位置就变了。
5、现在你们知道了吗?那老虎要考考你们咯,教师说:影子到前、后、左、右边,幼儿回答:手电筒照后、前、右、左边。
小结:光和影子的位置是相反的。
四:探索让影子变长变短1、影子不仅是一个听话的魔术师,他还会变神奇的魔法,影子说我能让兔子的影子变长变短.2、你知道怎么变吗?幼儿讨论3、现在请你们每一组的小朋友去试一试,每个人都照一照,看看手电筒怎么样照才能让影子变长或者变短呢?幼儿操作。
4、交流探索结果,小结: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影子就会发生变化,有时长有时短。
大班教案 科学《我和影子捉迷藏》

大班教案科学《我和影子捉迷藏》教材分析: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究欲望”。
影子几乎是每天幼儿都会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
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
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做出了以下设计。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关注周围的影子,感知影子的特点,初步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变化。
3.喜欢玩影子的游戏,对影子的变化感兴趣。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变化。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变化。
活动准备: 前期经验准备:有过观察影子的经验教具准备:放电影PPT学具准备:手电筒、动物卡片、实物教学方法: 游戏法、探索教学法、操作记录法、观察比较法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1.猜谜语:今天有一个宝宝要来和我们玩捉迷藏了,你们想知道它是谁么?有个黑宝宝,从头黑到底,踩他不怕疼,叫他他不理,十二个大汉也抬不起。
谁猜到了是什么?(影子)二、集体活动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影子呢?(有阳光的地方,地上,墙上,......)你在地上找到的影子,他是什么东西的影子呢?(滑梯、大树……)你们找到了这么多影子,我们的教室里有影子么?(有,桌子的影子,老师的影子,窗台的影子......)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影子,那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呢?(有太阳,有物体.....)那玻璃可以么?(不可以)为什么?(因为是透明的)小结: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2.讲故事《放电影》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我们在和影子玩捉迷藏,他们也玩起了这个游戏,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和影子一起玩的?(观看PPT)这些小动物和影子玩的开心么?(开心)你们谁能告诉我森林里的影子在哪里呢?(手,水龙头,大树)这些影子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小兔子坐在手电筒的前面,两只小兔子背靠背,大象的长鼻子......)森林里的小动物变出了这么多影子,我这里还有一些小动物不知道变成什么呢?你们能帮帮我么?(给幼儿手电筒和小动物卡片)幼儿自由选择卡片并动手操作实践交流。
中班主题活动“和影子捉迷藏”

中班主题活动“和影子捉迷藏”活动一和影子捉迷藏【活动目标】1. 关注周围的影子,感知影子的特点,初步了解影子的成因。
2. 喜欢玩影子的游戏,对影子的变化感兴趣。
【活动准备】投影仪、插入材料:兔子、大象和小鸟。
【活动过程】一、找影子1. 幼儿自由结对,两人一组,在场地上找影子;沿着围墙或大树的影子走一走,在电线杆或栏杆的影子里走一走,站在不同的方位,看看自己的影子。
2. 交流:我们在哪里找到影子,它是什么东西的影子。
影子和真实的东西哪些地方不一样。
二、讲故事《放电影》1. 听教师讲故事,了解故事人物。
2. 按故事人物思考:兔子、大手、水龙头和大树的影子是怎样变出来的。
3. 在故事画面上得到证实。
三、猜手影1. 教师打开投影仪,请幼儿举起手,观察自己的手影。
2. 教幼儿用手影做小兔和狼,体会一只手或两只手都能做手影。
3. 幼儿试着用手影做出各种动物和物品的形状。
4. 用“一人做大家猜”的方法开展猜手影的游戏。
四、玩影子游戏1.踩着大树、围墙的影子,模拟爬大树,走围墙。
2.找一找影子在哪里转弯,在电线杆或栏杆等会转弯的影子上走一走。
3.踩影子,交流不让别人踩到自己影子的好办法。
活动二量量影子有多长【活动目标】1. 利用自然物测量影子,初步把握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 对影子的变化产生兴趣,初步发现影子与光的关系。
【活动准备】绳、小棒、铅笔、不同颜色的粉笔等,写有全体幼儿姓名的记录板2 块。
【活动过程】一、我们的影子1. 在场地上找找自己的影子。
2. 与同伴结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把对方的影子画下来,在影子里写上各自的姓名。
3. 互相观赏和分辨不同的影子。
二、测量影子1. 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自己或同伴影子的长短。
2. 将自己使用的工具与测量结果记在记录板上。
3. 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体会工具长短不同,计数结果也不同。
三、把握方法1. 对用同一测量工具测量的计数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同伴影子长短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名称:和影子捉迷藏(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关注周围的影子,感知影子的特点,初步了解影子的成因。
2、喜欢玩影子的游戏,对影子的变化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投影仪
2、插入材料:兔子、大象、小鸟等
活动重点:能够感知影子的特点。
活动难点:初步了解影子的成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说谜语《影子》: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
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2、幼儿猜一猜谜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提问:诶,这个谜语我们听过了,你们一起说一说谜底是什么?3、提问: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哪些东西有影子?影子和真实的东西哪些地方不一样。
小结:任何物体,只要在光照条件下,都会有影子,影子是物体的外部轮廓,是看不到物体上的花纹和颜色的。
(二)基本部分
1、听教师讲故事《放电影》,了解故事人物。
提问:兔子,大手,水龙头和大树的影子是怎样变出来的。
3、教师打开照明灯,请幼儿举起手,观察自己的手影。
要求:我一会儿打开照明灯,请你们举起你们的手,观察一下自己的手影像什么。
4、幼儿尝试用手影做小兔和狼,体会一只手或两只手能做手影。
5、用一人做大家猜的方法开展猜手影的游戏。
要求:请你们找一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玩一玩刚才的游戏。
小结:手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游戏,它以手为笔,以影为墨,只需一点光,就可以展开巧思,通过手势的变化,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影像。
(三)结束部分
1、提问:我们知道了物体挡住光,就形成了影子,人们可以利用影子做什么事?(多媒体展示如:大树的影子可以乘凉;可以玩手影游戏;和影子做游戏;做皮影戏等)
2、提问:小朋友知道吗?人们利用光和影子的关系,还制造出许多科技产品(多媒体展示),如:照相机、放映机、电影胶片、摄像机、幻灯机、X光机等。
3、小结:人们真聪明,运用影子的特点发明了许多科技产品。
我们小朋友们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后发明创造出更多、更先进的产品。